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DC】环保行业:2023年9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内蒙古电力低碳发展研究
一、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发展现状
2022 年 6 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具体到电力行业,2030 年目标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 左右,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 2 亿千瓦、发电总量超过火电”。
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电力装机容量为 1.5 亿千瓦(6000 千瓦及以上发电设备)1 ,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为 36.5%,低于全国 44.8% 的平均水平;2021 年总发电量为5999 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约为 20.6%,低于全国 29.7% 的平均水平。
“十三五”时期以来,由于旺盛的电力需求,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和火电装机都有所增长,但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速高于火电。2021 年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相比 2015年增长 43.6%,与 2021 年火电装机相比,增速高 8 个百分点,详见图 1-2。
从电力消费结构来看,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全社会用电量为 3958 亿千瓦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居民生活用电结构占比为 1:87:8:4,相较于全国的 1:68:17:14,第二产业用电占比明显偏高,高出约 19 个百分点。
从电力外送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外送电规模连续多年领跑全国,2021 年外送电量达到 2467 亿千瓦时,占其发电总量的 41.1%,占全国跨省区外送电量的 15% 以上。
二、内蒙古自治区电力低碳转型目标
2022 年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发布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等“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率先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绿色电力消费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化电力体制机制改革等电力低碳发展的主要方向,并设定了 2025 年和2030 年的电力发展目标,详见表 2-1。
三、内蒙古电力低碳转型机遇和挑战
在机遇方面:
“双碳”承诺要求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在 2021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提出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从能源安全保障、生态环境协同和新能源规模快速扩大等角度出发,发展大型风光基地是首选之举。内蒙古自治区不仅风光资源丰富,而且荒漠化未利用土地总面积丰富,积极推进新一轮风光电基地的开发建设,为内蒙古电力低碳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激励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我国正逐步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政策转变,到“十四五”时期末,预计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比重将达到三分之二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比重将超过50%。内蒙古自治区在“十三五”能耗双控工作的基础上,2022 年发布了《关于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政策保障“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积极引导“两高”企业节能降耗、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和产业转型升级。约束性指标和政策导向将加速内蒙古产业转型,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进一步提升电气化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我国不断推动电力技术水平提升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探索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及主动支撑、柔性直流、直流配电网、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虚拟电厂、微电网等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随着电力市场化交易改革不断深入,跨区电力交易机制、辅助服务市场、现货市场、需求侧响应补偿机制等逐步完善,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手段的推动下,以较小系统成本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量。作为能源大省,内蒙古自治区可以凭借巨大资源潜力和市场优势,推进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电力行业必将成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抓手。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不仅其煤炭开发利用位居全国前列,其风能、太阳能资源也都属于全国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外送电量连续多年居各省前列,在我国电力低碳转型总体工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作为传统煤电和新能源的装机大省,内蒙古电力系统低碳发展研究将有助于回答新型电力系统的结构、形态、技术和体制机制等问题,为全国实现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重要的转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