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减碳路径与案例研究

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市场和政策双驱动的发展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2009年标志性的“十城千辆”试点政策开始,逐步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在持续调整的政策引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功从政策驱动的小规模试点阶段及规模化推广阶段,发展到由市场和政策双驱动的快速成长阶段。产销规模方面,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从2010年的5000辆水平增长至2021年的350万辆左右,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延续了快速增长态势。同时,国产新能源汽车也实现了国内对私市场的突破和海外出口的快速增长,体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竞争力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自主可控方面,中国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


关键技术进展


中国通过“三纵三横”研发布局,明确了关键总成与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在动力电池等核心领域建立了一定的发展优势。


纯电动汽车技术稳步突破,整车产品关键性能指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当前,中国纯电动汽车已进入到纯电动专用底盘规模化应用阶段,采用一体化集成设计,降低整车开发成本和生产工艺复杂性,实现整车动力、续驶里程、高低温能耗、整车安全性、智能化拓展等性能全面提升,使得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迈入400-600公里时代,部分企业甚至推出续驶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高端车型,基本满足了消费者的出行里程需求。智能热管理技术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低温性能,支撑新能源汽车-30℃环境温度下的使用,扩展产品销售半径。


氢燃料电池汽车已逐步进入大规模商业示范运行阶段。2021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首批名单公布,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率先推广;2022年2月新增二批河南郑州城市群与河北张家口城市群。预计五个城市群在示范期内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7000辆,将形成自上而下、以点带面的发展动能。截至2021年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保有量已达到9400辆,以商用车为主,主要车型的续驶里程集中在400-800公里,并通过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大规模示范应用,发挥了良好的引领带动效应。


未来发展方向


市场规模层面,新能源汽车将延续增长态势。受政策、技术进步、车型不断丰富、生命周期成本降低等多重因素影响,2021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超出预期,多个专家与机构预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260万辆,渗透率达到21.6%,其中5月份渗透率达到24%。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5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概率超过1亿辆以上,传统燃油车将被加速替代。


技术层面,核心零部件研发创新,整车电动化平台普及,轻量化、智能网联技术开发及落地应用将驱动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动力电池结构正加速向着高集成度的大模组、无模组演化,正负极材料分别向高镍低钴/无钴、硅基等方向发展,叠片工艺以及相关国产方形电池叠片机设备的导入验证是下一阶段产业应用的重点,固态电池、固液混合电池等新电池体系布局是产业长期关注和投入的重要发展方向。高强度钢、铝合金以及塑料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的进一步创新和多材料耦合应用将实现整车减重,降低能耗。智能化、网联化将进一步赋能新能源汽车,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模式创新层面,电池银行、电池回收、车网互动、特定场景重卡换电等创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如电池银行模式通过资本和产业链企业共同参与,统筹电池生产方、整车制造商、金融机构、换电服务商及用户,可有效缓解用户端电池成本过高的问题,助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及价值实现。换电模式可以在提高消费者使用便利性基础上,有效降低消费者生命周期内的总拥有成本,成为电动汽车补能的重要补充。基于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活力。


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与新型电力系统协同发展成为重要方向一方面,电动汽车的真正低碳需要依赖于上游电力供应的绿色化。


目前,中国电力系统仍以煤电为主,这导致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使用煤电而产生间接碳排放。2021年,在现有电网清洁化程度下,纯电动乘用车燃料周期单位行驶里程碳排放为70.6g、相比于燃油车低60%。因此,电动汽车的真正低碳需要上游电力供应的绿色化,即提高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但可再生能源具备间歇性和波动性,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新能源汽车可通过有序充电、V2G、虚拟电厂聚合互动等技术,成为高比例可再生电力系统下重要的可调节负荷及移动储能资源,提供需求响应、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还可通过参与绿电交易,直接助力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另一方面,电动汽车为电网提供需求响应、调峰调频等电力辅助服务,可赚取收益,从而降低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对消费者形成正向激励,引导绿色消费及出行选择。


实现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减碳的基础是摸清现有的“汽车碳家底”。目前,我国汽车产业链碳排放数据匮乏,使得企业与产品层面的碳排放只能采用缺省值或者参考国际通用值进行初步核算,与真实的碳排放水平存在偏差。目前,国内汽车产品碳足迹标识、电动汽车行驶条件温室气体碳减排评估方法标准已启动预研。建议在现有的燃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基础上,以汽车制造企业为责任主体,建立汽车产品的单位公里碳排放标准,在汽车燃料使用阶段排放限制设定时充分考虑使用强度、工况环境等因素。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完善车辆自身制造及上游零部件生产的碳排放标准体系,形成整车和零部件产品碳足迹认证评价规范。以边界明确、方法科学、数据可信为原则,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汽车碳排放核算标准及评价体系。搭建统一的汽车企业和相关产品碳排放信息披露平台,探索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经验,加大对主动披露的企业宣传。


【报告内容看点】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双碳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新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及供应链减排减碳路径

【世界自然基金会】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减碳路径与案例研究
上一篇

【WEZO】2023网红营销行业:好莱坞罢工是一个警钟红人创作者比社交媒体更重要

2023-11-15
下一篇

【CNNIC】互联网行业: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