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在药品和耗材集采常态化背景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叠加优先审评等政策,从药物审评审批、支付等持续 鼓励研发创新,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此外,已经实现产品商业化的创新药公司,随着产品纳入医保 有望实现销售放量,未来有望从biotech转向biopharma。过去一年港股医药整体波动较大,随着国内防疫政策的优化,集采价格降幅趋向温和,我们认为行业估值有 望逐步修复。
1、行业复盘:港股医药估值有望修复
1.1、十月以来港股医药触底反弹
港股医药市场方面,过去一年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表现疲弱,累计跌幅约为28%,主要受行业政 策以及国内疫情反复影响。国内市场方面,申万医药生物指数累计跌幅为17%。 美国市场方面,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NBI)同样表现疲弱,累计跌幅为9%,主要受整体 市场环境影响。相较于港股医药市场,美股医药整体跌幅相对较小。过去5年MSCI China Healthcare指数与MSCI China指数的相关性较高。
1.2、年初以来港股医药整体表现疲弱,医药商业和中药表现突出
港股医药子行业的累计回报率:大部分港股医药子行业自2022年初以来处于下行区间。 其中,仅有医药商业和中药板块表现相对较好,年初至今累计回报率为正,分别为38%和9%。 各子行业表现看来,CXO和生物药表现相对最弱,累计跌幅较大,分别为39%和35%。
1.3、港股和A医药估值对比
香港市场各板块表现对比:按照Wind行业分类,2022年初至今港股医疗保健表现排名靠后, 跌幅约为20%;10月以来港股医疗保健整体反弹明显,累计涨幅超过20%。A股和港股医药估值比较:港股医药整体估值低于A股医药。港股医药公司中位数估值为22年18倍PE,23年16倍PE;A股医药公司平均估值为22年27倍PE,23年22倍PE ;海外医药公司的平均估值为22年21倍PE,23年21倍PE 。
1.4、港股医药市场概览
生物科技公司和千亿市值公司数量快速增长:2018年4月港交所上市新规18A发布以来,登陆 港交所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数量已达约60家。此外,大市值龙头企业数量也在同步增加, 目前已有6家公司市值在千亿港币以上。 港股通占比持续提升:2022年至今港股医药板块纳入港股通的公司数量达到84家,占港股医 药公司总数的43%。
1.5、A+H两地上市医药公司数量逐年增长
2017年至今,A+H医药公司数量从2017年的5家,快速增长至2022年的18家。目前A+H港股医药公司数量达到18家,涵盖CXO、创新药、商业流通等。受港股流动性等因素影响,除龙头公司外,其他A+H医药公司港股股价相对A股股价幅度相 对较大,约为20%-80%。
1.6、CXO和生物药子行业市值占比相对高
就市值而言,CXO和生物药的市值占比相对高:港股医药中市值占比最高的子行业为CXO、其次是生物药和化药,三大子行业合计占总市值的63%。按照公司数量统计:受益于港交所的18A上市新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子行业为生物药和医疗器械,合计占比约为40%。
1.7、头部创新药公司在手现金相对充裕
2022年下半年以来港股医药公司整体表现疲弱,市场担心创新药和创新器械公司在手现金情况。目前看来,头部公司在手现金相对充裕,部分港股医药公司完成A+H两地上市,包括荣昌生物和诺诚健华。此外,君实生物已完成完成A股定增,以及康方生物完成港股配售。
2、政策回顾:政策常态化,创新驱动力
2.1、行业增速放缓,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
医药制造业收入和利润:2021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同比为正,2022年至今利 润总额增速转负。受国内疫情影响,截至今年10月,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降30%。 医保收入增速超过支出增速:2020年首次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含职工和居民)的收入增 速超过支出增速。受疫情影响,医保支出于2021年和2022年个别月份增长较快。 国内制药市场增速逐渐放缓,未来行业增长将主要由创新药驱动。根据Frost & Sullivan的预 测,2024年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将达到2,020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9%,超过同期行业 整体复合增速(约为6%)。
2.2、国内创新药IND和NDA数量快速增长
根据丁香园和NMPA的数据,2018年以来国内创新药NDA受理数量呈现上市趋势,累计受 理量达到251件。累计获批上市的国产创新药数量达到78个。 此外,国内创新药IND数量快速增长,从2017年的483件增长至2021年的1,821件,复合增 速约为40%。
2.3、国产创新药加速获批上市
随着国内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国产新药获批速度提升。2019年至今已有超过60个国产创新药 获批上市,其中,获批创新药以肿瘤药为主。
2.4、药品集采呈现常态化趋势
药品带量采购常态化:自2018年12月“4+7”试点城市带量采购起,目前全国共开展了七批 集采,共覆盖295种药品,按集采前价格测算,涉及金额约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和生物药年 采购额的35% 。 第七批药品集采落地:2022年7月18日,国家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第七批集采中选结果,此次 集采涉及61个品种,平均价格降幅为48%,包括硝苯地平缓控释片、美罗培南注射剂等大品种。
2.5、高值耗材成熟品种集采落地,创新产品暂不纳入集采
2020年11月,第一批国家冠脉支架集采结果发布,共有8家企业(6家国内企业,2家外资企业)的10 款产品中标,产品平均价格从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中标价相对2019年价格降幅超过90%。 2022年11月29日,冠脉支架带量采购续约拟中选结果公布。共10家企业的14个产品获拟中选资格, 平均中选价格770元左右,加上伴随服务费,终端价格区间在730元至848元。与上一轮集采相比,此 次续约中选价格总体保持平稳,支架采购量增加30%。 2021年9月,国家医疗保障局组织开展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发布,主要产品包括初次置 换人工全髋关节、初次置换人工全膝关节。其中48 家企业参与集采, 44 家中标,中标率 92%。此次 集采拟中选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 左右,平均降价82%。
2022年9月,第三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骨科脊柱类)集采开标,此次集采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 84%,预计每年节约费用260亿元。首年意向采购量为109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创新医疗器械暂不纳入集采范围:今年9月,国家医保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建议的答复表示, 目前由于创新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尚未成熟,且使用量难以预估,尚难以实施带量采购,将结合临床 特征、竞争格局等,在集采之外为创新产品提供一定市场空间。
2.6、高值耗材消费类品种集采价格降幅好于预期
种植牙集采落地,强调“技耗分离”:2022年9月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关于开展口腔 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 要求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方式,推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技耗分离”。将三级公立医院单颗常 规种植的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目标确定为4,500元,包括门诊诊查、生化检验和影像检查、种植体植入、 牙冠置入等医疗服务价格的总和,不含种植体和牙冠。允许经济发达、人力等成本高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放 宽医疗服务价格调控目标,放宽比例不超过20%。
总体看来,种植牙服务费降价好于预期,价格下降有助于提升相关就诊量,提高行业渗透率。 OK镜集采有望提升渗透率:10月26日,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发布《关于开展20 种集采医用耗材产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其中包括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OK镜) 。明确参与集采的OK镜仅限于夜戴型,近视控制范围至少为0-600度之间,散光控制范围至少为-75度至-350 度之间。目前OK 镜等视光产品,具备消费医疗属性,渗透率仍然较低,集采后有望促进行业渗透率提升
2.7、NRDL动态调整,创新药有望实现销售放量
自2017年起国家医保局每年组织一次医保目录谈判工作,纳入谈判的品种数量从2017年的44 个快速增长至2021年117个。2021年共计对117个药品进行了谈判,谈判成功94个,总体成 功率为80%。其中,目录外85个独家药品谈成67个,成功率79%,平均降价62%。 2022年目录调整分为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公布结果5个阶段:准备(5-6 月)、申 报(7-8 月)、专家评审(8月)、谈判(9-10 月)、公布结果(11月)。此次明确了《谈判 药品续约规则》和《非独家药品竞价规则》两个规则。《谈判药规则》明确三项规则:1)纳 入常规目录管理;2)简易续约;3)重新谈判。
今年9月6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 通过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及相关信息的公告》,490个申报药品中共计344个药品通过初步审 查,包括国产双抗、ADC等。
2.8、2022年医保谈判部分重点品种梳理
2022年医保谈判即将开始,重点品种包括新获批的国产创新药产品,例如康方生物的AK104 (卡度尼利)、亚盛医药的奥雷巴替尼、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CAR-T)、复宏汉霖的PD-1、 康宁杰瑞的PD-L1等。我们认为今年通过谈判顺利纳入医保的产品,明年有望实现销售放量。
2.9、相关政策出台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
为了增加国内医疗服务的供给,缓解医疗服务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医疗卫生体制改 革不断深化,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机构。 例如,202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指出,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本依法建立医疗 机构。此外,就医务人员而言,《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民营医疗机构 的医疗卫生人员在职称申报、评审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
2.10、资本助力创新
2018年2月,港交所发布《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加入了第十八 A章,允许未有收益或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 2019年3月,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有条件允许生物医药领 域未有盈利企业在科创版上市。 目前已有约60家biotech公司于港交所上市。此外,科创板已上市医药公司数量也超过100家。
3、重点企业分析
3.1、海吉亚医疗—国内民营肿瘤医疗服务领军者
海吉亚医疗是国内领先的肿瘤医疗服务提供商,聚焦于非一线城市为肿瘤患者提供肿瘤综合诊疗服务。目 前,公司经营或管理 12 家以肿瘤科为核心的医院,覆盖国内七个省的九个城市。
国内民营肿瘤医院市场发展迅速。根据Frost & Sullivan预测,预计2020-2025年民营肿瘤医院的肿瘤医 疗服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0%,于2025年达到1,020亿元。就不同地域市场而言,低线城市尤其是三线及 其他城市占国内肿瘤医院市场份额最高,按收入计算,预计2021年市场份额约为58%。预计2020-2025 年三线及其他城市肿瘤医院的肿瘤医疗服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2%,有望于2025年达到4,150亿元。
优秀的过往业绩。通过自建民营营利性医院和收并购,2017-2021年公司收入和调整后净利润复合增长 率分别为40%和75%。就各业务板块收入而言,2017-2021年医院业务复合增长率为47%,其中门诊和 住院服务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0%和46%。随着公司医院网络的扩张,其收入贡献从2017年的77%增长 至2021年的93%,毛利率从2017年的19%进一步提升至2021年的31%。
3.2、锦欣生殖—海外业务有望逐步恢复
锦欣生殖为国内私立辅助生殖领域的龙头企业。按照IVF周期数和辅助生殖收入计算,2018年公司于国内辅 助生殖市场排名第三和第二,市场份额分别为3.1%和3.9%。按照辅助生殖收入和IVF周期数计算,2018年 公司为美国第二大和第五大辅助生殖供应商,市场份额分别为2.5%和1.9%。 国内辅助生殖市场的渗透率有望提升。近年来国内出生的试管婴儿数量超过30万,约占每年新生儿数量的 2.0%,低于邻国日本的5.5%。随着不孕率的上升,以及出生缺陷和预防意识的提升,Frost & Sullivan数据 显示,国内辅助生殖市场的渗透率有望从2018年7.0%提升至2023年的9.2%。
业务增长稳定。2022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32%,达到11.4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2% 至1.9亿元。国内业务方面,上半年成都、深圳、武汉和香港业务的收入分别为7.01亿元、1.66亿元、0.07 亿元和0.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1%/-20%/-74%/10%,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62%/15%/1%/2%。其中深 圳收入下降主要受上半年疫情影响,并且武汉医院收入下降主要由于ARS业务暂时中断。目前,武汉医院的 IVF牌照已经恢复。此外,今年上半年公司美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至2.38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21%,去 年同期占比为25%。随着国内防疫政策的优化,未来海外业务有望逐步恢复。上半年IVF周期总数同比下降 2%至12,930(去年上半年为13,164,同比增长37%)。
3.3、康方生物—核心双抗产品达成海外授权合作
康方生物是国内领先的研发驱动型生物科技公司,目前拥有超30个在研创新药,主要针对肿瘤、自免和代谢 领域。卡度尼利(AK104)是公司第二款商业化产品,2022年6月底获得 NMPA 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 2/3L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该品种为首个国产获批上市的双抗产品。
依沃西单抗(AK112,PD-1/VEGF)达成授权协议。12月6日,公司宣布与Summit Therapeutics (NASDAQ:SMMT)就依沃西单抗达成授权协议。Summit Therapeutics将获得于美国、加拿大、欧洲和 日本开发及商业化依沃西单抗的权利。根据协议,公司将获得5亿美元的首付款。此次交易总对价为50亿美元, 包括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此外,公司也将获得销售净额的低双位数百分比的提成。目前,AK112在中 国进行多项临床试验,包括非小细胞肺癌(例如EGFR-TKI治疗失败或PD-L1阳性)、妇科肿瘤、头颈鳞癌 (HNSCC)等。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公司已经启动了AK112单药对比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阳性的 NSCLC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此外,AK112联合化疗用于EGFR-TKI治疗失败的非鳞状NSCLC患者的III期临床 试验近期已经完成患者入组,有望于1H23数据读出。
3.4、荣昌生物—核心产品开启商业化
荣昌生物是国内领先的创新生物药公司,专注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抗体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和 双特异性抗体的发现、开发和商业化。公司已构建包含16个产品的管线,包括2个商业化产品泰它西普 (RC18)和维迪西妥单抗(RC48)和7个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产品。泰它西普国内SLE三期确证性研究初步数据读出。公司近期公告了泰它西普国内SLE的三期确证性研究初 步数据,研究达到主要终点SRI-4。此外,公司已于今年上半年在美国启动全球多中心的SLE三期研究。同 时,RC18目前正在美国开展IgA肾病的二期临床试验。2022年第三季度泰它西普实现销售额约1.0亿元。 公司于2021年3月获得NMPA关于泰它西普的附条件上市批准,用于治疗SLE,并已于去年底被纳入2021 版国家医保目录。我们认为该产品纳入国家医保后有望进一步实现销售放量。
维迪西妥单抗(RC48)UC适应症参加本轮医保谈判。2022年第三季度RC48实现销售额超过1.0亿元, 2021年度销售额为0.84亿元。RC48的GC适应症已于2021年底被纳入医保目录,今年9月UC适应症已通 过本轮医保目录调整初步审查。除已经获批的两项适应症外,公司正在国内开展RC48肿瘤相关的一系列 临床试验,包括胃癌、尿路上皮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胆道癌,以及其他HER2阳性晚期实体瘤。
推出A股股权激励计划确保长期销售目标。公司近期公告了A股股权激励计划,将为包括高级管理团队、 技术人员和其他核心员工授予总计358万A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66%)。具体而言,公司A类权益的业 绩考核目标对收入和启动新的临床试验的数量(包括一期、二期和三期)设定了目标,考核目标A为 2022-2026年累计收入不低于110亿元,累计启动36个新的临床试验。因此,我们认为该激励计划有望帮 助公司实现关键产品的销售潜力,并促进研发管线的进一步开发。
3.5、诺诚健华—奥布替尼实现销售放量
诺诚健华是一家拥有一体化生物医药平台的创新药企,致力于开发和商业化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 的潜在同类最佳和同类首创疗法。 宜诺凯(奥布替尼、BTK抑制剂)纳入医保后实现销售放量。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首个商业化产品奥 布替尼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9%,达到4.00亿元,第三季度销售收入为1.83亿元(同比增长64%)。今 年前三季度,奥布替尼销售团队覆盖超1,000家医院和超260个城市。此外,奥布替尼已被纳入CSCO淋 巴瘤诊疗指南,推荐用于治疗r/r CLL/SLL、r/r MCL、r/r DLBCL和PCNSL。
奥布替尼研发进展。奥布替尼正在美国开展针对r/r MCL的注册性二期临床试验,该试验有望于未来12个 月内完成患者招募。在国内,除已于2020年底获批的r/r CLL/SLL和r/r MCL适应症外,奥布替尼用于治 疗r/r WM和r/r MZL的上市申请已被NMPA受理,并且r/r MZL已被纳入优先审评。此外,奥布替尼正在 国内开展一线CLL/SLL、一线MCL,以及一线DLBCL-MCD的注册性三期临床试验。同时,公司在新加坡 递交了r/r CLL/SLL和r/r MCL的上市申请。就自免领域而言,公司已经启动奥布替尼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 狼疮(SLE)的IIb期临床试验。此外,奥布替尼正在开展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S)的全球二期临床 试验,并且有望于未来12个月内数据读出。
其他管线进展更新。就公司自免管线而言,ICP-332(TYK2-JH1)已经启动针对特应性性皮炎(AD)二 期临床试验。此外,ICP-488(TYK2-JH2)正在开展一期临床试验,并计划入组银屑病患者。实体瘤管 线方面,ICP-192(gunagratinib,泛FGFR抑制剂)正在开展针对胆管癌(CCA)和尿路上皮癌(UC), 以及头颈癌的二期临床试验。此外,与康诺亚合作的ICP-B02(CD3×CD20)正在进行剂量爬坡。
3.6、药明生物—生物药CDMO领军者
药明生物是全球领先的生物药CRDMO平台。截至2022年8月底,公司管线包含总计534个综合项目。其 中,共有32个临床三期项目和14个商业化项目。今年10月7日,公司无锡工厂正式从美国商务部的“未 核实清单”(UVL)中移除。10月28日,公司上海工厂在中国商务部的协调下已成功完成美国商务部的 最终用户访问。
2022年上半年增长强劲。今年上半年公司管线新增 59 个项目,综合项目数达到 534个(同比增长 31%),去年同期综合项目数为408。此外,基于“赢得分子”战略,上半年公司从外部转入5个项目。 就未完成订单而言,上半年未完成订单总量同比增长48%至185亿美元。其中,未完成服务订单保持增长 势头,达到128亿美元(同比增长77%)。此外,上半年公司潜在里程碑付款订单达到57亿美元(同比增 长8%)。公司三年内未完成订单增长至30亿美元(同比增长36%),约占总未完成订单的17%。
产能持续扩张。为了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公司宣布未来10年内投资14亿美元在新加坡建设 CRDMO中心,涵盖生物药发现、开发和大规模原液及制剂生产,将在 2026年新增12万升产能。通过新 建和并购产能,公司预计2026年产能有望达到约58万升,其中国内产能约占60%、海外产能约占40%。 商业化项目有望进一步拉动增长。今年上半年公司商业化项目数达到14个(6个新冠项目和8个非新冠项 目),包含6个通过“赢得分子”战略从外部转入的项目。公司预计2025年商业化项目数有望超过30个。 此外,目前有超过10个三期项目与大药企在洽谈中,未来商业化项目有望实现进一步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2023年港股医药行业投资策略:估值修复、创新驱动.pdf
银行业2024年春季投资策略:拥抱红利投资大时代.pdf
2024年二季度A股投资策略报告:政策逆周期调节,基本面延续改善.pdf
大消费行业2024Q2投资策略报告:长风破浪会有时.pdf
建筑行业2024年春季投资策略:新国九条催化央企市值国改,低空经济AI与铜矿有色弹性大.pdf
医药行业制药板块2024年度春季投资策略:政策暖风不断,产业趋势向上.pdf
安永-智启新质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疗医药领域的潜在应用.pdf
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蓝皮书.pdf
2024中国医药行业人才发展报告.pdf
医药行业基药目录专题报告:关注基药目录品种前瞻.pdf
医药生物行业基药目录专题报告:关注基药目录品种前瞻.pdf
2024年春季港股及海外中资股投资策略:平衡在预期和现实之间.pdf
港股的春天:高胜率投资是赢家之道.pdf
2024年度策略报告:观望中美政策路径,中港股市估值上行空间续受约束.pdf
2024年度投资策略会港股策略报告:资金有望逐步回流.pdf
2024上半年港股食饮行业投资策略:优质公司估值已极具性价比.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