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研究院】2021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
在12月17日投资者日,阿里巴巴正式发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下称《报告》),面向未来,提出三大目标: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实现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率先实现云计算的碳中和,成为绿色云;用15年时间,以平台之力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
范围1、2、3是国际通行的圈定碳减排范围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阿里巴巴开创性提出“范围3+”概念,是这份报告的最大亮点。报告称,能源转型、科技创新、参与者经济,会成为接下来围绕碳中和努力的核心方向。
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这既是对阿里也是对社会的郑重承诺。“尽管挑战重重,但我们深信,可持续的未来将是以新技术和新能源驱动的循环经济,是阿里巴巴作为一家负责任的科技公司必须有的自我要求。”
排放总量及构成
2020年,阿里巴巴总温室气体排放为951.4万吨。其中,阿里巴巴实体控制范围之内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即范围1)为51.0万吨,包括固定源燃烧(使用燃油锅炉等)、逸散性排放(使用门店制冷设备中产生逸散等)、移动源排放(使用自有燃油车辆等)。
阿里巴巴因为运营用电所产生的(即范围2)温室气体排放为371.0万吨,这些外购电力主要用于云计算数据中心、零售门店和办公场所的电力需求。
在价值链上下游间接(即范围3)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上,2020年能够准确计量的排放量约为529.4万吨,主要由外购的运输和配送服务中的燃油消耗、租赁的数据中心的外购电力、包材和耗材的使用、基础设施运营(如租赁的仓库和出租的园区)以及员工差旅组成。
三者相加(包含范围1、范围2和范围3),2020年阿里巴巴总温室气体排放为951.4万吨。
推动社会15年减碳15亿吨,做大绿色生态
作为技术驱动的平台公司,阿里可能带动的商业生态减碳潜力,远大于自身减碳部分。正因此,阿里巴巴开创性提出“范围3+”概念,承诺在自身运营和供应链之外,到2035年带动生态累计减碳15亿吨。
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陈龙看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牢牢抓住“参与者经济”,在政府主导的低碳转型治理框架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对消费者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有效激励与约束。
参与者经济的活水,正在快速涌入。2021年双11,天猫首次设立绿色会场,让绿色供需彼此对接,菜鸟“回箱计划”覆盖8.7万家菜鸟驿站,480万消费者参与其中;高德与北京交通委一起推出“MaaS”平台,引导用户使用公交、地铁、骑车等绿色方式出行,已累计激励绿色出行42亿人次;闲鱼作为世界最大的闲置消费市场,每天有超过100万件商品成交……
平台能否有效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会决定这一愿景的效果。“作为一家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而发展起来的公司,我们坚信数字化能力在绿色进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阿里巴巴及生态伙伴的共同选择。”张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