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22中国塑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是全球塑料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最活跃的经济体。使用利用率低的塑料产品,不仅浪费资源,产生环境污染,也对气候变化造成负面影响。2022年3月,联合国各成员国达成一致,同意制定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防治塑料污染的国际协议,中国的行动对解决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中国塑料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意义。
本报告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塑料全生命周期的物质流,预测了从现在到2060年,基准情景下的碳排放总量,分析了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评估了每个核心路径下的碳减排潜力,得出了中国塑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线图,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中国国初级形态塑料生产在1950年至2010年期间总体呈指数增长态势,尽管自2010年增长率放缓,2020年中国初级形态塑料年产量仍突破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28%。表观消费量约为1.3亿吨,进口4063万吨,依存度为25.5%。2020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约为7603万吨(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塑料制品大部分用于包装和建材,包装行业的塑料通常使用一次就丢弃,从制造到废弃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到两年。
2020年,国内消费的塑料制品中约40%存留在系统之中,近50%被填埋或散落在自然之中,或因焚烧产生了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回收再利用比例仅为10%左右。塑料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都会产生碳排放。在基准情景下,塑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从2020年的5.6亿吨,将会增加到2030年的7.7亿吨和2050年的11.7亿吨。
减少塑料行业的碳排放,本质上需要减少塑料消费量及由此驱动的供应端减量,即源头减量,特别是在一次性塑料方面的减量。同时,需要通过利用清洁低碳生产技术和绿色能源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塑料焚烧将是减碳的强有力措施,对于不可回收的塑料,禁焚也可以倒逼源头减量。塑料作为化工行业下游产品的主要“担当”之一,绿色低碳发展对其是约束,也是机遇。未来中国化工行业的功能将发生重大转变,不应只是产品制造,而是制造和资源循环并重。塑料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碳基材料的产品,如果对CO2进行捕集并加以利用进而制成塑料,可实现塑料行业的碳利用。
报告分别分析了四条主要碳减排路径:源头减量、生产过程强化、禁止塑料焚烧和使用负碳技术,并为塑料行业助力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相关路线图和保障措施。2020年到2030年的实施重点为设计一次性塑料减量的总体路线,试点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加强塑料重复使用与回收机制,同时优化石化行业产能结构。2030至2040年间,需要设立原生塑料总量控制目标,强化生产环节能效提升,提高绿电和绿色原料的使用。限制和禁止塑料焚烧、增加负碳技术应用等措施将在2040-2060期间发挥重要的减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