2024年创新抗菌药物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1、盟科药业:立足于抗感染领域的创新型药企

1.1 聚焦抗感染治疗领域的创新药企业

盟科药业成立于2007年,在2022年成功登陆科创板,是一家以治疗感染性疾病为核心的生物科技公司,其产品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公司聚焦全球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主攻下一代抗革兰阳性耐药菌药物,为解决临床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耐药菌感染提供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治疗选择。公司拥有国际化的核心研发团队,于中国和美国两地均建立了研发中心。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内部建立了一体化的抗菌新药研发体系,覆盖创新药的早期设计与筛选、临床前评价、全球临床开发、注册申报和生产管理等完整新药开发环节。


在公司成熟的研发体系下,通过自主研发项目的实施,形成了适合公司自身研发特点的两大核心技术,包括药物分子设计和发现技术、基于代谢的药物设计与优化技术。前者基于靶点和分子结构特性进行化合物的初步筛选,后者基于药物代谢特性对分子进行优化,得到符合理想代谢特性的成药分子。基于上述两大核心技术,公司成功开发了康替唑胺片剂(已上市),以及MRX-4(康替唑胺针剂)和MRX-8(多黏菌素)两款处于临床晚期的产品。


公司产品管线聚焦于抗多重耐药菌药物,核心产品康替唑胺片剂是新一代恶唑烷酮类药物,于2021年6月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耐药菌感染的复杂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MRX-4则是基于康替唑胺结构独特设计和开发的水溶性前药,主要目的是开发为针剂,用于不适宜进行口服的患者,正在推进中国及全球多个适应症的临床III期试验。MRX-8 属于多粘菌素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在美国已完成临床I期试验。除此以外,公司还在积极向抗肿瘤和抗炎领域拓展延伸,推进新类型分子的临床开发。

1.2 管理层兼具专业学术底蕴与丰富行业经验

公司管理层及研发团队学术背景十分深厚,从业经验丰富。董事长袁征宇拥有30年以上的药物发现和开发经验,在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盟科美国高级副总裁Regis A. Vilchez,曾在勃林格殷格翰制药、默克、罗氏、雅培等公司从事医学研究与药物研发工作,拥有超过20年的医学经验。公司其他管理与技术人员也具备多年的海内外药企从业经验,为公司研发及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创新抗菌药物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1.3 营收增长稳定,加大投入自主研发

2021年~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呈稳定的增长态势。其中2021年盟科药业营业总收入为766万元,至2023年营业总收入为9078万元,CAGR高达244%。核心产品康替唑胺片在2021年获批上市,给公司营收带来明显增长。由于公司大部分产品仍旧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暂未上市,故公司2019-2023年仍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康替唑胺片上市,2021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92.45%。2022年销售毛利率同比降低,为81.70%,原因是康替唑胺片纳入医保体系。2023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81.61%,较2022年变化不大。


公司注重自主研发,除了康替唑胺片,正在积极推进MRX-4和MRX-8的临床进度,2023年研发投入加大,达34486.18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79.90%,较上年增加67.93个百分点。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上升30.16%,达10740.67万元;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则总体较上年保持平稳。

2、全球抗感染药物紧缺,是亟待挖掘的蓝海市场

2.1 耐药菌威胁人类健康,新型药物需求强烈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疾病,自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对传染病相关的公共卫生安全关注度持续提升,成为医药行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根据牛津大学数据显示,全球2019年仅呼吸道感染与肺结核影响的DALY1达1.53亿年,呼吸系统传染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寿命的一大主要疾病,因此开发抗感染药物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2024年创新抗菌药物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细菌感染是传染病的一大主要诱因,而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距今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其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由于细菌的持续进化以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耐药菌的不断出现对抗菌药的有效性造成挑战。根据“Global burden of bacteri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in 2019”数据,耐药菌直接导致全球127万人死亡,间接导致495万人死亡,已超过艾滋病与疟疾的致死人数,预计到2050年,全球每年死于耐药菌的人数将高达1000万人。耐药菌依据耐药程度可以区分为:1)多重耐药菌(MDR)——对三种或以上常见抗菌药耐药;2)广泛耐药菌(XDR)——对常见抗菌药几乎全部耐药;3)泛耐药菌(PDR)——对所有常见抗菌药都耐药。从细菌种类来看,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出现耐药,世卫组织在2017年也对此列出了12种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多重耐药细菌。


根据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数据,2014-2023年间,中国医院临床分离菌株中约70%是革兰阴性菌,30%为革兰阳性菌。2023年,临床分离菌种占比前三名的是大肠埃希菌(占18.1%),肺炎克雷伯菌(占14.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9.2%)。


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依据其作用机制可以主要分为细胞壁合成抑制剂、细胞膜破坏剂、蛋白合成抑制剂和核酸合成抑制剂。我国在临床上针对革兰阴性菌推行的疗法包括β-内酰胺(BL)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BLI)、碳青霉烯、四环素和多黏菌素。通常以BL/BLI组合及碳青霉烯为一线疗法,四环素作为二线疗法,而多黏菌素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针对革兰阳性菌推行的疗法包括青霉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


然而抗生素的研发具有周期长、成本高、收益低等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制药巨头都减少了对于抗生素的研发投入。为了应对抗生素种类缺乏的问题,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签署了《鼓励开发抗生素法案》,通过延长独占权期限与优先审查等措施,吸引药企加大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投入。

2.2 抗菌药市场平稳发展,耐药菌治疗需求提升

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抗菌药市场规模在2020年出现明显下滑,但随着疫情结束,以及新类型药物的推出,预计整体市场规模将有所恢复。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中国抗菌药市场规模为1244亿元,由于集采的影响,预计2020至2030年间抗菌药市场规模将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整体规模保持平稳,预计到2030年,中国抗菌药市场规模为1254亿元。2020年美国抗菌药市场规模为56亿美元,此前由于药物专利到期、严格的抗生素使用限制法规等因素已使得整体市场规模出现萎缩,随着新一代药物的出现预计至2030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75亿美元。


多重耐药菌抗菌药市场是抗菌药市场的细分领域,可以分为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抗菌药市场和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抗菌药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中国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市场规模为41亿元,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市场规模为189亿元,二者合计占中国抗菌药市场规模的18.5%,并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针对耐药革兰阳性菌,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案是糖肽类的万古霉素和噁唑烷酮类的利奈唑胺,一旦产生抗药性则患者选择有限,可能需要多种药物对菌株进行敏感性测试,并联合给药治疗。截至2023年底,中美两地共有16款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抗菌药上市。从获批药物种类来看,糖肽类以及恶唑烷酮类药物是相关治疗的主要药物品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108亿元,其中恶唑烷酮类药物市场规模占比有望从2020年的36.6%提升至2030年的55.6%。此外规模占比较大的是万古霉素,在2020年占该市场的39.5%,但由于万古霉素在上世纪专利已过期,市场上仿药较多,2016-2020年期间市场份额并无显著增长。预计2025至2030年间,恶唑烷酮类药物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速将高于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治疗药物整体的规模复合增速(8.7% vs 5.8%),而盟科药业开发的康替唑胺属于新一代恶唑烷酮类药物,安全性较利奈唑胺进一步提升,有望享受赛道发展红利。


截至2023年,中国已上市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包括利奈唑胺、特地唑胺和康替唑胺,其中利奈唑胺销售额占据领先地位。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利奈唑胺原研药及仿制药市场规模约15亿元。利奈唑胺由辉瑞公司研发,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在美国和中国获批上市,其专利在2014年到期,主要有口服片剂和注射剂两种剂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美国由于抗生素使用限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平稳,2020年至2030年将由8亿美元增长至14.5亿美元。相较于中国市场,美国市场药品种类更多,竞争更激烈。其中头孢洛林、达巴万星、特地唑胺、奥利万星、德拉沙星、奥玛环素、依拉环素和Lefamulin 均未在中国上市销售,2020年恶唑烷酮类药物销售占美国抗菌药市场比例仅约10%。2020年美国利奈唑胺销售额为0.46亿美元,达托霉素与万古霉素销售额则分别为2.45和2.08亿美元。

2024年创新抗菌药物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针对耐药革兰阴性菌,目前主要采用的药物是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四环素和多黏菌素。相较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更加复杂,呈现“内-中-外”(内膜-肽聚糖-外膜)的三明治型结构,因此更难被抗生素杀死,目前尚无可以实现单药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药物。截至2023年底,中美两地共有10款相关治疗药物上市。


由于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占据耐药菌群体近7成,需求量更大。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0年至2030年中国相关抗菌药市场规模将由189亿元增长至422亿元,其中2025年至2030年行业年复合增速将达到4.4%。美国市场随着Zemdri、Xerava等创新抗菌药于2018至2019年陆续获FDA批准上市,预计2030年美国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9.7亿美元。


多黏菌素作为革兰阴性耐药菌治疗药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盟科药业选择的布局方向。现有针对革兰阴性菌使用最为广泛的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药物,常见的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新型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等),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壁生成起效。耐药细菌通过生成β–內酰胺酶水解上述药物,其后续可选药物较为有限。传统的多黏菌素具有较严重的肾毒性或神经肌肉毒性,因此开发新一代多黏菌素是当下研究的一大热点。根据PDB数据统计,目前国内多黏菌素主要有注射剂和软膏两个剂型,2023年样本医院销售额合计达13亿元,其中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销售额为7.71亿,注射用硫酸黏菌素销售额为3.6亿元。2018-2023年中国样本医院多黏菌素注射制剂销售额CAGR达63.6%,处于快速放量阶段。

3、以新一代恶唑烷酮药物为核心,迈向国际化市场

3.1 国产自研恶唑烷酮抗菌药,安全性实现大幅提升

公司核心产品康替唑胺片剂(优喜泰®)及其前药MXR-4针剂为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耐药菌。优喜泰是我国首个国产自研的恶唑烷酮类药物,具有重大意义。恶唑烷酮类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后的第三类革兰阳性耐药菌治疗药物,对MRSA、VRE等细菌均有抑制作用。恶唑烷酮类药物是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它们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从而阻断蛋白质的翻译。这一作用机制与其他药物,如氯霉素、四环素类等,有明显区别,后者主要作用于阻断肽链的延伸。因此,恶唑烷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不易发生交叉耐药现象。


2000年,首个恶唑烷酮类药物利奈唑胺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由革兰阳性菌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以及肺炎。利奈唑胺由于其交叉耐药性低、可口服等特性,其销售推广迅速,并在2013年达到13.5亿美元的销售峰值。此后,受到仿制药的冲击,原研产品的销量开始下滑。在中国,利奈唑胺的样本医院销售额在2014年短暂下滑后持续上升,根据PDB样本医院销售数据显示,2019年利奈唑胺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额峰值达到8.2亿元人民币,其中近80%为注射剂型。随着仿制药竞品的上市及集采政策的影响,原研药的销量出现了快速下滑。截至2024年5月,国内已有25款仿制药上市。根据药智网数据,2024年利奈唑胺片剂仿制药最低中标价格为7.8元/片,而此前原研产品最高报价为425元/片,利奈唑胺售价出现明显下降。


利奈唑胺上市时间较早,然而直到2014年第二款恶唑烷酮药物特地唑胺才于美国批准上市,其主要原因是恶唑烷酮类药物具有较强骨髓抑制的副作用,容易出现血液不良反应,对其改造难度较大。由于这些副作用,对此类药物的给药周期也因此有严格控制,一般给药疗程不超过两周,在需要更长时间给药疗程的情况下,必须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和评估。康替唑胺通过在苯环邻位引入氟原子,改变苯环与噁唑烷酮环的夹角,进而降低分子毒性。同时在C5取代基及苯环另一侧引入结合力更强的基团,提高了分子活性。


床前数据显示,康替唑胺对革兰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其效果显著优于头孢呋辛与左氧氟沙星,不劣于或优于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在安全性上,康替唑胺未见肾毒性、肌肉毒性、骨髓抑制毒性等风险。在一个临床前28天给药的动物实验中,康替唑胺的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剂量(“NOAEL”)为100 mg/kg/day,显著高于利奈唑胺的20 mg/kg/day,表明康替唑胺安全性优于利奈唑胺。


在一项康替唑胺与利奈唑胺头对头的非劣临床试验中,康替唑胺的临床治愈率与利奈唑胺并无显著差异,同时在安全性上有明显提升。从血液不良反应及相关指标来看,康替唑胺引起的副反应比例较利奈唑胺要小一个数量级,展现出康替唑胺在骨髓抑制的副作用上较利奈唑胺得到极大改善。


在耐药性方面,康替唑胺也展现出优于利奈唑胺的表现。一方面,利奈唑胺由于上市时间较久,在使用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定耐药菌群。在中国的耐多药结核病菌株中,利奈唑胺耐药率达10.8%,而在广泛耐药结核病中则高达60%;另一方面,连续传代实验表明,康替唑胺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利奈唑胺持续更久。经过18 代连续诱导,康替唑胺对MSSA 依然有效,而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中位有效抑制浓度已升高16倍,并在第13代时产生耐药。以上结果表明,康替唑胺不仅对现存革兰阳性菌耐药性低,在后续长期使用中也不易产生耐药性,对现有抗革兰阳性菌药物起到非常良好的补充。


盟科药业在中国及全球有多个相关晚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进度处于前列。其中最主要的是注射用MRX-4序贯康替唑胺片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组织感染(ABSSSI)和糖尿病足感染(DFI)。MRX-4是基于康替唑胺结构开发的水溶性前药,可在体内转化为康替唑胺。公司在中美两地已经开始进行临床试验,同时在2023年新增获得了5个国家的批准,准予在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波兰和巴西开展临床试验。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糖尿病足感染(DFI)适应症,目前并无特效药可以治疗。DFI是糖尿病患者中一种极为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影响着全球约4000万至6000万患者。与急性创伤如烧伤不同,DFI是由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足部神经和血管病变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年国债市场与金融数据分析报告

2024-06-16
下一篇

2024年端侧AI与电力IT行业投资策略报告

202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