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金会】中国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中长期战略研究

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空气污染治理实施以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二氧化硫、细颗粒物(PM₂s)等一次污染物浓度较之2013年降幅达到30-50%。但是,近几年来,臭氧(O₃)已经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重要因素,2015至2019年全国O₃年均浓度、污染范围和持续时间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2020年年均浓度虽有所降低,但整体态势并没有完全扭转。仅依靠空气污染物末端治理难以实现空气质量目标,减少与化石燃料使用、传统制造业转型等源头改进也十分重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常规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CO₂)大都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空气质量改善需求也将有利于低碳转型目标的推进。同时各地区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特征、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都存在差异。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省级及区域空气质量目标的实现路径及其对气候减缓的协同效益,无疑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在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下,基于O3、PMzs与温室气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O₃和PM2s污染协同防控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地走下去,今后的协同控制指标体系应如何建立?如何更高地对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


作为近年来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国对于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GBA)的环境空气质量工作提出了要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GBA需要更积极探索在实现双碳目标下,如何走出一条以能源调整、消费控制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的减排路径。O₃综合防控技术和CO₂深度减排已成为当前包括GBA区在内等区域的重大需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管理中不仅要树立多污染物非线性协同控制战略,更要考虑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战略,建立大气二次污染物前体物非线性减排、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施区域甚至是跨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控。

【能源基金会】中国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中长期战略研究

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空气污染治理实施以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二氧化硫、细颗粒物(PM₂s)等一次污染物浓度较之2013年降幅达到30-50%。但是,近几年来,臭氧(O₃)已经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重要因素,2015至2019年全国O₃年均浓度、污染范围和持续时间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2020年年均浓度虽有所降低,但整体态势并没有完全扭转。仅依靠空气污染物末端治理难以实现空气质量目标,减少与化石燃料使用、传统制造业转型等源头改进也十分重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常规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CO₂)大都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空气质量改善需求也将有利于低碳转型目标的推进。同时各地区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特征、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都存在差异。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省级及区域空气质量目标的实现路径及其对气候减缓的协同效益,无疑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在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下,基于O3、PMzs与温室气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O₃和PM2s污染协同防控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地走下去,今后的协同控制指标体系应如何建立?如何更高地对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作为近年来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国对于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GBA)的环境空气质量工作提出了要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GBA需要更积极探索在实现双碳目标下,如何走出一条以能源调整、消费控制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的减排路径。O₃综合防控技术和CO₂深度减排已成为当前包括GBA区在内等区域的重大需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管理中不仅要树立多污染物非线性协同控制战略,更要考虑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战略,建立大气二次污染物前体物非线性减排、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施区域甚至是跨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控。


上一篇

【腾讯】2023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

2023-11-20
下一篇

【AMZ123】亚马逊美国玩具市场观察报告

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