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估值处于历史低分位,订单超预期催化行情
1.1 跑赢沪深 300 指数 15pct,智驾成乘用车投资主题
申万汽车跑赢沪深 300 指数15pct,细分板块中商用车表现突出。截至 2023 年底,申万汽车板块累计年度涨跌幅 3.3%,在 31 个行业中排名第9,强于沪深300指数 15pct。在细分板块中,商用车/汽车零部件/乘用车 / 汽 车 服 务 板 块 累 计 年度涨跌幅分别为13.0%/9.0%/-4.8%/-9.9%,均跑赢沪深300 指数。
订单超预期催化行情,智驾成乘用车板块投资主题。2023 年开年后,价格战成为乘用车市场主旋律。1 月6日起特斯拉全系车型降价 6%-13.5%不等,进而推动其他品牌新能源车型降价。合资品牌在去库存压力下,于3月起推动燃油车降价,市场担忧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价格战对整车厂商盈利能力影响,导致2023 年上半年乘用车板块走势偏弱。 2023 年 6 月起,政策和市场双端发力催化乘用车走出向上行情。政策端,各地消费补贴政策逐步出台,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分别通过新能源购车、置换补贴和消费券等方式促进汽车消费;市场端,年中小鹏G6车型订单超预期,叠加华为和新势力品牌BEV+Transformer 算法更新落地,市场看好高端智驾车型爆款潜力。2023 年 8 月起,上汽大众、零跑汽车和长城汽车等十余家车企开启新一轮降价,市场对价格战担忧重启。9 月以智能驾驶为主要更新卖点的问界新M7 订单超预期,智驾选装率超 60%,华为智能化主题走高,带动乘用车板块整体上涨。
2022 年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反复影响,国内货运与旅游需求低迷,商用车销量持续在低位徘徊,商用车板块持续下行。2023 年后,疫情影响消退,受消费回暖、物流运输需求提升影响,商用车销量逐步恢复,支撑商用车板块走出独立性行情,年度涨跌幅达13.0%,跑赢沪深 300 指数 24pct。
1.2 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分位水平
申万汽车 PE(TTM)回落至25 倍。受价格战影响,申万汽车板块市盈率由2 月的年中高点36 倍逐步降至6月初的 27 倍,在智能驾驶主题催化下,7 月回升至32倍左右。随着 8 月新一轮价格战的开启,汽车板块估值逐步回落,截至 2023 年底,申万汽车PE(TTM)回落至25 倍,位于近 3 年 3.3%分位。
在细分板块中,商用车 PE(TTM)年初销量回暖推动估值上行至 2 月的 160 倍左右,随着2023 年Q1-Q3商用车公司业绩逐步兑现,商用车PE(TTM)逐步回落至2023 年底的 40 倍,位于近 3 年44.1%分位。细分板块内估值水平分化明显,截至 2023 年底,乘用车/汽车零部件/汽车服务 PE(TTM)分别为21/25/72 倍,分别位于近 3 年 0.7%/21.7%/94.7%,乘用车以及汽车零部件板块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分位,汽车服务板块估值水平处于历史高分位。
2 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自主品牌力重塑
2.1 乘用车市场回暖,新能源加速渗透拉高价格中枢
乘用车市场逐步复苏。2023 年1-10 月,我国乘用车批发销量 2048.4 万辆,同比+6.8%。分季度来看,受燃油车购置税补贴和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影响,2022年末购车需求透支,导致 Q1 乘用车市场疲软。随着价格战热度渐消,车型折扣于 2023Q2 逐步落地,消费者观望情绪缓解,叠加 2022 年因疫情导致销量基数较低,4 月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85.4%。7-10 月,在地方购车消费券等政策引导下,车市需求逐步回暖;叠加秋季新品集中上市提供优质供给,乘用车市场复苏势头明显。
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2023 年1-10 月,我国汽车总销量 2396.7 万辆,同比+9.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 728 万辆,同比+37.9%,渗透率达30.4%,较2022年的 25.6%提升 4.7pct。分月份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2023 年 10 月单月渗透率达33.5%,较年初的 24.7%提升 8.8pct。
新能源汽车持续渗透推动乘用车价格中枢上移。2023 年 1-10 月乘用车价格区间整体上移,其中价格位于 0-10 万/10-15 万/15-20 万/20-30 万/30 万以上区间的 乘 用 车 销 量 占 总 销 量 比 重分别为18%/27%/22%/15%/19%,同比-3.1/-1.6/+2.7/-1.1/+3.1pct,价格高于 15 万元的乘用车销量占比达55%,同比+4.7pct。随着 15 万元以上价格区间新能源汽车在智能驾驶等方面产品力提升,新能源汽车在较高价位带渗透率提升迅速。2023 年 1-10 月,新能源乘用车在15-20 万/20-30 万/30万以上价格区间渗透率分别提升11.9/9.1/12pct,而在0-10 万 /10-15 万 价 格 区 间渗透率分别同比-3.2/+3.7pct。
2.2 电动化、智能化重塑自主品牌力,出口增量明显
电动化、智能化重塑自主品牌力,2023 年1-10月自主品牌份额超 50%。2023 年1-10 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 1136.6 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的51.3%,市场份额较 2022 年的 47.2%提升 4.1pct。自主车企凭借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重塑品牌力,逐步成为我国乘用车市场头部玩家。2023 年1-10 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市占率 57.1%,较乘用车市场市占率高5.8pct。2023年 1-10 月乘用车市场销量前10的品牌中,自主品牌占据 4 席,比亚迪延续2022 年乘用车销量第一的成绩。
2023 年 1-10 月插电混动乘用车销量同比+84%,成为新能源销量增长重要驱动力。2023 年1-10 月,我国插电混动乘用车销量达 208.6 万辆,同比+84%,远高于纯电乘用车的同比增速 21.5%。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插混乘用车较于同等级纯电车型所需电池容量更小,具备综合成本优势。比亚迪宋Plus 和零跑C11插混版厂商指导价较纯电版分别低1 和2 万元,约等于6%-12%的折扣。二是随着新能源乘用车逐步向三线及以下城市扩散,插混乘用车城市用电、长途用油的多场景契合性更符合下沉市场消费者的认知和使用习惯。
2023 年前三季度汽车出口量同比+60%,当地建厂加速自主品牌汽车出海。2023 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出口达338.8 万辆,同比增长 60%。其中我国出口俄罗斯汽车量较去年同期增加 56 万辆,主要系俄乌冲突导致的跨国车企退出后,中国品牌迅速抢占市场份额,2023Q1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市占率达 42%。2023 年前三季度出口量排名前 10 的国家中,俄罗斯、墨西哥和泰国等国已有中国品牌建厂或拟投资建厂。
2.3 高阶智能化元年,智驾付款意愿提升
优质供给推动智驾普及,2023 上半年L2 以上智驾渗透率达 43.6%。随着各大厂商高速和城区NOA 逐步落地,智驾产品力提升明显,叠加智驾降本推动车型价格下行,大量优质智驾车型供给推动智驾渗透率提升。2023 年上半年 L2 级智能驾驶渗透率达35.1%,较去年同期的 27.1%提升 8pct;L2+/L2++智能驾驶合计渗透率达 8.6%,较去年同期的 4.8%提升3.8pct,增幅明显。
2023 年是城市 NOA 落地之年,华为与新势力等自主品牌位居第一梯队。2023 年是我国城市NOA 落地之年,华为的城区 NCA、小鹏的 XNGP 和理想的城市NOA 等功能具备先发优势,在特斯拉 FSD 尚未入华的当下走在国内城市 NOA 前列。其中,小鹏于2022 年9 月在广州率先上线城市 NOA 功能,截至 2023 年12 月,小鹏XNGP已累计覆盖 52 座城市。华为则于2023 年三季度/四季度开通 15/45 座城市。理想于 2023 年12 月推出OTA5.0,城市 NOA 覆盖范围拓展至 110 座城市。截至2023 年12月 23 日,蔚来 NOP+累计完成验证路线32 万公里,遍布208 座城市。长城、吉利和比亚迪等其他自主品牌城市NOA 功能较第一梯队延迟半年到1 年。
技术路线转换推动国内头部玩家重视算法完善。在特斯拉 2021-2022 年逐步构建起BEV+Transformer+occupy 的算法架构并在体验端取得较大突破后,国内厂商逐步抛弃原有的高精地图路线,转向纯视觉或重感知路线,完善自家 BEV+Transformer+occupy 类算法。国内头部玩家,华为和蔚来、小鹏和理想等新势力在2023年逐步完善算法架构,其中最早使用BEV+Transformer架构的华为 ADS1.0 于 2022 年5 月搭载至极狐αS HI版上市。
算法更新支持下端到端架构逐步替代模块化架构。2023 年 8 月,特斯拉发布使用端到端架构的FSD BetaV12。相较于广泛使用的模块化架构,端到端架构结构简单,可通过数据学习迭代,避免了模块化架构中多个模块的误差积累和商业化落地所需的大规模投入。国内厂商中,小鹏于 2023 年 10 月发布智驾新架构XBrain,其中 XPlanner 可实现类似端到端架构的基于神经网络的规划与控制。 软件革新驱动硬件减配,智驾降本趋势初现。在软件端转向纯视觉或重感知路线后,感知层硬件需求降低。特斯拉 Model Y 在使用 8V12U,少于国内主流智驾车型传感器配置的情况下,通过算法与数据训练积累优势实现了第一梯队的智驾体验。国内厂商在算法端积累后通过减少传感器配置实现进一步降本的趋势初现。华为ADS2.0 仅配置 1 个激光雷达,较ADS1.0 减少2 个,按5000 元/个的价格计算,单车激光雷达配置成本下降1万元/辆。
智驾产品力提升,用户付费意愿增强。在城市NOA等高阶智驾功能逐步开放后,智驾车型产品力提升明显,叠加本轮价格战中具体车型价格降低,用户付费意愿明显增强。2023 年上市的热门智驾车型中,智驾款付费率普遍超过 50%,其中问界 M7/小鹏G6/小鹏G9/云朵灵犀版智驾版选购率分别超过 60%/80%/70%/80%。智驾功能的有无以及产品力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 智驾东风助推自主车企品牌力重塑。我国自主品牌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起步较早,在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中形成了相对优势。随着智能驾驶体验在选购因素中的占比不断提升,自主车企逐步通过出色的智驾汽车产品重塑品牌力,自主品牌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的固有印象逐步转变,消费者愿意为自主品牌中高端车型付费。2023 年 1-10 月,自主品牌理想/蔚来实现销量28.5/12.8 万辆,分别位居我国豪华车品牌销量第5名和第 9 名。我国自主品牌首款百万级豪华车仰望U8预定量超 3 万辆。
3 整车投资:看好智驾爆款潜力,2024 年出海增量可期
3.1 成本向下体验向上,智驾产品力成竞争关键
2024 年新能源渗透率预计达44%。随着宏观经济稳步向好,乘用车需求有望持续稳健增长,基于此我们预测,2024 年乘用车批发销量达2689 万辆,其中出口销量达502万辆,出口成为乘用车销售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根据新能源车 2023 年销量 38%的增速来看,假设2024年销量增速为 32.8%,则销量预计达1191 万辆,则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预计持续提升至全年44%。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智能驾驶在体验方面两方向分别拓展,进一步拉开与传统燃油车的驾驶体验差距。在高端智驾方向,城市 NOA 等高阶智驾功能完善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在中低端车型方向,智驾降本推动中低端车型搭载率提升,进一步提高中低端新能源汽车产品力。二是新能源汽车较传统燃油汽车更具降价空间,上游电池原材料价格下行向整车端让利。其中插混乘用车凭借其高适用性和下沉市场契合度,预计2024 年销量达 430 万辆,同比+54%。
L2 渗透率预计达到近 60%,城市NOA 广泛落地。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 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满足L2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标准的比例将突破45%。以城市NOA为代表的高阶智驾功能从 2023 年的导入期进入2024年的推广期。按各品牌的推广计划。截至2024 年底,国内主流智驾厂商均将上线城市 NOA 功能,华为、小鹏、理想、魏牌和智己等品牌将至少支持100 城。据高工智能汽车预测,2024 年 NOA 渗透率将达到10%及以上。智驾体验:高阶智驾竞争从“人无我有”转向“人有我优”。进入广泛推广期后,高阶智驾厂商间竞争从“人无我有”转向“人有我优”,智驾体验成为消费者在横向对比选购时的关键影响因素。消费者智驾体验包括两方面:一是具体车型智驾性能,体现在智能驾驶功能数量、响应时间、控制精度等,主要考验智驾方案算法性能、硬件配置和软硬件融合情况。二是城市NOA等高阶智驾功能支持的城市数量,直接影响智驾功能目标消费者的数量。
智驾选购:降本向下渗透是智驾市占率提升的关键。2024 年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的关键是降本。据壹零社估算,当前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自研智驾系统总成本占整车售价的 5%-8%,而智驾系统成本占整车售价的3%-5%是适合规模化量产的区间。我们认为未来智驾系统降本的路径主要有二: 1)技术路线转换下软硬件减配降本。自主品牌逐步从高精地图转向重视觉、轻地图或去高精地图,算法端 BEV+Transformer+occupy 架构逐步落地并通过大量实际数据训练迭代,实现高阶智驾功能所需的传感器数量减少,智驾系统硬件成本降低;绘制和后续维护更新成本高昂的高精地图不再需要。 2)规模化生产压降零部件成本。在智驾车型渗透率提升的推动下,行业整体对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硬件的需求不断提升,零部件厂商有望通过提升生产规模摊薄成本。 从落地产品来看,大疆智驾系统总成本已压降至5000 元左右,搭载于宝骏云朵、KiWi EV 2023 版等10万元级别车型中,可实现 L2 级智能驾驶功能。2023 年10 月发布的毫末 HPilot 系列三款智驾系统成本分别为3000/5000/ 8000 元。其中 3000 元级的HP170 可实现高速、城市快速路无图 NOH 以及行泊一体等L2 级智驾功能。按照 3%-5%的比例计算,HP170 的3000 元级智驾系统可支持 10 万元及以下车型。
智驾产品力+优质车型供给,自主品牌份额有望持续提升。我们认为 2024 年自主品牌份额有望持续提升,主要原因有二: 1)智驾产品力提升继续拉开与合资品牌的体验差距。自主品牌在智能驾驶平台的规划和落地上,领先传统合资品牌约 2-3 年。随着2024 年城市NOA 等高阶智驾功能的推广普及以及降本驱动下智能驾驶向中低端价格带车型渗透,自主品牌产品力较合资品牌差异度进一步提升。2)2024 年自主品牌优质车型供给充足。华为智选合作品牌问界、智界、江淮和阿维塔2024 年均有新车型上市,其中与江淮汽车合作车型定位为百万级别,将成为华为智选首款超豪华车。新势力中蔚来 2024 年推出新品牌阿尔卑斯,定位 20-30 万元价位,填补当前品牌价格带空白。小 鹏 与 滴 滴 合 作 的 MONA 品牌车型预计于2024Q3 上市,面向 B 端网约车市场,价格预计在 15 万元左右,有望凭借滴滴的网约车平台优势贡献销售增量。
从智驾这一主线来看,产品力+优质供给是销售增量实现的核心,华为智选阵营和蔚小理等新势力品牌先发布局智驾系统,2024 年均有丰富的新车型预期上市,看好华为智驾产品号召力以及新势力品牌下沉市场增量。
3.2 整车出口增量可期,看好拉丁美洲与东南亚市场
海外市场方兴未艾,新能源汽车出海贡献出口增量。综合成长性、政策和中国品牌认可度来看,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迅速的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有望在2024年持续贡献我国汽车出口增量。 乘电动化东风,本土建厂支撑东南亚出口增量。以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正处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期,泰国 2023 年1-10 月新增电动汽车登记量同比增长超 400%。截至2023 年7 月,泰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 2.6%,远低于50%的政策目标,增长空间广阔。两国政策均对本地生产的电动汽车给予一定的税务优惠和补贴,泰国对计划三年内落地当地的整车厂给予 7-15 万泰铢/辆(约合人民币1.5-3 万元/辆)的补贴,印度尼西亚则对当地生产的电动车最高补贴 8000 万卢比(约合人民币 3.7 万元)。在政策优惠支持下,中国整车厂商东南亚建厂,产能落地后凭借补贴优势和国内电动化、智能化产品优势,有望推动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出口高增。
政策环境宽松,成本优势有望进一步打开市场。在没有本土车企的背景下,拉丁美洲汽车进口政策相对宽松,墨西哥临时豁免电动车的临时进口税,智利等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实行零关税。在没有歧视性关税的阻碍下,中国车企相较于德系、日系等汽车供应链成本优势突显,有望进一步获取市场份额。已在巴西、阿根廷等主要拉美国家布局当地产能和销售网络的奇瑞、比亚迪等有望在工厂投产支持下,获得出口增量。
欧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高阶智驾车型有望挤入。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下,欧盟于2023 年9 月正式启动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叠加欧洲本土汽车品牌表现强势,中国车企有望通过自身具备领先优势的智驾车型打开市场,比亚迪、上汽、蔚来和极氪等多款车型已进入欧洲市场。北美市场由于其对中国车企高额的关税,当前中国车企无价格优势,市场开拓较为困难。 小鹏&大众、零跑&Stellantis 或成出海新范式。在我国汽车智能化能力领先全球的背景下,通过与国际成熟车企战略合作形成技术输出或成为我国车企出海新范式。2023 年 7 月,小鹏与大众达成战略合作,一方面,合作车型的采购、生产和销售在大众采产销的助力下有望进一步降本并打开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小鹏向大众收取技术服务费的模式,有望重构车企盈利模式。
从出海这一主线来看,拉丁美洲和东南亚是预计2024 年有较大出口增量的市场,当地建厂的车企在政策优惠以及产业链成本等方面更具优势。2023 年加速布局海外市场的比亚迪、长安和长城以及中国车企出海老牌劲旅奇瑞等有望在当地工厂+国内电动智能化技术的双重优势下获得较大出海增量;合作海外成熟车企,实现合作车型出海增量和技术输出收益或成我国车企出海新范式,合作已落地的小鹏有望率先获取出海增量。
4 零部件投资:产品客户双维共振,关注智驾新增量
产品维度优选赛道,客户维度优选标的。在本轮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汽车零部件厂商主要从产品和客户两个维度收益。从产品维度,电动化和智能化两大趋势下,用户对新时代智驾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车增加了新需求,进而创造新产品。在电动化方面,一体化压铸、空气悬挂、三电系统和热管理等新产品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而逐步应用。在智能化方面,域控制器、线控底盘、空气悬架、激光雷达、智能座椅、HUD、氛围灯等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应用下逐步上量。从客户维度,特斯拉、比亚迪以及近期的华为智选、理想等整车核心玩家在车型销量攀升的作用下,产业链持续发酵,为相关标的带来业绩弹性。
4.1 智能驾驶:关注智驾发展核心增量赛道
4.1.1 域控迎来增量空间,关注Tier1 供应商
智驾渗透率提升下推动域控制器上车量增长。在智能化和网联化趋势下,传统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由于成本高、算力利用效率低等不再适应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需求,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逐步上车。当前整车 E/E 架构一般按功能分为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座舱域和驾驶域。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2022年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渗透率由 1 月的3.7%提升至11月的 10%,同比+6.3pct。在智驾能力成为品牌产品力护城河,智能驾驶渗透率不断提升的当下,智驾域控制器有望进一步渗透。 四类合作方式,Tier1 厂商占主流。当前域控制器厂商与主机厂商的合作方式主要包括四种:一是整车厂商委托代工域控制器,即在自研基础上,将生产环节外包;二是 Tier1 供应商提供域控制器,即芯片商提供芯片、开发软件栈和原型设计包,Tier1 提供域控制器生产、中间层以及芯片方案整合,是目前主流的合作方式;三是 Tier1.5 连接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开发,主机厂掌握系统自主开发权,域控制器厂商整合芯片、传感器等Tier2 资源;四是 Tier0.5 全栈参与,即主机厂和域控制器厂商深度绑定,全程参与研发、生产和制造。
强势Tier1厂商值得关注。域控制器行业壁垒较高,自研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虽然整车厂商自研意愿较强,但受限于研发技术积累、销量不足以及资金限制等,仍选择与 Tier1 厂商合作。国内主流Tier1 域控制器厂商有华为、德赛西威和经纬恒润等。国内域控制器厂商也积极需求加深与整车厂商的合作关系,德赛西威与富奥股份和一汽集团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与整车厂商在股权方面进一步合作,巩固自身的 Tier1 供应商地位。
4.1.2 爆款高端车型有望提高空气悬架渗透率
显著提升驾驶体验,逐步成为高端智驾车型标配。空气悬架系统是汽车底盘电动化、智能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显著改善驾驶体验的底盘零部件。作为半主动悬架,空气悬架系统可以控制车身底盘高度、车身倾斜度以及减震阻尼系数等,能够显著提升驾驶体验、乘坐舒适性以及 SUV 在坎坷路面的通过性。在已发布的高端新能源车型中,空气悬架已基本成为主流配置。
2024 年高端智驾车型供给充足,有望进一步提升空气悬架上车率。2023 年 1-8 月,我国标配空气悬架的新车销量约为 33.6 万辆,渗透率达2.6%,去年同期销量为 10.3 万辆,渗透率不足 1%。渗透率的提升主要是国内高端智驾车型销量拉动。2024 年问界M9、理想MEGA、智界 S9 以及小鹏 X9 等一众高端新能源车型计划上市,在高端智驾功能的加持下,爆款车型销量走高有望带动空气悬架上车率进一步提升。 关注市场导入期占据先发优势玩家。据盖世汽车数据,2023 年 1-8 月,国内空气悬架前装出货量排名前四的供应商分别为孔辉科技、威巴克、保隆科技和大陆集团,对应市占率分别为 40.6%、22.5%、22.2%和9.3%。
4.1.3 智能底盘增量可期,线控制动国产替代正当时
L3-L4 法规落地,政策推动下智能底盘增量可期。2023 年 11 月 17 日,《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L3-L4 自动驾驶标准、测试方法、权责划分和申请办法等首次明确。在政策推动下,自动驾驶有望向更高级别发展进步,智能底盘作为高阶自动驾驶的必要组成部分增量可期。智能底盘以导线代替传统的机械、液压等连接方式,以电信号接受指令并控制汽车零部件。这一变更带来的快速响应优势和底盘零部件之间工作协同性的提高优化了驾乘体验并提升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线控转向、线控制动发展潜力巨大。智能底盘包括线控油门、线控换挡、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等部分。具体来看,线控油门技术成熟度较高,渗透率接近100%;由于电动汽车依靠电机驱动,一般为单挡位,不需要线控换挡技术,线控换挡技术一般于中高端燃油和混动车型上搭载,渗透率约为 25%;线控制动渗透率约为20%,伴随着技术成熟度的提升,驾驶安全性的忧虑逐步被消除,进入快速成长区间。线控转向技术难度较高,部件设计等有待进一步优化,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线控制动渗透率进入快速成长空间,国产替代进行时。线控制动技术的市场起步阶段,博世凭借先发优势占据垄断地位,据佐思汽车研究数据,2022 年1-5 月,博世在线控制动市场份额接近 90%。我国零部件供应商伯特利、拓普集团、亚太股份和同驭汽车等逐步实现线控制动产品的规模化量产,据盖世汽车数据,2023 年7月本土企业线控制动市场份额达39.8%,较1 月的28.2%提升 11.6pct。本土企业有望依靠成本优势开拓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4.1.4 国内高阶智驾标配,激光雷达降本路径清晰。
国内 L2++智驾方案普遍搭载,激光雷达成高阶智驾车型标配。从 L2 向更高阶智驾方案的升级过程中,引领者特斯拉通过算法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数据储备等优势,采用基于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国内厂商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通过在感知层硬件加配的方式提升智驾系统性能。激光雷达测量精度高、范围广,主要用于实时建立车辆周边环境的 3D 模型,在无图城市NOA 等高阶智驾功能的实现过程中必不可少。降本路径清晰,推动激光雷达大规模上车搭载。当前激光雷达成本较高,局限于中高端车型搭载是制约其渗透率提升的主要阻碍。在激光雷达的成本构成中,光电系统、人工调试和机械装置等其他部件成本占比分别为 67%、25%和 8%。主要的降本途径有三:一是产业链国产化替代。目前激光雷达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基本为海外厂商,信息处理模块中的模拟芯片、主控芯片和收发端的激光器、探测器均主要由海外厂商供应。禾赛科技等国产厂商已通过自研专用芯片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低的生产成本。二是自动化产线替代。激光雷达生产的高精密度产生了大量的人工装调成本,通过产线的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改造,可提升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三是规模化生产降本。国内激光雷达主要厂商之一的速腾聚创披露,订单规模达到 10-100 万台时,硬件价格可下探至 200-500 美元。
主要玩家出货量增长迅速,规模化生产放量拐点或已至。2023 年前三季度,国内激光雷达领先厂商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出货量分别达到 10.6 万台和13.4 万台,达到前述披露的降本拐点,规模化生产效果初现。随着国内 L3 规则出台落地,智驾认可度不断提升,智驾爆款车型频出,激光雷达放量拐点或已至。
4.2 智能座舱:购车核心关注点,看好M9 黑科技质变效果
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成为消费者购车核心关注点。据 IHS Markit 调研数据,智能座舱科技成为仅次于安全配置的 2021 年中国消费者购车考虑的第二大因素。据亿欧智库对 2023 年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需求偏好的调研,中控屏、车内娱乐系统、HUD、氛围灯等智能座舱的视觉、听觉系统是消费者考虑的主要因素。
4.2.1 华为引领+产品力全面升级,光场屏有望打开市场空间
智能座舱核心配置,视觉体验有待升级。屏幕作为智能座舱的核心配置,除传统的中控大屏外,更多车型开始配置副驾和后排对应的娱乐屏幕。智能座舱多屏化、大屏化趋势明显,为驾乘人员提供更丰富的娱乐体验。但当前车载屏幕主要存在以下痛点:1)由于后排物理空间有限,屏幕尺寸受限;2)行车过程中观看车载屏幕可能导致眩晕等不适感;3)观看距离受限,长时间观看可能导致视觉疲劳,影响乘客,尤其是未成年乘客眼健康;4)对于部分商业用户,车内使用大屏观看内容隐私性不足。 问界 M9 首发搭载 xScene 光场屏,产品力全面升级解决当前车载屏幕痛点。2023 年4 月华为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会发布车载光场屏,首创大画幅、景深感、低晕动、眼放松的极致体验。车载屏具备以下特性:1)实现 40 英寸超大画幅,较当前10-30 英寸大幅提升尺寸,提升视觉体验;2)成像距离达3 米,大幅降低长时观看的视觉疲劳,据《车载光场屏白皮书》,在临床检测中,光场屏相较于液晶屏幕降低睫状肌调节力96%;3)保证运动信息一致,乘客可清晰感知汽车运动状态,眼耳感知同步,有效降低眩晕感。据《车载光场屏白皮书》,光场屏晕车系数较液晶屏幕降低35%;4)保证仅正对屏幕乘客可正常观看,提升隐私性。
华为引领+体验升级,光场屏上车率有望提升。华为智驾车型问界 M9 首发搭载光场屏上市后,其优秀的产品体验和华为智选的品牌影响力下,更多华为智选车型与其他智驾车型有望搭载光场屏技术。在光场屏上车率有望提升的背景下,当前与华为在光学领域合作紧密的供应商有望受益。光峰科技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优秀合作伙伴,并为赛力斯旗下问界相关车型提供光学解决方案;四川九洲是华为光网络终端产品一级供应商并实现批量供货。
4.2.2 深度融合智能驾驶,AR-HUD 进入渗透率快速增长区间
深度融合智能驾驶,华为 AR-HUD 将于问界M9 首发。相较于显示面积受限的 C-HUD 和仅能显示车况、车速和油耗等车辆信息的 W-HUD,AR-HUD 利用AR 技术将车道导航、倒车影像等投射到驾驶员视线前方,实现与智能驾驶的深度融合。据华为发布会信息,华为AR-HUD方案采用 AutOPtiX 智能车载光技术,拥有业界量产最大画幅,可实现 7.5 米处 70 英寸、10 米处96 英寸画幅尺寸,搭载国内首个 2K 车规级光学呈现模组,将于问界M9 首发搭载。
AR-HUD 搭载量进入快速上行区间。据盖世汽车数据,2023 年前三季度国内标配 HUD 车辆累计达142.9 万辆,较 2022 年全年的 142.5 万辆增长0.4 万辆。AR-HUD在高端智驾车型放量的推动下搭载量进入快速上行区间,2023 年前三季度 AR-HUD 搭载量同比+123%。国产厂商占据主流,关注 HUD 头部玩家。据盖世汽车数据,2023 年前三季度,随着国产HUD 厂商搭载自主品牌车型快速放量,市场份额提升至59.3%,较2022年全年的 44.7%提升 14.6pct。从竞争格局来看,2023年 1-9 月,国产 HUD 厂商华阳集团和水晶光电AR-HUD市场份额分别为 20.2%和 28.2%。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汽车行业2024年度投资策略:看好智驾爆款潜力,自主品牌出海增量可期.pdf
麦肯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新能源汽车行业驶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pdf
长安汽车研究报告:汽车央企转型新生,产品向上开启新周期.pdf
小米汽车专题报告:驶向未来小米汽车产业链从0到1,挖掘赛道瑰宝.pdf
双林股份研究报告:二十载耕耘汽车零部件,轻装再启航续写新辉煌.pdf
汽车行业专题分析:什么是下一阶段乘用车总量成长的新动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