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中国~中东经贸合作前景广阔:转型中的中东经济
油气资源是海湾国家长期以来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海湾国家也纷纷出台经济转型规划,推动从依赖能源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转型。除了在能源领域改革之外,制造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以及旅游等非石油产业也是其转型的重点领域,通过出台一系列加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积极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这将给中国企业赴中东地区拓展业务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发展机遇。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货物贸易往来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进入21世纪,随着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双方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2022年海湾国家已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且中国自2018年开始就超过欧盟成为海湾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新冠疫情之后,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双边贸易表现非常亮眼,继2021年创下44.3%的增速新高后,2022年再次录得27.1%的高位快速增长,遥遥领先于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东盟、欧盟及美国的增速,也快于中国与非洲、拉美等新兴经济体贸易发展的总体速度。进入2023年,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需疲软,一季度中国与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增速均转为负值,但中国与海湾国家、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贸易增速仍保持了正增长,成为中国外贸的新亮点。
沙特和阿联酋为中国在海湾地区的前两大贸易伙伴,中国与这两个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与海湾地区贸易总额的比例常年维持在70%左右。其中,2021年,中国与沙特双边贸易总额达到873亿美元,占中海贸易总额的37.5%;与阿联酋贸易总额达到724亿美元,占比为31.1%。中国与海湾地区六国,除了对阿联酋和巴林为贸易顺差之外,对其余四国均长期处于逆差地位,这是因为沙特、阿曼、科威特和卡塔尔是中国主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国,2021年中国从这四个国家合计进口原油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34%,规模庞大。此外,阿联酋虽然也是中国主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国,但阿联酋从中国进口产品涉及范围较广,总体进口规模也较大,因此是中国在海湾地区的主要贸易顺差国。
从投资模式来看,以往海湾国家的投资策略较为被动,更偏向于选择更懂得当地情况的外国基金公司,仅出资担任有限合伙人(LimitedPartner)。如沙特公共投资基金,阿布扎比投资局和卡塔尔投资局都通过软银集团旗下的愿景基金(VisionFund)间接对中国的初创高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但2019年以来,海湾国家各国陆续宣布新的投资战略。新战略将基于积极的主动管理模式,扩大其在各国驻地的团队,例如成立该国主权基金的域外办公室,增设驻地全权董事会代表等,以便直接参与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日程,或直接派人参与所投公司的经营和再投资业务,减少之前作为有限合伙人的决策限制。新的投资模式使海湾国家主权投资基金能够更深入地参与经营和投资,可助力国家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
从地域上看,海湾国家的主权投资基金传统上普遍青睐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一方面缘于中东资本注重投资信用与成熟体制,而欧美发达经济体的资本运作历史悠久,机制成熟,信用良好。另一方面,欧美地区的投资产品丰富完善,且有多样化的运作模式,如各级代理投资,合伙人制度等,供海湾国家进行投资选择。此外,在世界经济波动加大的时候,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资产避险能力较强,有助于投资者维护自身的权益和财富。在阿布扎比投资局的组合中,对北美投资比例区间由2019年的35%—50%增长至2021年的45%—60%。而在阿曼投资局的组合中,北美地区的投资在40%以上,欧洲地区的投资也占到四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