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第四极崛起,成渝新机遇.pdf

2022-04-11
38页
3MB

1 引言:为什么要关注成渝区域银行?

第四极崛起,成渝新机遇,看好成渝区域银行成长潜力。本篇报告是华泰金融团队“区域 性银行生态研究系列之三:成渝篇”,相比于已形成优秀银行聚集效应的浙江及江苏区域, 我们认为成渝区域的发展潜力仍待充分挖掘,在区域战略升级背景下,重点关注本地银行 的未来成长空间。成渝地区坐拥雄厚的经济总量、庞大的人口红利、扎实的工业基础,当 前成渝双城经济圈升级为国家战略,有望带来基建扩容、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等新增长动 能,为本地银行提供广阔发展前景。成渝区域银行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具备扎实的经营 基底,同时面临发展新机遇、新动能,未来享有腾飞潜力。


区域透视:放眼全国,成渝城市群的表现可圈可点。首先,成渝地区具备承东启西的独特 禀赋,是拉动广袤西部发展的强大引擎。其次,成渝坐拥巨大人口红利,常住人口总量冠绝一、二线城市群,人口持续净流入,且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逐年加强。充足的人力资 本带动经济总量发展,市场空间不输江浙。最后,经济发展动能中,成渝地区固定投资的 带动特征明显。与之相对应的,是本地强劲的基建融资需求、根基深厚且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两地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齐全的汽车产业在全国均排名前列。


战略升级:政策加码将为成渝地区的外贸往来、基建投资、产业升级、消费扩容带来新动能。成渝双城经济圈已升级至国家战略高度,成渝地区作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西部陆 海新通道开放前沿,联动国内长江水道,“陆、港、空”新型国际物流枢纽地位基本确立, 将成为我国外循环的重要增量;新老基建加码、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望优化本地资源配置, 提升各参与方交易效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居民收入提升与人口持续流入共同实现消 费扩容,本地消费升级将吸引更多新兴产业与资本入局,最终形成“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人口流入-消费扩容”的正向循环。结合 2021年 12月出台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 预计成渝本地银行有望充分受益政策红利,与区域发展协同并进,享有更大成长空间。


渝银行图鉴:强基底+新机遇,看好腾飞潜力。成渝两地区域银行结合基建动能强、产业 基础厚、人口数量多等特征,形成了扎实的经营基底;同时面向新基建、产业升级、零售 财富等方向积极布局,有望迎来更高成长空间。其中,成都银行是基础最强、潜力最佳的 高成长性标杆,以政务存款账户为根基,形成“低成本负债-低风险资产-优秀资产质量-高 盈利高成长”畅通循环,政务金融业务背后蕴含较高技术含量,形成坚固护城河,且有持续增长动能。对公实体、零售财富转型发力,我们坚定看好公司未来可持续高成长空间。


成都农商行网点下沉、核心负债稳定,回归地方国资后重整启航,目标“三年上市、五年 破万亿”。渝农商行在重庆广袤县域一枝独秀,零售客群纵深覆盖全市近 93%人口,零售端 负债实力为最大亮点,目前积极布局基建、制造业领域,并推进零售生态圈建设,发展质量有望不断提升。重庆银行布局“一市三省”、辐射西部,有望享受西部区域联动优势,资产定价能力较强,负债成本正在持续优化,未来盈利能力释放可期。


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当前市场对于成渝区域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认知不足,对于成渝区域银行的关注度也较 为有限。我们认为成渝地区本身经济基础扎实,市场空间不输江浙等东部沿海地区,同时 成渝双城经济圈升级为国家级战略,为本地银行带来基建扩容、产业升级、消费扩容等新 机遇。目前市场对于江浙等区域银行关注度更高,主要看好其已形成核心竞争力、具有优质基本面,我们认为,对于成渝区域银行更要关注其持续成长潜力,在区域战略升级背景 下,当地优质银行不断强化已有扎实基础,并主动谋求转型,有望享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区域透视:第四极雏形初具

放眼全国,成渝城市群的表现可圈可点。首先,成渝地区具备承东启西的独特禀赋,是拉 动广袤西部发展的强大引擎。其次,成渝坐拥巨大人口红利,常住人口总量冠绝一、二线 城市群,人口持续净流入,且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逐年加强。充足的人力资本带动经济 总量发展,市场空间不输江浙。最后,经济发展动能中,成渝地区固定投资的带动特征明显。与之相对应的,是本地强劲的基建融资需求、根基深厚且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两地 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齐全的汽车产业在全国均排名前列。


区位优,内循环支点


成渝地区具备承东启西的内部区域禀赋,是拉动广袤西部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成渝地区 位于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之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北接 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临湘鄂,既是西南地区的中枢,也是联通东部地区的纽带。 历史上位于长江上游、两江交汇之处的重庆便因漕运而兴,抗战陪都时期东部沿海厂矿集 体西迁,使重庆码头空前繁荣。在新时代,成渝地区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有望带动占国 土面积三分之二的西部地区发展,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21 年 2 月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并 列为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从战略意义上肯定了成渝经济圈的区位优势。


人口众,经济总量大


川渝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人口持续净流入,且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逐年加强。2020 年重庆市、成都市的常住人口分别达 3205 万人、2094 万人,在 30 个一、二线城市样本中排名 第 1、第 4,成都市还保持了较高的人口增速,2010 年-2020 年期间人口复合增速为 3.31%。 2016 年以来川渝本地 3 家 985 大学的毕业生留存率逐年提高,2020 年重庆大学、四川大 学的留存率超过 50%,成都更是连续两年获得“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的称号。这一方面离 不开川渝地区近几年如火如荼的“抢人新政”,另一方面也说明川渝地区近年来发展态势向 好,就业机会增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吸引力加强,而高素质人才的留存有助于促进城市 的未来发展。




固投多,工业根基厚


成渝地区“投资驱动”特征明显,固定投资对经济拉动贡献较大。近年来成渝地区固定资 产投资规模在一、二线城市中排名领先,其中重庆地区自 2009 年起排名第一。2020 年重 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约为 2.05 万亿元,大幅领先其他一、二线城市,成都市固定资产 投资完成额达 1.01 万亿元,排第五名。固定资产投资对成渝地区 GDP 的贡献较高,我们 认为川渝地区过去保持高额的固定投资或与本地工业基础雄厚、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庆山 地特征的基建投入较大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未来随区域战略升级,固定投资仍将是成渝地 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与高固投相对应的,是根基深厚、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川渝地区是我国老牌工业基地, 抗战时期东部沿海工业企业大举西迁,川渝地区成为工业建设大后方,尤其重庆因地势易 守难攻、水运交通便利,加上战时陪都的政治优势成为内迁企业首选。据不完全统计,抗 战期间有 246 家工厂搬迁至重庆,且多为机械、兵工、冶炼、电器以及化学工业等重工业 企业。内迁工厂极大推动了川渝地区工业体系的发展,经过建国后三线建设时期的巩固, 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框架。如今四川拥有工业行业全部 41 个大类,重庆拥有 39 个门类, 并在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上形成了相对优势,目前川渝地区是全国六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汽车年产量超 200 万辆,占全国约 10%。重庆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第 二大的手机生产基地,四川则生产了全球 50%的苹果平板电脑。




产业集群+国际物流优势促进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川渝地区以“龙头项目—产业链 —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模式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龙头企业落地,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化、配套齐全化的产业生态圈,取得了良好成效。比 如重庆在 2008 年引入全球知名的笔电品牌商惠普和代工厂巨头富士康,带动 800 余家零部件配套厂商签约落地,2014年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超越上海和昆山成为全球第一大笔记本 电脑生产基地,仅用7 年时间实现了笔电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越。


2020 年重庆笔 记本电脑产量突破 7000 万台,连续 7 年全球产量第一。成都的发展思路与之类似,最初通过引入英特尔等龙头公司,建立产业生态链,高速发展电子行业。川渝地区电子信息行业 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的国际化物流体系,2020 年重庆 笔记本电脑出口值达 1726 亿元,占重庆出口总额的 41%,占全国笔记本电脑出口额的 28%, 可见重庆是全国重要的笔记本出口地,且笔记本出口值对全市出口值贡献度较大。


3 战略升级:新动能助力腾飞

成渝双城经济圈升级至国家级战略,政策加码将为成渝地区的外贸区位、基建投资、产业 转型、消费扩容带来新动能。回顾成渝地区战略演变,2011 年“成渝经济区”被定位为西 部重要经济中心,2016 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成渝双城经济圈已升级至国家战略 高度,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论,资本、资源将陆续到位,最终有望形成“产 业升级-经济发展-人口流入-消费扩容”的正向循环。结合 2021 年 12 月出台的《成渝共建 西部金融中心规划》,预计成渝本地银行有望充分受益政策红利,与区域发展协同并进,享 有更大成长空间。




区位升级,为外循环做增量


成渝地区作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开放前沿,联动国内长江水道,确立“陆、港、空”新 型国际物流枢纽地位,有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开放路径从向东、向海洋调整为 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新格局,西部地区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转变成最前沿。成 渝地区以中欧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为支撑,成为打通一带一路、南向出海通道与长江黄 金水道的重要枢纽。


目前重庆是全国唯一兼有陆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城市, 物流网络辐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多个港口;成都双流、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年旅客 吞吐量在全国 240 个机场中排名第 2、第 4;另据 58 同城招聘研究院统计,2021 年 10 月 重庆、成都对快递员、分拣员的招聘需求最高,也侧面反应了成渝地区物流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重要的现代基础设施,物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中地位突出,成 渝地区国际物流枢纽地位的确立,有助于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发展。


新基建崛起,投资动能再加码


传统基建仍为川渝地区的重要投入方向,未来成渝两地将持续加强高铁、铁路、机场建设, 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川渝两地基建投资持续加码,2022 年公布的 160 个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中,基础设施类项目投资总金额高达 1.35 万亿元,成 渝中线高铁、世界级机场群、川渝千亿方天然气基地等项目陆续规划开工。发改委提出的西 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对成渝铁路、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等提出明确要求, 力争在 2025 年贯通西线铁路,未来铁海联运集装箱运量要达到 50 万标箱,跨境铁路班列达 到 2000 列。可以预见在未来 3-5 年内,基建投资仍为川渝地区发展的重头戏。




新基建崛起,赋能经济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在 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 首次被提及,经过不断拓展和延伸,目前主要包括 5G 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 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根据四川 省、重庆市发布的 2020-2022 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四川省计划到 2022 年底 5G 基站总量达到 12 万个,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20 万个以上,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2 万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 40%。重庆市的行动方案进一步披露了项目投 资体量,涉及 7 大板块、375 个项目,合计总投资达 3983 亿元。


相较于传统基建,新基建有两大特点:1)具备较好的成长性和投资空间,是政策大力支持 的方向。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聚焦“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有望催生数字在线 新业态,助力经济转型发展。2)融资方式更为多元,为银行提供了较多信贷投资标的。传 统基建项目由于周期较长、规模较大且公益性突出,多为政府预算资金或国开行等政策行 主导投资,而新基建对财政直接投入的依赖性降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给区域中小行提 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区域中小行可以通过银团贷款或者参与配套项目融资分享项目红利。


制造业转型,迈向高端精细化


川渝地区制造业升级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拥有传统优势的电子、汽车产业 向高端、新兴细分领域迈进:电子信息产业从初级装配代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转型。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为例,该园区定位为“中国新硅谷”,是四川省规划打造的首个万 亿级产业功能区。在产业配套上,该园区通过保税区、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吸引英特尔、 京东方、华为等龙头企业落户,其中京东方为成都带来了中国第一条、全球第二条柔性 AMOLED 显示屏量产生产线。


目前园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初步形成了“芯-屏-网-端”四 大细分领域的产业聚集链。在物流配套上,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天府、双流 国际机场打通了外贸出口,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出口地;在人才配套上,由园区内电子科 技大学等著名高校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并打造完整的生活配套设施留住人才,实现“产 城一体,职住平衡”的良性循环。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高新西区)全年规上 信息产业规模超过 3777 亿元,2021 年前三季度,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长,规上企业制造业总产值增长 26.4%,成为成都高新区工业发展引擎。




汽车行业背靠丰富的锂、氢资源和廉价、清洁的电力优势,具备向新能源转型的基本条件:1) 上游资源丰富。四川的矿石锂资源位居全国之首,成都、重庆双双进入氢能城市全国前 10 强(TrendBank 统计);2)电力清洁、廉价。四川地区水能丰富,2020 年水电发电量、水电发电占比均为全国第一,2018年四川平均销售电价为 0.49 元/千瓦时,显著低于同期全国 0.60 元/千瓦时的价格,为高能耗的锂电企业提供了清洁、廉价的电力资源。3)汽车产业成熟。


川渝地区是我国六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两地汽车年产量超 200 万辆,约占全国 10%的体量, 上下游配套产业链齐全。目前已有宁德时代、中航锂电等动力电池巨头先后入川投产,有望 拉动下游汽车产业转型。在川渝政府发布的《川渝汽车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作方案》中, 也提出要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耦合,推动成渝氢走廊建设等方案。


消费扩容,人口产业共循环


人口数量奠定消费基础,区域战略下成渝地区具备消费发展潜力。将消费驱动因素拆解为人 口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我们认为江浙地区主要城市消费需求主要由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 驱动,而成渝则主要由人口数量优势驱动,庞大的人口基数奠定了良好的消费基础。由于房 价水平较低,成渝地区的实际消费能力可能更强。历年天猫双十一城市消费排行榜中,成渝 两市稳定在第 6、第 7,2020 年成渝两市双十一天猫消费额分别达 109、102 亿元。另据 MobTech 统计,2019 年重庆、成都地区奢侈品消费者人数占比分别位列全国第 3、第 5。




在区域战略升级带动下,产业转型、经济发展与消费扩容有望形成良性正循环。基建加码、 产业转型有望优化本地资源配置,提升各参与方交易效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 的进步,多方合力有望促成成渝地区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提升居民收入,并吸引更多人 口加入区域经济建设。居民收入提升将释放老百姓的消费潜力,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同时 人力资本聚集将做大消费总量的蛋糕,共同实现区域消费扩容。本地消费扩容将吸引更多 新兴产业与资本入局,最终形成产业转型—经济发展—人口流入—消费扩容的正循环。《成 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提出要完善线上消费信贷场景,开发适应新消费趋势的金融产 品和服务,并支持成渝地区开展文化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试点,有利于本地银行消费信贷 业务转型发展。(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 成渝银行图鉴:强基底+新机遇,高成长潜力可期

强基底+新机遇,成渝区域银行有望迎来腾飞潜力。成渝两地共有 7 家地方法人银行,其中 4 家城商行(成都银行、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四川银行)、3 家农商行(成都农商行、 渝农商行、简阳农商行),我们对资产规模达 5000 亿元以上的 4 家银行进行重点剖析。成 渝两地区域银行因地制宜,结合成渝基建动能强、产业基础厚、人口数量多等特征以及自 身资源禀赋开展业务,形成了扎实的经营基底和特色化业务标签。同时,区域战略升级为 市场注入新动能,本地银行面向新基建、产业升级、零售财富等方向积极布局,与区域发 展规划深度协同,在成渝双城战略带动下有望迎来更大持续成长空间。


其中,成都银行是基底最强、潜力最佳的高成长性西部城商行标杆,以政务存款账户为坚 实根基,从负债端出发形成“低成本负债-低风险资产-优秀资产质量-高盈利高成长”的良 性循环。政务金融背后其实蕴含较高技术含量,通过一行一局、一区一策形成坚固护城河, 且有持续增长动能。对公实体、零售财富转型启航,赋予成长新动能,我们坚定看好公司 未来可持续高成长空间。成都农商行网点下沉、核心负债稳定,回归地方国资股东后业务 重整启航,目标“三年上市、五年破万亿”。


渝农商行在重庆广袤县域一枝独秀、纵深布局, 零售客群覆盖全市近 93%人口,零售端负债实力为最大亮点,目前积极布局基建、制造业 领域,并推进零售立行、BBC 生态圈建设,资产投放能力和发展质量有望不断提升。重庆 银行布局“一市三省”、辐射西部,有望享受西部发展战略的联动优势,资产定价能力较强, 负债成本持续优化,未来盈利能力释放空间可期。




成都银行:资负双优循环,成长迈向新程


高成长性西部标杆城商行,管理层专业+政务优势稳固+主动转型升级+区域战略扩容,四大 动能赋予长期可持续的成长空间。放眼成渝乃至西部地区,我们认为成都银行是最具高成长 性、高盈利能力、优异资产质量的区域银行标杆。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成都银行战略长 期坚守和稳健成长的根本保证在于专业、有定力的管理层。从历史看,前瞻出清风险,穿越 本地不良周期,主动调整资产机构,轻装上阵后迈向高成长新阶段。站在当前,已形成了以 政务存款账户为核心的坚实优势,打通“低成本负债-低风险资产-优秀资产质量-高盈利高成 长”的资产负债畅通循环。面向未来,主动谋求转型升级,政务基建+对公实体+零售理财三 大主线,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升级的带动下迎来更强动能,打开更高成长空间。


存款构筑核心优势,资产负债畅通循环


成都银行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对公政务存款账户为根基,形成“低成本负债-低风险资产优秀资产质量-高盈利高成长”的资产负债畅通循环。低负债成本是成都银行的核心优势, 通过多年深耕政务存款账户,接入低成本资金稳定流入的总闸门。在此基础上采取“双低 战略”,即拥有低负债成本,因此可以坚持低风险偏好,形成“低负债成本+低风险资产” 的双优循环。资产端主要投向优质基建项目和零售按揭,虽然资产端收益率不高,但综合 来看息差足以保持稳定且良好水平。且优质投放带来优异资产质量,有能力保持较低信用 成本。公司业务结构深融区域经济发展,具备持续发展动能,最终形成高盈利能力+高成长 性的鲜明特征。




细览资产负债循环链,1)低成本负债:B 端政务账户+C 端代发客群,存款活期率高。在 B 端,早年便瞄准以账户为核心的政务存款营销,在 2014年年报中便提出“加强涉政类存款梳理、营销,积极推行精准营销”。与单纯的存款营销不同,账户营销相当于接入了存款 源源不断流入的总闸门,政务存款账户一经开设,通常 3-5 年才会再次招标,客户粘性和 稳定性较强。凭借较早发力和常年深耕,成都银行已对本地财政资金、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街道、国企等广义口径的涉政账户实现了广泛覆盖,从多个涉政存款账户的公开招标 结果来看,成都银行的招标得分或入选位次均处于本地银行前列,已在市内形成稳固的护 城河效应。


政务账户贡献稳定资金流入,21H1末成都银行对公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高达 62.8%,位列上市城商行之首;2016 年起对公存款增量市占率、存量市占率显著跃升,此 后稳定于较高水平:对公存款增量市占率均在 10%以上,最高可占据全市增量的近 50%。 据我们测算,21Q3 末成都银行对公存款增量、存量市占率稳居于全市同业前列,高出六大 行平均水平(但个别头部大行的市占率或超过大行平均值)。


在 C 端,银政、银企业务网络衍生出广泛的零售代发客群。成都银行是成都市首批取得社 保卡代发资格的银行,也是当地政府和优质企事业单位的主要工资、津贴代发行之一。21H1 末公司借记卡保有量约 1117.7万张,覆盖成都市约 53%的常住人口,客群规模大且资质优, 以本地公务员、国企及事业单位员工为主。代发客群存款稳定性较高,近 5 年以来成都银行 零售存款同比增速稳步向上,零售存款中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达 70%以上。同时本地网点多集 中在市区二环以内,市内布局密集且均匀。基于客群+网点双重优势,网均零售存款产能在本 地遥遥领先,2021 年前三季度网均新增零售存款 1.51 亿元,约为全市银行业平均网均新增 的 2.6 倍,体现出较强的揽储实力。




政务账户+零售客群,低成本负债成为资产负债双低循环的核心与基石,尤其对公存款成本 率接近大行水平。受益于 B 端+C 端的扎实存款实力,成都银行负债端成本优势明显,21H1 成都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仅 1.98%,处于同业较低水平;且存款/总负债高达 78%,位列同 业最高(作为参照,工商银行为 82%)。B 端存款账户对低成本资金贡献较高,对公存款平 均成本率仅 1.55%,为同业最低,甚至接近工商银行等大行水平,成为负债端最核心优势。 C 端储蓄存款虽然定期率较高,但稳定性强,存款成本率也尚可,处于同业中游。整体来 看,21H1 计息负债成本率仅 2.17%,为上市城商行第二低,低成本负债成为“双低战略” (低负债成本、低风险偏好)持续循环的稳固基石。


2)低风险资产:双低战略下秉持低风险偏好,资产投向优质基建+按揭。低成本负债基础之上,坚持低风险偏好的资产投放。对公端,主要投向优质基建项目,与负债端形成政务 金融资金闭环。21H1末大基建行业贷款/对公贷款近 60%,位列同业第二。零售端,主要 投向按揭贷款,21H1末按揭贷款/零售贷款为 88.6%,位列同业之首。3)优异资产质量: 提早出清存量包袱,双低战略稳健务实,新生成不良逐年降至低位。


2014-2017 年进行集 中风险出清,压降高风险行业信贷,先于省内同业穿越不良周期,不良率、逾期不良偏离 度持续下降。双低战略形成了优质资产结构、稳健务实风格,新生成不良压力持续减轻, 21Q3末不良率+关注率仅 1.62%,不良生成率仅 0.5%,不良+关注拨备覆盖率达 254%, 位列同业第三。4)高盈利高成长:资负良性循环带来亮眼基本面,ROE 稳居同业前列, 2017年以来高成长特征鲜明。21Q3 年化 ROE、ROA 为 16.33%、0.92%,位列上市城商行第 2、第 4,ROE 自 2019 年以来保持前 3,高盈利能力主要源自较低的负债成本,且有 能力保持较低信用成本。2017-20 年总资产、贷款 CAGR 达 16.0%、19.9%,贷款同比增速自 2019年以来保持同业前 4。




政务金融是技术活,一行一局形成壁垒


政务金融模式具备可持续竞争力吗?政务金融其实是门技术活,成都银行凭借多年深耕+ 专业实力构筑坚固护城河,既有原则坚守、又具有灵活性。传统认知中的政务金融业务似 乎是靠资源和关系驱动,难以具备市场化竞争能力。但我们认为优质区域的政务金融其实 蕴含较高技术含量,要求银行具备专业业务能力、成熟服务体系。成都银行经过多年深耕, 已形成专业性强、高效灵活、定制化服务能力强的特色优势,通过一行一局、一区一策等 模式与各类涉政客户形成紧密对接,凭借实力一步步赢得口碑。无论是做对公实体,还是 做政务金融,我们认为本质上都要以客户为中心做好专业服务,成都银行作为政务金融领 域做到出彩的优秀银行标杆,具有较深护城河,且在成渝战略驱动下拥有可持续动能,值 得市场给予一定估值溢价。


精准对接重点项目,在基建持续扩容+自身优势稳固驱动下,政务模式有望持续成长动能。 公司提出要深度聚焦成渝地区双城、成德眉资等区域内的重大项目,加大城市有机更新、 产业园区开发、民生如保障房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投放力度,同时挖掘新型基建、绿色金融 等更广泛项目机遇。目前通过“拉责任清单”、“拉项目清单”、“拉审批清单”等措施,以 信贷投放、债券投资等“银行+投行”方式提供综合融资支持。在地方基建项目充裕、自身 优势稳固的双重驱动下,我们预计未来成都银行对公信贷有望保持较高增速,本地对公贷 款 2022-24 年三年 CAGR 在乐观、中性情形下有望达 20%以上、15%以上,实现高质量、 低风险的可持续高成长。




实体+零售转型发力,拥抱成长新机遇


加快对公实体转型,精准营销优质客户,推出特色化产品组合支持先进制造业。在巩固政 务金融扎实基础的同时,公司近两年来提出加快对公实体业务拓展。第一,实体业务拓展 延续了“存款立行”核心思路,聚焦重点企业账户的精准营销,重点营销上市公司的资金 托管,提升结算性资金归行率。第二,资产端投放也坚持“双低”战略,采用“名单制” 精准营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优质企业,以低价进入产业链 优质客户。虽然低价策略下资产定价并不高,但考虑低负债成本后的综合收益较强,“双低” 思路有望延续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优势。


第三,在服务策略上仍秉持“一户一策”形成专业服务。强调以行业分析为基础、加强行 业指导,根据客户特性定制特色化产品,例如与市科技局推出“科创贷”,重点支持电子、 医药等科技型企业。2020 年末,成都市 29 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中曾获得成都银行信贷支持 的有 16 家;成都市 6 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全部获得过成都银行信贷支持,其中成都先导、秦 川物联、纵横自动化等知名科创企业均为长期客户。我们看好成都银行对公实体拓展的增 长空间。经过前期风险出清,制造业贷款/对公贷款在 19H1 末到达 8.3%的低点,随后逐步 上升,到 2020 末已提升至 9.7%,且实现 26.6%的较快同比增速,我们预计未来制造业贷 款占比有望不断提升,实体+基建有望成为公司对公贷款投放的双重引擎。


持续推进大零售转型,一是网点扩充提效,储蓄存款增势显著,零售揽储实力有望不断强化。 目前公司网均零售存款产能在本地遥遥领先,侧面印证了存量客群的吸存空间仍然较广,增 设网点能够有效提升揽储和创收能力。2020 年、21H1 成都银行分别新增网点 15 家、5 家, 且多数集中于成都市本地,同时实施网点转型,推进“一体化”营销。网点扩充提效驱动储 蓄存款实现较强增长,21H1末零售存款同比增速达 23.7%,为近 5 年新高。


二是大力推进 理财业务发展,提升 AUM 管理力度,优质客群基础有望赋予较大转型空间。内部考核重心 从过往单一存款转向 AUM 与存款并重,从激励体制、产品安排、营销宣传、人员部署及培训等多方面统筹规划。公司本身拥有优质客群,且区域人口持续流入、居民财富不断聚集, 为理财拓展提供广阔前景。目前理财转型已初见成效,21H1 末非保本理财规模达 577 亿元, 同比+69%。




成都农商行:核心负债稳,重整再启航


回归成都国资股东,业务重整再启航,目标“三年上市、五年破万亿”。成都农商行原第一 大股东安邦保险在 2018 年被监管接管,2020 年“安邦系”逐步退出成都农商行股东,完 成股权转让后本地国资持股占比超过 70%,公司全面回归市属国企行列。2021 年 4 月成都 市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望对银政、银企合作给予一定支持。 公司经过重整后再度启航,业务回归本源。在资产端,21H1 末总资产突破 6000 亿元,同 比+19.5%,位列全国第 5 大农商行,且资产结构持续优化,20 年末贷款占比首次超过 50%, 同业资产占比不断压降。


成都农商行网点及客群下沉,储蓄存款等核心负债稳定,政务、小微及涉农信贷投放有望 发力。2020 年末公司共有 649 家网点,领先本地同业,且网点大多下沉至乡镇地区,客群 覆盖广泛,网均资产相比同区域银行更低。依托下沉网点和客群基础,公司在储蓄存款、 尤其定期储蓄上实力较强,21H1 末储蓄存款占比 70%,其中 85%以上为定期储蓄,核心 负债稳定。同时公司正着力拓展财政性存款账户,国资股东资源和政策支持均有望助力。 资产端,一方面加大安全性较高的政务贷款投放,结合区域战略机遇支持各区县政府融资 平台及项目;另一方面,依托网点下沉、人熟地熟优势,深耕中小微贷款、涉农贷款投放, 与大行形成差异化竞争,并重点支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领域。2020 年末公司涉 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 1684 亿元、1272 亿元,在各项贷款中占比 65%、48%。




渝农商行:广阔县域一枝独秀,零售客群纵深覆盖


广阔县域一枝独秀,零售端负债实力为最大亮点,区域发展有望带动资产投放能力提升。渝 农商行作为重庆唯一一家地方农商行,在广袤的县域市场中享有天然优势,网点实现 38 个区 县全面覆盖,约 2900万的零售客户覆盖了全市 93%的常住人口,零售存款、三农贷款、小 微贷款市占率均稳居全市第一。


客群基础塑造较强的零售存款实力,2021 年末零售存款/总 存款达 79.54%,截至 21H1 末位列全部上市银行第二,仅次于邮储银行。从全国范围来看, 这种农商行一枝独秀的地方格局较为稀有,与重庆独特的地理特征相辅相成,也成为公司难 以复制的优势和护城河。区域政策加码为本地基建投资、制造业转型升级、消费扩容带来增 量空间,公司一方面继续巩固零售及普惠小微业务优势,推动 BBC 零售生态圈建设,同时积 极布局基建、制造业领域,有望共享城市发展红利,资产投放能力得到提升。


零售存款实力亮眼,县域小微优势稳固


渝农商行在重庆广阔的县域地区有天然优势,县域纵深布局遥遥领先。重庆是国内面积最 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且县域面积占比高达 65%,渝农商行作为三家地方法人银行中(另 外两家为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唯一一家农商行,在广阔的县域市场中享有天然优势, 造就了其网点布局在当地的领先地位。公司网点实现了重庆 38 个区县全覆盖,2020 年末 本地分支机构数共 1763 个,显著高于当地其他银行,即便是五大行(每家平均 266 个网点) 和邮储银行(227 个网点)也难以望其项背。具体来看,公司以精耕细作县域为主,县域网 点占比高达 82%,贡献了全行 69%的存款和 48%的贷款;网点下沉的特点使其网均资产仅 为 5.8 亿元,显著低于当地其他银行。




小微、涉农业务龙头优势稳固,多元产品体系解决客户需求。公司结合自身县域阵地优势, 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战略,在本地小微和涉农贷款领域建立 了龙头地位。2021 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 15.24 万户、较上年末增加 2.38 万户,贷款 余额 961.72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14.44 亿元,同比增速 28.7%,较全行各项贷款增速高 15.3pct,全年达到“两增”目标,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余额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重庆市 第一。此外涉农贷款、县域贷款余额市占率也均稳居于重庆市第一。围绕小微企业、个体 工商户和农户的核心需求,公司打造了特色化的多元产品体系,量身定制“票快贴”、“房 快贷”、“商易贷”等多款线上线下产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大幅提升客户粘性。公 司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实现较快增长,在贷款中占据重要地位,2021 年末涉农贷款、普惠 性小微企业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分别为 33.6%、16.5%。


加快零售生态建设,发力基建+制造业投放


立足零售及小微客群基础,打造特色“银行-商户-客户生态圈”(BBC),助力“零售立行” 战略转型。渝农商行深化推进“零售立行”战略,并串联周边社区商户形成多层级、多场 景的开放金融服务生态圈,与商户协商为零售客户提供价格优惠等福利及权益,既增强了 银行与零售客户的粘性,同时拉进与商户的合作关系,便于进一步拓展小微贷/经营贷、支 付结算、综合金融等业务。例如,客户办理“江渝信用卡· 渝快车生活卡”后,可以享受 低价购车、配件赠送、绿色金融补贴等一系列优惠;加入“渝快美生活”的客户可以享受 购买减免、出行网约车优惠等服务。合作商户得到客流,客户得到优惠与便利,银行拓展 收入、强化客户粘性,实现“三赢模式”。


零售立行战略成效不断凸显,2021 年末渝农商行零售贷款同比+27.3%,高出全行贷款增速 12.7pct,其中经营及再就业贷、其他贷款(主要是消费贷)同比+34.4%、45.2%;零售贷 款/总贷款较 9 月末+0.4pct 至 47.3%,零售收入/营收同比+1.7pct 至 40.5%,经营结构更加 优化。2021 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同比+17.8%,主要受益于 BBC 生态战略带动商户业务增 长,年末有效商户达 40.2 万户,同比+151.25%,累计交易额达 475.6 亿元,同比增长 41.8 倍,商户 AUM 达 348.5 亿元,同比+111.4%。




做强财富管理,差异化策略服务高净值客户,成效快速显现。公司是唯一一家拥有理财子 公司的农商行,理财客户经理达 829 人、财富顾问达 42 人,打造了涵盖网点理财经理、分 支行财富顾问、总行私人银行投资顾问的三级专业财富管理梯队。2900 万的零售客群价值 挖掘潜力较足,同时在竞争策略上主动与财富管理实力较强的全国性银行形成错位竞争, 以高收益产品、个性化服务重点拓展差异化富裕和高净值客群,例如重庆当地小微企业主 等,也能够与自身小微业务形成联动。此外,利用全覆盖网点优势,重点发力代销,不断 丰富与头部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合作渠道,2021 年代理及委托类中收同比+22.7%;年末代 销理财产品余额 1078.3 亿元,代理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 29.8 亿元,同比+60.9%;保险产 品销售额 8.7 亿元,同比+52.6%,带动手续费收入同比+80.1%;储蓄国债销售额 19 亿元, 同比+87.19% ,带动手续费收入同比+55.6%。


对公端,重点发力基建项目、制造业升级,区域红利有望增强资产投放能力。1)旺盛基建 融资需求下,基建信贷投放增长迅速。重庆市新基建行动方案提到,将引导银行等金融机 构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强化重大项目银政企对接,建立重大项目 白名单制度,鼓励银行参与基建项目。渝农商行下发市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重 点支持成渝双城、大基建、民生等重大战略领域,2021 年向 72 个成渝双城经济圈相关重 点项目或企业授信超 729 亿元,全年实现基建领域贷款投放 75 户、153.16 亿元,投放同 比增长 100.1;民生领域贷款余额 274.6 亿元,同比增长 14.61%。




2)迎合本地制造业转型趋势,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实体贷款投放。为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 度,公司实施“鸿鹄支制”行动计划,对市级重点项目名单中制造业类项目逐户进行梳理, 在保证客户足够优质的前提下取得实体突破,通过 FTP 补贴、专项激励等方式对制造业贷 款净增进行奖励,鼓励分支行做好营销,投放中长期制造业贷款。2021 年末公司制造业贷 款余额超 550 亿元,在重庆全市份额达 23%,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超 360 亿元,在重庆 全市份额达 26%,均居于全市第一。此外立足于本地制造业转型趋势,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聚焦先进制造,2020 年末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贷款余额达 110.54 亿元,占制造业贷款总量 的 17.5%;2021 年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 490 亿元,规模居于全市第一。(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重庆银行:一市三省辐射西部,负债成本优化可期


立足重庆、辐射西部,有望享受区域联动优势,资产定价能力较强。重庆银行于 1996 年开 业,是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成立最早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21 年末 156 家营业 网点覆盖重庆内所有区县及四川、贵州、陕西三省,重庆市贷款占比为 78.5%,以重庆为 核心向西部地区辐射,有望享受成渝双城战略以及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联动优势。公 司资产定价能力较强,21H1 生息资产收益率在上市城商行中稳居前 3,主要源于贷款占比 较高、小微贷款及非按揭零售贷款占比较高的结构优势。2021 年末贷款/总资产为 49.6%, 国标口径小微贷款余额 879.02 亿元,占贷款比重 28.6%。




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提速,重庆银行积极布局基建、优质制造业项目。重庆银行信贷投放 向“新基建”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倾斜,一是出台专项方案对接川 渝合作功能平台和示范园区,在双城区域信贷增速高于全行平均增速;二是聚焦本地电子 信息等产业特性,推出“优优贷”、“实体信用贷”等特色产品,对接“渝企金服”平台, 并积极发挥“商行+投行”联动优势,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2021 年末重庆银行 大基建贷款/对公贷款同比+6pct 至 56%,制造业、房地产贷款占比分别压降至 12%、6%。 随着信贷结构不断优化,预计未来资产质量具有不断改善空间。


双城经济圈也打开了重庆银行的异地成长空间。例如 2020 年重庆银行深入调研 100 个重 点园区,全年向重庆两江新区、成都高新区合计投放贷款近 200 亿元,重点支持先进制造 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2020 年 12 月成立四川泸州分行,与成都银行实现 柜面现金存取款与转账业务互联互通,成为首批参与成渝地区跨省电子缴税工作的银行, 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对泸州地区信贷资产的总投放规模达到 200 亿元;2021 年支持西昆高铁 等重大项目 40 余个,主动加强与四川省域银行机构和非银机构合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企 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2021 年末,重庆银行异地贷款占比较上年末提升 0.8pct 至 21.5%。 预计区域战略联动之下,未来异地贡献度有望稳步提升,创造更大业务发展空间。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金融行业专题报告: 区域性银行生态研究,第四极崛起,成渝新机遇.pdf

北京银行研究报告:息差稳定,其他非息高增.pdf

银行理财专题报告:银行理财“存款化”,成因、影响与破局.pdf

银行资本新规影响测算之金融投资篇.pdf

宁波银行研究报告:息差环比企稳,等待复苏alpha.pdf

上市银行2023年财报总结与一季度业绩前瞻:银行经营的确定性溢价.pdf

金融统计分析要点.docx

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技术与安全白皮书.pdf

安永-金融服务业领导网络:应对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pdf

2024年未来全球金融科技报告.pdf

2023年金融机构应用系统安全测试体系建设调研报告.pdf

新疆区域性银行全景图.pdf

内蒙古区域性银行全景图.pdf

江苏区域性银行全景图.pdf

云南区域性银行全景图.pdf

天津区域性银行全景图.pdf

【华泰证券】第四极崛起,成渝新机遇.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