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骑】中国自行车行业调查报告

作为自行车大国,中国有坚实的骑行人群基础。据Wind数据,2002-2004年,国内自行车产量由3958万辆迅速增长至7906万辆。但随着经济发展,私家车保有量上升,汽车替代自行车成为大众主流出行方式。直到低碳出行理念渐入人心、共享单车出现以及城市慢行系统的完善,大众骑行热潮复苏。


在此期间,环法、环意、环西等公路自行车赛的举办,把骑行作为一项专业运动的理念传递给国人,普及了自行车运动赛事文化。2015年,由彭于晏主演的自行车运动题材电影《破风》上映,新片首映周拿到全国7日22.3%的排片,排片量位居当周第一。


而近两年出现的骑行热潮无疑凝结了过去自行车的多重身份——通勤工具、健身运动、社交方式。不同需求的人群在此得到满足,美骑网《2022年中国自行车行业调查报告》称,「车龄」未满1年的骑友从2021年的5.58%增长至11.33%,骑行10年以上的骑友也增长至19.64%。骑行是一项可以长期持续下去的兴趣爱好。

【美骑】中国自行车行业调查报告

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周围的一切都在迅速变化,自行车行业也不例外,尽管席卷全球的疫情让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趋势的变化减慢了一些,但众多车企仍旧展现出蓬勃顽强的发展势头,产品技术的创新周期不断缩减。


年初美骑发布的《2022年中国自行车行业调查报告》通过研究近几年中外新品发布、技术披露等信息,发现一些显著的趋势,它们有的是过去趋势的延续,有的则是新需求催生出来的新趋势。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指明未来自行车市场发展方向。


总体趋势


环保、可持续性材料受到重视


在材料方面,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人身装备,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依旧是以碳纤维、铝合金、钛合金、钢材、塑料等基础材料为主。但许多品牌在材料的绿色、环保、可持续性上进行探索。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很多材料的生产加工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整车、人身装备等领域开始研究应用具备低浪费、可回收、可降解、可持续等属性的环保材料和工艺。


▲崔克新款骑行服所采用的面料包含专门选择的可回收利用材质,一件骑行服约等于回收了12个塑料水壶


虽然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要求很高,从制造、生产到运输、包装、使用行为、可维修性、产品寿命,再到回收,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大多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开始,总会朝着终点走去。


3D打印应用场景更多,离我们更近


在制造工艺上,3D打印技术已经问世多年,3D打印技术最受追捧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在原有材料的中空位置添加额外的结构,由此提升强度,并能够利用外形设计优化重量。尽管在过去被寄予厚望,被称为“有望掀起工业革命”的新技术,但受限于打印体积、打印成本、打印精度、成品结构等特性,目前3D打印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制造工艺。


但经过多年的发展,3D打印技术在自行车领域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从最开始的设计环节工程论证,到高端个人定制,再到我们日常能接触的产品装备,不论是车架、牙盘,还是码表支架、导轮,或是头盔、锁鞋,3D打印技术离我们的骑行生活已经越来越近。


自行车正在构建虚拟世界


骑行作为户外运动常常受限于天气条件,因此催生出了室内单车、骑行台等形式,随着功率训练与科学运动理念的发展,室内骑行概念进一步拓展。通过硬件与软件结合,运用虚拟技术,用户可以体验全球互联的训练、竞赛过程,虚拟技术甚至也能帮助从业者完成自行车产品设计。2022年2月,UCI联合Zwift举办了第二届UCI自行车电子竞技世锦赛。


自2020年首次举办以来,UCI自行车电子竞技世锦赛累计获得超过百万的整体曝光。为增加战术性质提升游戏体验,第二届UCI自行车电竞世锦赛增加了PowerUps环节,为车手提供限时的额外气动优势、额外蹭风能力以及额外轻量化增益,考验了选手的技战术水平也增加了比赛看点。


智能骑行台的进化,也印证了“量化自我”概念,量化自我的主要途径是数据收集、数据可视化、数据交叉引用分析。通过智能骑行台、智能码表、智能硬件等设备,使用者能够将骑行过程生成易读的数据,借助移动终端的程序,可以将运动能力、运动表现以及运动效果形成可视化数据表,从而帮助使用者或教练、Fitter、营养师等采集量化、查看和分析个人指标。


车型定义的重新思考


“一专”还是“多能”?如今车型的区分呈现出模糊边界的趋势。在过去,提到山地车、公路车、旅行车、折叠车、气动车、大组车、爬坡车、XC、全地形、耐力车、坠山车等等车型名称,都能让人快速联想到某种具体的车型,但近年来的新车型,却仿佛向“多面手”转变。一个十分具体、需求特定的车型显然不能满足更加综合、复杂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大多数人只能购买唯一一辆车的时候。


随着电助力系统或其他新科技成果的加入,自行车的车型分类可能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物理层面的属性、配置来区分,而是要看用途,自行车的用途越多,使用者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依托实际用途,而非局限于传统定义,这也是目前细分市场越来越精细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细分市场“满足一个十分具体的特定需求”和市场需求更加综合、复杂的矛盾。


公路车产品趋势


对气动的不懈追求


在追求速度的领域,空气动力学是永恒的话题,公路车追求更优气动效果与更小阻力的趋势从未改变。在UCI的限制内,各大品牌通过对管型的钻研以及对零部件的气动优化,汲取更多的气动效果增益。


气动车型的更新是各家车企气动研究的答卷,2022年捷安特更新了气动车型Propel,将ContactAero车把和水壶架视为整体共同研发,相比老款更加气动。最大限度贴近UCI管型限制的CerveloS5也在优化管型后提升了气动特性。崔克则发布了第七代Madone,作为当家的气动车型,新Madone使用全新的IsoFlow技术,达到重量、舒适度与空气动力学的均衡。


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厂商也开始在小配件上挖掘气动优势,越来越多仿佛和气动没什么关系的零部件也加入了气动大军。2022年,CeramicSpeed推出了气动后拨导板OSPWAero系统,将裸露的导轮与支架全部包覆在气动外壳内。知名车包品牌Apidura也推出了气动车包组合,在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部件加入气动阵营,共同截取尽可能多的边际效益,为骑士降低更多风阻。


统一的全内走形式


在近几年,整车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全内走线设计,相比于外走线或半内走线,全内走线的优势在于更为简洁的外观和更小的迎风面,在碟刹、电变流行的大环境下更具设计亮点。随着全内走线设计的发展,走线位置也将最终归于统一,现在大部分整车采用了碗组全内走的方式,即线缆通过上碗组轴承进入车架内部,这种设计可以减少车架在头管、下管位置的开孔,提升整体结构强度,上碗组轴承直径也越来越大,以容纳全部线缆。


但全内走形式仍存在规格难统一的问题,如不同车型的上碗组规格、把立外形规格并不统一,因此无论是一体把更换其他一体把还是分体把更换一体把,都要考虑碗组喇叭盖是否适配,而对于一般用户来说,采用全内走线的设计也意味着后期改变车辆设定或更换碗组轴承时,将会变得工程量巨大。


如今,全内走线已经和前些年的公路碟刹一样,成为未来主要趋势之一,期待更多的厂商共同努力,早日推出更通用的全内走线产品。


舒适化和宽胎风潮


刚性和舒适能否兼得,还是只能妥协?过去很多竞技取向的产品频繁宣传刚性的提升,但在近些年,整车对于舒适性的关注明显增多。影响整车舒适型的因素有很多,厂商在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设计管型、增加减震结构以提高车辆顺从性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宽胎对舒适性的提升,加大胎宽带来的投资回报比不能不让厂商另眼相看。


宽胎带来的舒适性增益,将在未来几年得到更深刻的印证。


国产品牌逐渐繁荣


中国一直是世界自行车生产、销售的大国,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缺乏自己的中高端品牌。虽然在前些年国产车架、轮组、功率计等方面的品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市场规模上仍与国际品牌存在差距。


而如今,国产品牌已经能够涵盖整车绝大部分零部件,2022年蓝图推出了RX系列公路油压碟刹机械变速套件,这也是国内变速器品牌跨越历史的一步。至此,一辆碟刹公路整车可以实现全国产零件,组成“全华班”阵容,为国产品牌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过去很长时间的实践一样,上述这些趋势有的可能将一直存在并按照自己的生命周期进行迭代,最终脱离“趋势”成为“现实”,但也会有很多趋势仅仅停留在趋势阶段,受限于当下成本、需求、收益等现实原因,被市场短暂地印证,又默默地沉寂,等待未来技术、市场进一步成熟时,有可能重获新生,或就此消亡。

【美骑】中国自行车行业调查报告
上一篇

【魔镜市场情报】2023年Q1电器消费新潜力白皮书

2023-11-09
下一篇

【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深圳市物联网产业白皮书

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