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大药企龙头加速转型,创新业务步入收获期.pdf

2024-04-12
44页
4MB

一、中国生物制药:聚焦创新转型的中国制药龙头


(一)正大集团的制药业务主体,持续推进创新转型


中国生物制药是正大集团旗下公司之一,正大集团成立于 1921 年,由泰籍华人谢易初创办,20 世纪 90 年代进入中国医药市场。1997 年,正大集团与江苏天晴制药总厂合资成立连云港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 司。2000 年,中国生物制药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3 年在香港主板上市。上市之初,中生制药以仿制药为 主,主要凭借正大天晴的肝病药物打开中国市场,2003 年投资泰德制药,进入心脑血管、外科/阵痛领域; 此后中生制药不断投资药企,继续控股了正大丰海、正大海尔等 20 多家公司。2005 年,公司首款 1 类新 药-天晴甘美获批上市;2010 年,公司的润众(恩替卡韦分散片)作为国内首仿上市;2018 年,肿瘤创新 药安罗替尼获批上市;2021 年成立 Invox 作为国际化战略平台,并于 2021 年和 2023 年收购 softhale 和 Fstar 等平台。在 2023 年美国制药经理人 Pharm Exec 发布的“2023 年全球制药企业 TOP50 榜单”中,中生 制药以 39 名在中国药企中排名第一。


中国生物制药实控人为谢炳夫妇及其子女。公司主要子公司包括正大天晴药业(60%)、北京泰德制药 (57.6%)、南京正大天晴(55.6%)、江苏正大丰海(60.90%)、江苏正大清江(55.59%)、连云港润众及 上海通用等,并有海外子公司 InvoX(100%)等。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是中生制药的核心企业。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前身是 1969 年成立的江苏生产建设 团 一师制药厂;1988 年公司合作开发的第一个肝病药物强力宁上市,借助该产品迅速占领肝病市场;1997 年 与正大制药集团合资成立连云港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2004 年,公司首个肿瘤领域药物天晴依泰(唑来 膦酸注射液)上市;2005 年,公司首款 1 类新药-天晴甘美获批上市;2010 年,公司的润众(恩替卡韦分 散片)作为国内首仿上市;2018 年,肿瘤创新药安罗替尼获批上市。正大天晴在江苏南京、连云港、上海 建有 6 大研发生产基地,制剂基地获得全国首张新版 GMP 证书,多条生产线通过欧盟 cGMP、美国 FDA 认 证,标志着企业药品生产质量和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医药行业前列。


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长较为稳定。2018-2023 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从 209.51 亿元增长至 263.76 亿元,年 均复合增长率达 4.57%,剔除正大青岛收入,2023 年相比 2022 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 0.65%,在集 采和疫情双重压力下,公司收入依然实现稳步增长。净利润方面,2021 年联营公司科兴中维的新冠疫苗业 绩亮眼,为公司带来合计约 136.3 亿元的盈利贡献,扣除相关税项后实质盈利贡献约 123.8 亿元,去除联营 公司利润贡献后,近年公司的净利润维持在 25 亿元左右。2023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23.32 亿元,同比下降 8.32%,主要因为联营公司由盈利转为亏损,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的归母净利润为 25.9 亿元, 同比增长 1.5%。


公司的业务集中度持续提高,目前肿瘤领域已成为公司销售额占比最大的领域。自 2018 年-2023 年, 公司肿瘤领域的业务收入从 31.88 亿元增长至 88.01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22.52%。公司以肝病药物起 家,随着公司战略重心的变化,肿瘤药物的收入占比在 2022 年超过肝病领域,成为公司最大的业务板块。 2018-2023 年间,肝病业务的收入占比从 30.7%降至 14.6%,而肿瘤业务的收入占比从 15.3%增长至 33.6%, 呼吸和外科/镇痛业务占比同样提升,从 4%和 10.9%提升至 11.3%和 14.3%。2023 年,公司四大核心领域 收入占比合计 73.80%,相比 2018 年的 60.90%提高 12.9pct,业务的集中程度持续提高。


仿制药业务维持稳定,未来创新药增长提供新动能。根据公司的演示材料提供的未来展望,公司预计 于 2030 年提升至 60%,2023 年该比例已达到 37.8%。在 2022-2030 年的收入展望中,仿制药板块将在集 采格局下维持低个位数增长;创新药板块将加大自研与引进力度,维持年复合增长率 20%以上;另外,公 司在 2024 年后将逐渐展开海外业务,并预计于 2030 年达到总收入占比 15%以上。


科兴中维停产影响有限,减值风险影响较小。2020 年 12 月,中国生物制药投资 5.15 亿美元,获得科 兴中维 15.03%股权。科兴中维是国内知名新冠疫苗企业,在 2021 中生制药年报中,联营及合营公司年内 为公司带来合计约 136.3 亿元的盈利贡献,扣除相关税项后实质盈利贡献约 123.8 亿元。随着市场环境不断 变化,科兴中维新冠疫苖销量下降,2022 年公司应占联营公司及一家合营公司盈亏转为亏损约 1.53 亿元。 目前科兴中维新冠疫苗已全部停产, 公司也无新冠疫苗产品销售 。根据中生制药就科兴中维新冠疫苗停 产消息召开的投资者交流会消息,截至 2023 年 11 月底,科兴中维的疫苗存货金额为 4 亿多(未明确表示 是否专指新冠疫苗存货),并 将持续被消耗。另外,通过投资科兴中维,中生制药已经收到了约 60 亿元 的分红,2021 年收到 44.62 亿元,2022 年收到 9.77 亿元,2023 年上半年收到 4.51 亿元, 预期 2023 下 半年和 2024 年仍有持续稳定分红。


(二)公司治理结构改善,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目前谢氏子女谢其润、谢承润在集团和核心子公司担任核心职务,强化集团管理。谢其润在 2015 年加 入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并担任董事会主席,目前担任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正大天晴药业 董事,南京正大天晴董事。谢承润出生于 1995 年, 2018 年正式加入家族企业,2022 年 7 月接任中国生物 制药首席执行长一职,目前还担任正大天晴及北京泰德的董事长、首席执行长。自新任 CEO 亮相以来,管 理层分工明确,董事会主席谢其润侧重于集团战略规划、国际化事业、资本市场运作,以及上市公司相关 事务;首席执行长 CEO 谢承润则聚焦上市公司旗下 有子公司的运营管理、组织优化和效能提升。


研发效率提升,创新药投入不断加码。根据谢承润介绍,“在研发管线的立项机制上,我们过去 多是 在做仿制药和确定性高的创新药,是一种大而全的思路。近两年我们做了非常多的调整, 加聚焦创新。” 公司创新药和仿制药的研发投入从过去的 50:50,调整到现在创新药投入超过四分之三, 聚焦在四大治 疗领域,从“大而全”转变到“快而准”。根据公司公告,公司 2023 年的研发投入中,创新药及生物药的 研发投入占比超过 77%,投入金额同比增加约 10%,抗肿瘤领域研发投入占比约 71%,投入金额同比增加 超过 1%。截止 2023H1,公司的 127 个在研产品中,涉及 1 类创新产品 69 个,相比 2022 年末增长 11 个。


人均产出连年提升,运营效率持续优化。2023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 35.10%,同比下降 0.99pct; 2023 年末集团营销人数 13179 人,同比减少 4%。根据公司演示材料,主要企业营销人均产出(主要企业 营销人均产出=5 家主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5 家主要企业营销人员平均人数,主要企业包括:正大天晴、 北京泰德、南京天晴、正大丰海、正大清江)在 2022 年和 2023 年均同比增长 4%,营销的效率不断提升。


生产效能提升,毛利率维持集采前水平。虽然近年来公司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集采,但公司毛利率始 终维持在 80%左右,2023 年公司毛利率 80.95%,同比上升 1.09pct,毛利率的稳定表明公司的降本增效成 果抵消了集采的负面影响。 根据公司演示材料, 主要企业人均生产批次(主要企业人均生产批次=6 家主 要企业生产批次/6 家主要企业一线生产平均人数)增长显著,在 2019-2022 年分别提升 5%、19%、12%。


二、聚焦四大核心领域,创新药布局步入收获期


仿制药业务板块,公司超 5 亿非独家产品均已纳入集采,目前存量业务集采风险基本出清。2005 年公 司首款一类新药天晴甘美上市,公司正式步入创新药领域,截止 2023 年底,公司已有 11 款创新产品(包 括创新药及生物类 药) 上市。根据公司官网,预计 2025 年公司上市创新产品将达到 20 款,实现创新药 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 20%以上。


(一)集采贡献降本增效价值,存量业务集采风险基本出清


在过去九批集采中,中生制药的众多核心产品纳入集采范围,对仿制药业务产生了较大影响。2023 年 11 月的第九批国家集采中 结果将于 2024 年 3 月实施,采购周期长达 4 年,为历次国采标期之最;中 药品平均降价 58%,中生制药中标 6 款产品。


持续推行集采,贡献降本增效价值。根据公司官网,2022 年正大天晴集采规模达 22 亿,覆盖 57%的 产品,结合数字化、系统化管理,以及建立自有采购平台“晴优品”(2022 年底使用率达 65%),贡献正大 天晴降本增效 1.9 亿。公司将正大天晴“集采”模式引入其 子公司 ,全面提升采购效率。2022 年公司旗 下六家主要企业集中采购金额达 46.48 亿元,占比 56%,贡献降本增效 3.7 亿元。


年收入 5 亿以上的仿制药产品(剔除独家产品)均已纳入集采范围。2022 年,公司共 9 款产品销售规 模超过 5 亿,合计收入 130 亿人民币,占总收入比 45.1%。其中晴可舒( 比特龙片) 、润众(恩替卡韦分 散片)、天晴速畅(布地奈德混悬液)、盖三淳( 化三醇软胶 ) 、依伦平(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已经 集采;得百安(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凯那(贝前列素钠片)为独家仿制品种;天晴甘美(异甘 酸 注射 液)、 可维( 酸安罗替尼胶 ) 为 1 类新药。除独家产品外,公司超 5 亿产品均已纳入集采范围,尚未 纳入集采范围的仿制药存量业务已经见底,集采风险基本出清。


(二)肿瘤:以安罗替尼为核心,联用峰值销售逾百亿


在 肿 瘤 领 域 ,公 司已 经 建 立 起 以 安 罗 替 尼 为 核 心 ,PD-1、PD-L1 为 辅 助 的 产 品 矩 阵 。安罗替尼 (Anlotinib)是正大天晴自主研发的抗肿瘤 1.1 类新药,也是一种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于 2018 年 5 月 8 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能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 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和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等激酶的活性,进而发挥 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安罗替尼目前已获批五个适应症:三线非小细胞肺癌、三线小细 胞肺癌、软组织肉瘤、甲状腺髓样癌和分化型甲状腺癌。在已经完成的临床试验中,安罗替尼都呈现出了 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进入医保后降价缓和,适应症不断拓展。自 2018 年安罗替尼获批用于治疗三线非小细胞肺癌,不到半 年即降价 45%进入医保;2021 年安罗替尼成功续约,平均价格进一步降低 37%,并 增加小细胞肺癌、软 组织肉瘤适应症;2022 年安罗替尼经历第三轮降价,平均降幅在 5%以内,降幅温和。根据药智网的数据, 2022 年公司 酸安罗替尼胶 销售额为 26.35 亿元,8mg、10mg、12mg 三种规格的销售单价分别为 215、 255、295 元,已达近五年来的最低价格。经过三轮降价后,安罗替尼价格进一步出现较大降幅的可能较低, 价格有望保持稳定。 随着进入医保以来快速放量,适应症的不断拓展,未来安罗替尼的销售额有望继续 保持增长。


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由康方生物研发,于 2021 年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三线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康方 生物与正大天晴成立合资公司公司正大天晴康方,由天晴康方授权连云港正大天晴作为在国内派安普利单 抗产品的唯一销售单位;2023 年 1 月获批联合化疗用于一线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另外,派安普利单抗的第三个适应症-三线治疗转移性鼻咽癌正在上市审评过程当中。派安普利单抗上市后 放量迅速,根据康方生物公告,2022 年该品种的增速是 164%,去年由于产能限制销售额为 2.73 亿元,同 比下降 56%。


以安罗替尼为核心,未来与派安普利和 PD-L1 的联用组合预测峰值销售可逾百亿元。安罗替尼联合 TQB2450(抗 PD-L1)用于治疗一线小细胞肺癌的 III 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期中分析,达到预设终点,并已向 CDE 递交上市申请。另外,安罗替尼还有 12 个新适应症的临床研究已经进入 III 期,包含安罗替尼与派安 普利单抗联用、安罗替尼与 TQB2450(抗 PD-L1)联用,安罗替尼与化疗联用等多种治疗方案,预计将在 未来一到两年内逐步递交上市申请。根据公司多次的演示材料披露,联用组合的销售峰值可达百亿人民币。


亿立舒作为全球首个第三代 G-CSF,提供 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第三代 G-CSF 类新药亿立舒(艾贝 格司亭α注射液)由亿帆生物旗下亿一生物研发,2023 年 5 月获批上市;此前,中生制药旗下正大天晴药 业集团已经与亿一生物签订商业化合作协议,获得亿立舒在中国境内的 有知识产权和独家商业化权益。 2023 年 11 月,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获得 FDA 的上市批准,并于 12 月被纳入权威临床指南美国国家综合 癌症网路(NCCN)。2023 年 12 月,亿立舒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有望在 2024 年加速放量,成为集团收 入增长的重要贡献品种。 亿立舒适用于成年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容易引起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 髓抑制性抗癌药 物治疗时,降低以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表现的 发生率。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白细胞的一种,在非 特异性免疫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生存,G-CSF 是当前最常见的预防、治疗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近年来,长效 G-CSF 药物日益成为“升白 药”的主流。而第三代 G-CSF 亿立舒,是基于 Fc 融合蛋白技术,由 CHO 细胞表达的 rhG-CSF 二聚体, 兼具长效和强效的生物学特点。


疗效方面,亿立舒可持续有效降低中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长期疗效显著优于一二代 G-CSF。 多项研究表明:亿立舒在化疗第 3-4 周期仍然可以有效降低 3-4 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持续保护患者; 而培非格司亭、非格司亭在化疗第 3-4 周期 4 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有 回升。


安全性方面,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格司亭。艾贝格司亭α在治疗的依从性 和安全性方面展示出良好的特征,特别是 痛、背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在第 4 周期艾贝格司亭 α 的两个剂量组患者治疗退出率为 5.6%和 5.8%,显著低于非格司亭的 15%。在 痛和背痛等疾病发生率上, 艾贝格司亭 α 的临床数据也显著低于非格司亭。


安倍 (贝伐 单抗注射液)、得利 (利 昔单抗注射液)和赛 (注射用曲 单抗)分别于 2023 年 2 月、2023 年 5 月和 2023 年 7 月获得 NMPA 的上市批准。安倍 (贝伐 单抗注射液)获批用于 转移性结直 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得利 (利 昔单 抗注射液)获批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CD20 阳性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瘤细胞 白血病)的治疗。赛 (注射用曲 单抗)获批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 转移性乳腺癌及转移性胃癌的治疗。该等生物类 药有望在 2024 年快速上量,加速本集团的收入增长。 研发管线方面,截止 2023H1,公司共有 46 个肿瘤领域的创新候 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 包括 3 个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4 个产品处在临床 III 期,8 个产品处在临床 II 期,31 个产品处在临床 I 期,2 个产品处在临床申请阶段。另外,公司还有 14 个肿瘤领域的生物类 药或仿制药候 药物处在临床 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 6 个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3 个产品处在临床 III 期,1 个产品处在临床 I 期, 4 个产品处在 BE 实验中。


与益方生物合作 D1553,潜在的 KRAS G12C 抑制剂 FIC 产品。D-1553(Garsorasib)是益方生物自主 研发的,国内首个口服 KRAS G12C 抑制剂。D-1553 于 2021 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22 年 6 月被国家药 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2023 年 8 月,中生制药旗下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已与益方生物签订 许可与合作协议,获得后者 D-1553 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基于 未来潜在的数据分享合作,正大天晴还将适时被授予一定比例的中国大陆以外地区权益。2024 年 1 月,D1553 的新药上市申请获得受理,用于既往经一线系统治疗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并 经检测确认存在 KRAS G12C 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D-1553 在 KRAS G12C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中 的Ⅰ期临床结果于 2022 年在世界肺癌大会(WCLC)入 口头报告 ,并于 2023 年 4 月发表于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在 2023 年 ASCO 大会上披露了在晚期结直 癌患者中的数据, ORR 达到 20.8%,DCR 为 95.8%。与国际上已批准的同靶点药物相比,D-1553 的疗效和安全性名列前茅。


TQB3616(CDK2/4/6 抑制剂),潜在的 HR+/HER-BC 的下一代治疗方法。TQB3616 胶 为 CDK4/6 激 酶抑制剂,是正大天晴药业集团研发的 I 类新药,国内已获批同靶点国产药物为恒瑞的达尔西利。CDK4/6 目前被认为是驱动细胞分裂的关键调 因子 ,在许多癌细胞中呈现过表达的现象,导致癌细胞分裂周期失 控,无限增殖。在占乳腺癌约 70%的 HR+/HER2-乳腺癌中,癌细胞的生长对 CDK4/6 的依赖性 强 ,这些 发现使 CDK4/6 成 为 HR+/HER2-乳腺癌治疗药物的理想靶点。与目前上市的同靶点药物 贝西利 (Abemaciclib)和哌柏西利(Palbociclib)相比,TQB3616 具有 好的抑制 CDK2 的能力,并可能逆转 CDK4/6 的早期耐药 ; 其 临 床 Ⅱ 期 的 ORR/CBR 数 据 也 优 于 贝 西 利 ( Abemaciclib )、 达尔西利 (Dalpiciclib)、瑞博西利(Ribociclib)、哌柏西利(Palbociclib)。


TQB2450(贝 苏拜单抗 ,抗 PD-L1)目前正处于上市申请阶段。TQB2450 是中国生物制药自主研发 的一款全新序列的创新全人源化抗 PD-L1 单克隆抗体,已在国内开展多项头对头研究试验,包括 TQB2450 联合安罗替尼胶 对比吉舒达药治疗一线非小细胞肺癌的 III 期临床试验。2022 年,TQB2450 被国家药监 局 CDE 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2023 年 1 月向 CDE 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用于联合安罗替尼一线 治疗小细胞肺癌;2024 年 2 月被 CDE 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式,用于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 内膜癌。该产品将成为安罗替尼的重要辅助产品之一,并借助安罗替尼广大的患者人群,迅速放量增长。


(三)肝病:中国肝病治疗龙头,NASH 布局领先


公司在肝病领域的主要产品有天晴甘美(异甘 酸 注射液)和 润众(恩替卡韦分散片)。2005 年天 晴甘美上市,属一类新药,目前为止一直是正大天晴的独家品牌;2010 年,润众(恩替卡韦分散片)上市。 在 2018 年首轮 4+7 集采中,恩替卡韦分散片只有正大天晴中标;之后的 2019 年第一批(4+7 全国扩围) 国家集采中,正大天晴因报价高落 ,导致销售额和销售量均大幅下降。根据药智网的数据,公司恩替卡 韦分散片销售额从 2019 年的 27.72 亿元降至 2020 年的 3.76 亿元,2023H1 销售额仅有 0.89 亿元。但天晴 甘美(异甘 酸 )注射液销量 保持较为稳定, 在近两年有 增长 ,根据药智网数据,公司天晴甘美产 品在 2022 年的销售额为 21.56 亿元,同比 2021 年增长 33.62%,2023H1 销售额达 12.61 亿元。


随着整体战略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移,公司在肝病领域也布局了多个管线。和全球的主流研发方向一 致,公司在肝病的创新管线布局主要围绕 NASH 和病毒性肝炎展开。截止 2023H1,集团共有 8 个肝病领域 的创新候 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 1 个产品处在临床 III 期,3 个产品处在临床 II 期,2 个产品处在临床 I 期,1 个产品处在临床申请阶段。另外,公司还有 3 个肝病领域的生物类 药或仿制药候 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 2 个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1 个产品处在临床 III 期。


中国 NASH 市场前景广阔,临床需求迫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 易 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 可能逐步发展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逐渐引起肝纤维化, 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NAFLD 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2 型糖 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结直 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 我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大国。近年来,肥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非酒精性脂肪 肝患人数的增加,催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弗若 特沙利文报告, 中国 NASH 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2020 年已达到 3870 万人;2021-2030 年,中国的 NASH 患病率将以 快的速度增长, 2030 年将达到 5550 万人。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药物的市场规模,从 2016 年的 5 亿元增至 2020 年的 7 亿元,年复合增 长率为 5.5%, 预计将于 2030 年达到 355 亿人民币。


尽管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市场规模庞大,但全球范围内 仅有印度药企 Zydus-Cadila Group 开发的 saroglitazar magnesium 获批上市(目前仅在印度市场获批,该药 NASH 适应症在美国尚处于Ⅱ期临床阶段), 我国尚未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药物上市,临床需求迫切。国内目前在 NASH 领域重点布局的公司主要有 中国生物制药和歌礼制药,中国生物制药布局靶点最多,涵盖 NASH 全球进展最快的主要靶点,公司通过 合作引进方式,在 PPAR 及 FGF-21 两个靶点的产品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其 靶点产品仍处于临床 1 期或 临床前;歌礼制药则主要布局 FASN 抑制剂、THR-B 激动剂,均已推进至临床 2 期。


PPAR 激动剂 Lanifibranor 是具有 BIC 潜力的国内首个进入 III 期的 NASH 口服药物。Lanifibranor( 尼兰诺)是由 Inventiva 首创的泛 PPAR 激动剂,是一种口服小分子药物,也是目前唯一正在临床开发的泛 PPAR 激动剂。Lanifibranor 通过启动三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启动受体(PPAR)亚型在体内调 抗纤维 化、抗炎症通路,有益于血管和代谢变化,从而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其 潜在的代 谢疾病。相较于其 仅靶向一种或两种 PPAR 亚型的 PPAR 激动剂,该产品靶向 有三种 PPAR 亚型α、 γ、δ,其适中 平衡的泛 PPAR 结合特性可以使药物有良好的耐受性。2022 年 9 月,Inventiva 与正大天 晴签订许可和合作协议,开发和商业化泛 PPAR 激动剂 Lanifibranor,用于治疗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 湾(大中华区)的 NASH 和潜在的其 代谢疾病。 目前该产品正在全球进行 III 期临床试验,是中国第一个 进入临床 III 期的 NASH 口服药物,有望填补中国 NASH 市场空白。 在 IIb 期临床研究中,在 Lanifibranor 1200mg、800mg 剂量组和安慰剂组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逆转 纤维化无恶化的比例分别为 49% 、39%、22%;纤维化改善至少 1 级 NASH 无恶化的 比例分别为 48%、34%、29%;NASH 逆转 纤维化改善至少 1 级的比例分别为 35%、25%、9%。另外 Lanifibranor 安全性好,有望成为 NASH 领域的一款潜力药物。


与安源医药合作 AP025 和 AP026,销售峰值合计可达 30 亿元以上。2022 年 4 月,正大天晴以 3.42 亿 元与安源医药达成合作,获得 AP025 和 AP026 两个创新生物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 II 型糖 尿病(T2DM)治疗领域的中国和部分亚洲区域开发和商业化权益。AP025 及 AP026 市场空间广阔,在中 国成功上市的销售峰值合计预计可达 30 亿元人民币以上。 AP025(中生制药代号 TQA2225)是安源医药依托于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融合蛋白的连接肽技术、历时 5 年多研发出的一款全人源长效 FGF21 融合蛋白,利用安源医药特有的连接肽平台技术,降低 Fc 空间位阻 的同时,保持了 FGF21 的生物活性,是全球第一款进入临床阶段的全人源的长效 FGF21 蛋白,国内同靶点 首个进入临床的产品。与国际其 同类靶点药物相比, AP025 采用了纯天然的人源 FGF21 作为活性形式, 减少了可能存在的免疫原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超长的半衰期。目前 AP025 的 NASH 适应症处于临床Ⅱ 期,血脂异常适应症处于临床Ⅰ期。在已开展的 I 期临床中,已经观察到该药良好的安全性及超长的半衰 期,可能支持 2 至 4 周一次给药。预计未来会成为 NASH 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参与药物。


AP026(中生制药代号 TQA2226)是一种 FGF21/GLP-1 双功能蛋白,利用安源特有的连接肽平台技术 与抗体 Fc 端融合,能够有效增加分子在血液中的稳定性。基于 GLP-1 代谢领域中已经展示出的良好效果 以及 FGF21 的强大潜力,该药物有望成为 NASH、II 型糖尿病等代谢领域的重要参与者。AP026 针对 2 型 糖尿病适应症正在临床Ⅰ期,另外针对肥胖、超重、高脂血症、NASH 适应症的研究正在临床申请阶段。 在临床前实验中,该药物展示比现有标杆药物索马 肽和度 糖肽 好的降糖效果,有望成为糖尿病领域 中下一个重磅药物。


(四)呼吸:布局多个潜在 FIC/BIC 产品


呼吸系统疾病是第三大慢性病,呼吸用药市场规模庞大。作为我国仅次于心血管与糖尿病的第三大慢 性病,呼吸系统疾病因受大气环境、吸烟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其中以哮喘和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最为常见。根据沙利文的数据,2021 年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人数达 1.716 亿 人,预计 2025 将增长至 1.799 亿人。根据法伯的数据,在我国全部医疗机构药品销售渠道中,呼吸系统用 药市场规模从 2019 年的近 500 亿元降至 2019 年的近 400 亿元,虽然整体有 减小,但市场规模依然庞大。


公司呼吸领域的主要产品包括天晴速畅(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天晴速乐(噻托溴铵粉雾剂)和天 韵(注射用多黏菌素 E 甲磺酸钠)。天晴速畅为原研 利康的布地奈德混悬液国内首仿,于 2020 年 2 月 获批并成功中标第五批国家集采,目前集采带来的影响已经出清,根据药智网数据,公司吸入用布地奈德 混悬液 2022 年销售额为 5.40 亿元,根据销售额计算得到的市占率为 17%,2023H1 销售额为 2.39 亿元。


天晴速乐(噻托溴铵粉雾剂)原研为勃林格殷格翰,国产噻托溴铵粉雾剂已上市的企业有 3 家,分别 为正大天晴、浙江仙琚制药和南昌弘益药业。近年来噻托溴铵粉雾剂销售额略有下降,根据药智网数据, 公司噻托溴铵粉雾剂 2022 年销售额为 3.94 亿元,市占率达 48%,2023H1 销售额为 1.55 亿元。天韵(注 射用多黏菌素 E 甲磺酸钠)上市于 2021 年 10 月,作为国内日治疗费用最低的多黏菌素类药物,纳入医保 后快速放量,根据药智网的数据,2022 年销售额为 0.86 亿元,2023H1 销售额迅速增长至 2.07 亿元。


截止 2023H1,公司共有 8 个呼吸系统领域的创新候 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 1 个产 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4 个产品处在临床 II 期,3 个产品处在临床 I 期。另外,公司还有 13 个呼吸系统领 域的生物类 药或仿制药候 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 6 个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2 个产 品处在临床 III 期,1 个产品处在临床 I 期,4 个产品处在 BE 实验中。公司预计呼吸系统领域 2023-2025 年共有 1 个创新药、8 个生物类 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


与 Graviton 合作开发 ROCK2 抑制剂 TDI01,有望填补尘肺病空白市场。TDI01 是一款全新靶点、高 择性的 Rho/Rho 相关捲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 2(ROCK2)抑制剂,目前正处于临床 II 期开发中,目标适应 症包括尘肺病、肺纤维化、移植物抗宿主病、以及 COVID-19。2021 年 2 月,公司旗下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治疗纤维化创新药 TDI01 与美国公司 Graviton Bioscience 达成海外授权合作协议,双 方将共同开发并商业化这款基于全新靶点 ROCK2 的抑制剂,交易总值达 5.175 亿美元。根据国家卫 委新 闻发布会,截至 2021 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性尘肺病患者 91.5 万人,现存活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有约 45 万人。全球范围内尘肺病暂无获批药物,TDI01 有望填补这一空白并成为广大尘肺病患者的 音 ,公司 预计该产品销售峰值大于 10 亿元。


TCR1672 是潜在的中国 FIC 和全球前三产品。TCR1672 是公司旗下北京泰德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高 择 性的 P2X3 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三磷酸腺苷(ATP)启动 P2X3 受体产生的钙离子内流,从而发挥特异性 抑制作用起到治疗效果。目前处于临床阶段,适应症为难治性咳嗽、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 痛。已有研 究显示,TCR1672 不仅显著减少难治性咳嗽患者的咳嗽次数,对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痛楚也有明显 作用。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往往因咳嗽症状迁延不愈反复就诊于多家医院,多次/重复接受各种检查,服用 甚至滥用各种止咳药物、抗菌药物,并由此引起各种药物不良反应,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 及生活质量,而 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临床尚无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 RCC)和不明原因慢性咳 嗽(UCC)的药物获批,存在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公司预计该产品销售峰值大于 10 亿元。


哮喘市场需求庞大 未满足, TQC2731 国内研发领先。TQC2731 是公司旗下正大天晴自主研发的一 款 TSLP 单抗。TSLP 驱动下游 T2 细胞因子的释放,包括 IL-4、IL-5 和 IL-13,导致炎症和哮喘症状, TSLP 还可以激活参与非 T2 驱动炎症的许多类型的细胞,是治疗广泛哮喘患者的潜在靶点。目前 TQC2731 正在开展用于治疗重度哮喘的Ⅱ期临床试验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Ⅱ期临床试验。目前由于气道炎症的 异质性,哮喘很难治疗,临床上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治疗严重的、不受控制的哮喘患者,公司预计该 产品销售峰值在 5-10 亿元之间。


TQC3721 是正大天晴自主研发的 PDE3/4 抑制剂,目前正在开展用于治疗 COPD 的 2 期临床试验。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仅次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然而我国的 COPD 知晓 率不足 10%,诊断率及控制率 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COPD 是基因遗传与多种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针对性药物。PDE(磷酸二酯酶),可降解细胞内的环核苷酸(cAMP 和 cGMP),因此 能终结第二信使 传导的生化作用。 PDE3/4 一方面通过靶向抑制 PDE4 酶蛋白,抑制 cAMP 的水解,激活 蛋白激酶 A(PKA),抑制 NFκB 和 NFAT 等信号通路,使得下游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减少,抑制炎 症;另一方面通过靶向抑制 PDE3 酶蛋白,升高 cGMP 水平,激活蛋白激酶 G(PKG),继而通过 PKG 依赖 的途径启动平滑肌松弛。双重抑制机理赋予该化合物支气管扩张和抗炎的双重活性。


公司是中国唯一、全球唯二拥有软雾吸入平台的药企。随着集采、规范化用药的推进,雾化吸入溶液 NEB 市场将从高位回落至接近欧美的个位数占比水平。而气雾剂(MDI)与粉雾剂(DPI)因在患者顺应性 上有 提升,而逐步占据市场主体份额。相较于 MDI 与 DPI,软雾剂(SMI)由于对患者吸气流速要求降 低,肺部沉积率极大提升,剂量精准稳定,已成为学术研究与市场拓展的下一个热点。该领域技术壁垒高, 很长时间内处于低竞争状态。Softhale 是一家总部位于比利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雾剂研发平台。 2021 年,通过对该公司的全资收购,中生成为我国唯一一家布局有软雾剂平台的制药企业。目前,该平台 正在开发 LAMA 与 LAMA/LABA 二联的软雾制剂,预期 2026 年将于中国获批上市。同时,该平台还在同 步开发 ICS、ICS/LAMA、ICS/LAMA/LABA、可重复使用装置等多种产品。


(五)外科/镇痛:国内镇痛透皮贴剂龙头,PL-5 有望成为国内首款抗菌肽


公司搭建了新一代创新贴剂平台,是国内透皮制剂龙头。公司创新贴剂平台覆盖巴布剂、热熔压敏胶、 溶剂透皮贴剂、微针等创新剂型。根据公司展示材料,到 2027 年,公司预计将拥有国内最大的外用/透皮 药物管线,预计 10 年内将有 13 个新产品上市。


得百安(氟比洛芬凝胶贴膏)为最畅销、增速最快外用镇痛药。得百安(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原研来 自日本三笠制药,2010 年由北京泰德通过进口分包装销售的方式引进中国市场,是国内上市最早的化药凝 胶贴膏剂产品,自 2020 年起国内便陆续有多家企业先后提交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的仿制申请,但由于处方工 艺复杂,壁垒较高,尤其是对于药物释放进入皮肤组织的渗透速率控制十分困难,目前尚无药企成功获批。 凭借着疗效可靠、使用方便、不良反应低等优点,外用镇痛药国内市场呈稳定增长态势,北京泰德的氟比 洛芬凝胶贴膏销售额 是 排在外用镇痛药物首位,根据药智网的数据,公司得百安(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2022 年销售额达 18.23 亿元,2019-2022 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30.69%,2023H1 销售额为 11.27 亿元。对 比其 外用镇痛药物 TOP5 品种,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的销售额增长率大幅领先,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的显 著优势,在未来仍有进一步增长的机会。


独家品种凯立通,填补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空白。2023 年 2 月,北京泰德自主研发的凯立通(利 马前列素片)获批上市,为国内独家品种,是目前临床唯一在说明书中明确适应症为腰椎管狭窄症(LSS) 治疗的小分子化药。利马前列素片是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 E1 衍生物,前列腺素 E1 衍生物是一种内源性生 理活性物质,可增加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抑制血栓素 A2(TXA2)生成,从而扩张血管、抑制血小 板聚集及 附、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局部受压神经组织血流及血氧量、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显著缓 解 LSS 患者下 痛、麻 、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是日本 LSS 治疗的首 药物,获多部指南共识推荐。 腰 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在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国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其在 40 至 79 岁人群中的发病率 高达 5.7%,按此比例计算,中国中老年患者人数近 3200 万。作为国内首个具有改善腰椎管狭窄症适应症 的创新型产品,凯立通(利马前列素片)将填补国内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的空白。


研发管线方面,截止 2023H1,公司共有 4 个外科/镇痛领域的创新候 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 开发 阶段,包括 2 个产品处在临床 III 期,1 个产品处于临床Ⅰ期,以及 1 个产品处在临床申请阶段。另外,公 司还有 12 个外科/镇痛领域的生物类 药或仿制药候 药物处在 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 6 个产品 在上市申请阶段,4 个产品处在临床 III 期,1 个产品处于临床Ⅱ期,1 个产品在 BE 试验中。


突破性创新产品 PL-5 有望成为国内首款非抗生素类抗菌药物。抗菌肽产品 PL-5(培来加南)作为首 款非抗生素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不易耐药,高效杀菌,对局部开放性创面 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对 耐药菌株也有很强的杀伤能力, 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安全性良好 ,是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 面局部抗 多肽药物 。2023 年 1 月,正大天晴与普莱医药签订了 PL-5 在中国的独家商业合作协议,目 前针对继发性创面 的 III 期临床已完成,正在 NDA 阶段,有望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抗菌肽产品。 近年来多肽市场热度空前,但在抗菌领域,多肽的应用却接近空白。在抗 方面,多肽抗菌药物在 耐药性、作用效率、合成速度上具有传统抗生素 不具备的优势,而当下面临抗生素耐药的巨大挑战,新 抗生素的开发速度已经 跟不上细菌耐药的速度,若 PL-5 成为国内首个首个上市的抗菌肽产品,将有机 会在庞大的抗菌药物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BD 积极引进管线,invoX 加速国际化发展


(一)围绕四大重点治理领域,BD 丰富创新管线


近三年,公司在对外授权、公司收购、产品引进、合作推广与开发四类对外合作上均取得进展。除前 文已经提到的与 Graviton 关于 ROCK2 抑制剂 TDI01 的合作,与亿一生物关于艾贝格司亭α的合作,与 inventiva 关于 Lanifibranor 的合作,与安源医药关于 AO025、AP026 的合作,与普莱医药关于抗菌肽 PL-5 的合作,与益方生物关于 D1553 的合作以外,公司还与轩竹生物、博安生物、鸿运华宁等达成合作。


天晴康方与轩竹生物合作推进安尼可®联合 AXL 抑制剂治疗实体瘤。2022 年 4 月,中国生物制药下属 正大天晴药业与康方生物的合资公司-正大天晴康方与轩竹生物科技达成联合治疗合作协议,共用推进安尼 可®(派安普利,PD-1 单抗)与轩竹生物的 AXL 抑制剂联合治疗实体瘤的临床试验。来自轩竹生物的产 品是一款高 择性口服小分子 AXL 抑制剂。作为酪氨酸蛋白激酶 TAM 家族(Tyro3、AXL 和 Mer)成员, AXL 与其配体 GAS6 在许多恶性肿瘤中有高表达和活化。GAS6-AXL 信号通路作为促进肿瘤生长及转移、 肿瘤免疫逃逸与药物耐受的关键通路之一,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新靶点,目前靶向 AXL 可增强化疗和其 小分子抑制剂的疗效。目前国内外开发的靶向 AXL 的药物主要有小分子抑制剂、抗 AXL 单克隆抗体、核 苷酸适体、可溶性受体和几种天然化合物。


收购 Servier 的 LAG-3 单抗 Sym022。2022 年 5 月,中生制药与 Servier 的全资子公司 Symphogen 签订 协议,收购全人源重组的 LAG-3 单克隆抗体 Sym022。Sym022 是一种结合 LAG3 并阻断与 MHCII 相互作 用的单克隆抗体,从而增加 T 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Sym022 在实体瘤或淋巴瘤的第 1 阶段试验中作为 单一药物或与 Sym021(抗 PD-1)联合治疗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LAG-3 属于验证成功的靶点,收购可进一步丰富公司肿瘤管线; 可与现有产品 /管线联合开发,协同增效。


与博安生物合作博优培,全球首个地舒单抗类 物 。地舒单抗注射液(博优倍®)于 2022 年 11 月获 CDE 批准上市,用于 折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的 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中,本品可显著降低椎体、非 椎体和髋部 折的风险。博优倍 ®既是首个国产地舒单抗注射液,又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 Prolia®生物类 药。博优倍 ®与原研药在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等方面非常类 , 原研药的 FDA 说明书中显示,其治疗 折高危风险的绝经后妇女 质疏松症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在 5%以上,而博优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 5%,有望实现 好的安全性。


2023 年 1 月,中生制药下属正大制药(青岛)与博安生物签订独家商业合作协议,正大青岛获得地舒 单抗注射液(博优倍®)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商业化权利。协议授权期限为五年,授权期限届满后,正大青 岛在同等条件下有权优先延续该产品的商业化授权。地舒单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弗若 特沙利文 报告,用于 质疏松症的地舒单抗在中国的市场规模预期于 2030 年将达人民币 78.2 亿元。


与鸿运华宁合作高潜力减重产品 GMA106。2023 年 6 月 13 日,中生制药与鸿运华宁达成合作协议, 引进 GMA106 的大中华区权益,鸿运华宁获得最高 5700 万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等。GMA106 是一款 GIPR(胃抑制多肽受体)拮抗/GLP-1R(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通过利用特有的 M-Body 技术, 可以使其在特异性阻断 GIPR 信号通路的同时激活 GLP-1R,从而降低体内脂肪蓄积,减缓胃排空,抑制食 欲,通过多通路协同达到比单 GLP-1 受体激动剂 好的减肥效果。 GMA106 已于 2021 年 11 月在澳洲开展 Ⅰ期临床,临床试验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与安全性,不仅未存在明显 作用,而 其分子内的抗体半衰期 长,有望以每 2 周或每 4 周用药一次的频率治疗,提高长期用药的依从性。2023 年 10 月,中生制药公告 称,公司联合开发的 GMA106 已向 CDE 提交 Ib/II 期临床试验申请并获得受理,用于治疗成人超重和肥胖症患者。安进 AMG133 的设计与 GMA106 类 ,可以同时发挥抑制 GIPR、激活 GLP-1R 的效应,其减重 效果超过其 GLP-1 单靶点和多靶点新药,给药频率 是从多肽类的每周一次延长到每个月给药一次 ,临 床潜力巨大。目前国内仅鸿运华宁一家同类药物进入临床。


(二)国际战略平台 invoX,海外收购持续补充技术平台


公司全资子公司 invoX 为国际化战略平台,2021 年开始加速国际化。子公司 invoX Pharma 是中生制药 国际化的重要抓手,2021 年初于英国伦敦成立,专注于投资新的生命科学公司。invoX 将通过三种不同方 式创造商业价值,一是收购拥有关键技术的公司构建中生制药的全球创新管道,二是开展业务发展和股权 投资将全球创新带回中国,三是推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资产的全球化。成立至今,invoX 围绕中生制药现有 的 4 个核心领域已进行了密集的布局。


收购布局 SOFTHALE 软雾吸入技术平台。2021 年 3 月,中生制药全面收购了一家专注于软雾吸入器 (SMI)开发的 Softhale。Softhale 于 2012 年成立于比利时,它的下一代软雾吸入设备(SMI)基于差异化技 术,可以有效提高吸入药物的肺部沉积率。 收购布局 pHion 下一代 mRNA 递送技术平台。2021 年 6 月,中生制药收购了一家专注于病毒 和肿 瘤学的治疗性和预防性疫苗开发公司 pHion Therapeutics,2023 年 6 月完成对子公司的第二批投资。pHion Therapeutics 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疫苗开发公司,拥有一系列专注于肿瘤领域和传 性疾病领域的治疗 性及预防性疫苗管线。该公司专有的 RALA 平台可以以隐蔽的方式递送核酸,逃避检测,从而产生有效的 抗原特异性 CD8+T 细胞反应。根据 pHion 公司官网展示的材料,RALA 肽具有可伸缩(可将多个核酸或阴 离子小分子缩合成具有工业可接受特性的纳米颗粒)、高效(RALA 纳米颗粒能够进入细胞,破坏内体,并 释放货物以获得最大效果)、耐药(生理稳定的纳米颗粒,暴露于生理浓度后没有蛋白质结合、纳米颗粒分 解或纳米颗粒聚集)、安全(天然氨基酸组成,确保即使在体外或体内多次转 后也不会产生毒性 )、稳定 (高度稳定的配方(>18 个月),可耐受高温,冻干后不会降低转 效率 )等优点。


pHion 的领先产品是一款同类首创的治疗性疫苗 PTX-V1,用于治疗人乳头瘤病毒 (HPV) 相关癌症, 该疫苗可以递送至产生抗原的细胞并诱导有效的治疗性 CD8+反应,计划将在 2024 年开启临床 I/IIA 期试 验。大约 90%的宫颈癌和高达 70%的口咽癌由 HPV 导致, 大量临床需求尚未被满足。 另外,pHion 还有五条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产品管线,包括用于治疗卵巢癌 (PTX_V5) 和前列腺癌 (PTX_V3) 的差异化 的治疗性疫苗。


投资 TREADWELL,获包括 HPK1 抑制剂等肿瘤药独家 择权。 2021 年 9 月,中生制药制药还投资了 TREADWELL(道明生物)的少数股权,同时获得了两个 First-in-Class 肿瘤药的独家 择权,包括 HPK1 抑制剂。TREADWELL 公司开发的管线包括全球首创的 PLK4 激酶抑制剂 CFI-400945 ,及同类最优的 TTK 抑制剂 CFI-402257,以及口服的免疫调 相关的 HPK1 激酶抑制剂 CFI-402411。另外公司还有一条快速 推进的临床前管线,其中包含多个基于生物和下一代 TCR 的自体细胞治疗项目。


CFI-402411 是一种高效的 HPK1 抑制剂,在临床前研究中已被证明具有免疫激活作用,包括减轻 T 细 胞受体(TCR)的抑制、破坏异常细胞因子表达、通过效应细胞(即调 性 T 细胞或 Treg)改变肿瘤免疫 抑制环境,以及在几种小鼠模型中具有有效的抗白血病作用。根据 2022 SITC 上公布的数据,CFI-402411 在高达 560mg QD 的剂量下显示出临床上可控的安全性,暴露随剂量成比例增加。在疗效可评估人群 (N=31)中,2 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作为最佳缓解,一名患者接受单药治疗(400 mg),另一名患者接受联 合治疗(60mg+pembrolizumab),目标病灶分别减少 36%和 81%。9 名患者作为稳定疾病反应最佳,并坚持 研究至少 4 个周期;超过 10%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治疗紧急毒性是腹泻(61%)、疲劳(39%)、恶心(33%)、 食欲下降(30%)、呕吐(26%)、脱水(17%)、ALT 增加(15%)。消化不良(15%)和背痛(11%)。


K1 与 PD-1 的联用治疗在早期研究中显示出巨大潜力,目前全球还未有任何一款 HPK1 抑制剂上市, 在研药物也多处于早期阶段。目前在研的 HPK1 抑制剂共二十余种,多数处于临床前及药物发现阶段,目 前有 12 种药物进入临床阶段。研究的适应症以癌症特别以实体瘤为主,涵盖肺癌、胃癌、子宫内膜癌、头 颈癌、食道癌等,此外还被开发用于治疗 HIV 和 HBV 。 其中因明生物是在该领域布局最多药物的公 司,数量为 3 个;其次是 1ST Bio Therapeutics 和 Glenmark,数量为 2 个;此外,Treadwell Therpeutics、 Nimbus、辉瑞,以及国内百济神州、 格医药、因明生物、 诺医药等均在该领域进行布局。


收购 F-star 旗下 FS222(PD-L1/CD137)、FS120(OX40/CD137)、FS118(PD-L1/LAG-3),加强双 抗技术实力。2022 年 6 月 23 日,中生制药子公司 invoX 以约 1.61 亿美元(10.83 亿人民币)的全现金交 易收购英国生物技术公司 F-star Therapeutics。F-star 是一家专注于双特异性抗体开发的平台公司,创立于 2006 年,开创了独特的 Fcab 与 Mab2 技术,具有十余年双抗研发经验,其双抗技术平台经多家合作的 MNC 验证过。F-star 的专有平台技术率先使用四价(2+2)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同时靶向两种不同的抗原,具 有一套独特的药理学,能在肿瘤微环境中提供集中、有效和安全的免疫激活。目前有 4 个项目在临床上取 得进展,3 个基于 F-star 的四价平台和 1 个下一代 STING 激动剂,还有多个未公开的项目正在开发中。


F-star 的主要资产 FS118 是一款具有 FIC 潜力的 LAG-3/PD-L1 mAb2 双特异性抗体,在 1 期临床试验 中,FS118 耐受性良好,无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无剂量限制性毒性,最高可达 20mg/kg。目前正在进行 针对获得性耐药性头颈癌的 2 期概念验证研究,以及针对检查点初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 2 期试验。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管线还包括 FS120(FIC 潜力),一种靶向OX40 及 CD137(4-1BB)的双重激动剂;FS222(潜在的 BIC),一种双重靶向 CD137(4-1BB)激动剂及 PDL1 抑制剂。


F-star 双抗平台被多个跨国公司认可,全面提升中生全球合作声誉。F-star 与武田(Takeda)3 次签 订战略合作协议,授权使用 F-star 专有的 Fcab 和 mAb2 平台,研究、开发和商业化双抗和多抗,潜在的里 程碑金额超过 10 亿美元。除与武田的合作外,F-star 就下一代双抗产品与 Merck、AZ、Janssen 亦有合作, 潜在里程碑金额合计高达 22 亿美元。收购 F-star 之后,不仅获得了三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双特异性抗体,增 强了全球肿瘤免疫管线,补充了核心检查点抑制剂及其它产品的管线组合,并进一步加强公司在全球临床 研究和注册监管的能力,加快全球肿瘤管线的开发。另外,收购获得了 F-star 专有的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 平台,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科学团队,全面提升了中生制药在全球合作上的声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研究:大药企龙头加速转型,创新业务步入收获期.pdf

中国生物制药研究报告:强化集团管理,加速创新研发转型.pdf

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研究:聚焦创新转型,国际化加速发展.pdf

中国生物制药(1177.HK)研究报告:研产销一体,Bigpharma创新转型曙光重现.pdf

中国生物制药(1177.HK)研究报告:中流砥柱,生机重现.pdf

中国生物制药深度解析:集采威力显现,创新撑起未来.pdf

三生制药研究报告:国内生物制药领先者,持续推进多元化创新布局.pdf

房地产视角下的美国生命科学产业:美国生物制药、医疗科技和生物制造领域的未来前景展望.pdf

2023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弹性指数.pdf

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报告.pdf

中国生物制药-JPM-202301.pdf

【中国银河】大药企龙头加速转型,创新业务步入收获期.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