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消费市场修复趋势行业报告
1“五一”假期消费跟踪
服务消费方面,量增整体亮眼,价增表现偏弱。1)旅游:据文旅部测算,24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28.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1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13.5%,人均花费同比+4.7%,按可比口径较19年同期的-11.5%。2)餐饮:商务部数据,24年“五一”假期,重点监测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7.1%。
3)交运:交通运输部数据,24年“五一”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日均流动量为27169.3万人次,同比+2.1%,较19年同期+23.7%。其中,民航日均客运量为199.4万人次,同比+8.1%,较19年同期+11.1%。4)快递:国家邮政局数据,24年“五一”假期,全国邮政快递日均揽收量同比+32.7%;日均投递量同比+28.6%。5)酒店:去哪儿数据,24年“五一”假期,国内热门城市酒店预定量同比增长显著,酒店平均支付价格同比持平。预订量增幅最高的二星、三星、四星酒店价格有所下降。其中,三星酒店下降9%,二星酒店下降7%。6)票房:国家电影资金办数据,24年“五一”假期,日均电影票房3.05亿元,同比+0.6%,较19年同期-19.2%;平均票价40.42元,同比+0.1%,较19年同期-6.9%。
7)景区:民生商社团队整理,a.九华山:“五一”假期全山共接待游客17.98万人次,同比+15%,其中大愿文化园景区旅游接待游客量,同比+54%;b.黄山:“五一”假期黄山风景区游客12.93万人,同比+9.7%。商品消费方面,大宗消费稳健,下沉市场崛起。1)大宗消费:商务部数据,“以旧换新”系列活动在各地积极展开,带动24年“五一”假期期间大宗消费稳步增长。其中,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汽车、家电、家具销售额同比分别+4.8%、+7.9%和+4.6%。2)线上消费:商务部数据,24年“五一”假期,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15.8%。3)购物中心:汇客云数据,24年“五一”假期,场均日客流量2.77万人次,同比+0.7%,客流涨幅较大的购物中心主要集中在三线及以下中小型城市。
4)免税消费:海口海关统计,24年“五一”假期,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5.47亿元,同比-38.1%;购物人数8.58万人次,同比-21.3%;人均消费6378元,同比-21.3%。“五一”假期人均消费&客单价偏弱的原因分析:“五一”假期内国内游客人均消费较19年同期-11.5%。具体行业来看,无论是酒店均价、电影票价,还是景区票价皆弱于19年同期。我们认为价格端的偏弱是供给侧扩张、需求结构切换和政策让利的共同结果。
1)供给侧扩张:下沉市场和出境游成为当下假期消费供给侧的最大增量。一方面,下沉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能够承接更多需求。而伴随下沉市场政府对当地文旅特色的宣传加强,下沉市场兼具当下消费者青睐的生活松弛感和高性价比,吸引较多假期游客。根据携程数据,“五一”假期下沉市场旅游订单同比增速超越一二线城市,例如安吉、桐庐、都江堰、阳朔、弥勒、义乌、婺源、景洪、昆山、平潭等热门县域旅游目的地,旅游订单平均同比+36%。
另一方面,出境游政策的持续放宽,也为假期消费提供更多选择。携程数据,“五一”假期出境游方面,出境游覆盖全球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超3000个城镇,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日韩等短途国家是出境热门目的地,长途出境目的地主要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中东地区国家如阿曼、沙特、科威特等出境游增速较高,同比超3倍,远途国家和地区中,西班牙、土耳其、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格鲁吉亚等出境游增速较高,同比超1.5倍。
2)需求结构切换:需求方面,除了政治局会议提到的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外,需求结构的切换同样不容忽视。从收入结构的拆分来看,财产净收入的累计同比增速自22年以来显著回落。当前高线城市地产带动的财富效应逐渐消失,降低高线城市人群的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欲望,相对而言,过去被忽视的下沉市场消费者却受到更小的影响,目前正在接替中高线城市人群,成为消费增量的重要贡献来源。当前中国下沉市场的消费规模与高线城市消费市场相比仍有充足提升空间,而下沉市场消费者对中低客单价商品消费量的增长,或将对均价的表现产生一定拖累。
3)政策鼓励:促消费政策通常采用补贴,降价等方式以价换量。例如服务方面,地方政府通过景区票价补贴和各类出行优惠政策促进文旅消费;商品消费方面,各地方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以旧换新”、降价促销等方式降低消费者的购置成本。消费鼓励政策的持续将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价格表现。
展望后续,1)消费总量层面,根据各地方政府对24年服务、商品消费目标的设定,其中大部分省市对24年旅游收入增速的设定在+10%甚至更高;对24年社零增长的目标大致在+5.5%~+8%的区间。较为积极的政策目标意味着全年消费总量有望维持稳健增长。2)价格端来看,如果下沉市场的供给扩张能够延续(这需要下沉市场文旅配套设施趋于完善)、需求端结构的切换持续(这意味着地产的财富效应仍在减弱,并带动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延续)、消费政策鼓励逐步落实,那么价格&人均消费的表现在年内或将延续偏弱水平。
2上周总结
2.1上周数据相对较优
旅游:“五一”假期出行延续修复趋势。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28.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1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13.5%,人均花费同比+4.7%,按可比口径较19年同期-11.5%。新能源车:4月“新势力”销量同比维持稳健。4月“新势力”(埃安、理想、蔚来、哪吒、小鹏、极氪、零跑、问界)共实现销量14.41万辆,同比+30.1%,环比-3.9%。1-4月8家“新势力”累计销售52.73万台,同比+47.9%。化妆品:4月GMV整体较去年大致持平,抖音增速较优。4月天猫+抖音护肤行业GMV同比+0.4%,其中天猫护肤行业同比-19%;抖音护肤行业同比+29%,抖音彩妆行业同比+27%。
2.2上周数据相对平稳或走弱
票房:“五一”假期日均票房表现平淡。24年“五一”假期,日均电影票房3.05亿元,同比+0.6%,较19年同期-19.2%;平均票价40.42元,同比+0.1%,较19年同期-6.9%。水泥:错峰生产下价格小幅上行,需求依旧疲弱。价格方面,上周全国水泥市场价格环周+0.8%。出货率方面,4月底,受市场资金短缺和阴雨天气影响,国内水泥市场需求表现疲弱,全国重点地区水泥企业出货率约为52%。房地产:4月商品房供需维持低位。4月30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面积930万平方米,环比-20%,同比-43%,1-4月累计同比-37%;4月重点30城商品住宅成交面积978万平方米,环比-17%,同比-43%,1-4月累计同比-47%。
3板块涨跌幅
3.1上周板块表现
粮食安全板块领涨,新消费板块表现落后。(2024.4.29-2024.4.30)八大板块中,涨幅排序依次为新消费>碳中和>数字经济>传统消费>稳增长>粮食安全>疫后复苏>能源与资源。月内维度看,新消费板块涨幅第一,4月以来跑赢A股市场4.0个百分点。年内维度看,能源与资源板块涨幅居首,年初以来跑赢A股市场整体14.6个百分点。(A股市场:计算加总全部A股的(个股涨跌幅*自由流通市值占比)
3.2八大板块涉及的23个中信一级行业
为更清晰地了解行业涨跌幅的变化,我们列示了八大板块所包含的23个中信一级行业的周度、月度、年度涨跌幅排名。(2024.4.29-2024.4.30)房地产、家电、轻工制造、商贸零售和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表现居前,分别为+4.8%、+3.4%、+2.5%、+2.1%和+2.0%。交通运输、钢铁、石油石化、建筑和有色金属涨幅靠后,分别为-0.7%、-0.9%、-1.0%、-1.0%和-1.4%。
4板块信息跟踪
①服务消费方面,量增整体亮眼,价增表现偏弱。②商品消费方面,大宗消费稳健,下沉市场崛起。③“五一”假期价格&人均消费偏弱的原因分析:供给侧扩张(下沉市场、境外市场为主要增量)、需求结构切换(下沉市场消费替代高线城市消费)和政策让利(促消费政策落实)的共同结果。展望后续,①消费总量层面,根据各地方政府对24年服务、商品消费目标的设定,全年消费总量或将维持稳健增长。②价格端来看,如果下沉市场的供给扩张能够延续(这需要下沉市场文旅配套设施趋于完善)、需求端结构的切换持续(这意味着地产的财富效应仍在减弱,并带动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消费政策鼓励逐步落实,那么价格&人均消费的表现在年内或将延续偏弱水平。
上周数据相对较优:旅游:“五一”假期出行延续修复趋势。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28.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1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13.5%,人均花费同比+4.7%,按可比口径较19年同期-11.5%。新能源车:4月“新势力”销量同比维持稳健。4月“新势力”(埃安、理想、蔚来、哪吒、小鹏、极氪、零跑、问界)共实现销量14.41万辆,同比+30.1%,环比-3.9%。1-4月8家“新势力”累计销售52.73万台,同比+47.9%。化妆品:4月GMV整体较去年大致持平,抖音增速较优。4月天猫+抖音护肤行业GMV同比+0.4%,其中天猫护肤行业同比-19%;抖音护肤行业同比+29%,抖音彩妆行业同比+27%。
上周数据相对平稳或走弱:票房:“五一”假期日均票房表现平淡。24年“五一”假期,日均电影票房3.05亿元,同比+0.6%,较19年同期-19.2%;平均票价40.42元,同比+0.1%,较19年同期-6.9%。水泥:错峰生产下价格小幅上行,需求依旧疲弱。价格方面,上周全国水泥市场价格环周+0.8%。出货率方面,4月底,受市场资金短缺和阴雨天气影响,国内水泥市场需求表现疲弱,全国重点地区水泥企业出货率约为52%。房地产:4月商品房供需维持低位。4月30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面积930万平方米,环比-20%,同比-43%,1-4月累计同比-37%;4月重点30城商品住宅成交面积978万平方米,环比-17%,同比-43%,1-4月累计同比-47%。
上游资源品 煤炭 动力煤 民生能源开采团队认为,动力煤方面,煤价节后或提前启动,7月中下旬电力需求释放或进入快速上行通道。一季报落地利空出尽,重视短期回调机会,煤价上涨前稳健型标的占优,上涨后建议加大高弹性标的配置。
焦煤 民生能源开采团队认为,焦煤方面,伴随焦炭二、三轮提涨落地,短期焦煤价格支撑较强,市场或延续偏强运行。
有色金属 工业金属 铜 民生金属团队认为铜方面,国内需求进入旺季,库存下降,铜冶炼费下行,冶炼厂停产在即,预计商品价格继续上行。
铝 民生金属团队认为铝方面,国内铝下游开工整体持稳,海外需求给与支撑。
能源金属 锂 民生金属团队认为锂方面,扰动消退后供给开始缓慢恢复,下游补库需求依然存在,短期价格或维持震荡。
民生金属团队认为电解钴方面,由于目前冶炼厂库存水平较低,因此开工率维持偏高水平;但下游需求尚且疲软,供大于求趋势或将拉大,价格预计维持弱势运行。钻盐方面,由于 钴盐价格仍有阴跌局面,而供给端产量虽无增量,但各环节均有一定的库存,因此下游虽有采买计划,但压价态势不减,预计短期价格维持僵持状态。
镍 民生金属团队认为镍方面,供给端,受限于原料到厂延期以及MHP现货难寻,当前镍盐供应整体不及预期;需求端,前驱体订单量仍相对乐观,硫酸镍价格或维持震荡。
贵金属 民生金属团队认为黄金方面,紧抓央行购金+降息确定性主线,黄金价格继续上行,同时建议关注白银价格修复。
海运 港口 短期看,3月出口受高基数影响同比增速回踩,24年全球库存周期上行趋势未改,有望带动我国出口持续改善,港口景气度向好。中长期看,行业格局优化,头部的港口公司增长空间较大。
集运 集运市场短期受红海持续绕行影响,供给压力有望消化,运价上行带动集运公司盈利底部抬升。全年看,根据Clarksons数据,2024 年/2025年供给增速为+9%/+4.9%,箱英里需求增速为+9.2%/-2.4%,2024 年供需基本平衡,2025年供给仍存在一定压力。
干散运 短期来看,24年年内供需平衡加强,带动价格回升,行业盈利能力提升。根据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的报告,其预测24年供应增加2-3%,25年增长1.5-2.5%。对应需求来看,24年需求料增长2.5-3.5%,25年则停滞不前。整体上,千散货市场短期基本面料将延续改善,25年仍存压力。
油运 4月油运价格维持震荡,价格中枢较3月有所下行,整体维持较高水平。展望后续,考虑到油运业产能利用率已近闾值,运价中枢上升且弹性增大,叠加地缘冲突多发,改变全球运输格局,油气运输的空间错配更加严重,油运板块中长期高景气仍在上升。
①服务消费方面,量增整体亮眼,价增表现偏弱。②商品消费方面,大宗消费稳健,下沉市场崛起。③“五一”假期价格&人均消费偏弱的原因分析:供给侧扩张(下沉市场、境外市场为主要增量)、需求结构切换(下沉市场消费替代高线城市消费)和政策让利(促消费政策落实)的共同结果。展望后续,①消费总量层面,根据各地方政府对24年服务、商品消费目标的设定,全年消费总量或将维持稳健增长。②价格端来看,如果下沉市场的供给扩张能够延续(这需要下沉市场文旅配套设施趋于完善)、需求端结构的切换持续(这意味着地产的财富效应仍在减弱,并带动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消费政策鼓励逐步落实,那么价格&人均消费的表现在年内或将延续偏弱水平。
24年“五一”假期,日均电影票房3.05亿元,同比+0.6%,较19年同期-19.2%;平均票价40.42元,同比+0.1%,较19年同期-6.9%。水泥:错峰生产下价格小幅上行,需求依旧疲弱。价格方面,上周全国水泥市场价格环周+0.8%。出货率方面,4月底,受市场资金短缺和阴雨天气影响,国内水泥市场需求表现疲弱,全国重点地区水泥企业出货率约为52%。房地产:4月商品房供需维持低位。4月30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面积930万平方米,环比-20%,同比-43%,1-4月累计同比-37%;4月重点30城商品住宅成交面积978万平方米,环比-17%,同比-43%,1-4月累计同比-47%。
5风险提示
1)稳增长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如果稳增长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则与经济总量更相关的板块盈利改善可能不及预期。2)数据基于公开数据整理,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不全面的风险。以上数据根据公开数据等整理,可能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全面的风险。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