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自动化设备行业投资分析与前景预测报告
1、国内智能制造生产企业龙头,自动化主业扎实
1.1、公司以自动化设备为主业,积极拓展新能源、半导体领域
博众精工于2006年注册成立,并于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是国内智能化生产解决方案领域行业龙头企业。公司专注于工业装备制造领域,主要从事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柔性生产线、自动化关键零部件以及工装夹(治)具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销售。公司可提供智能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涵盖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关键零部件、智慧仓储物流等数字化装备领域。
博众精工主要经营自动化设备(线)、治具类产品和核心零部件三条产品线。其中自动化设备(线)为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自动化检测设备、自动化组装设备、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等。公司自动化设备的下游应用主要包括消费电子产品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半导体制造业等。其中,自动化设备是这些下游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设备,下游行业的快速增长将会显著推动本行业市场容量的扩大,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1.2、公司营收稳定,归母净利润大幅增加
公司营业收入稳步提升,归母净利润改善较大。2018-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由25.18亿元提升至48.40亿元,CAGR达13.97%。2018-2021年公司新能源业务前期投入较大,因此利润从3.2亿元下降至1.9亿元,2022年、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1、3.90亿元,同比分别上升71.43%、17.80%,2018-2023年归母净利润CAGR达3.86%。
公司2023年毛利率维持在33%左右,净利率较2022年有所改善。公司2022年销售毛利率为32.26%,2023为33.79%。2022年销售净利率为6.82%,2023为7.94%,盈利能力有所恢复。2019年以来公司利润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为公司拓展新能源设备市场,较低毛利率的新能源设备产品占比逐步提升,导致公司整体毛利率、净利率有所下降。公司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落实降本增效使得三费情况有所改善。
自动化设备(线)业务构成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营收占比达85.74%。公司以自动化设备(线)业务为主业,治具及零部件、核心零部件共同发展,2023年自动化设备(线)占公司业务比例为85.74%,治具及零部件占11.86%,其2023年毛利率分别达33.27%、40.69%,2022年自动化设备(线)业务毛利率有所下降为低毛利的新能源相关业务拓展所致。核心零部件占公司业务比例为2.34%,毛利率相对较低为16.73%。
1.3、公司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储备,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硬件、软件和机械工程研发团队,技术及研发人员总数达2039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2.17%。技术研发人员专业涵盖自动化控制、电子、机电一体化、精密测量、精密机械、光学与机器视觉、软件等领域。目前公司构建了高效的研发体系,并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和潜力。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达4.94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达10.27%。截至2023年底,公司取得3219项授权专利,其中包含1174项发明专利,参与制定了机器人领域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5项。
公司在工业自动化底层技术方面拥有雄厚的积累,形成了具有优势的核心技术体系。其中,精密机械设计、精密运动控制、机器视觉、核心算法和测试技术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公司擅长于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通过建模与仿真技术实现产品智能化设计与制造。此外,公司还精通精密运动控制和驱动技术,拥有自主研发硬件平台,并掌握相关核心算法。
机器视觉方面,公司的3D智能相机、超高分辨率相机、光源、镜头、伺服驱动、直线电机及相关软件系统,以及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已经产生了5-15微米3D视觉检测设备、15亿像素超大分辨率工业相机、精度高达纳米级别的基于光谱共焦技术的核燃料棒3D检测设备、基于人工智能和视觉技术的检测设备以及3um半导体共晶机等标机产品。工业机器人方面,公司已经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机械、控制器及软件平台,并具有相关核心算法及定制开发能力。此外,公司还构建了完善的测试方法和测试能力,以保证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
1.4、股权结构集中稳定,子公司业务拓展方向明确
公司控股股东股份稳定,公司治理结构稳定。发行人实际控制人为吕绍林、程彩霞夫妇。截至2024年一季度,公司第一大股东为苏州众二,持股约34.64%。实控人通过博众智能科技、苏州众十、苏州众一等多个平台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股份。
公司创新股权激励制度,给予公司管理高层及技术研发人员股权激励,激励员工和管理层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责任感,有利于稳定并促进公司长期发展。
2、自动化设备市场广阔,下游消费电子有望回暖
2.1、自动化工业行业规模持续增加,中国市场增速较快
智能装备制造业可以细分为关键零部件子行业、工业机器人本体子行业和自动化设备子行业。其中上游主要生产精密减速机、伺服系统及机器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中游为工业机器人本体子行业;下游为自动化设备子行业。公司处于自动化设备行业,专注于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并提供完整的智能化生产解决方案。智能装备制造业包括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工业自动化行业。
工控设备是为了实现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而设计制造的设备,是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实现。在工业自动化中,工控设备是实现自动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控设备能够将传感器采集的各种数据通过计算机控制设备进行统一处理和控制,并把结果输出到执行器上,从而实现对各种生产过程的可编程控制和自动化运行。
2023年国内工控设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651.69亿元,同比+0.7%;归母净利润80.21亿元,同比-6.3%。盈利水平方面,工控设备板块2023年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1.96%、12.46%,同比分别-0.26pct、-0.97pct。
工业自动化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未来智能制造、柔性生产、可持续性、人机协作、数字化将有望成为工业自动化市场的五大趋势。机器人是工业自动化市场中的重要部分,有望广泛应用于无人化工厂、个性化定制生产、海量小批量生产等领域。ABB预测2023年机器人主流发展三大趋势是:机器人将具备更强大的感知能力和交互能力;机器人将实现无线连接和远程控制;机器人将实现更高程度的模块化和定制化。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自动化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空间有望达5436.6亿美元。未来随着全球工业4.0时代的持续推进,各应用领域对工业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Frost&Sullivan预计到2025年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将到达5436.6亿美元。我国自动化及工业控制市场规模已经从2004 年的652 亿元增长至2019 年的1,656亿元,2023年有望达2822亿元。
2.2、苹果发布MR头显设备Vision Pro,消费电子市场有望回暖苹果推出全新的AR 平台和一种革命性的产品——Vision Pro。Vision Pro 与其他头显设备最大的不同是眼睛并不会被Vision Pro 遮挡。其配备了高分辨率显示器和多个传感器,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和定位追踪功能,可以在用户视野范围内展示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虚拟信息,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深度融合。而最接近自然的交互模式强大的硬件基础赋予了Vision Pro 很多不可思议的功能。
智能头显设备具备广阔市场空间。混合现实(MR)结合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能够通过头戴显示器等设备将虚拟物体融入现实世界,同时也可保留现实世界中真实物体的存在。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AR/VR头显出货量达到1123万台,同比增长92.1%,预计2024年出货量将达到2130万台,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38%。
2021年Oculus市占率达80%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开源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智研咨询、开源证券研究所智能头显下游应用广泛。VR/AR产品是元宇宙发展的核心硬件载体,硬件发展与软件应用两者相辅相成。从下游应用场景来看,VR/AR包括娱乐、教育、直播、房产家居、医疗健康等内容,其中娱乐场景占比最高,达54.6%。目前智能头显设备下游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渗透率最高的医疗健康领域仅达38%,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公司在消费电子行业与客户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着重专注于前沿技术和产品开发领域,以提供精密组装、精密检测、精密量测、精密Bonding等高精度服务为主要目标,不断巩固行业地位。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精密组装设备(线)、精密量测设备、精密Bonding设备、精密检测设备等。
公司的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TWS蓝牙耳机、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智能音箱、AR/MR/VR等全系列终端产品的组装与测试等环节,同时还纵向延伸至前端零部件、模组段的组装、检测、量测、测试等环节,例如摄像头模组、外壳、电池、屏幕MiniLED、MR光机模组等高精度模组的组装与检测。公司也正从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维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壁垒,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并为其持续快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公司于2010年与苹果公司合作,进入苹果公司产业链。公司目前作为苹果公司在FATP 环节国内销售规模最大的自动化组装设备供应商,所销售的设备及治具已应用于苹果公司的手机、手表、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视、平板、智能音箱及售后服务部门(apple care),与苹果公司的合作几乎覆盖其全部终端产品部门。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自动化设备(线)及工装夹治具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品牌厂商产品的零组件生产及整机组装生产过程。目前主要向苹果公司销售各类自动化设备产品,主要包括自动化装配设备、自动化检测设备和治具及配件等。
2.3、锂电、换电设备:新能源领域的双优选择
2.3.1、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前景广阔中国汽车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飞速发展,成为全球汽车市场最大的国家之一。截至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已经超过了3000万辆,其中包括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两个市场。近年来,在各类产业政策的推动下,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新能源汽车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超过600万辆,占据整个汽车市场的比重不断提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也在不断加强,现在已经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整体系,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等种类,同时也涵盖了电机、电池、智能控制等相关领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销量双双增加。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
2.3.2、锂电需求稳定增长,公司注液机等产品订单丰富锂电池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根据GGII数据,2025年国内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1747GWh,全球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2396GWh。2025年全球锂电池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944亿美元,中国是全球重要的锂电池生产基地,锂电池产量和出口量在全球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中国锂电产业在海外供应链占有重要地位,锂电出海成为国内锂电设备厂重要发展机遇,追随国内厂商出海的设备商核心收益。中国锂电池产能占据全球69%,国内锂电龙头厂商正积极对外投资,对外投资产能预计超490GWh。头部企业宁德时代实现了从2018年的7.88亿元到2022年的769.23亿元的海外收入增长。
我国锂电池产业已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锂电池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锂电设备行业虽起步较晚,但凭借先进的技术、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性价比优势,国内优质设备供应企业已进入全球锂电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其中2021年我国锂电池出口额达到284.28亿美元,同比增长78.3%。近年来锂电池正在成为中国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出口产品之一。
公司为锂电客户提供一系列注液机、高速切叠一体机、电芯装配专机等设备。其中,注液机分为软包注液机和铝壳注液机两种类型,都具有稳定的注液性能、高效的运行效率、高精度的运行控制以及完善的功能特点。高速切叠一体机采用多片叠技术,在解决切片和叠片效率不匹配的同时,还采用CCD 影像定位技术自动检测和校正叠片位置,从而实现了快速而精确的叠片。在操作中,叠片速度可以达到每片0.125 秒的速度。公司的注液机、高速切叠一体机等产品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先产品,已取得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客户的大量量产订单。2022年11月10日公司与J.S机械设备工业及进出口有限公司签署了《采购框架协议》,自本协议签订后12个月内,J.S公司向公司采购8亿元的锂电池生产线订单,订单于协议期内分批释放,双方另行签订购销合同,预估总金额约为8亿元。
2.3.3、充换电站领域先行者,与优质客户合作共赢公司在2018 年进入充换电站领域,为蔚来提供全自动充换电站,在充换电站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公司在2022年推出的智能充换电站产品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充换电站,同时提供智能站控系统、云平台系统等相应配套系统。公司智能充换电站相关产品的自供率高达80%。此外,商用车换电站采用了顶吊式和新增底盘换电技术,具有低重心、大容量等竞争优势。目前公司已经成功开拓了宁德时代、北汽蓝谷、吉利汽车、协鑫能科、东风汽车、上汽集团、广汽集团、蔚来汽车等多个客户。
公司自主研发成功换电机器人主动纠偏技术。通过对车底部电池姿态的精准识别,公司六自由度换电机器人能够主动调整,实现换电机器人精准对接车辆。该款机器人低音降噪稳定性好,提高了换电的成功率与电池的机械寿命,能够更好客户需求。公司在充换电领域自主研发充电功率共享技术、电池箱姿态学习技术、商用车底盘换电站和一个集装箱换电站技术等,且均实现大批量生产,未来有望在新能源充换电站领域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2.4、核心零部件领域业务持续研发投入,顺应AI机器人时代
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210亿美元,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99亿美元。工业机器人是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可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物流、化工等各个工业领域之中。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以及工业机器人的进一步普及,未来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持续增加,预计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至21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将增至99亿美元。
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迅速,2023年产量有望达48.25万套,国产化率有待提升,2023年有望达到37%。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累计完成产量44.31万套,首次突破40万套,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实现22.21万套,2023年全年工业机器人产量有望达48.25万套。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期,关键零部件领域力争打破国外垄断,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MIR数据,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提升至35%,预计2023年国产化率有望达达37%。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