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证券】国金晨讯:企业出海Ⅲ:如何看待化工出海的投资机遇? 当前时点为何关注麻醉药品投资价值?.pdf

2024-05-07
6页
1MB

本报告特点和与市场观点差异:麻醉应用场景拓宽叠加新品迭代,助力打开市 场天花板

受医疗需求和全国手术量增加催化,我国麻醉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新思界产业研究 测算,2022 年我国麻醉药物市场规模约为 300 亿元左右。


目前市场针对麻醉行业规模的担忧主要为:放量空间有限,以及集采导致价格体系难以维 持 。量:麻醉药的主要运用场景为手术室内,需求呈现一定刚性,即使被纳入集采 后,市场普遍认为麻醉药的放量弹性有限,无法充分实现以价换量; 价:市场普遍认为目前的麻醉药多为仿制药,竞争格局恶化叠加集采政策冲击, 会使得相关麻醉产品价格体系难以维系。


但我们认为:未来麻醉行业规模具有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同时扩张的机遇,同时创新和改 良的麻醉新药将重新塑造麻醉药品的价格体系。 量:我国的麻醉药物运用场景广阔,市场还有较大想象空间。手术室内麻醉: 老龄化等因素催化我国的手术量逐年提升,这部分的增量将呈现刚需特性;手 术室外:非手术室内麻醉前景广阔,ICU麻醉、癌痛等慢性疼痛的治疗、无痛分 娩、内窥镜检查等都是我国麻醉药物可扩展应用场景。因此,不论是手术室内 还是手术室外空间的扩展,未来我国的麻醉市场空间依旧有较高的天花板。 价:传统的麻醉仿制药同样难以避免价格体系受冲击的局面,但近些年我国陆 续出现一系列的创新/改良型的麻醉新药,这些药物一方面可以改善原本麻醉药 物的副作用、提升疗效,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跳出恶性竞争、开辟并维持新 的价格体系。 我国麻醉药物的市场规模无论从“量”还是“价”的角度,都有较大的可拓展空间,因此 预计我国麻醉药品行业未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


麻醉药生命周期长,产品格局稳定

麻醉药迭代速度慢、生命周期较长


麻醉能使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产生可逆性功能的抑制,目的是让患者在手术时能 够不对手术期间的疼痛做出反应(镇痛)或使患者催眠遗忘(镇静)。1846 年,美国人莫 顿首次公开演示将乙醚麻醉运用到一名患者的颈部血管瘤切除手术中,至此之后成功揭开 了现代麻醉发展序幕。


麻醉药迭代速度慢、生命周期长,整体产品格局较为稳定。目前常用的麻醉药 上市时间都较早,如 1935 年上市的利多卡因目前依旧是最主要的局部麻醉用药 之一,麻醉药的整体格局较为稳定。


根据临床用途,麻醉药主要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麻醉辅助药。不同细分类 别麻醉药的作用机理、管制壁垒以及相应的竞争格局都有区别。 全身麻醉:通过易挥发的液体或气体的吸入给药或者静脉给药的方式,作用于 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其中多数静脉麻醉药通过作用于 GABA 受体或与门控离子通 道相互作用产生麻醉效果。而吸入性麻醉药经肺泡动脉入血,而到达脑组织,阻 断其突触传递功能,引起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通过作用于心肌的钠通道和钾通道,阻断Na+、K+内流,从而降低或防 止神经细胞膜去极化,使膜稳定, 可逆性阻滞神经末梢及神经干神经冲动的传导。 局部麻醉可以分为:表面麻醉、浸润麻醉或区域阻滞等。 肌松药:骨骼肌松弛药主要作用于接头后膜处的乙酰胆碱 N2 受体, 能暂时干 扰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导, 产生骨骼肌松弛。 麻醉镇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阿片类受体结合,激活 K+电流,抑制 Ca+ 电流,引起膜电位超极化,使神经末梢的递质释放减少。


通过复盘当下麻醉用药格局,我们发现麻醉行业呈现以下三大特征:


特征一:全身麻醉占比超六成,相较于局部麻醉等壁垒更高。据观研网数据显 示,2021 年我国全麻药占总体麻醉药品市场规模比率达 62%,而全麻药的使用 技术壁垒高、竞格局更好,相关治疗费用较高。局麻药物相对量多价低,使用 相对简单。据北京市医保局披露的《手术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表》显示,一般 全身麻醉价格在 633 元左右、局部麻醉价格在 211 元左右,具体价格取决于手 术类型和手术时长,但总体上相较于局部麻醉等,全身麻醉用药费用更高。


特征二:虽然目前静脉麻醉占比高,但未来复合麻醉将成趋势。世界上第一例全身麻醉是吸入麻醉,但静脉麻醉因能够减少麻醉药对于患者和医生的伤害、 以及手术污染和风险,导致静脉麻醉的使用后来居上,据前瞻产业研究显示, 吸入麻醉占整个全麻市场 25%的份额,其中七氟烷占比约 80%。而静脉麻醉占全 麻市场超七成的份额。但随着静吸结合方式优势逐渐凸显,静吸复合麻醉将逐 渐成为未来麻醉趋势。




复合麻醉带动各类别麻醉药协同放量。《药理学》指出,目前各种全麻药单 独应用都不够理想,为克服其不足,医生常采用联合用药或辅以其他药物, 如肌松药、麻醉镇痛药等,以完善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并达到满意的外科 手术目的。因此,复合麻醉的兴起与推广,一方面能够起到更好的麻醉效 果,另一方面也能使各类别的麻醉药能够实现协同放量。


特征三:部分麻醉镇痛药受严格管制。


管制类麻醉药品具备较高管制壁垒、以及较好的竞争格局


我国精麻药品受严格管制。国务院颁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中对精麻药品 划分为:管制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二类精神药品。由于精麻药品可能使患者产生依 赖性和成瘾性,因而国家对精麻药品的种植、实验研究和生产、分销、定价都有非常严格 的管制要求。 2013 版《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规定 121 种麻醉药品,但在 2023 年 4 月 28 日和 2023 年 9 月 11 日,国家药监局、公安部分别将恩华药业的 富马酸奥赛利定注射液和恒瑞医药的富马酸泰吉利定注射液纳入麻醉药品管制目录。截至目前,我国管制类麻醉药品共计 123 个。


生产:国家对精麻产品采用定点生产管理,导致形成较高进入壁垒。《麻醉药品 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中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 药品的需求总量,确定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数量和布局,并根 据年度需求总量对数量和布局进行调整、公布。严格的生产企业数量限制为精 麻行业竖起较高进入壁垒,同时也保证供应格局的稳定。 截至 2022 年底,全国麻醉药品定点生产企业共有 33 家,其中可生产原料 药的定点生产企业 16 家,可生产制剂的定点企业 27 家。而精神药品定点 生产企业 219 家,第一类精神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数量为 21 家,第二类神药 品定点生产企业数量为 203 家。


经营:全国性、区域性批发企业经营精麻药品时同样受严格管制。麻醉药品和 第一类精神药品由定点生产企业流向全国性批发企业或区域性批发企业,前者 可经营精麻药品的全国性跨区域的流通、分销业务,而后者仅负责本区域内的 精麻药品的流通、分销。其中具备全国分销资质的批发企业主要有三家:国药 股份、上海医药和重庆医药;而区域性的分销企业资质主要由各地的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第二类精神药品流通管理相对宽松。当第二类精神药品由定点生产企业生 产后,除了通过上述全国和区域性的批发企业分销以外,也可以由从事第 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流通。后者资质主要由当地药品监管部门批 准、授权。第二类精神药品既可以在医疗机构销售,也可以在从事第二类 精神药品零售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进行销售。


定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政府指导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仍暂 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实行最高出厂价格和最高零售价格管理。2020 年 5 月 1 日 起,随着新版《中央定价目录》施行,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定价部门 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修改为“国家医疗保障局”。政府对管制类麻醉药品 的指导定价管理使得管制类麻醉药品的价格体系较为稳定。


管制类麻醉品种集采风险较小,部分非管制类麻醉品种集采风险逐渐出清


由于管制类麻醉药品具有较高的管制壁垒以及较好的竞争格局,因此管制类麻醉药品的集 采风险较小。早在 2010 年我国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的 通知》中规定,需特殊管理的麻醉药品不纳入集采。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完 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按国家现行 规定采购。2023年9月22日,《安徽省2023年度部分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剂集中采购文件》 中把羟考酮口服剂(缓控释,10mg、40mg, 管制类 麻醉 药品) 和地 佐 辛 注 射 剂 (1ml:10mg、1ml:5mg,第二类精神药品)纳入到了省级集采体系中。这是国内首次出现 管制类麻醉药品被纳入集采名单的情况。但 2023 年 10 月 17 日,安徽省医保局又明确将 2023 年省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报量品种范围名单中的羟考酮口服剂移除。


与管制类麻醉药品不同,部分非管制类麻醉药近年来陆续集采落地,相关风险 逐渐出清。


量:麻醉场景不止手术室内,未来麻醉行业将面临手术室内/外需求同时扩张机 遇

手术室内:我国手术量增长带动麻醉需求提升


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SA)针对麻醉学的传统定义为“致力于减轻手术病人术前、术中和术 后疼痛和全面护理的医学实践”,因此“手术室内”是麻醉的典型应用场景。“手术室内” 麻醉的终端需求与手术例数密切相关。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2 年至 2021 年我国住院病人手术人次 CAGR 约为 9.13%,较高的手术量增速带动麻醉药物需求提升。


手术室内麻醉需求涵盖整个围手术期。随着围手术期各阶段用药管理的细分化 以及麻醉用药复合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麻醉药能够进入手术应用场景, 分享手术量增长所带来的需求增长。


麻醉手术量的增长将由三大因素驱动:①需求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健康意识的提 升,带来的手术需求的增加;②供给端:我国现代麻醉医学的建设日益完善,尤其是麻醉 医生数量不断增加,将有效带动麻醉手术量的提升;③综合:微创手术、日间手术渗透率 大幅提高,加快手术周转。


我国麻醉医生数量预计呈现的低基数高增长态势。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 理条例》中规定:麻醉药品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或者麻醉师负责操作和监 控。因此,我国专业麻醉医生数量将成为影响手术室内麻醉需求空间拓展的重 要因素。 发表在《柳叶刀》期刊中的《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现状》指出:截至 2019 年 6 月,我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总共有 92726 名麻醉师,相当于有 6.7 名 麻醉师/十万人,而全球部分高收入国家麻醉医生达到了 17.96 名麻醉师/ 十万人的水平,因此我国麻醉师密度远低于西方国家。另外,我国手术科 医生与麻醉科医生比例超过了 7:1,这意味着麻醉师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 成为制约我国手术量进一步提升的短板,进而影响了麻醉药围手术期的放 量。




我国麻醉医生工作负担逐年加重。《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现状》指出,截至 2017 年我国三甲医院的麻醉医生每年平均完成 662 台麻醉手术,而从 2015 年至 2017 年,每年我国各级医院的麻醉师的工作负荷增量都达到 10%以上。


国家卫健委于 2018 年 8 月 8 日引发《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 见的通知》指出:我国力争到 2020 年,麻醉医生数量增加到 9 万,每十万 人口麻醉医生数提高到 6.5 人;到 2030 年,麻醉医生数量增加到 14 万, 每十万人口麻醉医生数接近 10 人;到 2035 年,麻醉医生数量增加到 16 万, 每十万人口麻醉医生数达到 10 人以上并保持稳定。 一方面麻醉手术需求强劲,但麻醉医生数量缺乏成为制约麻醉空间的重要 因素之一,因此我们通过对麻醉医生增长的测度,从供给端对我国未来的 手术增量空间进行测算,假设:①我国人口数量整体略降;②按照卫健委 规划,我国麻醉医生数量逐年增加,到 2030 年预计约 14 万人;③而麻醉 医生每人每年手术量随着麻醉医生总人数增加而有所减少。因此通过测算, 我们预计到 2030 年我国手术量将达到 1.4 亿台左右。


微创外科手术发展使外科手术周转加快,手术量提升带动麻醉药物需求增长。 相较于传统开放式手术,微创外科手术创口更小、出血更少、疼痛感轻、恢复 更快、住院时间更短。微创外科手术一方面对于患者来说的接受度更高,另一 方面能够加快医院的手术周转效率、并提升手术量。


起效快、持续时间短的麻醉药受青睐,肌松药在微创手术中不可或缺。微创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与开放式手术基本相同,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 但:①微创外科手术的理想目标是快速恢复和对患者干扰降到最低,因此 起效快和持续时间短的麻醉药在微创手术中尤其受到青睐;②由于微创外 科手术独特的腹腔顺应和吹气要求,使得肌松药在微创外科手术中不可或 缺。 我国微创手术渗透率将大幅提高。微创手术广泛用于普外、妇产、泌尿、 胸外和骨科等,叠加相关配套的器械市场的扩容,未来我国微创手术渗透 率将大幅提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 2019 年每百万人口接受微创外科 手术的数量及微创外科手术的渗透率分别为 8,514 台及 38.1%,而美国则分 别为 16,877 台及 80.1%,因此未来我国的微创手术还有极大的增长空间。


横向:手术室外麻醉需求推动应用场景拓宽


目前越来越多的文献、期刊开始使用“non-operating room anesthesia”一词,即为手术 室外麻醉(NORA)。相较于“手术室内”麻醉,“手术室外”麻醉是指在手术室以外的场所, 为接受手术、诊断性检查或治疗性操作的患者所实施的麻醉。“手术室外”麻醉的兴起与 “舒适医疗”理念密切相关,主要目的是消除患者主观痛苦、不适以及恐惧感,提高患者 接受度。目前手术室内外麻醉已经逐步拓宽至 ICU 麻醉、癌痛等慢性疼痛的治疗、无痛分 娩、内窥镜检查等应用场景。依据《2020 年度国家卫健委麻醉专业质控中心工作报告》显 示,与 2018 年数据相比较,各类综合医院手术室外麻醉占比持续升高,同时表现出民营 医院明显高于公立医院的特征。


ICU:患者镇痛/镇静需求强烈,床位建设加快推动麻醉放量


ICU 患者身体及精神上痛感强烈,麻醉镇痛及镇静需求高。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 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常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中,导致相关患者同时感受到身体和精神上 的“痛感”。因此,处于 ICU 的患者具有极强的麻醉镇痛和镇静需求,依照《中国成人 ICU 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ICU 麻醉应遵循“先镇痛后镇静”的原则。


镇痛:阿片类药物为强效中枢镇痛剂之一,具有镇痛效果强、起效快、可 调性强、价格低等优点,是ICU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基本药物。目前在ICU 麻 醉镇痛的临床实践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舒芬太尼 镇痛作用很强,为芬太尼的 5-10 倍;而瑞芬太尼在人体组织和血液中能被 迅速水解,故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这使得瑞芬太尼能明显缩短患者在ICU 中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因此,瑞芬太尼等麻醉镇痛药在重症患者 镇痛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加。


镇静:据《中国成人 ICU 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显示,目前苯二氮卓类、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等麻醉药仍然为镇静治疗的基本药物。


ICU床位增长带动麻醉需求扩容。据相关文献《我国医院卫生资源短期配置情况 预测》显示,2021 年,中国每 10 万常住人口综合 ICU 床位数为 4.37 张,即便 是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北京、上海,每 10 万人口也仅拥有 6.25 张和 6.14 张 ICU 床位,因此当时我国的 ICU 床位资源比较紧缺。但 2020-2023 年的公共卫生事 件的加速我国 ICU 的建设。 自 2020 年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伊始, 3 年间我国加速推进 ICU 床位建设。据 《2020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 2019 年末,全国重症医学科 床位数 5.7 万张,而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床位数为 880.7 万张,ICU 床位 占比不足 1%。但截至 2022 年 12 月,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全 国 ICU 床位总数是增加到了 13.81 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 ICU 床位数 是 10.65 万张,3 年间增加了 8 万余张。




相较于国外,我国每十万人 ICU 床位数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据 OECD 数据 显示,截至 2021 年,每十万人的 ICU 床位数中,德国为 29.3 张、美国为 21.2 张、日本为 14.4 张,而 OECD 的 29 国的每十万人平均 ICU 床位数为 16.9 张,而中国同期每十万人 ICU 床位数为 4.8 张,即使到 2022 年也仅达 到 9.9 张,因此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 ICU 床位数量还有加大差距。 因此,随着我国 ICU 床位的持续推进建设,ICU 麻醉的需求也将随之不断提 升。


慢性疼痛:阿片口服剂型便利性高,但成瘾性亟需解决


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① 伤害性疼痛:通常是对有害物质的刺激反应(例如损伤、疾病、炎症),且可以进一步分类 为内脏疼痛和躯体疼痛,其中内脏痛主要源于组织如皮肤、肌肉、关节囊和骨骼所带来的 疼痛感。②神经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 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病因可能包括创伤、炎症、代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感染、肿瘤、 毒素和原发性神经系统疾病。


慢性疼痛患者基数庞大,其中癌痛群体镇痛需求增长更快。据人民日报报道, 全球慢性疼痛的患病率约为38%,中国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且每年以2000 万的速度增长。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慢 性疼痛具体可以分为颈肩疼痛、慢性术后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神 经病变疼痛、三叉神经痛、腰腿疼痛、肌筋膜痛、关节痛和癌症疼痛等,其中 癌痛患者群体的镇痛需求快速增长。 我国癌症患者数量持续增长,而癌症的高发意味着术后镇痛的市场规模提 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 症 457 万人,占全球 23.7%。 癌痛疼痛强度偏高,三阶梯疼痛强度需对症治疗。一般对患者疼痛的数字 评估可分为 0-10,其中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 10)。而从疼痛强度分布来看,癌痛的强度普遍偏高,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 发病率在 25%左右,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病率高达 60%-80%,其中 1/3 的患者为重度疼痛。针对轻/中/重度癌痛的分级治疗,主要参照 WHO 推荐 的三阶梯止痛法。


据《成人慢性非癌痛的药物治疗》显示:目前慢性疼痛的治疗主要使用两大类 药物,即非阿片类药物或阿片类药物,两者的联合使用时镇痛效果可以协同。 常用的非阿片类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NSAID)、抗抑郁药(如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局部镇 痛药等。


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口服剂型能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便利性。我国上市的阿片 类药物中多数都为注射剂型,但由于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注射剂型针对患者 的便利性并不是很好,因此具备口服剂型的羟考酮和氢吗啡酮、以及具备透皮 贴剂型的芬太尼就成为了癌痛等慢性疼痛患者的首选药物。 羟考酮(被列入我国麻醉药品管制目录)是阿片受体纯激动剂,其药理作 用机制与吗啡相似,主要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阿片受体而起镇痛作 用,主要作用位点为阿片μ受体和κ受体,其中内脏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与κ受体密切相关。因此,羟考酮在控制内脏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疗 效优于其他阿片类药物。此外,羟考酮缓释片具有两个释放相,即提供快 速镇痛的早期快速释放相和随后的持续释放相。因此羟考酮缓释片既可长效镇痛,又可用于癌痛滴定。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自 1995 年全球上市以来,已在许多国家被广泛用于中、 重度疼痛治疗。北京萌蒂制药于 1998 年申请从英国进口盐酸羟考酮控释片, 而宜昌人福的盐酸羟考酮控释片(锐安宁)作为国内首访于 2022 年 9 月上 市,另外国内还有合肥立方制药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于 2023 年 3 月上市。 氢吗啡酮由吗啡改构而来,使得其镇痛作用增强且更易透过血脑屏障。氢 吗啡酮可通过口服,肠外(静脉注射,皮下注射)以及鞘内途径给药,主 要作用于 µ 阿片受体,对δ受体有较弱的作用,而对κ及ε受体没有作用, 由肝脏代谢肾脏排出。目前我国已有宜昌人福的氢吗啡酮注射液和氢吗啡 酮缓释片上市。


国内布局癌痛止痛市场企业主要有萌蒂制药和人福医药。其中,萌蒂制药 (Mundi pharma)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跨国药企(MNC),其业务专注在 疼痛治疗领域的产品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推广。该企业于 1993 年进入中国市场, 是目前我国癌痛治疗药物领域的主要生产者。


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疼痛效果佳,但是成瘾性亟需解决。虽然阿片类药物是治 疗疼痛的常见方法,但针对慢性疼痛而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容易出现成瘾性等 副作用,美国的阿片危机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愈演愈烈。 针对降低慢性疼痛治疗的阿片依赖与滥用,目前主要的应对策略是:①尽 量采用非阿片类药物进行慢性镇痛治疗,或者与阿片类药物搭配使用以减 轻阿片类药物的用药剂量。②开发、使用降低成瘾性的阿片类新药,例如G 蛋白偏向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等。


其他应用场景:无痛分娩及内镜检查渗透率提升空间大,舒适医疗催化麻醉需求


无痛分娩:无痛分娩是指采用各种方法使产妇自然分娩时的疼痛减轻甚至消失。目前无痛 分娩技术主要有三种:①硬膜外分娩镇痛;②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CS E); ③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其中硬膜外分娩镇痛应用广泛且更安全,且较低剂量的硬膜 外麻醉药对产妇运动影响小,不妨碍分娩进程,对产妇和胎儿的副作用也最小。硬膜外麻 醉也可用于阴道器械助产或剖宫产。产妇无痛分娩过程中主要涉及麻醉药有:局部麻醉药 如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及麻醉镇痛药舒芬太尼、芬太尼等。


虽然我国新出生人口规模呈下降趋势,但无痛分娩的渗透率将有较大提升空间。 据我国历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 年至 2023 年五年间我国 新出生人口数量分别为 1465/1200/1062/956/902 万 人 , 同 比 下 滑3.8%/18.1%/11.5%/10%/5.6%。但据《2020 年度国家卫健委麻醉专业质控中心 工作报告》显示,截至 2019 年我国有 84%的医院开展无痛分娩手术,而开展分 娩镇痛的医院中平均有 38%的自然分娩产妇接受分娩镇痛,相较于在美国约 85%、 加拿大约 86%、英国约 98%的无痛分娩率,我国的分娩镇痛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无痛分娩的渗透率提升关键在于产妇的认知转变。一方面,2019 颁布《国家卫 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规范分娩镇痛相关诊疗, 要求提升产妇分娩镇痛水平,从政策的推进无痛分娩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目 前孕产妇本人甚至家属都对无痛分娩会有诸多误解,这导致很多孕产妇都不愿 意选择该分娩方式。对此,新华社于 2023 年 5 月 12 日刊登了针对复旦大学附 属妇产科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的采访,并指出:我国孕产妇对无痛分娩存在常 见的九个认知误区,而这些误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无痛分娩的渗透率低于 国外的原因。但未来随着这些误区的消除,我国的无痛分娩水平预计将会实质 提升。


内镜无痛诊疗:内镜检查为患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新方式,而普及和推广舒适的消化内镜 诊疗将成为必然的趋势。一方面,内镜检查会对患者的生理造成障碍,例如咽喉不适、疼 痛甚至肠痉挛等;另一方面也会对患者的精神造成障碍,例如肠管注气、被动牵拉导致的 恶心、恐惧等应激反应。由于以上痛点,内镜无痛诊疗需要同时达到镇痛和镇静的目的。 据《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操作技术规范》显示,患者在消化内镜 诊疗的过程中常用的麻醉药包括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芬太尼、 氯胺酮、七氟烷等。因内镜诊疗时间一般较短,约为 5-20 分钟不等,具体 依照患者具体情况而定,所以起效快、消退快的镇静/镇痛药的联合使用更 加适合内镜检查。 据《2021 国家消化内镜诊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在我国 3714 家被 调查的样本医院中,2020 年共完成消化内镜诊疗 2649.91 万例次,其中镇 静麻醉消化内镜诊疗 1271.36 万例次,麻醉消化内镜开展率约为 47.98%, 而在德国约 82% 的胃镜检查是在镇静/麻醉下进行的,在美国约 98% 的结 肠镜检查是在镇静/麻醉下进行的,因此未来我国的内镜无痛诊疗率依旧有 较大提升空间。




价:麻醉药物不止仿制跟随,创新和改良型麻醉新药将重新塑造价格体系

传统的麻醉仿制药在获批企业变多后同样面临量价压力,近年来国内一系列的创新/改良新 品种陆续获批,一方面可以改善原有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提升疗效,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 业跳出恶性竞争、开辟并维持价格竞争力。


瑞马唑仑:相较于丙泊酚相比,疗效非劣、安全性更优


镇静催眠药按化学结构分为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和其它类。大量的药理实验和临床应用 证明,苯二氮卓类药较巴比妥类药更安全,依赖性小,长期应用戒断症状轻,过量时也易 被唤醒。


瑞马唑仑是在苯二氮卓类药物咪达唑仑的分子结构基础上引入一个可以代谢的 丙酸甲酯侧链,从而生成的一种新型的超短效麻醉镇静药物。瑞马唑仑自 2020 年起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二类精神药品。目前瑞马唑仑类新品种主要有两个, 分别为人福医药开发的苯磺酸瑞马唑仑和恒瑞医药开发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苯磺酸瑞马唑仑:该化合物最初由 GSK 设计,后由 Paion 公司开发,主要作用 于γ-氨基丁酸 A 型受体(GABAA)并抑制兴奋性神经元,可以通过氟马西尼逆转。 人福药业在 2012 年与 Paion 公司达成合作,获得苯磺酸瑞马唑仑在中国 的开发权利。而据恒瑞医药的相关公告显示,苯磺酸瑞马唑仑 2022 年全球 销售额合计约为 4679 万美元。 人福医药的苯磺酸瑞马唑仑于 2019 年首次获批,目前主要布局两大适应症, 分别为针对手术室内麻醉需求的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以及针对手术室外 麻醉需求的非器官插管手术/操作中的镇静和麻醉,以上两大适应症分别于 2022 年和 2023 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苯磺酸瑞马唑仑起效迅速、不易积蓄,安全性更佳。目前用于临床麻醉诱 导与维持的静脉镇静药物主要有丙泊酚和咪达唑仑,这两种镇静剂在安全 性方面都有改善的空间。与咪达唑仑相比,苯磺酸瑞马唑仑能迅速转变为 一种非活性代谢产物,起效迅速且不易蓄积;与丙泊酚相比,瑞马唑仑不 易引起心血管抑制、呼吸抑制和注射疼痛。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是恒瑞医药历时 10 年研发的 1 类创新药。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适应症同样覆盖针对手术室内麻醉需求的全身麻醉诱导与维 持,以及针对手术室外麻醉需求的非器官插管手术/操作中的镇静和麻醉,以上 两大适应症也分别于 2022 年和 2023 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的 麻醉疗效同样非劣于丙泊酚,且展现出更好的安全性。 安全性优势一:,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注射痛、低血压及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显 著低于丙泊酚注射液,具有显著的安全性优势。


安全性优势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镇静作用可被氟马西尼迅速逆转,安全 可控。


安全性优势三:内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迅速水解不易积蓄。因甲苯磺酸 瑞马唑仑在苯二氮卓类母环基础上引入了可以水解的丙酸甲酯侧链,使得 该药在体内经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并且在体内 不易蓄积。因此,该药对肝肾功能受损及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的的患者 具有明显优势。


环泊酚:丙泊酚改良新药,与 GABAA 受体的亲和力更高


环泊酚是海思科自主研发的 1 类静脉麻醉药物。环泊酚注射液为 GABAA 受体激动剂,该药 于 2020 年正式上市,上市至今已经扩展了多项适应症:非气管插管的手术/操作中的镇静 和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重症监护期间机械通气时的镇静。


环泊酚是在丙泊酚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良得到的创新药,两者同属于烷基酚类化 合物,且均为短效 GABAA 受体激动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 GABAA 受体介导 的离子通道,使氯离子内流,引起神经细胞膜超极化从而实现中枢神经抑制。 但环泊酚在丙泊酚化学结构的基础上引入环丙基,形成手性结构,增加了立体 效应,从而增强了与 GABAA 受体的亲和力,因此,环泊酚是具有起效快、恢复 快、效价高、生命体征平稳等特点的新型静脉麻醉药物。




有效性方面,环泊酚对 GABAA 受体氯离子通道的 2 个竞争性结合靶点 TBPS 和 TBOB 具有较高选择性,且与 GABAA 受体的亲和力约为丙泊酚的 5 倍,因 此,环泊酚的给药剂量为丙泊酚 1/4-1/5,而诱导和苏醒时间基本和丙泊 酚相当。 安全性方面,环泊酚注射痛发生率显著低于丙泊酚(6.3% vs 45.2%)。尤 其是环泊酚在:①重症监护期间机械通气时的镇静;②无痛纤维支气管镜 检查;③妇科门诊手术镇静等非手术室内麻醉应用场景中同样展现较好的 安全性。


环泊酚上市之后的已被列入多项气管镜和重症麻醉指南推荐目录,未来非 手术室内临床前景更加广阔。


环泊酚商业化放量迅速。据海思科 2023 年年报披露,上市仅三年不到的环 泊酚 2023 年销售约已达 8.50 亿元,入院超过了 2000 家,放量迅速。据医 药魔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环泊酚在静脉麻醉市场占有率已由2022 年 的 4%上升到 11%,其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越中/长链丙泊酚的市场占有率。 2023 年国家医保谈判,环泊酚 2 个新适应症顺利进入医保,截止 2023 年 末,思舒宁全部适应症均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


瑞马唑仑、环泊酚挑战丙泊酚放量,替代空间巨大


据海思科医药公告显示:预计丙泊酚在国内有接近 1 亿支的使用数量,销售额巅峰时期有 30-40 亿元,因此安全性更佳的瑞马唑仑、环泊酚替代丙泊酚放量的空间巨大。


丙泊酚纳入集采导致价格降幅较大。其中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中标 第四批集采,根据上海医药阳光采购网公布的拟中选结果显示,丙泊酚中/ 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的原研药企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拟中标价为 49.3 元/盒, 降幅超过80%。而国内药企扬子江药业、盈科生物和科伦药业的中标价分别 是 50 元/盒、67 元/盒和 74.29 元/盒。另外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则中标第九 批集采。 作为一类新药,人福医药的苯磺酸瑞马唑仑、恒瑞医药的甲苯磺酸瑞马唑 仑以及海思科的环泊酚的安全性更好、创新性更强以及竞争格局更优,这 都有利的支撑其较高价格体系。


富马酸奥赛利定:偏向性 μ-阿片受体激动剂成瘾性更弱,且竞争格局好


阿片类药物是经典的麻醉镇痛药物,目前阿片类镇痛药物主要分为两种:(1)平衡性阿片 类激动剂,其具有 G 蛋白和 β-arrestin 双向信号活性;(2)偏向性 μ-阿片受体激动剂, 激活下游 G 蛋白通路的同时不激活β-arrestin2 依赖型通路。


平衡性阿片类激动剂代表有吗啡、芬太尼等,虽然上述药物在麻醉镇痛过程中 药效明显,但也经常伴随一系列的副作用,例如呼吸抑制、便秘以及成瘾症状 等。研究发现,传统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主要是通过 G 蛋白依赖型通路介导, 而胃肠功能紊乱、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则由 β-arrestin2 依赖型通路介导。而以 富马酸奥赛利定为代表的偏向性 μ-阿片受体激动剂在激活下游 G 蛋白通路的同 时不激活β-arrestin2 依赖型通路,达到减少产生副作用的目的。


2018 年 5 月 1 日,Trevena 宣布与恩华药业达成独家许可协议,授予其 Oliceridine 注射液(富马酸奥赛利定)在中国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恩华 药业推动富马酸奥赛利定注射液于 2023 年 5 月 9 日获 NMPA 的上市核准, 该药主要用于治疗成人患者严重到需要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的急性疼痛。 在一项关于富马酸奥赛利定的随机、安慰剂和主动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数 据显示,0.35mg 和 0.5mg 剂量的富马酸奥赛利定与 1mg 的吗啡在麻醉镇痛 的有效持续性相当。因此富马酸奥赛利定能以更小的剂量实现麻醉镇痛效 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耐药性和成瘾戒断症状。


富马酸奥赛利定是首款全新偏向性 μ-阿片受体激动剂,而另一款偏向性μ -阿片受体激动剂,即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 1 类新药富马酸泰吉利定注射液 (SHR8554)也于近期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骨科手术后中重度疼痛。此外我 国还有两款新的偏向性 μ-阿片受体激动剂正在开发中,因此目前偏向性 μ阿片受体激动剂竞争格局较好。




针对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除了偏向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开发非阿片类镇痛药也是当下 研究的热门方向,其中被看好的两个研发方向分别为:钠通道 Nav1.8 抑制剂和神经生长因 子(NGF)抑制剂单克隆抗体。


2024 年 1 月 30 日,Vertex 在官网发布公告,宣布其选择性 NaV1.8 抑制剂 VX548,在治疗中度至重度急性疼痛的 III 期研究中取得积极成果。 Nav1.8 解锁全新的镇痛作用机制。Nav1.8 是一种主要表达于伤害感受神经 元上的河豚毒素不敏感型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在外周神经系统的痛觉信 号传导中起着关键作用。Nav1.8 抑制剂通过阻断 Nav1.8 通道,阻滞痛觉信 号由外周神经系统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从而产生镇痛作用,由于 Nav1.8 主要分布在感受疼痛的神经元,且不参与中枢神经相关的活 动,因而 Nav1.8 抑制剂基本不可能诱导非选择性 Nav 抑制剂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 不会存在类似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问题,对运动、认知、记忆等功能也不 会产生影响。近年来 Nav1.8 已成为非成瘾性镇痛药物开发冉冉升起的明星 靶点。 在 Vertex 公布的 VX-548 的两项临床中,该非阿片类药物都展现了良好的 镇痛效果:(1)在腹部整形术后急性疼痛的Ⅲ临床试验中,1,118 名患者被 随机分配并接受口服 VX-548(初始剂量为 100mg),然后每 12 小时 50mg (首次给药后 12、24 和 36 小时)、酒石酸氢可酮/对乙酰氨基酚(HB/APAP, 阿片类药物,5mg/325mg,口服每 6 小时给药,持续 42 小时)或安慰剂。 经过48小时后,接受VX-548治疗的患者疼痛感较基线下降47%(HB/APAP: 43%;安慰剂 31%)。(2)在拇囊炎切除术后出现中度或重度疼痛的Ⅲ临床试 验中,1,073 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并接受口服 VX-548,初始剂量为 100mg,然 后每 12 小时 50mg(首次给药后 12、24 和 36 小时)、酒石酸氢可酮/对乙酰 氨基酚(5mg/325mg,口服,每6小时给药一次,持续42小时)或安慰剂。 经过48小时后,接受VX-548治疗的患者疼痛感较基线下降51%(HB/APAP: 53%;安慰剂 38%)。 VX-548 已在美国获得突破性疗法和快速通道资格,且 Vertex 计划在 2024 年年中之前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提交新药申请,用于治疗中度 至重度急性疼痛。


据 Mordor Intelligence 预测,全球阿片类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3 年的 230.7 亿美元增长到 2028 年的 277.4 亿美元,市场空间巨大。而相较于传统 的阿片类药物,偏向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以及 NaV1.8 等其他全新镇痛机制 的非阿片类镇痛以更低的成瘾性将有效帮助这些药物快速提升渗透率。同时这 些新品种在定价上的优势也将带来增量市场空间。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麻醉药品量价深度研究:场景不止手术室内,品种不止仿制跟随.pdf

人福医药研究报告:深挖精麻新需,归核主业发展.pdf

苑东生物研究报告:国际化实现突破,麻醉镇痛多领域产品持续拓展.pdf

麻醉药品行业专题报告:“疫后复苏、新品上市”或将带动麻药行业新一轮增长.pdf

人福医药(600079)研究报告:“归核聚焦”改善显著,麻醉龙头成长可期.pdf

麻醉科医师培训细则.docx

(医疗药品管理)诚信药房药品质量管理文件目录.docx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培训.pptx

药事组织与药品监督管理.pptx

中国儿童抗过敏药品行业市场调研报告.docx

药品营销学-药品营销学.pptx

中国智慧手术室发展与实践白皮书:革故鼎新,百舸争流.pdf

OLYMPUS整体手术室优势介绍.pptx

Gynov数字化手术室介绍-智慧.pptx

手术机器人行业深度研究:国产手术机器人进入商业化时代.pdf

西山科技研究报告:国产手术动力装置龙头,引领进口替代.pdf

【国金证券】国金晨讯:企业出海Ⅲ:如何看待化工出海的投资机遇? 当前时点为何关注麻醉药品投资价值?.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