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2022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指出了方向,明确了要求。2021年末以来,《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总结了过去五年金融科技“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工作成效,吹响了新阶段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角。
数字浪潮同风起,奋楫扬帆启新程。“十四五”时期广大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应切实落实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有关政策规划要求,心怀“国之大者”,做到“三个着力”:一是重点聚焦小微金融、农村金融、绿色金融、新市民金融、供应链金融、无障碍金融等场景,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二是积极贯彻负责任的创新理念,以公平为准则、以普惠为目标,着力破解金融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三是全面落实金融科技创新风险管理主体责任,从权益保护、数据安全、合规销售、产品定价、反洗钱等方面,着力完善与金融科技创新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不谋大势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去年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联合毕马威中国发挥渠道资源的协同互补效应,按照“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的工作思路,共同研究发布《2022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汇聚来自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第一线的真知灼见,相信能够为金融管理部门、广大从业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一份激发数字思维、穿透创新迷雾、洞察行业态势的高质量研究参考。
2022年对于金融科技行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继2021年金融科技首个三年规划顺利收官后,新年伊始,人民银行正式印发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为金融科技未来四年的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国内多地散发疫情冲击,叠加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增长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宗旨。金融科技回归科技服务金融本源,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今年的主基调。
此次我们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中对全国范围内超过200家优秀金融科技企业CEO进行问卷调研,从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我们欣喜地看到,尽管面临着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行业信心指数依然保持在高位水平;六成以上的受访企业成立年限超过五年,表明金融科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都逐步提升。此外,“钻技术,树品牌”已成为绝大多数企业所认定的未来发展之路。技术创新已经渗透入金融服务的全链条,贯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场景。随着ABCD等核心技术持续赋能金融科技的发展,物联网、AR/VR/MR、数字孪生等技术也将为金融业务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与金融结合,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和养老金融等有望成为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蓝海领域,发展空间无限。
机遇与发展总是伴随着风险和挑战。随着《数据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引起更多的关注。在此次调研中,与数据相关的诸多议题也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预计未来围绕数据安全领域展开技术研究将进一步成为金融科技行业新焦点,平衡数据融合应用和数据安全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将成为金融科技业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3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中国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在2022年服贸会期间携手发布《2022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报告指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金融科技行业信心指数总体依然保持高位水平。
这一报告总结了金融科技当前十大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并提出行业发展政策建议。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报告认为,2022年中国金融科技具有十大发展特点:
一是金融科技行业信心指数总体依然保持高位水平。整体来看,受访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依然充满信心,平均值为82,与去年持平。
二是金融业整体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深化,证券及资管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三是超四成企业已经或计划境外展业,主要布局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台地区。
近年来,东南亚金融科技发展迅速,2015-2020年,外国投资者对东南亚金融科技企业的投资增长了近7倍,是金融科技企业投资的新热土。叠加地缘和文化因素,金融科技企业境外展业往往优先考虑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台地区。
四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梗阻”,集中在担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风险。
五是PE/VC仍是金融科技最大投资方,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投资持续上升。
六是企业研发投入和科技人员储备“积厚成势”,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随着更多金融科技企业跨越“创新死亡谷”,在有关激励政策的推动下,研发投入保障更加持续有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金融科技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加。同时,作为金融科技企业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企业中专业科技人员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
七是大数据、AI、区块链、隐私计算应用深化,科技赋能综合化特征明显。
八是行业标准化意识仍待进一步强化,国际标准实质性参与程度存在不足。
九是近五成企业已探索算法伦理规范,仍有两成企业尚未开展伦理治理工作。
十是数据治理人才缺口最突出,模型算法、数字化运营、架构设计人才难求。
随着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和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深化,从业机构在业务数字化经营、数据能力建设、科技架构转型、数字化风险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更加多元且迫切,领军型、创新型和实用型等各层次金融科技人才面临较大缺口。
报告指出,调研过程中还显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成渝地区发展呈上升态势;六成以上受访企业成立年限超过五年,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企业已跨越“创新死亡谷”,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细分业务领域呈现百花齐放格局,平台赋能科技和普惠科技位居前列。
本次调查问卷依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和毕马威中国渠道发放,自2022年5月23日启动,至2022年6月7日结束,共计回收251份有效问卷样本,样本量较去年增加17.3%。
从受访企业城市分布来看,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城市群的产业集聚效应依然明显,北上广深杭等主要城市的受访企业数量占比达87%,集中度相较2021年略有下降。2022年成渝地区的受访企业数量占比达7%,较2021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渝地区金融科技发展势头强劲。
从受访企业成立年限来看,成立5年以上的企业数量连续两年稳定增长,2022年达到67%,相较2020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企业已跨越“创新死亡谷”,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科技型初创企业在成立3-5年内会迎来创新的“死亡之谷”,在这期间,企业需要实现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化、规模化、商业化的跨越,将面临投资资金匮乏、产品开发失败、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等阻碍。尽管过去两年金融科技行业整体面临着疫情冲击、监管趋紧等多重压力,大部分企业仍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充分体现了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韧性和抗周期性。
从受访企业主要从事的业务领域看,数量占比前三的分别是平台赋能科技(28%)、普惠科技(20%)、财富科技(10%)和支付科技(10%)。此外,保险科技、供应链科技、监管科技的占比均接近10%。其中,平台赋能科技类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可通过提升数据和技术融合从而开展更广泛的场景建设,打通传统金融的痛点和堵点;普惠科技类企业则顺应了国家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依托前沿科技实现更灵活的融资方式、更便利的支付手段、更高效的数据处理等,进而提升金融普惠水平。
报告分析了金融科技发展十大现状。值得注意的是,PE/VC仍是金融科技企业的最大投资方,但占比逐年下降,从2020年的53%下降到2022年的39%。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投资占比呈上升趋势,从2020年的10%上升到2022年的16%;互联网企业投资占比从2020年的13%上升到2022年的20%。传统金融机构由于线下业务仍然受疫情影响,面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更加重视自身数字化转型,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应用。这一趋势也与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的投资偏好趋同。随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化,预计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通过适当形式投资优质金融科技企业的情况将更加频繁。
同时,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监管更加突出审慎包容和风险防控,“金融回归金融本质,科技回归科技支撑”的态势更加明显,互联网企业注重把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适当隔离,强化自身科技赋能属性,可以预计互联网企业将进一步扩大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完善数字金融生态“朋友圈”。
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及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张楚东表示,“钻技术,树品牌”已成为绝大多数企业所认定的未来发展之路。技术创新已经渗透入金融服务的全链条,贯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场景。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持续赋能金融科技的发展,物联网、AR/VR/MR、数字孪生等技术也将为金融业务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与金融结合,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和养老金融等有望成为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蓝海领域,发展空间无限。
对于未来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报告预测了十大趋势。调查显示,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成为最受金融科技企业看好的蓝海应用领域,占比53%,其中23%的受访企业将其作为首选项。近年来,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促进产业供应链稳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融合作的深入推进,未来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蓝海效应”更加明显。
此外,分别有42%、39%的受访企业将绿色金融和ESG投资,以及养老金融服务纳入其看好的蓝海业务领域,占比分列第二、三位。其中,在绿色金融和ESG投资方面,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金融科技工具的使用目前已经覆盖了碳交易市场、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农业等多个领域,将绿色金融和ESG投资进一步场景化成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此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银发经济和养老金融的需求逐步显现,未来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成为金融科技探索未来落地场景的重要发力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地区5G、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逐渐提升,未来金融机构将精准定位目标客群,提高服务“三农”的效率和风控能力,使“三农”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场景中迸发出新的活力。调查显示,39%的受访企业将“三农”金融服务纳入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蓝海业务领域。其中,20%的受访企业将其作为首选蓝海领域,仅次于数字化供应链金融。
对于未来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报告给出六大发展建议。
报告强调,要加强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规范,按照“依法合规、权责对等、边界清晰、风险可控”的原则,区分合作类别加强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的审慎监管,严格执行有关合作准入、出资比例、业务限额、资质认证、合作集中度等要求。
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黄艾舟表示,要同时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自律组织作用,通过金融科技产用对接平台、金融科技能力共享平台、金融专业人才库等渠道,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的规范化、机制化程度,适度降低合作信息成本和摩擦成本。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也提醒金融科技企业,随着《数据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引起更多的关注;在此次调研中,与数据相关的诸多议题也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预计未来围绕数据安全领域展开技术研究将进一步成为金融科技行业新焦点,平衡数据融合应用和数据安全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将成为金融科技业界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