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政策体系初步完善,业务规模稳步提升
国内银行参与绿色信贷于 2007年起步,目前在监管的引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管及评价 体系,涵盖顶层设计、统计分类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银行作为绿色信贷的投放主体, 近几年也在不断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绿色信贷规模稳步增长,截至 2021 年 1 季度末,全行业绿 色信贷规模突破 13万亿,同比增长 24.6%。不过从存量占比上来看,目前绿色信贷投放占比为 7.22%, 整体水平仍处在低位,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个体来看,绿色信贷投放规模较大的银行主要包括 工行、农行、建行和兴业为代表的大中型银行。从投向上来看,国内绿色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绿色 交运和绿色能源领域,但趋势上逐渐多元化。
1.1 监管自上而下推动,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已相对完善
根据央行的定义,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发放给借款企业用于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领域的贷款。我国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十分重视,早在 2007 年就开始做出尝试。目前在监管层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包括顶层设计、统计分类制度、考核评价体和激励机制在内的政策框架。
1)2012年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初步建立了国内绿色信 贷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是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的纲领性文件。《指引》首次明确了银 行业金融机构要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 境和社会风险,并以此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相比于 2007 年银监会发布的《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此次《指引》更加细化,从组织管理、 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检查等方面构建了中国银行业绿色信 贷管理体系,确立了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行动纲领。
2)绿色信贷统计制度日益健全。2013年银监会发布《关于报送绿色信贷统计表的通知》,确定银行 业金融机构“环境、安全等重大风险企业信贷情况”、“绿色信贷统计”等数据报送要求。2018 年, 央行发布《关于建立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绿色信贷数据统计和监测要求, 要求银行报送四方面内容,一是涉及落后产能、环境、安全等重大风险企业信贷情况;二是绿色信 贷的开展情况,即支持节能、环保、生态领域项目及服务贷款与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 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端贷款的合计规模;三是绿色信贷的资产质量情况;四是在国际上率先系 统性测算贷款支持的节能环保项目所形成的年节能减排能力,包括标准煤、二氧化碳减排当量、化 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节水七项指标。
3)初步形成了绿色信贷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相比于绿色融资领域的其他服务,绿色信贷的 评估规则相对完善。2014 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作为未来绿色银行 评级的依据和基础,引导行业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指引》。此后银行业协会、央行先后出台了《中国 银行业绿色银行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等重磅文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引导行业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自评,定量方面重点考核 绿色产业的贷款规模投放、“两高一剩”贷款余额、二氧化碳减排量等,定性方面考核绿色信贷业务 的开展情况、政策制度建设、监督检查、信息披露和内控等。而在激励机制方面,央行将绿色贷款 作为 MLF、SLF、信贷支持政策再贷款等工具的合格信贷资产担保品,并将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情况 的考核结果纳入到 MPA 考核体系内。
1.2 绿色信贷投放稳步增长,但存量占比仍在低位
考虑到目前国内的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因此绿色信贷在绿色融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 政策框架体系逐步完善,自银保监会 2012年印发《绿色信贷指引》以来,国内已逐步建立了全世界 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截至 2021年 3月末,根据央行统计口径,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由 2013年的 5.2万亿增长到 13万亿,复合增速超过 12%。从存量占比上来看,虽然近几年绿色信贷余额占总贷 款的比重稳步上升,但整体水平仍处在低位,截至 3月末,绿色信贷余额在总贷款中比重仅为 7.2%, 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绿色金融专题研究: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绿色信贷发展正当时
上市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的增速进一步提升,根据统计,截 至 2020年末,上市大中型银行(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绿色信贷规模超过 8.2万亿,以央行口径来 看,行业占比接近 7 成,是推动国内绿色信贷快速发展的主力军。个股来看,工行、农行、建行、 兴业进入绿色贷款万亿元“俱乐部”,其中工行的绿色贷款余额最高,其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 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绿色产业的贷款余额达 1.85 万亿元。从增速上来看,2020 年多家银行加快 绿色信贷投放,民生、浙商、工行、邮储的绿色贷款增速均超过 30%。
绿色金融专题研究: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绿色信贷发展正当时
1.3 绿色信贷的投放集中在绿色交运和绿色能源领域
绿色信贷的投向较为集中,按照贷款用途划分,截至 2019年末,央行口径下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 及清洁能源的占比分别为 44%/24%;从行业分布上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 燃气及水生成和供应业的绿色贷款余额分别达到 3.9/3.7 万亿,占比分别 30%/29%,而包括绿色建 筑、绿色农业、垃圾治理等其他行业占比由 2018 年末的 24%已经提升到 21 年 1 季度末的 42%, 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可以看到随着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和广度不断加大,绿 色信贷的投向愈发多元化。
绿色金融专题研究: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绿色信贷发展正当时
绿色信贷的稳步发展,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度逐步提高,根据银保监会统计,2017年 6月,绿色信贷 的二氧化碳、标准煤的减排量分别达到 4.9 亿吨、2.2 亿吨,促进节水 7.2 亿吨。
绿色金融专题研究: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绿色信贷发展正当时
二、“碳中和”目标落地,绿色信贷迎新机遇
我国于 2020 年正式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30·60”目标,未来支持国内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 力度大幅加码,从而将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深刻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 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电力基础设施产业等将迎来蓬勃发展;
2) 包括建筑业、钢铁、水泥等在内的传统工业将迎来大规模的绿色升级转型;
3)煤炭、冶炼、石化等 传统高耗能行业面临淘汰和退出。对银行而言,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对绿色信贷的投放带来了巨 大的新业务机遇,需要自身加快研究与布局,重点把握政策大力支持领域快速发展衍生出的融资需 求和传统企业绿色升级转型衍生出的改造型增量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也应关注传统能源行业的淘 汰和退出所引发的风险,提前做好应对。
2.1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加速国内产业结构变革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并积极推进碳减排的工作。2020年正式提出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均提起 要制定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锚定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下,实体产业结构变迁将显著加快。过去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的政策多是点状的、局部的,而此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未来政策支持发展绿色 经济的力度将大幅加码,由此将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加速变迁,结合目前国内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 情况,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的能源结构快速调整,包括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 和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政策重点布局的清洁能源、新能源车产业链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2)包括工 业、钢铁、水泥、建筑业等传统行业也将迎来大面积的电气化改造和节能提效的技术路线改进;
3) 传统高耗能、碳排量大的行业,如煤炭、冶炼、石化等面临落后产能淘汰,面临清退的压力。
2.2 把握政策支持领域快速发展衍生出的融资需求
站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未来在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时,首先应积极把握政策重点布局行业的快 速发展和衍生出的海量融资需求,能够为资产端收获优质的客户和项目,结合前述对产业结构的变 迁和“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的探讨,我们认为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两大产业链上。
能源生产转向清洁主导,关注清洁能源产业
中国的能源结构目前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从能源生产看,截至 2019 年,原煤、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超过 80%,而水电、核电、风电 等清洁的非化石能源占比不到 20%,因此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绿色金融专题研究: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绿色信贷发展正当时
从政策支持上来看,支持清洁能源发展逐步加码。国务院 2020年 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 发展白皮书》表示未来国家将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明确 提出了支持发展新能源领域的几个具体方向:
(1)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
(2)全面协调推进风电 开发。
(3)推进水电绿色发展。
(4)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5)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 洋能。
(6)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能源结构在“加速转型情景”下 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预计到 2050 年,中国的电能将占到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的 53%。其中,92% 的电能将由光伏、风电、氢能、核能等为主的零碳能源提供。相比前文所述当前清洁能源在总能源 结构中 15%左右的占比,可知中国的清洁能源领域未来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包括水电、风电、太 阳能、核电、氢能、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等在内的能源行业,伴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实现, 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绿色金融专题研究: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绿色信贷发展正当时
关注清洁能源配套设施建设,特高压工程和储能基地建设有望迎来海量投资需求
随着电源向新能源转变,需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与之配套,以满足大规模的新能 源接入,同时保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特高压工程和储能基地建设有望迎来新一轮投资。一方面, 需要提前布局相关的输送通道以满足新能源大基地的电力外送需求,预计“十四五” 期间年均建设 1-2 条特高压直流。另一方面,针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的调峰压力,大力发展储能是主要的应对 手段之一。
新能源车产业链仍将是政策支持重点
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二是能源使用转向以电为中心,将更多从居民消费侧减少碳排放,其中新 能源车产业链最为受益。从生产端看,国务院近期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提出了两阶段目标,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进行整体部署,提出到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 总汽车销量的 20%,2035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占比各为 50%,新能汽车取代燃油车成为主流, 由此推出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于 2025 年达到700 万辆、2030 年接近 1200 万辆。
绿色金融专题研究: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绿色信贷发展正当时
从消费端看,政府近年来也在持续出台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近年 来也呈现震荡攀升的态势,即便在 2020 年新冠疫情和补贴退坡的影响下,销量仍然呈现了 10%的 增长,长期看新能源电动化趋势不可阻挡,行业发展前景长期看好。
绿色金融专题研究: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绿色信贷发展正当时
2.3 关注部分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带来的改造型增量融资需求
减少能源消耗也是降低碳排放的途径之一,当前,全球碳排放有 90%以上来自发电供热、制造和建 筑业、交通运输以及住宅这几个领域,因此,推动重点领域的节能也是实现“碳中和”重要手段。 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预计工业、建筑业也将迎来电气化改造和节能提效的技术路线改进。
绿色金融专题研究: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绿色信贷发展正当时
工业方面,钢铁、水泥等领域的低碳生产仍有待技术突破和新材料的应用,普遍推广仍待成本降低。 例如,钢铁业需由高炉冶炼向电弧炉冶炼转变,但是目前中国钢铁工业由于废钢资源供应不足、工 业电价较高等因素,电弧炉生产路线经济性不及高炉炼钢,2019 年电弧炉生产粗钢产量占比仅有10.4%,远低于全球平均 27.7%的水平;并且,更彻底的低碳炼钢方式(如氢气炼钢)仍待技术突 破实现规模化应用。建筑方面,节能主要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建筑使用过 程中,在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
2.4 关注部分高耗能行业淘汰带来的潜在风险
“碳中和”目标下,除了积极把握产业结构的变迁给部分行业带来发展机遇外,银行在信贷的投放 上也应关注负面影响较大的传统高耗能、碳排量大的行业,如煤炭、冶炼、石化等。根据 GEIDCO 的预测,化石能源总量预计在 2028年左右达峰,煤炭发电将逐渐退出。其中,将力争 2025年实现 煤电碳达峰,煤电装机将于 2050 年前后加速下降,直到 2060 年全面退出。
工业生产方面,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比有望从 2017 年的 30%以上降至 2030 年的 20% 左右,到 2060年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将达到全球领先,建成低碳生产体系。其中,高耗能行业包括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三、金融政策将持续倾斜,把握红利期业务机会
我们认为绿色信贷依然将成为支持国内绿色经济发展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而银行作 为绿色信贷投放的主体,未来金融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值得期待,预计涵盖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 享受资产风险权重调降等,以支持银行加快对于绿色信贷业务的布局。
目前国内绿色信贷相比其他绿色融资工具而言其产品体系更为丰富,但在部分领域的创新仍有待加 强,主要体现在:
1)过去绿色信贷更多呈现点状投放,针对产业链的服务能力仍显不足;
2)对绿 色经济的融资服务产品体系更多集中在传统信贷产品上,未来应发挥综合服务优势,针对不同行业 特点提供多元金融服务,发展绿色租赁等;
3)零售的绿色信贷产品仍处在起步阶段,未来应完善产 品体系,参考蚂蚁森林模式,通过 C 端绿色生态打造增强客户粘性和活跃度。
3.1 未来政策红利仍将持续释放
近几年我们看到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的政策框架,但从政策内容来看更多是以自 愿性、引导性的政策为主,在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更直接、更有力的扶持和鼓励政策方面较为缺乏, 仅有 2018 年 6 月将绿色信贷纳入 MLF 担保品和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 MPA 考核的相关举措,也是 导致目前整个绿色信贷市场虽在快速发展,但在总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仍处在低位的主要原因。
而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这一背景下,绿色发展转型和绿色经济的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 的战略高度,结合当前国内的融资结构,我们预计未来绿色信贷将是整个绿色金融的政策布局重点, 未来针对绿色信贷的实质性鼓励政策有望加快落地,助力绿色金融的深化发展。我们认为短时间内 值得期待的鼓励政策主要包括对绿色信贷实施差异化的风险权重管理、为银行负债端提供针对绿色 信贷的定向低成本支持、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
1)目前绿色信贷在银行资产端仍然按照传统信贷 100%的风险权重计算,因此银行在做资产结构选 择时缺乏额外的动力。考虑到绿色贷款仍将是未来我国绿色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降级银行在 绿色信贷风险权重,不仅能够为银行带来额外的投放意愿,同时能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显著降低实际 融资成本。此外绿色信贷的投向更多集中在政策扶持的相关行业,其发展更具可持续性,从央行统 计数据来看,绿色信贷的不良率显著低于总贷款,因此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也有助于增强银行业 的稳健性。我们看到过去在支持普惠金融服务上,在降低了普惠贷款的风险加权系数后(小微、信用卡的风险权重系数由 100%到 75%),银行纷纷加大了相关领域的投放支持力度,可以预见未来绿 色信贷风险权重下调后,绿色信贷规模的增长有望加速。
2)参照普惠金融的相关扶持,我们看到监管也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为银行提供了长期、低成本的政 策支持资金。同时绿色经济部分领域的发展仍处在初期,因此我们认为未来针对银行负债端的政策 也会出台,为整个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3)目前绿色信贷已经通过《中国银行业绿色银行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 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等文件初步形成了考核体系,但在奖励机制上仍缺乏政策支持, 若未来监管为绿色信贷考核结果予以政策福利支持,如针对评估得分优异的银行提供再贷款、差别 准备金率和差别准备金利率等,有望增加银行绿色信贷投放的意愿。
3.2 创新业务模式,通过供应链金融扩展服务范围
在绿色信贷初步发展过程中,银行在信贷资源投放上更多选择聚焦于单一的绿色项目或者绿色产业 的融资需求,在个体的选择上也更倾向于产业链中更优质、具有一定规模的核心企业,而产业链中 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传统的授信模式获得资金支持,因此绿色信贷更多呈现为点状的投放,忽视了 广大中小企业绿色转型的潜在需求,对经济社会产生的绿色效益甚微。
通过综合运用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和模式,加大对绿色金融领域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的金融支持。 目前国内绿色供应链金融仍处在起步阶段,在该领域的尝试仅包括票据、保理等单一产品的应用, 而考虑到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行业具有传统行业不具备的长产业链条,涵盖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 电池制造以及下游的整车制造和销售等,需要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提供融资支持。同时,站在当 前的时间节点,考虑到未来针对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链的政策力度仍将保持以及“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带来的经济转型的紧迫性,未来绿色经济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将从个别领先企业向整个产业 链扩散,因此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不仅能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资金流向绿色领域,也能扩大 绿色信贷的服务宽度,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带来优质的增量客户。
以新能源车产业链为例,银行可以提供丰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1)基于核心企业购买环节为上游原 材料的供应商和设备厂商提供保理、反向保理、订单融资、应收账款(租赁款)质押等应收类供应 链金融产品;
2)基于核心企业的销售环节,为下游经销商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如国内买方信贷、卖 方担保买方融资等;
3)为 C 端消费者提供订单融资。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发展绿色标识产品贸易融资,支持下游贸易商或企业采购绿色标识产品。因此站在银行的角度,未来应重点发展绿色产 业的场景产品,顺延全产业链条不同交易环节各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造全方位、有针对性的绿色 供应链金融产品生态圈。
3.3 从单一信贷产品到综合服务,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国内的绿色信贷产品体系仍不够丰富,在绿色融资租赁等其他类信贷业务模式的发展仍处在初 步阶段,仅有兴业银行等领先的绿色银行在提供绿色融资服务上充分发挥了大中型银行的综合服务 优势,目前产品体系较为完善。因此我们认为未来银行在提供绿色融资服务上应将绿色信贷和其他 金融产品结合起来,打造绿色金融的综合服务能力,根据特定绿色细分产业特征,加快信贷以外绿 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如融资租赁、保理等方面。
发展绿色融资租赁。以绿色融资租赁为例,相比于传统的信贷产品,融资租赁具有“融资+融物”的 双重属性,融资租赁既可以在绿色项目上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又可以在相关设备、基础设施上提供 必要保障,与光伏、新能源车等产业的部分金融需求天然契合。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为代表的 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由于具备资产和股权流动性、运营现金流稳定等突出特点,与融资租赁强调租 赁物风险缓释作用的功能高度契合。而在新能源车融资租赁业务为例,目前国内融资租赁占比与海 外相比差距巨大,近两年,虽然新能源汽车逐渐占领了一部分汽车市场,但是仍然存在售价高、续 航里程短及充电时间长等问题,还未能获得广泛的认可与接受。而融资租赁可以有效降低一次性的 购置成本与之后的使用成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的开拓起到推动作用; 而在公共交通领域(公交车、出租车、公务用车),融资租赁可以帮助有效解决企业一次性购置的资 金量问题,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我们看到过去几年银行在绿色融资租赁业务上进行了尝试,在绿色项目建设初期给予资金支持,匹 配项目收入现金流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租金回收方案。以中信银行为例,通过旗下中信租赁,聚 焦“新能源、新环境、新材料”三“新”领域,与产业链内组件厂商、EPC施工方、电站的投资运 营方等业内龙头企业全部建立合作关系,加入光伏绿色生态合作组织(PGO),服务协鑫、正泰集团、 晶科股份等一大批优质清洁能源企业,项目覆盖内蒙古、河南、新疆等全国 19 个省区市。
3.4 发展零售绿色信贷产品,通过生态打造提升客户粘性
相比于针对企业的绿色信贷服务,个人绿色信贷业务仍处于刚起步阶段,体现在除了针对小微企业 的绿色贷款外,在按揭、绿色信用卡、消费贷款等方面行业内仅有几家银行做出了尝试。我们认为 未来银行应逐步完善针对零售客户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生活的理念,同时应学 习蚂蚁森林的业务模式,通过绿色信用卡等支付工具打造绿色生活的生态,增强零售客户的粘性, 在帮助国家节能减排的同时获取增量客户。
开发绿色信用卡
信用卡作为一种主要满足个人消费和支付需求的金融产品,为公众在社会生活中培育绿色责任意识 提供了一个可触及、可实现的金融载体,银行推广绿色信用卡业务,能够从消费端引导资金流向绿 色产业,从而支持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可以看到多家银行已经推出了绿色环保信用卡, 引导居民日常消费行为向绿色消费转变,具体来看,一方面主要通过强化持卡人因绿色消费而获得 可感可知的用卡红利,如对绿色产品消费给予更高的积分奖励,可兑换专项环保产品。通过红利来 引导消费者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对消费者的支付金额按比例提供捐款,支持 节能减排,如中国建设银行发布的“红松龙卡”,持卡人每刷卡消费到一定金额,建设银行便按照比 例向红松保护基金捐款,让信用卡用户间接参与到节能减排中。
绿色金融专题研究: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绿色信贷发展正当时
以蚂蚁森林为例,借助支付宝积累的数亿客户群,将所有参与客户的绿色行为和在支付宝生态内的 服务使用与种植真树相连接,转变为实际的碳减排,在这个过程中,蚂蚁森林赚得了良好的声誉, 吸引了更多用户,支付宝 APP中的线下支付和网络缴费等功能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用户粘性增强。
布局绿色消费贷款
结合前文所述,在“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在未来绿色消费信贷 的投放上,银行尤其在汽车金融领域应加大对节能型和新能源车型的汽车消费贷款投放,通过给予 优惠利率、提供其他配套服务等方式,促进消费者扩大新能源车型消费在整个汽车消费中的占比, 从而带动国内交通行业的绿色升级。
以平安银行为例,2020 年平安银行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 65 亿元,服务客户 2.7 万户。另外,平安银行旗下汽车金融中心已在口袋银行 APP 平台上线了新能源汽车入口,为用 户提供新购车的贷款分期,以及提供电池等配套服务的金融分期服务。 截至 2020年底,平安银行 汽融中心已经与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零跑等多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建立了总对总的合作关系。
未来两年关注爆款车型上市,激发 C端需求。正如此前 2007年的 iphone 拉动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 发展,爆款车型对个人消费者的新能源车需求有巨大的提振作用。除了造车新势力外密集推出了大 量新能源车型外,传统车企也加大了新能源车的布局,未来 1-2年内将有包括大众 ID.3等爆款车型 上市,后续有望持续贡献增量。
此外,我们认为还应开发其他带有绿色标识产品的消费贷款,如为个人客户购买绿色家居用品、节 能家电产品提供有优惠的特色产品,引导消费者消费行为转变,促进绿色消费和绿色经济的发展。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2023年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价格产品双轮驱动,绿色金融融合发展.pdf
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3.pdf
2022年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绿色金融正当时,迈向大扩容时代.pdf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研究.docx
绿色金融: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新引擎.docx
能源转型与碳中和2024年二季度策略报告:供应弹性渐显,能源市场深度调整再寻平衡.pdf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3):降碳,减污,扩绿,增长.pdf
数字碳中和:工业篇(2024年).pdf
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pdf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可再生能源路径
金融统计分析要点.docx
银行资本新规影响测算之金融投资篇.pdf
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技术与安全白皮书.pdf
安永-金融服务业领导网络:应对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pdf
2024年未来全球金融科技报告.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