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中国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专题报告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金融市场加速发展,在金融科技的赋能下,我国消费信贷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在近6年的时间里,与美国狭义消费信贷渗透率的差距缩减了超过14个百分点,普惠金融发展进程进一步加深。未来,在消费作为推动GDP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主力驱动这一基本趋势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我国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而科技水平的进步、征信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居民信贷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也将促进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规模进一步上升。
伴随着消费金融贷款规模的增长,贷后管理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市场与消费金融行业蓬勃共生。随着行业渗透率的提升和业务发展的逐步深化,消费金融行业参与者对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的需求更加迫切,与此同时,在个人信息保护、金融数据安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以催收为代表的贷后资产处置工作也亟需在合规的框架下寻找到高效的业务开展模式。
本报告旨在通过研究消费金融行业不同参与者的逾期资产现状、分析各类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方式的模式与特点,从而针对行业痛点提出对策建议,为银行等消费金融行业参与者的贷后管理业务发展提供参考,并对行业发展作出展望。
根据所持有牌照类型的不同,我国消费金融服务的供给方主要可分为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和小贷公司等持牌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虽然并非持牌金融机构,但借助其流量与技术优势,通过控股或参股小贷公司或网络小贷公司甚至消费金融公司,现已成为我国消费金融行业无法忽视的一个主体类型。
如下图所示,消费金融业务包含广泛,不同类型参与方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各有不同。根据所涉消费场景及支付方式的不同,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金融、信用卡及一般消费性贷款,其中一般消费性贷款又根据是否限制资金具体使用场景而分为现金贷与场景贷。
随着我国消费金融贷款规模的增长,贷后管理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市场与消费金融行业蓬勃共生。在行业渗透率提升和业务发展深化的趋势下,消费金融行业参与者对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的需求更加迫切,与此同时,在个人信息保护、金融数据安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以催收为代表的贷后资产处置工作也亟需在合规的框架下寻找到高效的业务开展模式。
近日,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联合银联数据、荣数信息发布了《中国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专题报告》,该报告包括四个章节,通过九十多页、近五万字的详实分析,介绍了消费金融行业不同参与者的逾期资产现状、分析各类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方式的模式与特点,从而针对行业痛点提出对策建议,为银行等消费金融行业参与者的贷后管理业务发展提供参考,并对行业发展做出展望。
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需求持续上升,机构风险水平差异较大。
《报告》对信用卡及一般消费贷款的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展开研究,主要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三大类行业参与者的业务概况与资产表现作出分析。
商业银行是我国贷款服务最大供给主体,近五年个人消费贷款占比上升20%,贷款规模的上升同时也带来了不良资产的增长,信用卡与一般消费贷款的贷后管理需求持续攀升,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加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服务于银行无法惠及的个人客户,具有小额性、分散性。总体来看,其风险表现高于信用卡;相较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用户整体更为下沉,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高。伴随着业务规模快速扩张,逾期与不良资产规模增长速度更快,行业整体逾期率和不良率几乎翻倍增长。某头部平台30天和90天以上的余额逾期率分别从2018年末的1.43%和1.01%上升到了2020年第三季度末的2.70%和2.01%。行业内平台数量众多,头部与中尾部平台的风险表现数据差距非常大。
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方式日益多样化,处置效率明显提升。
《报告》主要对传统催收、司法催收、批量转让、资产证券化、收益权流转与财务核销展开分析。其中,传统催收和司法催收是早期行业普遍采取的处置方式。近年来,批量转让、资产证券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