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煤炭行业报告:甘肃能化投资前景分析
1.省属国企,煤电化一体区域龙头
1.1.立足甘肃,资产重组再启航
公司前身为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是西北地区首家煤炭行业上市公司。2005年,靖远煤业集团通过将王家山煤矿资产置入长风特种,实现借壳上市,并正更名为甘肃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通过整合靖煤集团主要煤炭资源和产能,取得了靖远矿区各类生产经营要素的集约利用的同一营销,实现集团主业集团上市。2022年,公司通过发行股份购买窑煤集团100%的股权,完成重大资产重组。2023年,为准确反映控制权关系、更好体现未来发展规划,靖远煤电更名为甘肃能化股份有限公司。
背靠甘肃能化集团,实控人为甘肃省国资委。甘肃能化是目前甘肃省国资系统唯一煤炭上市平台,公司立足煤电两大主业,同时积极布局化工业务。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大股东甘肃能化集团持有公司50.16%股份,甘肃省国资委是公司实际控制人。
1.2.优质资产注入增厚业绩,煤炭主业稳中求进
1.2.1.收购窑街煤电,产能大幅增长
收购窑煤集团100%股权,深化焦煤布局。2022年4月公司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购买能化集团、中国信达、中国华融所持有的窑街煤电集团公司100%股权,同时拟募资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30亿,用于红沙梁矿井及选煤厂项目等。2023年2月,公司发布新增股份上市公告书,以标的资产总对价75.29亿,合计向对手方发行21.03亿股,收购事项全面完成。2023年11月,根据公司《募集配套资金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发行情况报告书》披露,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数量7.4亿股,合计发行规模20亿元,用于红沙梁矿井及选煤厂项目、红沙梁露天矿项目等。窑煤集团重组完成后,金河煤矿、海石湾煤矿、天祝煤矿的配焦煤资源注入上市公司,产品结构迎来优化。
受益于优质资源注入,公司产能大幅扩张。公司坐拥靖煤和窑煤两大矿区,地处甘肃省白银平川、景泰兰州红古、武威天祝和酒泉肃北等地。截至23年底,受益于窑街煤电并入,在产矿井由4对增加至8对,核定产能增加54%至1624万吨,其中靖远矿区产能1054万吨,窑街矿区570万吨;在建矿3对,合计产能690万吨。截至24年一季度,在建白岩子矿和红沙梁露天矿已进入联合试运转。
靖煤矿区靖煤煤矿区所属的红会一矿、大水头煤矿生产的动力煤具有低灰、低磷、高发热量等优点,由于灰分含量低,燃烧时产生的烟尘和有害质较少,是优质的环保型动力煤;魏家地煤矿煤种具有低硫、低灰、弱粘结且配焦不吃粘结等特性,富含铁、锌、钠等有益金属,可作为配焦煤使用。
窑煤矿区窑煤矿区在产的三矿、金河煤矿及海石湾煤矿具有特低灰、特低硫、低磷、低钾钠总量、高发热量等优点,可用于高炉配煤;在产的天祝煤矿具有特低灰、中高黏结、高焦油产率以及高氢碳原子比等优良的煤碳特质。同时,其高反应活性、高热稳定性,是比较为理想的液化用煤,可用作固定气床原料。
2022年窑街煤电并表增厚业绩,2023年营收随煤价回落。煤炭开采是公司的核心业务,2023年在总营收占比76.8%。2022年窑街煤电优质资产注入,公司煤炭营收大幅上涨至101.8亿元,同比增加174.5%;全年实现业务毛利61.8亿元,同比增加260.4%,毛利率上升至60.7%。2023煤炭业务因煤炭售价同比下降,收入、毛利均有所下滑。2023年公司煤炭业务营收86.4亿元,同比下降15.1%,毛利36.9亿,同比下降40.32%。
公司煤炭产销两旺,未来仍有释放空间。2017~2018年受到红会四矿和宝积山矿陆续关停退出影响,公司产销出现下滑,但随着落后产能退出,供给侧改革优化整体资产质量,煤炭业务毛利率也自2018年以来稳定在高水平。2022年随着窑煤集团资产注入,公司煤炭产能大幅扩张,产销大增,其中天宝煤业的红沙梁露天矿在2023进入试运行阶段,贡献产量450.1万吨销量445.3万吨。未来,公司煤炭产销预计将继续上升:1)王家山(产能330万吨/年)受到深部开采面临的冲击地压、采掘接续紧张等问题,2023年产能利用率仅有64%,公司于23年底启动技改,项目改造完成后,将解决生产接续及安全问题,产量有望上行;2)海石湾深部开采技术改造有序进行;3)白岩子矿&红沙梁矿未来正式投建后产能有望持续释放。
“现货+长协”打造业绩弹性,成本领先行业。根据公司2023年9月25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数据披露,煤炭销售结构中,40%为长协,40%为配焦煤,20%为市场煤。长协保供为公司提供一定抗风险波动能力,配焦煤以市场价格销售,打造业绩弹性。2023年,公司吨煤售价449元/吨,高于近五年平均水平。成本方面,公司强化成本管控,23年吨煤成本257元/吨,同比下降9%,在样本公司中处于领先位置。
1.2.2.资源储量丰富,区域优势显著
甘肃是我国煤炭产业重要省份之一,长期存在供需缺口。甘肃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全省共查明煤炭资源储量385.84亿吨,储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煤炭资源83%集中于陇东,庆阳、平凉两地储量占全省九成以上。随着我国煤炭生产战略西移,甘肃显著受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甘肃省原煤总产量为5990.2万吨,同比增加11.9%。供需方面,省煤炭产量常年低于消费量,2022年煤炭消费量8732万吨,占能源消费的55%,较产量5352万吨存在缺口。2022年全省煤炭调入量4973万吨,调出量1811万吨,全年净调入量为3162.45万吨。
公司区位优势显著,2023年产量占全省32.8%。公司生产基地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区域市场占有率较高,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和较强的主导定价能力,区域公路、铁路运输条件便利,煤炭销售渠道畅通。2023年公司在产煤矿商品煤产量为1968万吨,销量为1927万吨,连续两年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产量占甘肃省在产煤矿总产量的32.8%。
2.短期经营改善,基本面向上拐点确立
2.1.在建项目投产在即,盈利弹性逐步释放
2.1.1.煤炭:白岩子&红沙梁进展顺利,产销稳步上行
白岩子矿投产在即,有望提供54万吨权益增量。2019年公司收购景泰煤业60%股权,并开始白岩子矿项目开发建设。白岩子矿井地质储量9075万吨,设计可采储量5283万吨,主要以气煤和1/3焦煤为主,是甘肃省迄今为止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焦煤资源项目,项目设计年产能为90万吨。2024年2月,矿井已进入联合试运转,有望于今年正式投产贡献产量。红沙梁露天进入试运阶段,井工矿进展顺利。
红沙梁煤矿项目是目前甘肃河西地区在建的最大整装煤矿项目,属于甘肃省“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天宝煤业负责项目开发建设,矿区拥有资源储量3.3714亿吨,以动力煤为主,现已取得600万吨/年产能核增核准批复。截至23年底,红沙梁露天矿已进入联合试运转阶段,贡献产量450万吨,井工矿一期井筒工程完工,二期项目正在推进中,预计25年进入联合试运转。
2.1.2.电力:加快电力布局,促进煤电联营
公司现具备电力装机容量809MW。公司电力业务涵盖火力发电、热力供电、供汽等业务,其中白银热电拥有2*350MW超临界燃煤空冷热电联产机组,配套脱硫、脱硝等设施,属于甘肃省公网电厂;固废物热电装机容量4×25MW,洁能热电瓦斯发电装机容量9MW。电厂运行高效,机组利用小时数处于全省前列。公司电厂运行高效,售电量稳中有升,2023年公司火电利用小时数为4671小时,基本和省内火电发电小时数持平并高于全国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行业内领先位置。
在建装机700MW,投建后可实现2.06亿净现值。2023年8月,公司发布公告,拟出资建设兰州新区热电联产项目。兰州热电位于兰州新区秦川园区,规划设计2×350MW超临界燃煤空冷发电供热机组,设计年化发电量33.02亿度,供热量1362.41万吉焦,消耗燃煤约205万吨。项目预计2025年10月投产发电供热,投产后可增长装机容量86.5%。兰州热电建成后将支撑地区中部用电负荷,进一步深化公司煤电产业结构,以煤价892.7元/吨,上网电价(含税)0.396元/度测算,税后财务净现值可达2.06亿元。
2.1.3.化工:延伸产业下游,一期项目迎来收获期
积极布局煤化工,一期项目有望迎来收获期。2020年,公司发行可转债用于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建设。项目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尿素、三聚氰胺等产品,规划形成合成氨30 万吨/年;甲醇4 万吨/年;(H₂+CO)2 万Nm³/h;尿素35 万吨/年;液体CO₂5 万吨/年;三聚氰胺6 万吨/年;尿素硝铵溶液5 万吨/年;硫磺1,924 吨/年;催化剂2,500 吨/年;液氧2.052 万吨/年、液氮1.3464 万吨/年和液氩1.4832 万吨/年的产能。刘化化工一期项目2023年进入单机试车阶段,项目一期预计2024 年上半年投入运行,根据公司关于向刘化化工增资并启动气化气项目二期建设公告披露,气化气项目一期可贡献年均税后利润4.1亿元。
延伸主业下游,成本&区位优势俱佳。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项目坐落于白银国家级化工工业园,位于公司所属煤矿附近,交通运输便利。从产量和煤质来看,公司自产煤炭可满足气化用煤要求。根据公司公告,项目将优先使用王家山矿精洗煤,有望有效解决该矿低热值煤销售不畅、库存高的问题。气化气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公司化工板块的转型跨越发展,通过煤炭深加工,延伸产品产业链,有效提高煤炭附加值。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