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美储能共振:机器人及电力设备行业新机遇
1本周观点:
储能:中美大储预期共振向上,关注PCS、变压器及温控环节
美国大储2024Q1装机同比翻倍高增,WoodMackenzie上调5年装机预测。据WoodMackenzie,美国2024Q1新增储能装机1.27GW/3.51GWh,分别同比增长84%/89%,配储时长达2.76h。分结构看,表前储能同比高增,工商储需求短期承压。2024Q1美国大储/工商储/户储装机功率占比79%/2%/20%,具体来看,1)大储:24Q1大储新增装机993MW/2952MWh,同增101%/130%,其中加州、德州、内达华州占90%以上。2)工商储:24Q1工商储新增装机19.4MW/44.4MWh,同降41%/58%,主要系加州大部分并网项目仍采用NEM2.0政策,预计后续随NEM3.0政策落地,24/25年美国工商储需求有望复苏;3)户储:24Q1户储新增装机252.4MW/515.7MWh,同增48%/33%,其中加州户储需求实现同比2倍高增,目前Q1户储配套率达41%,向上增长空间较大。此外,WoodMackenzie预测24全年美国储能装机有望达12.9GW/35.8GWh,同增44%/33%,并上调2024-2028年电网装机预测5%,2024-2028年累计装机预测达75GW/251.2GWh。
国内源网侧储能5月新增装机1.90GW/4.61GWh,容量规模同环比增长119%/9%。据EESA,国内2024年5月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为2GW/4.93GWh,按照能量规模统计,同环比分别增长127.24%/8.02%;其中,源网侧储能占比达93.64%,装机量为1.90GW/4.61GWh。2024年1-5月源网侧储能累计装机量达5.68GW/16.03GWh,其中,电源侧/电网侧储能占比分别为35%/65%。展望后续,从往年源网侧储能月度投运情况来看,受到政策补贴时间及并网节点影响,6月为全年储能项目投运高峰,预计6月源网侧储能装机有望高增。
国家能源局明确新型储能为新质生产力,储能战略定位日益清晰。据储能与电力市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6月20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记者提问储能等相关问题时,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技术,它的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投资就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之一。”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跟踪,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完善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机制,促进新型储能调节作用发挥;提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新能源基地科学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5类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正式发布,配储比例达15%~50%/2h。储能与电力市场获悉,申报涉及的五类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中,有三类项目明确了配储要求:工业企业不低于新能源规模15%的集中式独立储能装置;生产企业类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按照不低于新能源装机功率的20%、时长不少于2小时的要求配置新型储能设施;整村开发类项目原则上应按照不低于新能源装机功率的50%、时长不少于2小时配置储能设施。
大储处于快速发展期,关注PCS、变压器及温控环节。2023年中国和美国储能均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碳酸锂价格下降过程中,国内大储建设节奏及系统集成商利润均受到影响,美国利率波动及并网排队亦干扰了美国大储建设节奏。展望2024年,保障性并网项目竞争性配置+市场化并网占比提升+部分存量项目开始要求配储,均将带动国内储能配置比例提升,支撑国内储能规模高增。PCS环节价格基本维持稳定,量增有望带动规模效应提升,集中式大项目有望带动液冷占比进一步提升。美国有望进入降息通道,叠加并网政策缓解,ITC政策带动,延后项目已经落地,关注PCS、变压器及温控环节。
人形机器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即将召开,布局有望进入T链的tier1厂商
据新华社报道,6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前沿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举行。中国科大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中国科大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相继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受聘为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并宣布长三角人形机器人联盟成立。安徽省省委书记韩俊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安徽省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在致辞中指出,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具身化的最佳载体,安徽将加速产业化进程,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加快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据央视新闻报道,6月20日,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天津开幕。在本届展会上,人形机器人和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受到广泛关注。一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可以通过步态算法来实现行走,即便在受到冲击后也能快速调整姿态,保持身体平衡,稳定的步态和灵活的动作能力让这款机器人已经具备投入工业生产的能力。这些机器人不仅融合了先进的控制、规划技术,还集成了机电一体化与全方位的AI感知技术,确保了它们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移动和高效工作,在移动能力,更在工作范围、人机交互等方面展现了强大潜力。
据傅利叶智能消息,2024年IEEE/CVF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于6月17日至21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会议中心举行,聚焦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重要进展。傅利叶智能携人形机器人GR-1及最新发布的端到端环境感知技术亮相展会,该技术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卓越感知能力。基于该技术,机器人不仅可以用“眼”看到,还可以用“脑”分析,识别可通行的区域和障碍物,为复杂路径中的导航和路径规划提供全面支持。特别是在动态环境中,端到端环境感知技术显示了优越的环境建模能力与实时物体跟踪性能。
板块观点:特斯拉机器人有望在25年量产,关注量产前供应链进展特斯拉机器人有望在25年量产,关注量产前供应链进展。作为0-1阶段的行业,人形机器人板块估值仍受到特斯拉等头部企业量产进展的影响。当前特斯拉optimus进入到临近量产和定点的阶段,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推荐标的逐渐收敛到与特斯拉直接接触的核心标的上,可左侧布局估值回到合理区间且定点确定性高的厂商拓普集团、三花智控、鸣志电器等tier1厂商。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研发阶段,产品功能及实现方式仍有变动的可能,特斯拉等机器人领先企业产品视频将会成为跟进人形产品的重要窗口,可结合产业链进度布局价值量高且有技术壁垒的关键零部件,如丝杠、减速器、无框力矩电机以及传感器等。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累计出口增长,建议关注高盈利底公司
动力电池累计出口同比增长,工信部多政策发布助力锂电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高工锂电,今年1-5月,多家企业的动力电池累计出口量实现增长。从电池类型来看,1-5月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量为19.1GWh,同比增长49.1%。相比之下,三元电池累计出口量为27.4GWh,同比下滑16.3%。整体来看,1-5月动力电池出口量为46.9GWh,同比增速仅为2.9%,这一增速相对较低的原因或因与当下全球市场对动力电池需求的负反馈有关,包括长期高利率、电动车型价格昂贵、新车型迭代缓慢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短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来看,国内锂电池的出口仍将受到多种政策的影响。其中,美国IRA法案对动力、储能电池提高关税的操作已对出口市场产生影响。为了规避关税政策,整车企业或更多选择在欧洲等中国以外的地区进行生产。
财政部下达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价补助预算,充盈补贴项目现金流
根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消息,6月20日,财政部下达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价补助预算通知,通知指出: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尽快将补贴资金拨付至电网企业或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项目企业,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项目应优先足额拨付至2023年底。电网企业应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按月将相关资金拨付至已纳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清单的风电、太阳能、生物质等发电项目,并及时公开资金拨付情况。目前我国风电已进入市场化电价时代,此前带有补贴的项目由于造价高、发电性能相对弱,对补贴的诉求较高,本次补贴预算发放,有利于缓解此类企业现金流紧张的局面。
《2024全球海上风电报告》发布
据龙船风电网消息,2024年6月17日,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在韩国釜山发布《2024全球海上风电报告》。报告指出,在2023年实现历史第二高的年度装机量以及关键政策突破之后,海上风电有望实现真正的全球增长,并为该行业在未来十年的加速扩张奠定了基础。2023年,尽管在一些关键市场面临宏观经济挑战,但风电行业仍然实现新增海上风电装机10.8GW,全球累计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75.2GW。GWEC预测,未来十年(2024-2033年)全球将新增410GW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到2033年底,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87GW。
本周,GWEC发布《2024全球海上风电报告》,预计下一波海上风电浪潮已经到来,我们再次强调Q3开始将陆续看到更多市场关注的重点项目启动,同时关注海风出海节奏,重点市场:亚太、拉美、欧洲,海缆、桩基塔筒环节将率先受益,财务表现将持续兑现,建议持续关注产业链关键信息及项目进度。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