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2022中国医生洞察报告
常态化疫情防控进入第三年,中国医生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都发生了哪些变化?10月24日,丁香园发布《2022中国医生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基于对6897名真实医生样本的调研洞察,力求还原中国医生在信息获取、线上行为、医众互动等方面的态度变化与行为趋势。
报告发现,与去年相比,医生对于提高自身影响力仍有需求,且对学术内容输出热情高涨。医生通过线上渠道主动学习的渗透率与频率均在提升,67%的医生观看了更多的线上课程与学术会议。同时,由于疫情导致医生工作增加,挤压了医生的线上问诊投入时间,互联网问诊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主要临床科室包括:普通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骨科、儿科、呼吸科、神经内科、肿瘤科、急诊科、全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等。
各线上医学行为参与度在提升,但时间投入更为聚焦。医疗资讯获取渠道更加聚焦,指南解读仍是最受青睐的资讯内容。线上主动学习的渗透率与频率均在提升,微信视频号初露锋芒;医生端内容输出渗透率进一步提高而患者端的服务和内容输出发展缓慢。
同时,移动端已成为医生最主要用来开展线上医学行为的渠道。同时,从平台直播观看数据可以看出,通过移动端观看直播的医生数与疫情开始前表现一致,显著高于PC端。
医生更加关注传统的获取信息和主动学习类行为,且这两类行为的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主动输出类的患者服务行为重视度和满意度相对较低,平台可通过产品功能改善以提升医患双方体验。
各类线上医学行为重要性和满意度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主动学习类行为收获高满意度和高重视度,针对大众或患者端的行为对医生的重要性、满意度两极分化严重,大众教育略好于轻问诊与患者随访管理。
基本需求中降低医疗风险、职位晋升、产出学术成果有所提升,特别是降低医疗风险增加较多。这说明线上行为对于医生的线下医疗行为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同时大众端影响力重要度排序有所下降,猜测可能与大众端获得成就较难有关,但整体比例没有变化说明医生依旧持观望态度。
医学综合类平台、医学专业公众号和辅助诊疗工具仍是主流,医学垂直类次之。视频号目前虽然渗透率不高,但初露锋芒,占医生线上观看平台类型比重为41%。
指南解读是最受医生青睐的资讯内容,其次是知识总结、同行病例类型的医疗资讯,特别是广阔市场医生,偏好特点更为明显。而核心市场医生除这三类内容形式以外对于前沿资讯也更尤为关注。核心市场和广阔市场对医疗资讯获取渠道趋势总体一致,医学专业公众号更受核心市场的青睐,辅助诊疗工具在广阔市场表现亮眼。
分析丁香园后台包含热词的文章阅读量数据得知,指南、共识、病例是医生最为关注的,病例和疾病相关搜索频率变高。而人文情感类热门文章中,辞职被高频提及。
药物用法用量、指南和疾病诊疗方案是辅助诊疗工具最常被查询的模块。不同职级的医生对于通过辅助诊疗工具来查询药物相关信息的需求均处在频次高位。药品、指南和疾病类相关搜索总频次相比去年增加,且总频次数仍为最高,其中指南和疾病类的搜索需求明显提升。2021年5月丁香园上线专业医学指南后,进一步充实了指南库,驱动了医生对于指南搜索量的增长。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近七成的医生今年观看次数有所增加,仅13%的医生表示观看次数有所减少。医学平台是最主流的平台类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微信视频号也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医生喜欢观看的线上直播的类型与资讯内容基本一致。指南解读、知识总结和同行病例是最被喜爱的类型。同时,核心市场的医生会更加关注前沿资讯,广阔市场的医生对专家观点相对更感兴趣。肿瘤、感染、免疫相关内容的直播广受欢迎。
另外,医生端内容输出渗透率进一步提高而患者端的服务和内容输出发展缓慢。线上课程类型更多,学术直播更多使得更多医生有机会参与到原本比较难得的学术输出场合。总体来说,讲者资源更多还是来自高级/副高职称的医生,但四线城市及以下的渗透率增速也非常显著。
线上问诊的参与率仍有提升空间:一半的医生至今未开展线上问诊,并且有11%的医生今年不再开展线上问诊。目前线上问诊的定位更多是以初步咨询/了解疾病情况为主,处方率较低,整体处方比例不足20%。
有超过一半的医生未开展尝试持观望态度,同时相比去年,医生正在开展大众科普但效果一般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时间因素和创作难度仍然是阻碍医生开展的重要因素。医生在大众端输出内容,开展大众科普可以帮助其提升知名度,国家在出台严禁直播带货政策的同时,也出台系列激励措施,帮助诊疗环境更加趋向于规范化管理。对医生来说,提高线上科普频次也有助于更多的屏幕前的患者被引流到线上或线下问诊。
「先锋型」和「学习型」对主动输出类行为的参与度最高。「网虫型」和「传统型」更多地参与主动学习类和获取信息类行为,主动输出的占比也略低。在追求增加行业影响力的需求提升下,所有医生群体都积极投入医生端的内容输出。「先锋型」和「学习型」的参与度最高,近四分之三的医生参与线上授课。「先锋型」更积极地参与开展大众科普,而「网虫型」和「传统型」更多地持观望态度,主动性较低。所有医生群体「未来可能尝试」大众科普的比例均有所降低,「正在开展,但效果一般」的比例均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