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医药生物行业报告:增长拐点与投资机遇分析
5月行业投资观点
业绩真空期,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提升,关注医药创新及热点赛道。
4月回顾:2024年4月医药生物板块上涨2.6%,同期沪深300上涨1.9%,医药板块跑赢沪深300约0.7%,位列31个子行业第4位。本月子板块化学制药上涨6.31%、医疗器械上涨4.09%、中药上涨3.92%、医药商业上涨3.66%,其余子板块医疗服务、生物制品分别下跌4.51%、1.56%。
展望5月:业绩真空期,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提升,关注医药创新及热点赛道。医药持仓仍处低位,Q1业绩见底,基本面有望逐季向好,建议加配。我们统计了A股基金(偏股型&普通股票&灵活配置基金)前十大重仓,2024年Q1医药板块占比11.35%(环比下降1.55pp),扣除医药基金后占比4.89%(环比下降2.11pp)。扣除医药基金后医药板块低配2.39%,配置占比较2023Q4下滑1.55pp。
医药板块持仓仍处低位,且环比明显下滑。在去年疫情放开、院内恢复、海外出口等高基数影响下,2024Q1预计成为全年业绩低点。随着国内市场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入院工作逐步开展;全球库存影响消除,地缘政治预期平稳,医药板块基本面有望逐季向好,下半年预计出现明显拐点。结合当下仓位、基本面等情况,建议积极加配医药。5月我们继续重点看好创新药/仿制药、中药、特色原料药三个板块,同时建议在业绩真空期积极参与相关热点主题投资机会,如GLP-1多肽产业链、合成生物学、AI制药等。
1、创新药:Q1业绩超预期,叠加支持创新药产业发展利好政策,重点看好:1)近期首次实现核心创新药管线商业化,经营效能优秀的创新药企:艾力斯、神州细胞、凯因科技、上海谊众等;2)细分行业子龙头:建议关注艾迪药业、康蒂尼、康弘药业等;3)生物类似药出海美国:具备一定行业壁垒和相对确定性,具有高投入产出比,建议关注百奥泰、复宏汉霖、绿叶制药等;4)传统药企创新升级:康辰药业、奥赛康等。
2、中药:Q1高基数下业绩仍旧亮眼,中药行业当下政策环境良好,国企改革等大背景下企业自身经营不断改善,叠加呼吸道疾病高发催化,我们认为板块有望持续表现出稳健快速增长趋势。基于业绩确定性+估值性价比,中药板块的配置性价比仍然较高,建议重点关注:1)竞争优势突出、ROE持续优化的高分红个股:济川药业、华润三九、东阿阿胶等。2)经营趋势向好、Q2起业绩增速有望趋势向上的个股:方盛制药、马应龙、以岭药业。
3、特色原料药:Q1业绩普遍超预期,得益于新产品开始放量。行业经历了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存量业务处于底部区间,下行风险有限。增量新业务在2024年开始迎来全面向好,包括专利到期抢仿API、原研转移CMO、制剂一体化放量。我们认为业绩可持续,行业有望进入3-5年的高速成长期,拐点已现。1)重点推荐增量业务明确的弹性标的同和药业、天宇股份、奥锐特,稳健性较强的仙琚制药。2)重点关注普洛药业、奥翔药业、司太立、美诺华等。
4、热点主题:5月业绩真空期,市场投资有望活跃,主题轮动较快。看好GLP-1需求的持续爆发,重点推荐产业链相关优质公司诺泰生物、圣诺生物、奥锐特等。建议关注合成生物学的川宁生物、华恒生物,AI制剂相关的泓博医药、成都先导等。
中泰医药重点推荐组合
5月重点推荐:同和药业、三生国健、荣昌生物、九强生物、仙琚制药、诺泰生物、九典制药、益丰药房、东阿阿胶、联邦制药
中泰医药重点推荐4月平均涨幅1.58%,跑输医药行业1.03%,其中东阿阿胶(+11.7%)、济川药业(+9.91%)、诺泰生物(+6.0%)等表现亮眼。
医药板块2023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数据详细拆分
收入及业绩完成阶段性筑底,迎接逐季修复趋势
我们统计了A股所有医药上市公司的2023年全年及2024年一季度情况,剔除部分次新股、转型股、北交所股票和个别数据异常及缺失个股后,总计435家上市公司。
2023年医药上市公司累计收入增长0.9%,利润总额下降19.2%,扣非净利润下降24.0%,收入增速放缓,业绩有一定下滑,主要由于:1)2022年疫苗接种、新冠检测等抗疫业务增厚基数;2)2023年下半年宏观政策环境变动,尤其影响部分院内场景使用的药品及医疗器械。2024年Q1医药上市公司收入增长0.8%,利润总额下降0.6%,扣非利润增长4.8%。2024Q1相对2023年同期政策环境更为严格,且2023Q1正值疫情管控放开初期,抗疫相关产品使用高峰,且部分诊疗需求集中爆发,造成高基数。我们认为行业基本面在政策压力下已经完成阶段性筑底,展望2024Q2及下半年,医药板块收入及业绩增速有望呈现逐季修复趋势。
盈利能力略有波动,营运能力基本稳定
毛利率、经营性现金流略有下降。2023年医药上市公司毛利率32.38%(同比-1.83pp),整体略有下降。其中化学原料药29.55%(-1.16pp)、生物制品57.13%(-2.7pp)、医疗器械50.09%(-4.33pp)三个子板块毛利率降幅较大,我们预计主要是由于新冠产品降价、原材料价格波动、药品集采以及2022年同期高基数等综合因素所致导致。其余子板块毛利率基本稳定。板块整体经营现金流2565.6亿(-10.28%),各板块明显分化。其中化学制剂(+26.16%)、生物制品(+96.33%)、医药商业(+25.26%)现金流表现较好,我们预计主要是血制品、胰岛素、创新治疗药物在疫情放开后需求释放,新冠相关企业原材料采购减少所致;医疗器械(-56.97%)现金流显著下降,我们预计主要因院内市场宏观环境扰动所致。
期间费用:研发活跃度提升,环境趋严背景下子行业销售费用率分化。2023年医药板块销售费用率13.46%(-0.01pp)、管理费用率5.21%(+0.23pp),财务费用率0.26%(-0.02pp),研发费用率4.54%(+0.24pp),整体基本稳定,随着疫情管控放开,医药企业的研发活跃度进一步提升。自2023年下半年起宏观环境趋严,化学制剂板块、生物制品板块中的生物药主营企业因收入具有一定韧性的同时减少销售活动而使销售费用率小幅降低,医疗器械板块则由于收入受损明显而显现三费费用率小幅上涨。
资产负债率稳中有降,政策环境变动下应收及存货周转能力基本稳定。2023年医药板块资产负债率38.70%(-0.84pp),企业负债结构不断优化;医药板块应收账款周转率4.02(-0.07次),存货周转率3.93(-0.01次),与2022年同期基本持平。
分板块:分化明显,生物制品、医药商业、中药、化学制剂表现优异
申万一级子行业中,2023年收入增速排序为生物制品(+13.01%)、医药商业(+7.43%)、中药(+6.08%)、化学制剂(+1.20%)、医疗服务(-3.92%)、化学原料药(-4.19%)、医疗器械(-26.75%);扣非净利润增速排序为中药(+24.96%)、生物制品(+20.24%)、医药商业(-1.56%)、化学制剂(-5.53%)、医疗服务(-15.27%)、化学原料药(-40.73%)、医疗器械(-57.65%)。
申万一级子行业中,2024Q1收入增速排序为化学制剂(+5.59%)、生物制品(+1.95%)、医药商业(+1.34%)、化学原料药(-0.09%)、中药(-1.03%)、医疗器械(-1.71%)、医疗服务(-7.16%);扣非净利润增速排序为化学制剂(+75.03%)、医药商业(-1.33%)、化学原料药(-1.45%)、医疗器械(-2.00%)、中药(-6.78%)、医疗服务(-32.35%)、生物制品(-33.66%)。
子板块:生物制剂得益于血制品浆站拓展和主要产品医保适应症解限、生物药及疫苗常规大单品放量,实现快速增长;中药受益政策红利叠加经营改善,行业景气度持续;医药行业、化学制剂表现韧性。国际形势扰动、竞争加剧、新冠订单退坡等带来医疗服务、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板块扰动。
生物制品:2023年子板块收入增长13.01%(+5.70pp),扣非净利润增长20.24%(+81.47pp)。2024Q1子板块收入+1.95%(-3.59pp),扣非净利润下滑33.66%(-14.85pp)。血制品受益于政策红利的稳健增长,胰岛素、抗肿瘤创新药等生物药在海内外快速放量均为板块带来持续驱动,2024Q1利润波动则为部分疫苗厂商市场竞争加剧、研发投入大幅增加所致。
医药商业:2023年子板块收入增长7.43%(-0.79pp),扣非净利润下滑1.56%(-6.37pp)。2024Q1子板块收入增长1.34%(-13.55pp),扣非净利润下滑1.33%(-22.73pp)。板块收入及利润规模在自我诊疗药物需求高基数背景下保持稳定。
化学制剂:2023年子板块收入增长1.2%(-1.11pp),扣非净利润下滑5.53%(-17.64pp)。2024Q1子板块收入增长5.59%(-0.12pp),扣非净利润增长75.03%(+59.32pp),收入端在变动的环境中表现出韧性,利润端Q1大幅增加则主要受益于部分标的集采影响出清、销售费用节省等。
中药:2023年子板块收入增长6.08%(+1.22pp),扣非净利润+24.96%(+24.72pp)。2024Q1子板块收入下滑1.03%(-15.73pp),扣非净利润下滑6.78%(-38.26pp)。23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叠加企业自身经营改善、抗疫相关产品催化,板块表现亮眼增速。24Q1主要由于高基数扰动。
化学原料药:2023年子板块收入下滑4.19%(-14.17pp),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40.73%(-54.47pp)。2024Q1子板块收入下滑0.09%(-5.85pp),扣非净利润下降1.45%(+16.54pp)。原料药行业在23年经历了去库存、订单外流、竞争加剧,出现收入利润大幅下滑。24Q1板块出现明显改善,其中特色原料药目前存量业务处于底部区间,下行风险有限,增量新业务在24年迎来全面向好趋势明确,拐点可期。
医疗服务(分类包含CRO/CDMO、医疗服务、ICL等):2023年子板块收入下滑3.92%(-38.21pp),扣非净利润下滑15.27%(-76.89pp);2024Q1子板块收入下降7.16%(-5.44pp),扣非净利润下降32.35%(-18.63pp)。2023年收入及业绩受益于疫情管控放开后门诊、手术量复苏,但被投融资遇冷导致的CRO/CDMO景气度下降、基数效应导致的ICL收入及利润下滑抵消。
医疗器械:2023年子板块收入下滑26.75%(-40.02pp),扣非净利润下降57.65%(-54.97pp)。2024Q1子板块收入下降1.71%(+28.53pp),扣非净利润下降下降2.00%(+56.35pp)。收入端、利润端均因政策环境变动、新冠相关基数效应23年承压,至24Q1显现拐点。
细分领域:特色原料药拐点已现,生命科学服务逐步复苏,药店延续稳健
特色原料药:Q1普遍超预期,拐点已现。2023年子板块收入增长2.6%,扣非净利润-29.76%;2024Q1收入增长4.01%,扣非净利润增长1.78%,其中美诺华(2024Q1扣非+72.63%)、奥锐特(+87.43%)表现优异。
血制品:浆站拓展稳步推进,创新产品持续加码,业绩持续稳健。2023年血制品子板块收入增长15.09%,扣非净利润增长3.95%;2024Q1收入下滑5.22%,扣非净利润增长0.33%,收入季度波动主要是由于博雅生物业务剥离、华兰生物的疫苗业务基数效应所致。随着浆站规划、产能建设等的加速落地,以及多种高壁垒新品的注册获批,板块有望在中长期内保持稳健增长。
疫苗:新冠疫苗退货、资产减值影响出清,期待常规疫苗渗透率提升。2023年疫苗子板块收入增速6.91%,扣非净利润下降21.34%,2024Q1收入下滑11.1%,扣非净利润下降54.1%,新冠疫苗退货、资产减值影响已出清,期待公司有序推出新产品、常规疫苗在认知和渗透率提升背景下持续放量。
CRO/CDMO:期待投融资回暖,关注仿制药CRO、多肽CDMO等细分行业龙头。2023年子板块收入下滑0.94%,扣非净利润下滑13.28%;2024Q1收入下滑12.3%,扣非净利润下滑33.2%,主要是受到投融资景气度下滑和海外宏观环境波动的影响,关注仿制药CRO、多肽CDMO等竞争格局较好的细分行业龙头。
生命科学服务:新冠相关产品基数效应影响出清,国产替代长期逻辑不改,期待企业向更多创新产品拓展。2023年生命科学服务子板块收入下滑24.71%,扣非净利润下滑73.1%,2024Q1收入增长4.42%,扣非净利润增长35.56%,23年收入及业绩明显下滑主要因新冠相关的原料、试剂、耗材等的采购需求、采购价格自然下降,板块各细分赛道低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大+国内具备工程师红利的长期逻辑不变,期待板块业绩在更多创新产品的驱动下重回高增,如诺维赞布局的阿尔兹海默检测产品等。
药店:门店扩张加速,持续稳健发展。2023年药店子板块收入增长10.83%,扣非净利润下滑2.38%,2024Q1收入增长11.44%,扣非净利润下滑3.34%,新冠基数效应下收入维持稳健增长,未来有望在双通道、集采等政策催化下,处方外流持续带来强大驱动。
IVD/ICL:新冠业务高基数时期已过,期待常规业务带来收入及业绩增速逐季恢复。2023年体外诊断子板块收入下滑67.26%,扣非净利润下滑88.52%,2024Q1收入下滑10.98%,扣非净利润增长0.84%;2023年ICL板块收入下滑39.79%,扣非净利润下滑96.68%,2024年Q1收入-9.21%,扣非净利润-97.62%。前期新冠核酸、抗原检测试剂盒等诊断产品,以及新冠检测服务高需求使IVD/ICL公司有明显的基数效应,此外信用减值计提进一步影响了部分公司业绩,当下来看业绩高基数时期已过,期待收入及业绩增速逐季恢复。
行业热点聚焦
(1)北京、广州及珠海相继出台支撑创新药产业发展的政策。
事件:4月1日,广东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珠海市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4月7日,广东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发布《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4月9日,北京市医保局9部门制定的《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征求意见稿)》完成公开征集意见工作。
中泰观点:今年3月“创新药”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三个地方相继发布的创新药支持政策与之一脉相承,我们对其中北京9部门制定的政策进行了分析:
1)审评端推进伦理互认,继续压缩药品补充申请时限(200天→60天)和临床试验审批时限(60天→30天),我们认为在药品上市过程中,临床试验环节最耗时和耗钱,缩短IND和启动时间,伦理互认也将加快分中心启动加快整体入组速度,将有助于缩短临床开发周期并节省研发费用;
2)渠道&支付端取消医疗机构药品数量限制,我们认为创新药商业化过程中进院已经成为最大的约束要素,自2012年《医疗机构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确定三级综合/三级专科/二级综合/二级专科药品不得超过1500/1200/1000/800种以来,尽管在2020年卫健委、2023年上海和广州陆续有相关文件表述取消了上述限制,但实际医院药剂科等管理部门受限于场地、管理与政策一致性等原因,仍对药品进院存在一定限制。北京本次政策将继续推进“取消医疗机构药品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加速落地。持续看好创新药长逻辑,建议关注即将商业化或商业化初期高速增长期的相关标的:泽璟制药、艾力斯、康诺亚等。
(2)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的研究摘要标题发布
事件:4月24日晚,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的研究摘要标题发布,约50个国产原创新药入选Oral,相比23年数量达翻倍以上;5个国产原创新药的临床研究纳入最新突破性研究(LBA)。
中泰观点:此次会议将发布多项国产原创新药相关的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其中有多款全球FIC品种,部分相关新药是首次发布临床研究结果。亮相ASCO将使国产新药的临床价值得到权威背书,亦有望促进潜在的海外授权。建议关注已确认参会本次ASCO、在肿瘤领域具备早研创新实力、临床研究经验丰富/近期新药研发管线快速推进的标的: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科伦博泰、乐普生物、百奥泰、荣昌生物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