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电力电子行业报告:储能与充电桩市场前景分析

1.国内外市场稳步发展,业绩持续高增

1.1电能质量设备起家,业务领域不断拓展

公司以电能质量设备起家,业务领域逐步拓展至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电动汽车充电桩和电池化成领域,主要从事电力电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公司于2007年在深圳成立,2008年推出国内第一款模块化APF,成为国内首家应用模块化技术制造电能质量设备的企业,2017年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挖掘产品需求,向多业务、多元化发展:2010年,成立储能微网产品线;2011 年,成立电动汽车产品线;2012年,成立电池化成与检测业务条线;2019 年新增智能配电、工业电源等多项业务,近年来稳步发展,是行业领先的能源互联网核心电力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2024电力电子行业报告:储能与充电桩市场前景分析

公司目前主要聚焦电能质量、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和电池化成与检测四大业务。主要产品集中在工业配套电源、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电池检测及化成设备等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从新品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产品包括有源滤波器(APF)、动态电压调节器(AVC)、不间断电源(UPS)、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等电能质量设备;分体式及一体式充电设备、交流充电桩等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储能变流器等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以及电池化成与检测设备。

2024电力电子行业报告:储能与充电桩市场前景分析

充电桩、储能业务逐步成为公司业务重心。近年来公司业务重心逐步转向新能源,据公司2023年年报,2023年公司工业配套电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电池检测及化成设备业务、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营收分别为5.3、8.5、3.0和9.1亿元,营收比例分别为20.11%,32.06%,11.27%,34.32%,电动汽车充电桩和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的营收比例合计高达66%。

2024电力电子行业报告:储能与充电桩市场前景分析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实际控制人为公司董事长。截至2023年年报,公司前三大持股人分别为方兴先生、盛建明先生、肖学礼先生,三人总持股份额占总股本的28.82%。其中,公司董事长方兴先生为最大持股人,持股份额的总股本的18.75%,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于2022-2024会计年实施一项股权激励计划。计划授予人数238人,授予限制性股票453.50万股,占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2.21%,其中首次授予397.10万股,预留授予56.40万股,每股授予价格为24.81元。

1.2业绩持续高增,海外发展迅猛

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均实现稳步增长。近年来,受益于公司充电桩、储能行业需求迅猛提升,公司营收规模持续扩大。据公司2023年年报,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6.51亿元,同比增长76.37%,2018-2023年营收复合增速为38.77%,2023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80.20%,2018-2023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52.72%,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电动汽车充电桩与储能业务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2018-2023年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公司充电桩与储能业务增长迅猛,2023年充电桩业务实现收入8.50亿元,同比增长99.58%,2018-2023年复合增速为35.34%;新能源变换设备业务实现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255.65%,2018-2023年复合增速为81.09%。


整体毛利率保持高位,净利率呈上升态势。据公司2023年年报,公司毛利率为41.01%,净利率为15.13%。2018至2022年,公司毛利率稳定在43%以上,22年起,因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储能市场放量影响,公司毛利率略有下降,但总体毛利率稳定在高位。净利率方面,因为公司销售、研发、管理、财务费用率的逐年下降。


2018至2023年,公司净利率总体呈现上升态势,2022年后保持在14%以上,2023年进一步上升至15%以上。费用管理较好,费用率逐年下滑。近年来公司在费用方面把控较好,费用率整体随着营收规模的扩大而逐年降低。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销售、研发、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2.47%,8.71%,3.55%和-0.42%。公司注重研发投入,近五年平均研发费用率接近10%左右。


海外占比逐步提升,出口业务加速发展。近年来,凭借具有先发优势的海外认证、较全的覆盖领域以及与海外客户的合作,公司海外市场业务发展加速。2023年公司海外营收为5.34亿元,同比增长81.91%,出口业务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20.15%。随着海外认证完成后项目交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预计公司海外收入将继续增长。



2.充电桩行业:政策与需求共振,迎接加速建设期

2.1政策持续落地助力行业发展

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新能源车方面,根据中汽协及公安部数据,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保有量达2041万辆,销量达949.5万辆,同比分别提升56%/38%;充电桩方面,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023年底全国充电桩保有量达860万台,同比增长65%,对应车桩比为2.4:1,全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272.6万台,同比增长51.7%,对应公共车桩比为7.5:1,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加大了对充电桩的需求,我国公共充电桩覆盖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24年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根据充电联盟数据,2024年1-4月,国内充电桩新增装机101.7万台,同比提升15.4%,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达25.1万台,同比提升10.3%;全国新能源车销量达294万辆,对应车桩增量比为2.39:1。


政策持续加码,支持充电桩建设。2023年以来,国内持续出台政策鼓励充电桩建设。2023年2月初八部委明确公用桩与公共新能源车比例力1:1的目标;2023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则,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2024年3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配电网具备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中央重视力度持续提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4年2月29日下午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在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充电桩设施建设。我们认为国内官方层面持续出台政策支持充电桩基建,有望进一步刺激充电桩建设热情。


在汽车电动化加速、政策持续助力的背景下,国内充电桩建设有望加速,尤其是公共充电覆盖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认为未来车桩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直流桩占公共桩的比例有望提升,预计2026年我国公共充电桩新增规模有望达到235万台,对应2023-26年CAGR达36%,其中公共直流充电桩新增规模有望达143万台,对应2023-26年CAGR达48%。

2.2快充&超充成长可期

根据电流输出方式不同,充电桩可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与交流充电桩相比,直流充电桩可以将交流转换为直流电输出,直接为蓄电池充电,具有功率高、充电快等优点,俗称“快充”,适用于专业化集中运维的场景。应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提升和快速充电的要求,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应用所面临的充电难、充电慢问题,大功率直流充电桩已成为刚性需求。现有市场以交流桩为主,直流桩保有量相对较少,超充桩占比也较低。



2.3产业协同发展有望带动超充桩起量

车端,全球车企积极推进800V平台及车型上市。根据亿欧智库披露,国内新能源车行业在2010-2022年经历了400V平台架构下1C到2C的快充时代,2023年以来,在技术持续升级、电池价格材料回落的背景下,众多整车企业发布800V高电压等级平台车型。


充电桩端,高电压平台充电桩比例持续提升。根据中国充电工况披露,在全国直流充电桩中,1000V电压平台占比达到27%,750V占比64%,500V占比10%,充电基础设置相对更发达的长三角地区,1000V电压平台占比高达52%;从增量数据来看,2015-2023年,1000V电压平台占比逐年提升,到2023年全国与长三角地区占比分别达到69%、73%。


各地出台政策支持超充桩发展,头部企业积极规划。近年来,我国各地持续出台利好超充桩发展的政策,推动超充桩的普及;超充桩产业链方面,近期以理想、华为、小鹏、特锐德、盛弘股份为首的头部企业陆续出台超充桩建设规划,在头部企业的带动下,国内超充桩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有望引领国内超充桩进入加速建设期。



2023年8月山西省山西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优先选择交通流量较大及场地、供电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停车区进行建设,计划2025年底实现258个(现131)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功率直流桩全覆盖,充电距离小于50公里2023年6月深圳市《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专项规划》3 年内建设300 个新能源汽车超充站,实现超充站和加油站达到1:1 的比例,初步建成“超充之城”。

2023年3月海南省《“超充之岛”建设计划》到2023年,在公共超级快充网络服务半径不低于3公里范围内,建成超100座超级快充站;到2025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和乡镇全面覆盖,在海南建成超400座超级快充站,合力构筑“XFC极速充电”岛屿生态圈。

2022年10月重庆市《重庆市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行动计划(2022-2025年)》2025年,建成充电桩超过24万个,超快充网络、换电网络寻站半径原则上不超过5公里,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其中超级快充桩覆盖率超过20%。

2022年9月广州市《广州市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2024年,“一快一慢、有序充电”的充换电服务体系和“超充之都”基本建成;全市充换电设施充换电服务能力约为400万千瓦,超级快充站约1000座、换电站约200座。

2022年1月全国《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鼓励充电运营企业通过新建、改建、扩容、迁移等方式,逐步提高快充桩占比。

理想汽车在2023年建成300座5C超充站,并实现对全国10条国家级高速干线的全贯通,以及四大经济带70%的国家高速里程覆盖。到2025年,高速路段将会有1000多个站点建设完成,并实现对90%国家级高速干线的全覆盖。

华为在鸿蒙智行充电服务方面,实现全国覆盖超过340个城市、4500个高速充电站、70万个公共充电枪,预计2024年底布局超过10万个华为全液冷超快充。

小鹏在2025年底之前建成3000座超快充站,在2027年底之前建成5000座超快充站。特锐德在液冷超充领域,公司自主研发针对液冷终端的液冷系统和液冷枪线相关技术,目前已在全国50多个城市布局超过600台液冷超充终端,其中应用于跟各大主流车企合作的品牌形象站或者超充站的液冷超充终端约为450台。

盛弘股份公司的液冷超充技术主要应用在800千瓦柔性共享充电堆产品上,产品兼容快充终端和液冷超充终端。核心部件技术为自研且可自产,采用自研40千瓦SIC高效模块和自研液冷散热系统。

2.4欧美充电建设落后,设备出海正当时

欧美充电桩建设落后,建设需求紧迫。根据IEA数据显示,2021年欧洲/美国充电桩体量分别为35.6/11.4万台,对应公共车桩比分别为15.4:1/17.5:1;在欧美新能源车保有量迅速提升的背景下,欧美新能源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落后,根据S&PGlobal与Statzon数据,2022年欧洲/美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分别约为48/14万台,对应公共车桩比分别约为16:1/21:1,欧美公用桩覆盖率较低,有较大提升空间。


产品价格优势显著。依托国内更成熟的供应体系,国内企业在充电桩与模块环节更具性价比。根据FutureEnergy数量,美国Level2的交流充电桩售价在1,200-6,000美元的区间,而美国在售的来自中国品牌的同级别交流桩均价约为300美元,国内企业价格优势明显。直流充电桩国内企业与海外企业的价格差异更大,根据WattLogic和Infypower披露,美国Level3级别直流充电桩价格在30,000-80,000+美元之间,国内企业在美售价仅为10,000-20,000美元。


海外市场盈利水平更高。基于欧美市场对充电桩产品品质的要求普遍更高,促使欧美充电桩与模块产品定价较高,盈利空间大,近年来国内企业加速出海。以主营产品为充电桩模块,且出口占比较高的优优绿能为例,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披露,其2022年海外营收占比约为52%,2022年国内与海外毛利率分别为23.79%和44.94%,海外业务毛利率领先21pct。国内产业链有望凭借更成熟的供应体系,以及更优性价比,承接海外充电桩建设需求。



3.储能行业:景气度底部回升

3.1国内储能2024年装机有望超预期

2023年底储能招中标数据较弱,形成对2024年需求较差预期。按照储能项目从招标到确认中标人耗时2个月,中标到装机3个月的时间估算,我们认为2023年8月以来的EPC招标数据,以及2023年10月以来的EPC中标数据可构成对2024年国内装机的指引。此前2023年10月EPC中标量、8-10月累计EPC招标量均同比下滑,形成了对2024年需求的较弱预期。


2024年招中标数据明显复苏,有望支撑2024年国内装机进一步高增。我们统计到23Q4-24Q1储能EPC中标项目合计26.6GWh,同比增长37.1%;2023年8月-2024年3月储能EPC招标项目合计47.4GWh,同比增长62.2%。我们预计2024年国内储能有望新增装机34GW/76GWh,同比增长51%/56%。


放弃新能源全额收购后,配置储能的必要性或进一步加强。2024年4月1日起,《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正式施行,突出了市场化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消纳的政策趋势;我们认为配置储能是风电光伏在市场化交易中克服天气变化随机性劣势的重要工具。


国内独立储能市场化收益来源逐渐丰富,部分地区具备初步的经济性。随着储能项目开发成本的下降以及商业模式的丰富,据EESA,当前山东、宁夏、河南、蒙西、山西等独立储能商业模式相对成熟地区的项目IRR区间为4.6%-7.1%,按照项目更换一次电芯以达成25年项目生命周期考虑,上述地区独立储能项目或已具备初步经济性。



3.2美国储能中长期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根据EIA储能投运规划,2024年美国大储装机有望同比增长61%。EIA每月发布美国大型储能未来逐月规划及运行数据,2022及2023年,每月实际新增运营项目规模较规划预测值的兑现度较弱,使市场对于电网老化、新能源并网延迟背景下的美国储能需求预期较差。2022年2月及2023年2月对全年的装机预期分别为实际装机的66%和75%。2024年2月,EIA对2024全年美国大型储能装机预期为15.4GW,假设兑现度为70%,则2024年有望装机10.8GW,同比增长61%。


高速增长的在建项目规模有望支撑美国大储装机放量。我们认为,电力设备交付时间长、并网手续繁琐、电网改造费用高等问题对项目的影响普遍发生在开工以前,而我们仅统计已进入建设阶段的储能项目,发现2024年2月底美国大储在建项目规模合计达11.7GW,同比增长42%,有望对2024年美国储能装机增速形成较强支撑。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化工行业报告:新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再定价

2024-05-31
下一篇

2024智慧能源行业报告:金智科技市场前景分析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