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行业:2021年度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蓝皮书
近三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受到资本市场的瞩目。中国作为全球医药行业发展重要力量,适应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变化及冲击,虽然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规模出现了一定的周期波动,但整体呈螺旋上升趋势。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未减,其中最受欢迎的治疗领域仍为抗肿瘤领域,其次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抗病毒领域;最受关注的靶点为2019-nCoVSpikeglycoprotein,进一步说明疫情之下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战略变化。在二级市场中,2021年中国共有89家生物医药企业分别在中美两国三地(即A股、H股及美股)完成IPO。其中百济神州为首个“美股+H股+A股”三地上市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
2021年,中国1类临床在研产品共计1586个,研发阶段主要集中在临床Ⅰ期,占比为56.6%,其次为临床Ⅱ期及早期临床申请在研产品,占比分别为21.9%和10.1%。在融资额TOP10治疗领域临床在研产品研发阶段分布方面,中国1类临床在研项目中,涉及上述十大治疗领域的在研品种共计1309个,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共829个,占比63.33%),其分别为抗病毒领域和代谢性疾病,占比分别为11.46%和11.00%。各细分治疗领域中,中国最高研发阶段均主要集中在临床I期,占比在46.59%~62.6%之间。在融资额TOP10靶点涉及临床在研产品研发阶段分布方面,中国创新药临床在研项目中,涉及上述十大靶点的在研品种共计156个,主要集中在临床Ⅰ期,占比达52.56%。靶向2019-nCoVSpikeglycoprotein的中国临床在研药物共计13个,均用于开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适应症,以临床Ⅱ期项目为主(共8个,占比为61.54%)。TOP10靶点中,HER2靶点涉及的中国1类临床在研品种数量最多(44个),JAK家族、CD19及FGFRs靶点在研品种数量均超过20个,而TNF-α、IL-17、KRAS及Trop2靶点在研品种数量均低于10个,且上述8个靶点的临床在研项目均以临床早中期为主。
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投融资服务专委会发起,联合药渡集团、国投招商投资、富煜亚洲、沈阳三生、财数科技、泱深生物等多家科技企业及投资机构,共同重磅发布《2021年度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旨在全面梳理、展示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聚焦领域以及投融资企业研发领域布局情况。
《蓝皮书》共分为八大部分,分别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二级市场融资情况、中国生物科技公司一级市场融资情况、中国创新药临床阶段统计、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研发管线布局、中国疫苗企业融资情况、中国IVD企业融资情况、投资公司重点关注的治疗领域分析以及附录。
近三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受到资本市场的瞩目。中国作为全球医药行业发展重要力量,适应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变化及冲击,虽然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规模出现了一定的周期波动,但整体呈螺旋上升趋势。
《蓝皮书》数据显示,在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二级市场共有89家企业在中美两国三地完成IPO融资,融资金额超1300亿人民币;其中:
A股上市57家,募资843亿人民币(含科创板34家,募资577亿人民币);港股上市企业24家,募集总资金560亿港元;美股上市企业8家,募集总资金近11亿美元。
一级市场共有588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融资,已披露的总融资额超1187亿元,其中276家生物医药研发企业融资总额888亿元,占比整体市场融资额的75%。由此可见,生物医药新药研发领域始终为投资机构重点关注领域。
受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居民医疗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等因素驱动,我国医疗消费需求显著增加。生物医药领域,受医保控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要求以及鼓励创新药物研发等政策下,高附加值新药研发能力已成为药企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药产品研发方面,依据药渡数据库统计,中国1类临床在研新药产品共计1586个,其中57%的在研项目处于临床I期。
《蓝皮书》总结了2021年度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项目TOP10靶点和治疗领域,并针对投资公司重点关注的靶点及治疗领域进行综合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针对新冠研发的相关产品备受资本市场青睐,2019-nCoVSpikeglycoprotein成为2021年度融资额TOP1靶点,除此之外,JAK、CD19、KRAS等靶点均已纳入融资额热门靶点TOP10。该十大热门靶点涉及的中国1类在研项目共计156个(53%集中在临床早期)。融资领域方面,2021年度融资项目治疗领域主要集中在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
在研发投入方面,2017-2020年,中国医药上市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升高。研发投入TOP100医药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从1000万左右至几十亿元不等。其中,百济神州近年来的研发投入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医药研发型企业,自2017年的17.3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3.72亿元,是当年研发投入排名第二医药企业的1~2倍。在治疗领域方面,上述生物医药企业在研管线治疗领域集中度较高,尤其聚集在肿瘤领域,占比高达62.48%,其次为免疫性疾病领域,占比为9.15%。
此外,《蓝皮书》指出,通过对2021年度靶点投资历史分析,同质化“跟随投资”情况依然严重,且大部分靶点国外已有多个上市药物,根据创新药上市销售固有规律,资本退出可行性问题将在未来三到五年中逐渐凸显。建议未来的投资热点向创新度较高靶点倾斜,特别对于国内与国外研发进度相同或相近的靶点应给与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