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证券】小卫星星座专题报告:小卫星星座赋能卫星应用,多卫星星座加速组网建设.pdf

2024-03-16
38页
4MB

1. 低轨小卫星星座的技术特点

随着小卫星技术在商业空间领域的发展,低轨小卫星星座的形成和商业运营服务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航天技术即将进入“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的星座大规模应用阶段。卫星应用主要包括通信、导航、遥感、科研四大方向,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统计数据,2022 年全球发射的 2325 颗卫星中,商业通信卫星占84%,民商对地观测卫星占10%,技术试验卫星占 2%。


1.1 小卫星技术


国际上对卫星的分类主要以卫星质量为依据,一般将质量小于500kg 的卫星称为小卫星。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大卫星迅速发展的时期,现代小卫星的发展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随着微电子、微机电、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卫星设计研制理念的创新,卫星朝着小型化发展,技术性能更高、经济成本更低、研制周期更短的现代小卫星产品加速发展。小卫星可以执行与以前的较大卫星相同的功能,小卫星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在传统军、民、商市场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向大众消费级应用市场正成为新的增长点。


无论预期的应用是什么,一颗典型的卫星都包括了平台和载荷两部分。平台又包括了机械机构、推进子系统、热控制子系统、电源子系统、遥测与指令子系统、姿态与轨道控制子系统等。载荷是用于执行卫星预期功能的部分,载荷的性质取决于任务要求。对于通信卫星而言,有效载荷是通信天线以及作为接收机、放大器和发射机的转发器。对于遥感卫星而言,有效载荷主要有高分辨率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和专题制图仪。对于导航卫星而言,有效载荷主要有星载原子钟、导航数据存储器及数据注入接收机等。科学卫星根据其任务不同具有不同的有效载荷,包括望远镜、光谱仪、等离子体探测器、磁强计等。




现代小卫星从它诞生之日起,标准化的理念就贯穿始终。小卫星通过统一结构、体积和重量,实现了星体结构标准化。采用星体标准接口以及锁紧和解锁功能,小卫星实现了方便的拆装。目前小卫星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模块化组件,包括了平台、星上电源、太阳电池板、姿态控制结构、收发机、天线、星载计算机、软件、发射展开机构等。平台通用化、功能模块化和接口标准化使小卫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尽可能地选择货架组件,简化了设计,降低了研制成本,缩短研制周期。


1.2 低轨星座是小卫星的最佳应用方式


低轨道(LEO)是距离地球表面 200~2000 公里的圆形(或椭圆形)轨道。由于低轨道卫星的高度较低,卫星的速度非常高(>25000 公里/小时),每天绕地球12-16 圈。在低轨道(LEO)上,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卫星在地平线上方的最长时间可达20 分钟,这段时间用于将数据、图像和照片传输到位于特定位置的地面站。


近地轨道卫星具有较高的轨道速度、较短的轨道周期以及距地球表面较低的高度,具备特殊优势。由于近地轨道高度低,对于通信而言具备延时低的优势,且信号路径损耗小,通信链路代价小;由于近地轨道卫星对地距离近,适合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细遥感探测,分辨率更高,同时进一步提高了遥感数据的获取、分发速度, 缩短了重访周期,达到高空间分辨率与高时间分辨率的统一;相对于中高轨来说,近地轨道卫星动态大,下行信号多普勒动态大,导航信号解模糊收敛快,适合地面实现导航快速定位及精度增强。低轨卫星应用在天基全球通信、遥感、导航等一系列应用领域具有巨大价值。


卫星星座是发射入轨后按照一定规律正常运行的卫星的集合。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一颗卫星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航天任务,利用多颗卫星构建卫星星座,形成一个分布式卫星系统,可以大大扩展单颗卫星的能力,能够按照要求的时间间隔和覆盖重数完成通信、导航或成像等任务。


低轨道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轨道革命”正在发生,低轨星座是小卫星的最佳应用方式。由于低轨道卫星的移动速度极快,无法在某一点上空长时间停留,同时由于轨道高度较低,相比于中高轨卫星而言,覆盖面积较小,所以低轨道应用一般需要依赖由数百或数千颗低轨卫星组成的星座。与大卫星相比较而言,小卫星在分辨率、幅宽、寿命等单项性能方面的优势并不是很明显,必须发挥小卫星组网运行的优势,所以低轨星座是小卫星的最佳应用方式。由于近年来小卫星技术快速发展,单星成本不断降低,同时伴随可重复使用火箭带来的发射成本降低,使得构建大规模星座成为可能,低轨大型星座继 2000 年前后转入建设低潮后将卷土重来,航天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


由于低轨道频率和轨位资源有限,空间频率轨道资源主要在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框架下进行申报、协调和使用,采用“先登先占”的原则。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非对地静止卫星部署监管制度,任何非对地静止轨道星座, 在第一份卫星网络资料申报后的7 年内, 应至少发射一颗卫星并按规定将卫星网络激活,对于使用 Ku、Ka 和 Q/ V 频段的固定卫星业务(FSS)、广播卫星业务(BSS)和移动卫星业务(MSS)非对地静止轨道星座,必须遵守“里程碑”规定,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部署指定数目的卫星,否则国际电联将根据实际发射卫星数量,对相应卫星网络资料的卫星规模进行相应缩减。低地球轨道(LEO)是近地空间中最拥挤的区域,在地球同步轨道(GEO)高度以下仅 0.3%的空间中包含约 80%的空间物体,Starlink、Oneweb等巨型星座的部署完成将使近地空间更为拥挤。随着各航天大国和商业公司陆续提出极其庞大的小卫星星座发射部署计划,围绕低轨道频轨资源的争夺战将全面打响。


2. 全球现有小卫星星座的运营情况

2.1 通信星座运营情况


低轨卫星通信具有覆盖全球、部署快、带宽高、时延低的优势,通过与地面网络融合打通了信息互联的最后一公里,服务陆地偏远地区用户,在广袤的海洋上支持物联网、船载通信,为全球民用航空器提供机载宽带通信。


低轨通信星座通常包括窄带通信星座和宽带互联网星座,主要用于提供通信或互联网服务。窄带通信星座主要工作在 L、S 低频段,以中低速率的通信为主,支持移动通信、物联网服务等业务,典型系统有“铱星系统”(Iridium),“全球星”系统(G1obalStar)等。宽带互联网星座主要工作在 Ku,Ka 等高频段,以中高速率的数据传输业务为主,支持互联网接入、网络节点互联等服务,典型系统包括目前 OneWeb、Space X 等公司正在建设的低轨卫星通信星座。


目前最受关注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星座是 SpaceX 公司的 Starlink 计划。2015 年SpaceX宣布投资“星链”卫星通信星座,于 2019 年开始发射 Starlink 卫星。截至2024 年1 月上旬,星链由超过 5289 颗低轨小卫星组成,第一阶段计划部署近 12000 颗卫星,第二阶段扩展至42000颗。星链已覆盖全球 70 多个国家,截止 2023 年 12 月,订阅用户达到230 万。




从用户速率来看,4G 系统要求的下行速度平均为 100Mbps 左右,SpaceX提出的平均速率目标为 50-150 Mbps,目前 Starlink 卫星通信星座能达到的速率与4G 的水平基本持平,但相比下行体验速率要达到 1Gbps 的 5G 网络,还有明显差距。SpaceX 相比于其他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互联网运营商(Hughesnet、Viasat),下载速率及时延上具备明显优势,星链是无法接入5G的偏远山区或乡村以及经济不发达国家地区的最佳选择,未来通过新卫星的不断发射通信带宽也将持续增加。


2.2 遥感星座运营情况


相对高性能多功能的单颗卫星,低轨大型遥感星座可以通过均匀分布的百颗级卫星实现快速全球观测,有效提高全球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实现“全球直播”,同时采用星座系统并辅以星间数据链路,可以实现遥感数据实时下传,从而满足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任务需求。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遥感卫星平台的小型化和载荷的多样化,除了多光谱(MSI)载荷外,商业合成孔径雷达(SAR)、高光谱(HSI)、电子情报/射频(ELINT/RF)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无线电掩星(GNSS-RO)载荷相继出现,低轨大型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将得到快速发展。根据欧洲咨询公司数据,2022 年在轨运行遥感卫星中遥感星座卫星占比88%,预计到2032年遥感星座卫星占比将提高到 95%。


美国行星公司(Planet)主要从事光学遥感业务,迄今已经建造并发射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公司的 SkySat 星座和 Flock 星座目前在轨运行200 多颗,可以实现高分辨率、高频次日更地球表面高清图像。同时,公司正计划发射下一代“鹈鹕”(Pelican)卫星星座,以补充和升级当前在轨的 21 颗 SkySat 星座,并正在研制“唐纳雀”(Tanager)高光谱分辨率卫星星座,以进一步提高观测能力、增加观测手段和丰富数据类型。该公司将卫星获得的地球图像或视频数据建立大数据库, 提供基于云平台的数据访问服务,满足农业、林业、国防等不同部门的需求,目前已经建立了遍布 65 个国家的 600 多个客户的客户群,公司2023财年的收入已达 1.9 亿美元。


2.3 导航星座运营情况


传统高轨导航卫星,轨道高,落地功率低,具有天然的脆弱性,穿透力差,易受干扰,高精度定位服务收敛时间长,无法提供高精度实时定位信息,最新GNSS 卫星定位精度优于10m,显然难以满足无人驾驶、轨道交通等高精确度定位需求的领域。在现有基于中高轨道卫星导航系统、地基增强系统已建设运行的基础上,低轨卫星导航系统能够实现信号强度和精度的提升,并缩短收敛时间,实现对现有基于中高轨星座的卫星导航系统的补充、增强与备份,同时具备独立提供导航、定位、授时服务的潜力。


卫星导航增强系统是为了适应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用户对精度、实时性和完好性等性能不同程度的追求,伴随着 GNSS 基础业务完善而逐渐建设起来的辅助系统。按照增强方式,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可以分为信息增强和信号增强两类。低轨导航星座既可以基于低轨通信星座的通信能力,利用通导融合技术,提供高带宽、低时延的 GNSS 差分信息增强服务,也可以作为导航信号增强源,有效缩短精密定位的收敛时间,提升导航服务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对低轨卫星系统来说,通信与导航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应用场景和合作对象往往都具有通信和导航双方面的需求,通信和导航一体化将是“智能时代”卫星导航的建设方向。铱星系统是全球第一个完备的低轨导航增强与通信星座,美国波音公司 2002 年提出将GPS 与铱星系统相结合的(iGPS)方案,利用铱星系统的下行信道波束播发导航增强信号,定位精度20-50m,功率增强了25-30dB,并大幅度提升信号的抗干扰,良好的实测结果促成了第二代铱星系统(Iridium-Next)的建设。


目前低轨导航卫星星座大多仍处于试验和验证阶段,虽然还是处于试验星或规划论证阶段,但都获得了大量实测数据,为后续大规模部署提供了丰富的验证信息,也为卫星通信与导航的应用和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


3. 低轨小卫星星座的盈利前景

3.1 新兴低轨宽带星座市场前景


在通信领域,与第一代低轨窄带通信星座以话音服务为主不同,以Starlink、OneWeb为代表的新兴低轨宽带星座主要提供卫星宽带服务,要面临的是光纤到户(FTTH)、蜂窝宽带等地面网络和地球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的竞争。与地面网络相比,在建设费用方面,农村地区卫星宽带的户均建设费用要低于光纤,虽然蜂窝宽带的户均建设费用远低于卫星宽带,但是蜂窝宽带依赖光纤进行回传,更适合作为连接最后一公里的辅助手段。在容量密度方面,Starlink的容量密度比 5G 系统低 5 个数量级,还无法满足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地区。综合来看,低轨星座的宽带服务更适用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


卫星宽带服务的潜在市场是缺乏蜂窝覆盖的地区,根据 ITU 数据,截止2022 年全球95%的人口已经被 3G 以上信号覆盖,尚未被覆盖的人口占比约 5%,总数约4 亿。OneWeb、StarLink和 ViaSat-3 三个星座目前有效容量分别为 1.56Tbps、23.7Tbps、1.8Tbps 左右,按照人均10Mbp的标准,支持的用户数上限分别为 15.6 万、237 万、18 万,虽然面临地面网络的竞争,但对于卫星宽带而言,约 4 亿的潜在客户仍为相当可观的市场空间。根据Technavio 数据,2022-2027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将以 16.85%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低轨星座与地球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GEO-HTS)都能实现全球覆盖,但在传输时延、路径损耗、入轨成本、卫星寿命等方面各有优势。在综合成本方面,低轨星座处于劣势,但随着低轨星座的大规模部署,规模化卫星制造有望持续降低低轨小卫星成本,同时伴随低成本相控阵天线、一箭多星发射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低轨星座将扭转成本劣势,更好发挥低轨星座网络的性能优势,打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军事领域,低轨星座凭借其优良的全球覆盖特性、低传输时延、高抗毁性、支持小孔径接收天线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低轨星座有可能成为关键的军事基础设施。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通过“星链”实现对原有地面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替代,展示了一个可扩展、弹性巨型星座架构的能力,“星链”计划突破了商业边界,展现了巨大的军事应用潜力。2022 年 12 月,SpaceX 发布了“星盾(Starshield)”计划,旨在为美国提供全球部署的卫星遥感、加密通信、其他军用平台模块化托管能力。该计划基于“星链”的技术和生产线,并与“星链”通信兼容。“星盾”计划利用“星链”卫星星座,为美国情报机构、国防部等部门提供数据加密传输、战场信息感知等多项服务,特别是为美军一直欠缺的战场高通量信息传输、战场卫星遥感信息获取等方面提供支持,将有效增强美军侦察遥感、通信中继、导航定位、精确打击等作战能力。


3.2 “手机直连卫星”成为卫星通信领域新热点


当前在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热潮尚未到达顶峰的同时,以“手机直连”为代表的新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正在成为卫星通信领域超越卫星互联网的又一个关注热点和发展方向。“手机直连卫星”不同于传统的卫星移动通信,面向个人用户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发展建设已有三十多年,例如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海事卫星(Inmarsat)等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使用定制的卫星手持终端(发射功率和天线增益显著高于普通智能手机),工作于 L/S 频段,主要实现语音和窄带数据服务,而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指的是使用普通的智能手机便可实现与卫星系统的连接,实现语音和宽带数据业务。当前地面移动通信服务范围约占陆地面积的 20%,全球总面积的 6%,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地面通信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扩展覆盖区域,提供应急通信网络,最终构建出无缝全域覆盖、天地融合的6G网络。




当前,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工作频率尚未在全球范围确定和达成一致,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仍处于初始阶段,多种技术路线和工作模式正在并行发展。频率的选择决定了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不同技术路线和工作模式,目前主要在探索三种频谱使用模式:一是使用卫星移动业务的频率,基于现有在轨卫星网络,通过手机集成卫星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修改手机射频天线,实现“手机直连卫星”,该工作模式本质上属于卫星移动业务(MSS),华为和天通卫星、苹果公司和全球星、铱星公司和高通、三星使用的就是这种模式;二是使用地面移动业务的频率,工作在该模式的手机无需修改,但卫星公司必须和地面通信运营商合作以获得频率使用权,这种方式需要新发射卫星组成完整网络才能提供商业化服务,在地面手机发送和接收能力确定的情况下,要实现支持宽带业务的“手机直连卫星”,卫星必须配置超大阵面多波束天线,技术复杂,工程实施难度大,另外由于全球地面移动通信频率分布比较散,不同区域变化比较大,实现全球范围内兼容的难度较大,目前 SpaceX、AST SpaceMobile、Lynk Global 等公司采用了该模式,并且还处于在轨试验状态;三是使用 3GPP 正在规划的专用频率,3GPP 定义了5GNTN,2022 年发布第 17 版(Rel-17)支持在 L 和 S 频段提供卫星接入服务,美国Omnispace公司就是采用了 3GPP 5G NTN 标准来建设低轨卫星星座,支持该模式的还有爱立信、高通、三星等。


3.3 StarLink 卫星通信星座的成本与收入状况


根据 SpaceX 的官方消息,Starlink 卫星通信星座的总投资额约为200-300 亿美元,初期需要 50-100 亿美元才能全面投入运营,星座建成后预计收益 300 亿美元。目前StarLink单颗卫星制造成本约 50 万美元,4.2 万颗卫星的制造成本约为 60 亿美元,在不考虑火箭重复发射的影响下,按照猎鹰 9 号的官方报价(每发 6200 万美元),一箭60 星的方案估算,Starlink第一阶段 1. 2 万颗卫星的发射成本约为 124 亿美元,Starlink 第二阶段3 万颗卫星如果采用星舰发射(每发 9000 万美元),按照一箭 400 星的方案估算,发射成本约为67.5 亿美元,再考虑到地面测运控中心建设、系统的维护和运营等多方面的费用,Starlink 卫星通信星座的建设成本与 SpaceX 的估计基本吻合。


StarLink 的盈利方式包括每月的订阅服务费、一次性购买硬件费用、充值费以及账户管理费。硬件方面,SpaceX 向用户收取 599 美元的卫星天线费用,但是根据CNBC报道,公司最初生产每个卫星天线的成本为 3000 美元,2021 年 4 月 SpaceX 总裁表示新版卫星天线成本已降至 1300 美元,并有望在未来一两年内进一步降至几百美元范围。StarLink 的商业模式主要以订阅为中心,客户包括了大众消费者(B2C)和企业用户(B2B),在B2C方面,2023年活跃用户数已达到 230 万,在 B2B 方面,主要客户包括了汽车、船舶和航空等领域的公司。根据华尔街日报消息,StarLink 2021 年的收入为 2.22 亿美元,2022 年的收入高达14亿美元。PayLoad 估计,StarLink2023 年收入约 42 亿美元。2023 年 2 月SpaceX 总裁表示,StarLink在2022 年实现了季度正现金流,马斯克在 2023 年 11 月表示,StarLink 已经实现了现金流的收支平衡。另据彭博社消息,2023 年 SpaceX 预计收入 90 亿美元,2024 年预计收入150亿美元,其中 StarLink 收入达到 100 亿美元。


2022 年 8 月,SpaceX 宣布将与 T-Mobile 合作,基于 T-Mobile 的PCS 频谱和StarlinkV2.0卫星开展手机直连卫星服务,为所有 T-Mobile 网络的 4G/5G 智能手机用户提供直连卫星双向消息和语音通话功能。Starlink V2.0 卫星将在原 Ku 及 Ka 通信载荷、星间激光链路的基础上,为支持地面手机直连,增加一个面积 25m2中频 PCS 阵列天线。2023 年10 月,SpaceX发布手机直连卫星服务,现有 LTE 手机无需更改硬件即可通过星链发送文本、语音和数据。根据规划,2024 年将实现短信发送,2025 年实现语音通话和网络服务,并分阶段实现物联网业务。目前星链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合作运营商包括:T-Mobile(美国)、ROGERS(加拿大)、KDDI(日本)、OPTUS(澳大利亚)、ONE NZ (新西兰)、SALT(瑞士)、Entel(智利)、Entel(秘鲁)等。2024 年 1 月,SpaceX 发射了首批 6 颗手机直连卫星,并通过其中一颗手机直连卫星成功实现收发短信,首批手机直连卫星选择了 Starlink V2.0 mini 卫星平台,由猎鹰9送入轨道,之后将由星舰发射。


4. 中国低轨小卫星星座发展情况

2020 年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范围,将卫星互联网纳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范围。自此,作为“新基建”的重点领域,中国的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入了国家统一统筹、规划和运营的新阶段。2020 年中国以“GW”代号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了GW-A59、GW-2 两个低轨互联网星座的轨道和频率申请,总计规划卫星数量为12992 颗。2021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组建成立,负责统筹规划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发展,中国卫星网络集团将整合“鸿雁”和“虹云”低轨星座工程,主导承担“GW”星座计划。G60 星链是上海市政府支持的中国第二个低轨宽带卫星大星座项目,实施的核心企业是垣信卫星,负责卫星运营和卫星互联网服务提供,垣信卫星持股超 30%的格思航天负责卫星的生产制造。2019 年11月垣信卫星首批两颗试验卫星已完成发射并成功组网,一期将实施 1296 颗,未来将实现12000多颗卫星的组网,2023 年 12 月,格思航天 G60 卫星数字工厂正式投产,年产量预计300 颗卫星。根据 G60 星链发射规划,2024 年至少完成 108 颗卫星发射并组网运营,在2025 年底前完成648颗 GEN1 卫星发射任务,在 2026-2027 年完成一期后续 648 颗GEN2 卫星发射任务。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已经上升到国家意志,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时代。


遥感星座方面,近年来国内低轨大型遥感星座建设也呈现出加速态势,根据《低轨大型遥感星座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技术》中的数据,我国在 2030 年前规划中的低轨遥感星座卫星总数超过 800 颗。国内遥感卫星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高光谱、微波、红外与雷达遥感卫星的数量相对较少。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相比光学卫星,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气象条件下得到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能够全天时全天候工作,面对高时效性的遥感服务需求,将会成为未来遥感卫星发展的重点。目前为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低轨遥感星座采用多种成像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多源遥感图像的数据融合来克服单一成像手段的限制,从而获得分类精度更高的遥感图像。长光卫星建设并运营管理的“吉林一号”遥感星座,目前已实现一百余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在星座规模方面仅次于行星公司(Planet),但行星公司大多数卫星的空间分辨率水平较低,“吉林一号”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预计2025年实现 300 颗卫星在轨。


导航应用方面,国内多家企业或机构正在积极开展低轨导航卫星星座的计划与布局,大多数仍处在试验和验证阶段。2018 年,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星座、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星座、未来导航公司的“微厘空间”星座、武汉大学的“珞珈一号”等相继启动,基于低轨星座平台开展导航增强测试论证工作。2019 年 6 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天象一号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其主要任务是开展低轨导航增强技术体制探索实验。2021 年10 月,火眼位置发射了低轨导航增强卫星“天枢一号”试验星。以上低轨卫星星座都规划了导航增强功能,虽然还处于试验星或规划论证阶段,但都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为后续大规模部署提供了丰富的验证信息。2024 年 2 月,继 2022 年 9 星入轨后,吉利通导遥一体星座——“未来出行”第二个轨道面11星成功发射入轨,并计划于 2025 年完成星座一期 72 颗卫星部署,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二期将扩展至 168 颗卫星,实现全球厘米级高精定位服务。


5. 投资分析

5.1 航天电器


连接器是系统或整机电路中负责电气连接或信号传输的关键必备基础元器件,公司主导产品用于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船舶、通信、轨道交通、能源装备等高技术领域配套。随着我军新型导弹武器和航空装备的定型量产加速,以及全军实战化演练频次增加带来的消耗增多,公司作为关键必备基础元器件配套企业将直接受益。 公司持续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定增募资扩充产能,募投项目涉及公司军民用连接器、继电器、电机和光模快业务板块,项目预计 2024 年底建成投产,公司将打破产能瓶颈,满足下游不断增长的军民用需求,实现十四五期间高速发展。


5.2 航天电子


航天电子是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从事航天电子测控、航天电子对抗、航天制导、航天电子元器件专业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航天电子产品主要包括综合信息系统、惯性导航、集成电路、机电组件等,包括了从器件、组件、设备到系统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运载火箭、飞船、卫星等航天领域。公司加快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体系核心技术研发,突破体系仿真、无人指控、集群通信等关键技术,市场开拓不断取得新突破,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打造出无人系统新增长极。 公司航天电子产品在相关行业领域内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保持着较高的配套比例,市场份额基本呈现稳中有升态势。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快速推进,公司作为卫星制造核心配套企业,将率先受益,公司航天电子产品订单有望持续高增长。


5.3 七一二


七一二是我国专网无线通信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供应商。军用无线通信领域,公司是国内最早的军用无线通信设备的研发、制造企业之一,是该领域无线通信装备的主要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无线通信终端和系统,产品形态包括手持、背负、车载、机载、舰载、弹载等系列装备,实现了从短波、超短波到卫星通信等宽领域覆盖。民用无线通信领域,公司是我国铁路无线通信设备定点企业和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主要产品包括了铁路无线通信和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终端及系统,自主研发的无线通信设备成功应用于“复兴号”、“和谐号”等高铁列车和新型重载机车。 在卫星通信与导航领域,公司 2023 年中标北斗三号某型领航仪、固定式地面站、便携式差分北斗起降引导设备,开拓了北斗新业务领域。公司于 2024 年1 月发布了2023 年股权激励计划,本次激励计划公司设置了包括总资产报酬率、主营收入以及研发投入在内的三重业绩考核解锁条件,彰显公司发展信心,有利于业绩释放。


5.4 中国卫星


中国卫星是专业从事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集成、终端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的航天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两大主业,在宇航制造方面,公司开发了覆盖 1kg 至 1000kg 完整序列的小卫星/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型谱,产品涉及光学遥感、电磁与微波遥感、通信、科学与技术试验等领域,在卫星应用方面,主要产品包括了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无人机系统集成、卫星综合运营服务、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等领域。 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控股的上市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能力,旗下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依托“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卫星及卫星应用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有望受益于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小卫星星座专题报告:小卫星星座赋能卫星应用,多卫星星座加速组网建设.pdf

卫星互联网行业2024年春季投资策略:6G和卫星互联网,24H2商业化展望.pdf

卫星安全研究报告:智星动网,安全引航.pdf

卫星通信行业专题报告:华为以星为基蓄势待发,卫星需求端打开空间.pdf

卫星通信行业专题分析:高速发展,Starlink产业链保持领先.pdf

信维通信研究报告:泛射频领域开拓先行者,卫星通信催化新成长曲线.pdf

航天宏图研究报告:遥感卫星应用龙头,第二成长曲线已见雏形.pdf

卫星通信行业深度报告:卫星应用潜力充足,运营环节大有可为.pdf

航天宏图(688066)研究报告:卫星应用领军的四重进阶.pdf

航天宏图研究报告:高速增长的卫星应用软件龙头.pdf

航天宏图专题研究报告:PIE+自主软件立基的卫星应用服务领先厂商.pdf

【山西证券】小卫星星座专题报告:小卫星星座赋能卫星应用,多卫星星座加速组网建设.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