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证券】热管理集成趋势明显,新能源业务加速提升.pdf

2023-08-16
32页
4MB

1 公司概况:国内汽车热管理行业领先企业


国内汽车热管理行业领先企业。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9 年,2007 年在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是专业研发、制造和销售各种热交换器和尾气后处理产品的公司, 现在全球拥有 40 多家全资、控股子公司。目前公司拥有商用车与非道路热管理、乘用车和 新能源热管理、发动机后处理、工业和民用换热四大产品平台,客户遍布亚洲、北美、欧洲 等全球 40 多个国家及地区。


公司前身是成立于 1958 年的国营天台机械厂,成立之初主要生产农机具、曲轴、普通 机床、冲爪机等;1979 年在国内试制成功不锈钢板翅式机油冷却器,填补国内空白,也实 现了产品的跨界转型;1999 年成功改制,实现了国营企业向民营企业的所有制转型;此后 通过收并购扩大产品矩阵,2010 年收购无锡博尼格进入船用、工业领域,2011 年收购湖北 美标进入汽车空调领域,2015 年收购德国普锐进军 DPF 领域,2016 年收购美国 TDI 进军 北美市场,2018 年收购江苏朗信增加冷却风扇、鼓风机等产品,2019 年收购瑞典 Setrab AB 进军欧洲高端市场;2018 年收入突破 50 亿元,第一次创业圆满收官。2019 年之后,银轮 股份调整产品结构,进军新能源产业,第二次创业拉开帷幕。 股权结构分散,实际控制人为徐小敏先生。截至 2023Q1,前十大股东持有公司 27.32% 的股份,其中,董事长徐小敏先生持股比例最高,为 7.0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零零三组 合、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以及宁波正奇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分别持有 4.74%、4.24% 和 4.04%的股份,其中,宁波正奇投资管理中心实际控制人徐铮铮先生为徐小敏先生之子, 间接持有银轮股份 4.04%份额。总体来看,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


营收稳步增长,22 年净利润修复。营收方面,2015 年以来公司营收稳步增长,从 27.22 亿增至 2022 年 84.8 亿,CAGR 15.3%,2023Q1 营收达到 25.55 亿,同比+24.4%,主要由 于公司丰富了新能源产品以及积极拓展了工业及民用板块,综合竞争力提升;利润方面, 19-21 年由于受到汽车行业芯片短缺、大宗材料涨价、出口运费上涨、环保标准切换等因素, 综合成本上升,21 年净利润同比-31.5%,22 年以来,公司在新能源领域聚焦更多资源,在 重点项目上取得了新进展,22 年净利润同比+73.9%,23Q1 同比+80.7%。


营收结构方面,分产品看,公司营收主要集中在热交换器领域,15-22 年均维持在 70% 以上,尾气处理产品占比呈下降趋势,2015 年占比达 16.2%,近年来维持在 10%左右,2022 年为 8.8%。热交换器产品毛利率始终高于尾气处理产品,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由 2018 年 26.2%降至 2022 年 19.6%。分地区看,公司主要营收来源于国内市场,但二次创业阶段以 来,由于公司推进国际化战略,国外营收比重有所增加,由 20 年占比 17.6%增至 22 年 24%。


2 行业分析


2.1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价值量大幅提升


汽车热管理是从整车角度统筹车辆发动机、空调、电池、电机等相关部件及子系统相关 匹配、优化与控制,有效解决整车热相关问题,保证驾乘人员、电池、电机、其他部件等都 在舒适的温度环境内。当前中国热管理市场可分为传统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两大板块,传 统燃油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座舱热管理、变速箱热管理和发动机热管理,而新能源汽车热管 理系统包括座舱热管理、电池热管理和电机电控热管理。 座舱热管理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关键。制冷:新能源汽车座舱制冷基本原理与传 统燃油汽车的相同,利用冷凝放热,蒸发吸热给座舱进行降温,区别是燃油汽车空调压缩机 由发动机驱动,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由电机进行驱动。制热:新能源汽车的制热模式和传 统燃油汽车大有不同,传统燃油汽车制热是将发动机的余热通过冷媒传到车厢内进行升温, 但是新能源汽车没有发动机,常见的制热方式有 PTC 风暖/水暖加热和热泵加热。


新能源行业持续增长为热管理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增量。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 年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688.7 万辆,同比增长 93.4%,渗透率达到 27.6%,根据我们在《汽车 行业 2023 年中期投资策略》报告中的预测,预计 2023 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 857 万辆,渗透率达 36%。汽车电气化带动热管理单车价值量大幅提升,热管理系统的单车价值 量为传统汽车的 2-3 倍。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价值增量主要来自于电动压缩机、热 泵空调、PTC 加热器等组件,系统复杂程度更高。


2.2 热泵推动产品替代升级,集成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趋势一:座舱热管理采用热泵替代 PTC 方案


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加热器:原理是制造热。 利用电阻通电产热,通电加热到达设定的“居里”点温度后,PTC 的电阻会急剧升大,从而 达到恒温加热效果,具有产热效果好、结构简单、可控等优点,同时不会引起烫伤和发生火 灾的安全隐患,安全性能较好。缺点是耗电量非常大,根据汽车之家数据,纯电汽车 PTC暖风空调功率在 2-6kw,以现在 30kWh 的电池组来说,暖风一小时,就消耗了五分之一的 电池电量。 热泵空调:原理是搬运热。电池带动电动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处理,通过车内换热器与 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实现车内供热。制冷剂经压缩机变成高温高压气体,流经四通阀后, 由于四通阀切换流向,高温高压的气体流向室内换热器(此时作用为冷凝器),变成低温高 压的液体放热,低温高压的液体流经膨胀阀降低压力流向车外的换热器(此时作用为蒸发器), 蒸发吸收热量后变成气体,被压缩机吸入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完成一个循环。热泵是 解决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变短的有效方案。消耗 1kw 的电量,PTC 制热最多只能产生 1kw 的 热量,而热泵空调是利用低沸点的制冷剂将环境中的热量带入到车内,车内得到的热量为消 耗的 1kw 电能+吸收的低位热能。所以热泵方案相比 PTC 方案更加省电。


CO2低温热泵技术为未来汽车热管理发展方向。目前热泵的痛点是在低温场景中制热效 果不好,在全球范围内对汽车空调系统替代制冷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CO2 和 HFO-1234yf 两种制冷剂上,相比于 HFO-1234yf,CO2/R744 作为制冷剂具有低温性能优良、成本较低、 安全性较高等优点,如果未来 CO2低温热泵技术实现大规模上车,低温条件下无需 PTC 辅 助即可实现优良制热效果。


热泵空调市场规模增速可观。新能源车热泵空调核心零部件包括电动压缩机、电子膨胀 阀、四通换向阀、管路等,根据亿欧智库数据,CO2热泵空调价值量达 10000 元,传统 PTC 空调单车价值 5500 元,R134a 热泵空调单车价值 7000 元。假设 23-25 年:(1)国内新能 源乘用车销量分别增长 31%/20%/18%;(2)PTC 空调、R134a 热泵、CO2热泵渗透率分别 为 70%/63%/50%、20%/25%/35%、10%/12%/15%,单价分别年降 5%。预计到 2025 年国 内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市场规模为 697 亿元,23-25 年复合增速为 20.3%,其中 R134a 热泵系统市场规模为 255 亿元,23-25 年 CAGR 为 52.2%,CO2热泵规模为 156 亿元,23-25 年 CAGR 为 41.5%,增长空间大。


趋势二:整车热管理系统趋于集成化


当前集成化发展方向是热泵空调与三电系统(余热回收)耦合式集成热管理。早期,由 于新能源汽车油改电架构限制、零部件供应商集成能力不足等原因,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各 子系统一般采用分散架构。分散的热管理系统由于零部件和管路冗余导致成本较高,且无法 对整车热管理进行统一协调管理,效率较低,导致电池、电机余热并未得到有效利用。从系 统架构来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由各子系统分散运行向集成化发展。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可以 回收三电余热降低能耗,提升热泵性能。由于热泵系统在低温场景下性能较差,若可以回收 利用电池电机余热,则能在不额外增加能耗的同时提升其性能。特斯拉是高集成化热管理系 统的开创者,目前已进化至第四代产品。


特斯拉第一代热管理系统各回路功能相对独立,不同回路之间的耦合度相对较小。特斯 拉第 1 代热管理系统应用于 Roadster 车型,全部采用全间接式的换热模式对乘员舱和电池 进行温度控制。 特斯拉第二代热管理系统首次引入四通阀控制结构,可实现电机回路与电池回路的串并 联。Model S/X车型采用特斯拉第 2 代热管理系统,将电机余热进一步利用,同时降低了水 路部件的数量,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


特斯拉第三代热管理系统增加了新的技术应用,结构设计更加凸显集成化。第三代热管 理以 model 3 为载体,引入 superbottle 的集成储液罐,将水泵、电机、水阀进行了大胆的 集成,同时利用电机堵转的技术代替了水暖 PTC,进一步的降低系统部件数量和成本。 特斯拉第四代热管理系统首次引入热泵空调系统,并运用八通阀结构使系统进一步集成 化。新增热泵系统,功能复杂度上升,将八通阀、集成管路、异形储液罐三者结合,使得系 统部件在空间集成度上提升明显。没有单独设置外置冷凝器,而是通过热交换器和管路连接, 与电池回路和电机回路进行耦合,实现整个热管理系统的热量交互,同时进一步集成化,采 用了集成歧管模块和集成阀门模块。该系统通过控制膨胀阀开度、止向阀动作来控制冷媒的 循环,通过控制八通阀的位置来控制冷却液的循环,最终可实现 12 种制热模式及 3 种制冷 模式来应对不同工况需求,降低了单车能耗,增加续航里程。


比亚迪在 2021 年推出 e3.0 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在设计思路上借鉴了特斯拉,取消了 PTC,以热泵电动空调压缩机为基础,一体化热管理控制模组为核心,由冷媒作为介质替代 了传统的水路冷却液,对产生的“冷量”或“热量”再分配至不同需求单位(驾驶舱、刀片 电池、电驱动)。华为在 2021 年发布热管理系统 TMS,采用一体化的设计 理念,分配和传导乘员舱、电池、电驱等区域的热能,提升整车热量的综合利用率,将热泵 工作温度由业界的-10℃降低至-18℃,从而将新能源车续航提升 20%。


2.3 国内厂商后来居上,积极布局集成化


外资占主导地位,份额持续下滑。长期以来,国际龙头企业在整车配套过程中掌握了关 键核心零部件,且具有较强的整体热管理系统开发能力,因而在系统集成方面具有较强技术 优势。目前热管理行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多为外资品牌所占领,电装、翰昂、马勒、法雷奥四 家巨头合计占全球汽车热管理市场份额 50%,但占比已在逐渐下滑。


国内厂商从 Tier 2向 Tier 1升级。国内厂商主要在热管理零部件中拥有一些较为成熟的 单品,如三花智控的电子膨胀阀、奥特佳的电动压缩机、银轮股份的热交换器、克来机电的 二氧化碳高压管路等。依托核心零部件,国内企业近几年积极布局新能源热管理集成化部件 领域,实现从 Tier2 向 Tier1 的升级,并陆续获得了造车新势力、国内外主机厂等新能源车 企的订单,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3 公司分析


3.1 乘用车及新能源占比提升,商用车业务有望恢复


单车价值增长空间大。公司主营业务为热交换器和尾气处理,其中热交换器为主要产品, 占比超 80%。公司产品配套种类完整,形成了 1+4+N 的产品体系,其中“1”是指电动车热 管理系统,“4”是指冷媒冷却液集成模块、前端冷却模块、空调箱模块、车载电子冷却系统, “N”是指细分热管理零部件。从发动机、电池、电机、电控到车身热管理、尾气处理,公 司能够为客户提供价值数百元到数千元的全系列产品,随着热管理集成化增长趋势明显,单 车配套价值增长空间巨大。


乘用车业务及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从板块来看,公司产品主要涉及商用车、乘用车、 工程机械领域。2022 年乘用车业务营收 35.9 亿元,同比+60.5%,占比 42.3%,同比+13.7pp, 销售产品 3436.1 万只,同比+21.9%,增长迅速,主要客户涵盖宝马、戴姆勒、奥迪、法拉 利、通用、福特、日产、沃尔沃、丰田等全球整车厂商以及吉利、广汽、长城、长安、上汽、 一汽等国内主流厂商。2022 年新能源营收 17.2 亿元,同比+105.6%,销量 1448 万只,同 比+189.6%,占比 20.3%,同比+9.6pp,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客户包括沃尔沃、保时捷、 蔚来、小鹏、零跑、通用、福特、宁德时代、吉利、长城、广汽、比亚迪、宇通、江铃、长 安等国内外主流车企及新势力车企等。当前公司新能源业务占比仍较低,随着配套客户数量 增加、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叠加单车价值量提升,公司乘用车及新能源业务营收增长空 间大,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商用车及非道路业务有望恢复。当前商用车及非道路业务仍是公司主业,但占比在不断 下滑,2022 年营收占比 47.7%,同比-16.8pp,客户涵盖全球主流主机厂,例如商用车领域 有戴姆勒、康明斯、纳威司达、斯堪尼亚、一汽解放、东风汽车、中国重汽、北汽福田、玉 柴、锡柴、潍柴等,工程机械领域有卡特彼勒、约翰迪尔、住友、徐工、龙工、三一重工、 久保田等。受前期环保和国六治理政策下的需求透支,以及油价处于高位、疫情等因素影响, 2022 年国内商用车整体需求放缓,全年销售 330 万辆,同比- 31.2%,公司商用车业务 2022 年下滑 19.7%。23 年以来行业商用车销量触底回升,23H1 销售 197.1 万辆,同比+15.8%, 预计全年公司商用车业务也将实现恢复式增长。


客户持续开拓。公司产品面向全球市场,客户分布广泛,在国内外拥有 200 多家知名企 业客户,形成稳固伙伴关系。2020 年,一汽解放、潍柴集团、卡特彼勒、徐工集团、吉利 汽车为公司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分别为 13.11%、6.44%、5.86%、5.1%、4.65%,合计占 比 35.17%,客户集中度持续降低。2020 年 3 月,公司公告与特斯拉开展业务合作,特斯拉 将向公司采购汽车换热模块产品,定价协议的有效时间为 2020 年 7 月 1 日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在新能源客户开拓上实现重要突破。


3.2 产能持续扩张,全球化交付能力增强


目前公司在浙江、上海、山东、湖北、江苏、广东、广西、江西、四川等地建有子公司 和生产基地,在美国、墨西哥、瑞典、波兰等建有研发分中心和生产基地。2016 年,公司 确立实施“二次创业”,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近年来持续实施“产品国际化、人才国际化、 布局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四大国际化战略,2022 年墨西哥工厂完成批产前准备,波兰项 目工厂已经结顶进入内部装修,为 2023 年投入批产做好了准备,全球化交付能力不断增强; 在国内,新布局了四川宜宾工厂,在天台总部,波愣未来工厂、众联科创联合工程院等项目 启动。这些项目的推进,为更好服务公司国内外战略客户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能源产品矩阵扩大,积极推进转型升级。 2021 年 7 月,公司公开发行可转债募集资 金 7 亿元,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热泵空调系统项目拟投资 3.4 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 70 万 套的生产能力;新能源商用车热管理系统项目拟投资 2.3 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 85 万台 电池热管理系统产品生产能力。通过本次募资项目,公司将介入新能源商用车热管理领域以 及新能源乘用车热泵空调领域,完善公司的产业布局,丰富公司的产品矩阵,有助于加快实 现公司产品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公司热交换系统的产业链,巩固公司 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准确把握新能源汽车最新动向,不断提高公司盈利 水平。


及时调整投资计划,匹配行业发展趋势。2022 年 1 月,公司变更 2017 年 7 月非公开发 行股票募集资金的用途,拟使用募集资金金额为 1.91 亿元,将研发中心项目和乘用车 EGR 项目变更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和芯片热管理项目,达产后将形成电池热管理产品年产能 468 万 套、芯片热管理产品 140 万套的生产能力,预计 2025 年达产。原乘用车 EGR 项目的投资 期限至 2022 年 6 月,已投入的资产继续用于乘用车 EGR 产品生产使用;研发中心项目已 到期结项,上海研发中心基本建成,已投入的各类检测设备继续用于乘用车热管理系统研发 所需的各项试验和检测。考虑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应用于燃油乘用车的 EGR 产 品市场渗透率提升未达预期,市场需求低于预测,因此变更该募投项目募集资金用途,体现 公司管理层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及快速反应能力,有利于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竞争力提升。


3.3 发展第三曲线,研发费用持续增长


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发展第三曲线业务(工业及民用板块)。2021 年公司围绕特高压输 变电、地热发电、储能、风力发电、制氢储氢、化工、中央空调、家用热泵空调、数据中心 等领域提前布局和发展。(1)公司在民用换热业务方面,水氟板式换热器、采暖热泵产品水 路侧换热器等业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陆续获得了美的、格力等客户批量订单。(2)当前人 工智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底层的数据中心算力大幅提升,带来芯片发热量几何倍数提高, 液冷技术是目前解决数据中心散热难题的有效方案,热管理系统是影响数据中心 PUE 的关 键因素。公司数据中心热管理研发已持续数年,取得重要进展。(3)在储能方面,电池冷却 板、电子风扇、电子水阀等已形成量产,储能热管理系统与头部客户进行联合开发,目前主 要客户有北美新能源标杆车企和宁德时代。(4)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新型铝片换、风力发电变 压系统外循环冷却机组等产品研发也在持续推进中。


数据中心芯片液冷空间大。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物联网等大数据时代应用崛起,负 责计算、存储、数据信息交互的数据中心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中心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基础 设施之一,根据国家网信办统计,2022 年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为 670 万架,行业规模不 断扩大,用电量与日俱增。与数据高能耗相伴的是设备巨大的产热量,我国当前投入运行的 数据中心中,散热冷却系统以风冷为主,能量利用率低,叠加 PUE 监管趋严,要求至 1.25/1.2 以下,发展新型绿色高能效数据中心液冷散热冷却技术势在必行。根据赛迪顾问,保守来看, 预计到 2025 年我国冷板式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 757.1 亿元,浸没式为 526.1 亿元; 乐观来看,2025 年我国冷板式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 784.9 亿元,浸没式为 545.4 亿元,其中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凭借其优良的制冷效果,市场份额增长速度较快。


储能发展前景明朗,液冷为储能温控主流技术路线。储能系统具有电池容量大、功率高、 散热要求高的特点,且储能系统内部存在电池易热和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容易引发事故, 据索比储能网数据,近十年来全球储能领域发生 70 余起储能安全事故。储能温控能进行有 效热管理,保障系统内部处于一个恒定的温湿状态,是防止储能系统容量衰减、寿命减短、 热失控的关键。目前风冷技术路线市场份额最大,液冷方案是未来发展主流。风冷具备方案 成熟、结构简单、易维护、成本低等优点,是目前储能系统的主流选择,而液冷系统具有换 热系数高、比热容大、冷却效果好的特点,且在不同环境、不同季节影响下效果持续性好。 未来随着储能能量和充放电倍率的提升,中高功率储能产品使用液冷的占比将逐步提升,液 冷有望成为未来储能系统热管理主流方案。据 GGII 预测,2025 年国内储能温控出货价值量 将达到 165 亿元,液冷温控方案在未来将成为市场主流,渗透率约 45%,市场规模为 74.25 亿元。


3.4 成本压力缓解,股权激励稳定人心


原材料价格下滑,成本压力缓解。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结构中以直接材料为主,占比保 持在 80%上下,材料价格变动对总成本影响显著。原材料主要包括铝材、钢材、铁材、铜材 等,20 年在直接材料中占比分别为 38.1%、13.9%、5.9%、1.5%。2021 年,由于大宗金属、 海运费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公司盈利能力承压,22Q2 起各项成本价格有所下降,随着 23 年有望进一步回归常态,公司成本压力短期内将有所缓解。


2022 年公司实施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主要激励对象为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技 术、业务等核心骨干员工,共 432 人,授予了 5101 万份。股权激励的稳步推进,有利于吸 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员工的积极性,为公司可 持续健康发展凝聚内生动力,有效地将股东、公司和核心团队三方利益结合在一起,确保公 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4 财务分析


4.1 营收快速增长,经营持续向好


公司经营快速增长。营收方面,随着汽车市场发展及公司产品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公 司 2022 年营收 84.8 亿元,同比+8.5%,2016-2022 年 CAGR 为 171.9%,保持快速增长。 利润方面,2022 年归母净利润为 3.8 亿元,同比+73.9%,23Q1 归母净利润 1.27 亿元,同 比增长 80.7%,期间费用改善效果明显。


4.2 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中游,毛利率保持稳定


盈利能力较为稳定。2017-2020 年,公司毛利率稳定在 25%以上。2019 年主要由于资 产减值损失增加,净利率有所下滑;21 年以来受原材料及运费价格上涨影响,毛利率承压, 但 22 年以来,公司积极调整期间费用,净利率保持相对稳定,今年以来随着铝、钢、铁、 铜等原材料价格回落叠加费用持续改善,预计盈利能力仍有上升空间。


公司毛利率位于行业中上游,保持较为稳定。2017 年以来 ROE 受行业不景气影响持续 下滑,2022 年迅速回暖,ROE 上升至 8.46%。公司 2017-2022 年总资产周转率平均为 0.7 (次/年),相关营运能力表现处于行业中上游,综合营运能力出色。


公司资产负债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2022 年资产负债率为 61.31%,长期偿债能力欠佳。 公司流动比率处于行业下游水平,近年平均水平为 1.33,2022 年为 1.12,短期偿债能力一般。


4.3 费用率持续下滑,研发费用保持增长


2022 年公司费用率 13.76%,同比-1.65pp,费用控制得当。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 分别为 3.29%/5.57%/4.55%/0.35%,同比分别-1.08/-0.23/+0.38/-0.72pp。由于新技术、项 目增加,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加,公司研发费用近年不断走高,22 年研发费用达到 3.86 亿元, 占营收比例达到 4.55%,22 年财务费用 2974.2 万元,同比-64.32%,主要系人民币汇率贬 值汇兑损益增加所致。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银轮股份研究报告:热管理集成趋势明显,新能源业务加速提升.pdf

银轮股份研究报告:深耕热管理,基于平台能力持续打开成长曲线.pdf

银轮股份跟踪报告:热管理老将 数字能源贡献第三增长曲线.pdf

银轮股份研究报告:第三曲线加速,海外战略全面推进.pdf

银轮股份研究报告:内外兼修,α与β兼具的汽车热管理龙头.pdf

银轮股份研究报告:专注热管理赛道,开拓工业民用新市场.pdf

飞荣达研究报告:华为重要伙伴方,AI时代热管理大有可为.pdf

儒竞科技研究报告:新能源热管理成长可期,热泵控制器龙头加速成长.pdf

开特股份研究报告:热管理领域汽车电子国产替代“小巨人”,2023年归母净利润预增45%以上.pdf

恒帅股份研究报告:紧跟智能化,拓展微电机、ADAS清洗及热管理.pdf

新能源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深度分析研究(27页).pptx

祥鑫科技研究报告:全面布局新能源结构件,客户优质.pdf

新能源及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pdf

2024年新能源电池需求浅析.pdf

华纬科技研究报告:国内汽车弹簧领军企业,乘新能源东风量利齐升.pdf

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2024年春季策略报告:氢能渐起,重视新兴产业链布局.pdf

【西南证券】热管理集成趋势明显,新能源业务加速提升.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