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消费电子与新能源行业报告:长盈精密双增长动力分析
投资要点
消费电子元器件:受到下游终端需求疲软影响,公司23年消费电子元器件板块业绩整体承压。
展望未来,考虑到:1)苹果端:公司笔电项目份额持续提升叠加MR结构件出货,有望带来新的业绩增量;2)安卓端:国内安卓需求稳步回升,叠加三星钛合金机壳放量有望贡献新的增长动能。因此,我们假设公司消费电子元器件业务2024-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7.32、135.61、155.58亿元,同比+15.79%、+15.58%、+14.72%。与此同时,随着下游终端需求恢复,公司产能稼动率有望不断提升,叠加高毛利项目占比提升,公司该板块毛利率有望实现逐年提升。因此,我们假设公司消费电子元器件业务2024-26年毛利率分别为23.0%、23.5%、24.0%。
新能源零组件:
1)在新能源电池结构件领域,公司定位于“动力/储能电池成组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了从电芯结构件、模组结构件到电池箱体结构件全系列产品线。与此同时,为就近服务下游客户,公司已经完成多区域布局,宁德、溧阳、宜宾等地分别建设配套自动化产线项目,目前均陆续进入量产。
2)在高压电连接领域,新项目陆续进入量产。
3)在氢燃料电池双极板领域,公司产品已通过行业主流客户的认证,技术参数达到客户高标准要求,开始为客户批量供货。展望未来,伴随着公司新增产能的释放,叠加C/T等客户订单持续导入,公司产能稼动率有望不断提升带动盈利能力实现逐季改善。因此,我们假设公司新能源汽车零组件业务2024-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0.00、65.00、80.00亿元,同比+41.25%、+30.00%、+23.08%,毛利率分别为20.0%、22.0%、23.0%。区别于市场的观点市场认为:新能源业务板块毛利率较低,或将拖累公司业绩增长。我们认为:伴随着公司新增产能的释放,叠加C/T等客户订单持续导入,公司产能稼动率有望不断提升,规模效应下盈利能力有望实现逐季改善。股价上涨催化剂1、MR结构件+钛合金中框有望显著增厚业绩。
1)苹果端:公司笔电项目份额持续提升叠加MR结构件出货,有望带来新的业绩增量;2)安卓端:国内安卓需求稳步回升,叠加三星钛合金机壳放量有望贡献新的增长动能。
2、新能源零组件业务盈利能力有望修复。为就近服务下游客户,公司已经完成多区域布局。伴随着公司新增产能的释放,叠加C/T等客户订单持续导入,公司产能稼动率有望不断提升,规模效应下盈利能力有望实现逐季改善。估值与目标价公司经过多年“双调整”战略,已初步形成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及模组和新能源零组件及连接器产品双支柱战略格局。
考虑到公司各项业务有望迎来收获期,打开新一轮增长空间,我们预计公司2024-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7.32、200.61、235.58亿元,同比+21.93%、+19.89%、+17.43%;20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0、8.29、10.39亿元,同比+810.57%,+6.27%,+25.26%。其中24Q1公司获得投资收益约1.77亿元(广东天机智能30%股权交割)。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一、长盈精密:双支柱战略格局形成,业绩迎来放量期
1.1公司概况:精密电子零组件龙头,双支柱战略格局形成
长盈精密:国内领先的精密电子零组件制造商。公司成立于2001年,2010年于深交所上市。公司以智能终端零组件业务起家,而后通过产能扩张+外延并购持续扩大商业版图。2015年起,公司紧抓新能源汽车产业浪潮,快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并陆续突破特斯拉、宁德时代等国内外下游头部客户。目前,公司已初步形成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及模组和新能源零组件及连接器产品双支柱战略格局,并延伸在元宇宙、物联网硬件、快消产品、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高端医疗等重点领域进行多元化布局,探索新的增长点。
1.2业务布局:立足精密零组件业务,横向拓展新能源领域
公司现已经形成智能终端零组件,新能源汽车零组件,智能制造三大板块的产品矩阵:
➢智能终端零组件:主要产品包括电子连接器及智能电子产品精密小件、精密结构件及模组等,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电子书、智能音箱等,与下游苹果、三星、OV等龙头厂商均已达成紧密合作。
➢新能源产品零组件:主要产品包括应用于新能源车及储能的电池结构件、高压电连接、氢燃料电池双极板等,下游客户包括电池生产商、模组集成商、整车厂等。
1)在新能源电池结构件领域,公司定位于“动力/储能电池成组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了从电芯结构件、模组结构件到电池箱体结构件全系列产品线。
2)在高压电连接领域,新项目陆续进入量产。
3)在氢燃料电池双极板领域,公司产品已通过行业主流客户的认证,技术参数达到客户高标准要求,开始为客户批量供货。
➢智能制造:主要产品包括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和工业互联网等,提供智能终端、汽车制造、电子、冶金等行业的硬件、软件综合性解决方案。公司不断拓展、完善业务及产品体系,逐步由精密制造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
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零组件产品收入占比逐年提升。2023年电子元器件、新能源零件、智能装备制造收入占比分别为73.8%、25.8%、0.4%,毛利率分别为20.3%、18.6%、20.4%。其中,新能源汽车零组件业务近年营收实现快速增长,2018-21年CAGR为71.83%,营收占比从18年的2.7%提升到23年的25.8%。随着公司位于四川宜宾、四川自贡、江苏常州、福建宁德的动力电池结构件生产基地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新能源业务营收有望保持持续增长,市场占有率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1.3财务分析:双调整战略成效显著,业绩扭亏进入收获期
双调整战略成效显著,业绩实现扭亏为盈。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2.03亿元,同比+37.63%,归母净利润0.43万元,实现扭亏为盈,主要由于:1)消费电子业务方面,虽然2022年消费电子行业整体需求疲软,智能手机零组件业务有所下降,但受益于近五年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双调整战略,可穿戴设备、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等非手机业务销售增长迅速,推动公司消费电子业务保持增长;2)新能源产品方面,公司基本完成了新能源领域的产品布局,产能实现逐步释放。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137.22亿元,同比-9.74%,归母净利润0.86亿元,同比+102.23%。公司营收同比下滑主要由于受智能手机、平板、笔电等终端需求疲软、出货下行因素影响,消费电子业务收入同比-19.63%。
24Q1公司实现营收39.40亿元,同比+30.95%,归母净利润3.09亿元,同比+479.92%。公司收入恢复增长主要由于下游需求回复,订单增加所致,其中新能源业务同比+57.17%,消费电子业务同比+24.13%。归母净利润大幅提升,主要是由于公司在报告期内完成广东天机智能30%的股权交割,获得投资收益约1.77亿元。
毛利率稳步提升,期间费用率波动下降。2021年公司毛利率为17.43%,同比-10.99pct,主要由于1)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2)芯片短缺影响项目出货计划,导致产能利用率降低;3)消费电子新项目良率和效率不达预期,利润率较低;4)新能源生产基地产能未释放等因素。
2023年公司毛利率为19.86%,同比+2.49pct,主要由于新能源业务产能持续释放,稼动率提升。费用端来看,公司期间费用率呈波动下降,24Q1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83%、4.82%、7.08%、0.54%,同比-0.03、-1.03、-1.67、-3.29pct。
二、消费电子:钛合金+XR新业务提供业绩增长新动能
2.1笔电:AIPC带动新一轮创新周期,大客户提振笔电机壳业绩
AI PC或将带来笔电市场回暖。近几年,受通货膨胀、价格上涨和供应链等问题影响,PC市场持续低迷。但随着通胀压力和库存压力缓解,叠加AI PC概念的引入有望激发用户的换机需求,我们认为2024年全球PC市场或有望迎来复苏。据Techlnsights预测,2024年全球笔记本出货量同比+11%,2025年出货量有望接近2.5亿台,同比增长+15%。并且据群智咨询预测,随着高通、英特尔、微软、苹果等大厂开始全面拥抱AI时代,2024年有望成为AI PC量产元年,AI PC整机出货量有望达到约1300万台。2025-26年AI PC整机出货量有望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年增长率,并在2027年成为主流的PC产品。
M3芯片亮相,MacBook性能持续提升。2023年10月,Apple推出搭载M3系列芯片的新款MacBookPro,笔电性能再度升级。M3系列三款芯片均基于3nm工艺打造,采用全新图形处理器架构,并支持动态缓存技术,实现速度和能效的双重提升。
根据苹果官方数据显示,相比M1系列,搭载M3系列的MacBook渲染速度最高可提升2.5倍,配合硬件加速光线追踪技术,让游戏中的阴影和反光效果更真实;中央处理器提速80%,让操作响应超灵敏流畅的同时保持超高能效;每秒运算超过18万亿次,强化的16核神经网络引擎为各种热门机器学习模型提速。我们认为,M3系列芯片的推出意味着苹果正在加速布局AI PC赛道,或将带动其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实现进一步提升。
大客户笔电机壳业务助力提振消费电子板块业绩。长盈精密2018年切入MacBook金属机壳供应链,成为苹果第五家金属机壳供应商,2021年实现笔电外壳A、C、D面供应,此外还供应iPad外置键盘、ApplePencil、AppleWatch结构组件等产品。随着大客户新品陆续发售,新品周期有望带动业务边际向好,提振公司业绩。
2.2手机中框:钛合金中框渐成主流,新工艺落地打造差异化
钛合金中框优势显著,苹果iPhone15 Pro系列率先搭载。相较于此前的铝合金材质、不锈钢材质、钢铝复合压铸的手机中框,钛合金具有强度高、重量轻、热稳定性好、高温强度高、化学活性大、热传导率低等特性,应用于电子产品可显著提升其整体强度、耐摔性和耐刮擦性。2023年iPhone15 pro系列中,苹果首次采用全新航空级钛金属边框,钛金属的使用使得新款iPhone在保持坚固耐用的同时,实现了重量的显著减轻;与此同时,钛金属机身的拉丝表面处理技术使得其具有更好的抗拉伸效果,具有更舒适的边框手感。三星、荣耀、小米等多款手机也陆续导入钛合金材料。2024年1月18日三星发布GalaxyS24系列手机,其中GalaxyS24 Ultra首次将钛金属材质边框引入机身设计,整个机身更纤薄,握持更舒适。长期来看,我们认为钛合金手机中框有望逐渐成为主流应用。
钛合金中框加工难度高,长盈精密落地钛合金材料全制程工艺。钛合金属于难加工材料,相较铝合金,采用切削磨削加工钛合金制品存在良率低、耗时长、设备需求量大等难点。以手机中框为例,根据艾邦高分子数据,钛合金手机中框整体良率约为30%-40%,远低于铝合金中框的80%,且加工时间长,约为铝合金的3-4倍。公司配合大客户落地了钛合金材料全制程工艺,为后续项目做好了量产准备。并且针对目前金属外观件生产工艺材料利用率低、能耗较高等缺点,研发了浆料锻造生产工艺,大幅提升材料利用率的同时,降低生产能耗。2023年10月底,公司安卓客户智能手机钛合金结构件项目顺利实现量产,在交货速度和良率等方面都取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为后续新项目的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2.3MR:苹果打造标杆性MR产品,布局元宇宙打开成长空间
VR短期出货承压,苹果Vision Pro有望刺激出货。据WellsennXR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VR销量为753万台,同比下滑24%,主要由于:1)通货膨胀等多因素导致下游消费需求疲软;2)Meta系列中Quest 2产品老旧、Quest Pro价格门槛高、Quest 3发布较晚;3)当前VR市场仍主要集中在游戏场景,而近两年未有重量级的大作,用户留存率较低;4)24年初发布的苹果Vision Pro对今年潜在购买用户带来较强的观望情绪。随着苹果MR产品强势入局,有望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的产品创新,带动行业出货。
募投项目配合客户产能扩张。公司坚持大客户战略,早在2017年就顺利通过宁德时代的供应商认证。2021年起配合客户进行产能扩张,公司在宁德、溧阳、宜宾等地分别建设配套自动化产线项目,目前均陆续进入量产。2023年9月,公司进一步募集资金投资于动力/储能电池零组件项目,预计项目达产后有望分别新增顶盖、壳体、箱体零组件2.16亿PCS、2.88亿PCS和34万PCS产能,占公司现有产能139.53%、360%和76.92%。
与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链上其他生产环节相比,一方面,精密零组件行业经营杠杆系数偏高,固定成本占成本比重较高,因此大规模量产能够显著摊薄单位成本;另一方面,精密零组件行业人工成本相对更高,制造业属性突出,人均产值处于产业链中偏低水平,因此可通过增加自动化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我们认为伴随着公司产能扩张以及释放,有望逐步形成规模化优势,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有望持续提升,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加强。
多维度功能创新,虚拟现实的“iPhone时刻”。苹果首款MR头显Vision Pro于2024年1月19日在美国地区开启预售,2月2日正式上市。该款设备搭载M2+R1双芯片、3P Pancake方案、单眼4K Micro OLED、眼动+手部追踪交互等核心技术,能够实现VR/AR模式平滑切换、虹膜识别、双向透视等创新功能。
深耕消费电子可穿戴市场,投资8亿元布局AR/VR业务。2023年9月,公司针对智能可穿戴设备VR/AR零组件项目计划募资5亿元,总投资8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产能83.2万套。公司始终坚持优质大客户战略,多年配合北美大客户产品研发,凭借独特的技术能力和全面的制造能力与其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23Q4大客户XR项目顺利量产。长期来看,我们认为随着XR行业的不断发展,该板块有望成为公司消费电子业务新的业绩增长点。
三、新能源:牵手头部大客户,产能释放有望增厚业绩
新能源业务外延并购,产品矩阵丰富。公司从2016年开始布局新能源领域,通过收购科伦特布局新能源汽车busbar和软连接产品,并切入特斯拉供应链;2017年动力电池结构件项目顺利通过CATL供应商认证,并于2022年底与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除此之外,公司还陆续进入国内外其他主要动力及储能电池和新能源整车头部品牌供应链体系。目前,公司已形成丰富的产品矩阵,产品主要包括电池结构件、电连接、氢燃料电池双极板等;并先后在深圳、宜宾、常州、宁德、自贡等地建设配套研发制造基地。
3.1电池结构件:下游需求旺盛,配合大客户持续进行产能扩张
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国内渗透率创历史新高。据OICA及Clean Technic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408.0万辆,渗透率达15.2%。2021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进入快速渗透期,渗透率快速攀升。据OICA及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为949.5万辆,渗透率达31.6%,创历史新高。
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拉动,动力电池出货量持续增长。据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865.2GWh,同比增长26.5%,预计2030年出货量有望增长至3368.8GWh,相比23年仍有近3倍的增长空间。在此背景下,宁德时代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均积极在全球布局生产基地以提升产能规模,动力电池扩产需求高速增长有望进一步推动锂电池供应链新一轮的配套扩产。
精密结构件是动力电池的关键组件之一,结构件成本占16%。动力电池主要分为电池包、模组和电芯。电芯即电池单体,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电池模组是利用各种精密结构件将电芯通过串并联方式组合而成的Pack中间产品,其结构必须对电芯起到支撑、固定和保护作用;电池包作为新能源整车的核心零部件和动力来源,结构复杂,由多个电芯模组构成。精密结构件作为核心零部件直接影响电池的密封性、能量密度等,因此下游电池厂商通常要对结构件供应商进行严格、复杂的技术认证,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据头豹研究所数据显示,结构件在锂电池成本中占比达16%,仅次于正极材料。
受益产业链配套,电池结构件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据GGII数据,2022年中国锂电池结构件市场规模为338亿元,同比增长93.2%,预计2025年有望增长至820亿元,2022-25年CAGR为34.37%。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据GGII数据,在方形电池结构件领域,科利达凭借近四成市场份额占据行业首位,震裕科技、立翔科技、长盈精密等位于第二梯队。
3.2高压电连接:切入特斯拉供应链,打造上海临港实现配套服务
增资控股科伦特,切入电连接领域。2017年长盈以1.12亿元增资和股权收购的方式取得苏州科伦特40%股权,合计持有科伦特70%股权。科伦特是国内领先的电连接产品供应商,可为客户提供电连接母排、电池模组连接片、高压盒等各种产品及方案,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速机车、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逆变系统、变频器等领域。
四、盈利预测与估值
4.1盈利预测
基本假设:➢消费电子元器件:受到下游终端需求疲软影响,公司23年消费电子元器件板块业绩整体承压。展望未来,考虑到:1)苹果端:公司笔电项目份额持续提升叠加MR结构件出货,有望带来新的业绩增量;2)安卓端:国内安卓需求稳步回升,叠加三星钛合金机壳放量有望贡献新的增长动能。因此,我们假设公司消费电子元器件业务2024-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7.32、135.61、155.58亿元,同比+15.79%、+15.58%、+14.72%。与此同时,随着下游终端需求恢复,公司产能稼动率有望不断提升,叠加高毛利项目占比提升,公司该板块毛利率有望实现逐年提升。因此,我们假设公司消费电子元器件业务2024-26年毛利率分别为23.0%、23.5%、24.0%。
➢新能源零组件:
1)在新能源电池结构件领域,公司定位于“动力/储能电池成组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了从电芯结构件、模组结构件到电池箱体结构件全系列产品线。与此同时,为就近服务下游客户,公司已经完成多区域布局,宁德、溧阳、宜宾等地分别建设配套自动化产线项目,目前均陆续进入量产。
2)在高压电连接领域,新项目陆续进入量产。
3)在氢燃料电池双极板领域,公司产品已通过行业主流客户的认证,技术参数达到客户高标准要求,开始为客户批量供货。展望未来,伴随着公司新增产能的释放,叠加C/T等客户订单持续导入,公司产能稼动率有望不断提升,规模效应下盈利能力有望实现逐季改善。因此,我们假设公司新能源汽车零组件业务2024-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0.00、65.00、80.00亿元,同比+41.25%、+30.00%、+23.08%,毛利率分别为20.0%、22.0%、23.0%。盈利预测结果:预计2024-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7.32、200.61、235.58亿元,同比+21.93%、+19.89%、+17.43%,毛利率分别为22.10%、23.01%、23.66%。
4.2相对估值
公司经过多年“双调整”战略,已初步形成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及模组和新能源零组件及连接器产品双支柱战略格局。展望未来,我们看好:1)持续深耕消费电子业务,绑定苹果、三星等优质客户,钛合金中框+XR结构件助力业绩增长。2)延伸布局新能源零组件,伴随产能释放叠加新增订单放量,产能稼动率有望持续提升带动盈利能力修复。考虑到公司各项业务有望迎来收获期,打开新一轮增长空间,我们预计公司2024-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7.32、200.61、235.58亿元,同比+21.93%、+19.89%、+17.43%;20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0、8.29、10.39亿元,同比+810.57%,+6.27%,+25.26%。
其中24Q1公司完成广东天机智能30%的股权交割,获得投资收益约1.77亿元。我们选取消费电子相关公司歌尔股份、立讯精密、蓝思科技、领益智造、安洁科技,和新能源汽车精密结构件相关公司科达利、震裕科技作为可比公司。参考可比公司Wind一致预期,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22x PE,对应市值172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