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证券】科技专题研究:AI大模型开启新一轮大国竞争,半导体战略地位凸显.pdf

2023-04-09
34页
3MB

一、AI史上最长繁荣周期,大国AI竞赛拉开序幕


AI正处史上最长繁荣大周期


人工智能从1956 年被正式提出以来,经历了数十年的 发展历程。人工智能诞生初期,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流 派,即逻辑演绎、归纳统计和类脑计算。


人工智能研究的三大流派各有优劣势。类脑计算流派的 目标最为宏远,但在未得到生命科学的支撑之前,难以 取得实际应用。归纳演绎流派的思考方式与人类相似, 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由于对数据和算力的依赖较少, 归纳演绎流派成为人工智能前两次繁荣的主角。随着学 界对人工智能困难程度的理解逐渐加深,数理逻辑方法 的局限性被不断放大,并最终在第三次繁荣期中,逐渐 让位于统计学习的“暴力美学”。


在进入21世纪以来,在大数据和大算力的支持下,归纳 统计方法逐渐占据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深度学 习的浪潮席卷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迎来史上最长的第三 次繁荣期,至今仍未有结束的趋势。


通用大模型加持,平民化AI普惠千行百业


深度学习依然受到统计学习的框架限制:特征抽取和模板匹配。相比于人类基于知识的推断,这种方式无疑是低效的,因为对于任何新的概念乃 至新的实体,算法都需要专门的训练数据来提供相关的信息。在没有基础模型支撑的情况下,开发者们必须从头开始完成收集数据、训练模型、 调试模型、优化部署等一系列操作。对于人工智能开发者和垂直细分行业应用而言,都是重大的挑战。


预训练大模型降本增效,将推动AI普惠千行百业。预训练大模型加持下的人工智能算法(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相比于普通开发 者从头搭建的算法,精度明显上升、数据和计算成本明显下降,且开发难度大幅降低。


GPT基础大模型驱动,引发AIGC范式革命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应用在 2022 年的爆发, 主要是得益于深度学习模型方面的技术创新。不断 创新的生成算法、预训练模型、多模态等技术融合 带来了 AIGC (AI Generated Content)技术变 革,拥有通用性、基础性多模态、参数多、训练数 据量大、生成内容高质稳定等特征的 AIGC 模型成 为了自动化内容生产的“工厂”和“流水线”。


基础层是核心,GPT-3模型起关键支撑作用。 GPT-3一个大规模的通用语言模型,已经在来自各 种来源的大量文本数据上进行了训练。能够产生类 似人类的反应,并可用于广泛的语言相关任务。


ChatGPT基于目前较新的GPT-4模型版本进行研发, 专注于自然语言对话,接受了更广泛的语言模式和 风格培训,因此,能较GPT-4产生更多样化和微妙 的响应。


OpenAI的“暴力美学”:大算力和大数据


穷尽所有的测试数据和训练材料,AI就会呈现出恐怖的准确率。OpenAI 意识到了“ 大” 和“ 规模” 的力量,沿着该路径狂飙,阅览了几乎所 有互联网数据,并在超级复杂的模型之下进行深度学习。


2017-2019年, OpenAI 做出了有别于市场共识的关键决策,公司在Transformer 基础上押注大算力和大数据的“暴力美学”。并在GPT-3后迅 速引入了人类反馈,让模型的语言前后逻辑更加明晰、有因果关联。


OpenAI 在《Scaling Laws for Neural Language Models》中提出语言大模型所遵循的“规模法则”(Scaling Law)。 Scaling Law 说明:通过独立延长模型训练时间(Compute)、增加训练数据量(Dataset Size)或者扩大模型参数规模(Parameters),预训 练模型在测试集上的 Test Loss 都会单调降低,从而使模型效果越来越好。 我们认为,在 Scaling Law 的框架下,只要追加数据与算力,大模型的能力就能持续增强。对于OpenAI 而言,目前大模型的最大限制是数据和 算力的总量。


精细化策略+标注提升ChatGPT模型效果


预训练大模型分为上游(模型预训练)和 下游(模型微调)两个阶段。上游阶段主 要是收集大量数据,并且训练超大规模的 神经网络,以高效地存储和理解这些数据; 而下游阶段则是在不同场景中,利用相对 较少的数据量和计算量,对模型进行微调, 以达成特定的目的。


ChatGPT的训练过程也遵循预训练大模型 的基本原理。结合了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 并且通过人工标注让模型更好地区别回复 的好坏。


我们认为,ChatGPT在模型和数据等环节 进行了大量的细节优化,高质量的海量数 据加上充分的训练,人工和算法的有机配 合,使ChatGPT在模型层面实现领跑。


二、大算力描绘AI的“暴力美学”


大国AI竞赛,国内AI支出规模有望高速增长


据IDC,中国人工智能(AI)市场支出规模将在2023年增至147.5亿美元,约占全球总规模十分之一。2021年中国加速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53.9 亿美元(约350.3亿人民币),同比+68.6%;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03.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占全球整体服务器市场近三成。


我们认为,预训练大模型是现阶段人工智能的集大成者,代表了统计学习流派的最高成就。在新一代技术未出现前,它将是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 的最强武器。围绕大模型的研发和落地,中美之间已经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因此,国内人工智能的支出增速有望超过IDC的预测。


算力芯片主导AI计算市场


AI 分布式计算的市场主要由算力芯片 (55-75%)、内存 (10-20%) 和互联设备(10-20%)三部分组成。美国已限制对华销售最先进、使用最广泛 的AI训练GPU—英伟达 A100以及H100,国产算力芯片距离英伟达最新产品存在较大差距,但对信息颗粒度要求较低的推理运算能实现部分替代。 我们认为,训练芯片受限进一步强调了高制程芯片设计、代工的国产替代紧迫性。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普及,推理芯片的市场需求将加速增长。


AI模型数据规模增长,AI算力需求井喷


当前,预训练模型参数数量、训练数据规模按照 300 倍/年的趋势增长,继续通过增大模型和增加训练数据仍是短期内演进方向。未来使用更多种 图像编码、更多种语言、以及更多类型数据的预训练模型将会涌现。当前算力距离AI应用存巨大鸿沟。根据 Open AI 数据,模型计算量增长速度远超人工智能硬件算力增长速度,存在万倍差距。英特尔表示,目前 的计算、存储和网络基础设施远不足以实现元宇宙愿景,而要想实现真正的元宇宙,目前的计算能力需量要再提高1000倍。


算力升级:AI训练芯片空间广阔


IDC预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达726亿美元。IDC全球范围调研显示,人工智能芯片搭载率将持续增高。目前每台人工智能服务器 上普遍多配置2个GPU,未来18个月,GPU、ASIC和FPGA的搭载率均会上升。通用性递减,专用性增强,为AI芯片的主要发展方向。


2021年中国以GPU为主实现数据中心计算加速,GPU在算力芯片的市场占有率接近90%。ASIC,FPGA,NPU等非GPU芯片市场占有率超过10%。 国际科技网络巨头公司谷歌、脸书,亚马逊等等在AI芯片领域从云端训练到终端产品应用,在开源框架赋能产业行业上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国内企 业也在打造从AI芯片注重云端训练+AI芯片终端响应+AI算法框架开源的生态体系。


算力升级:冯氏架构“破壁者”,存算一体突破瓶颈


冯氏架构以计算为中心,计算和存储分离,二者配合完成数据的存取与运算。然而,由于处理器的设计以提升计算速度为主,存储则更注重容量 提升和成本优化,“存”“算”之间性能失配,从而导致了访存带宽低、时延长、功耗高等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存储墙”和“功耗墙”。


存算一体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架构,被认为是具有潜力的革命性技术。核心是将存储与计算完全融合,有效克服冯·诺依曼架构瓶颈,并结合后摩尔 时代先进封装、新型存储器件等技术,减少数据的无效搬移,从而提升计算效率。中国移动已将存算一体纳入算力网络的十大关键技术。


当前NOR Flash、SRAM等传统器件相对成熟可率先开展存内计算产品化落地推动。新型器件中RRAM各指标综合表现较好,MRAM寿命和读写 性能较好,均有各自独特优势与发展潜力可持续推动器件成熟,同步进行存内计算探索。


三星电子、SK海力士、台积电、美光、IBM、英特尔等都在进行存算一体技术的研究。国内公司中,亿铸科技、千芯科技、后摩智能专注于大算 力存算一体芯片,闪易半导体、苹芯科技、知存科技、智芯科、九天睿芯专注于小算力存算一体芯片。


存力升级:HBM提升存储带宽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类模型需要在海量数据中训练,对存储容量和带宽提出新要求,HBM(High Bandwidth Memory,高带宽存储器)成 为减小内存墙的优选项。HBM将多个DDR芯片堆叠并与GPU封装在一起,是一种基于3D堆叠工艺的高附加值DRAM产品。通过增加带宽,扩展 内存容量,让更大模型、更多参数留在离计算核心区更近的地方,从而减少内存和存储解决方案带来的延迟。据Omdia预测,到2025年,HBM市 场的总收入将达到25亿美元。


传输升级:高速光模块放量


传输速度迭代不止,高速光模块出货预计大幅增长。据lightCounting统计,2021年,200G、400G和800G的高速以太网光模块发货量达222万 只,2022年预计将达600万只,同比170%以上,800G的产品有望在2022年开始逐步放量。


据lightcounting2022年3月预测,未来随着AI、元宇宙等新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流量长期保持持续增长,以太网光模块销售额也将保持较快 增长并不断迭代升级。预计到2027年,以太网光模块市场将达到100.11亿美元。


三、半导体作为AI算力核心,将再次成为大国博弈焦点


AI大模型催化新一轮半导体制裁


围绕大模型的研发和落地,中美之间已经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半导体作为AI算力核心,美国已在2022年9月限制中国采购最先进的AI训练芯片。 我们认为半导体将受到顶层高度关注,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之一。


晶圆制造现状:资本开支回落,大国竞争鼓励本土建厂


Capex回落符合预期规律,国内代工龙头逆势上修。终端需求疲软,使得以存储为代表的厂商率先大幅削减资本开支,其中美光FY23预计下调3 成,SK海力士预计下调5成。根据IC Insights,2023年全球半导体资本开支1466亿美元,同比下滑19%,但仍处于历史第三高位。大陆代工龙头 中芯国际大幅上调资本开支并扩建天津西青工厂,“举国体制”下,国内IC制造的景气度无需过度忧虑。


大国竞争愈演愈烈,“竞赛式”补贴层出不穷。 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经多次重心转移,国家变迁,如今日本、欧洲半导体产业逐渐式微,各国危机 意识强烈。中美欧日韩纷纷出台补贴政策刺激,重点补贴IC制造。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中补贴390亿美元投入IC制造,美光、Intel、TI纷纷 宣布扩产。我们判断,随着周期回暖及各国补贴政策的逐步实施,对晶圆厂投资会有所刺激和拉动。


全球晶圆扩产脚步不止,内资产能有望提升


国内晶圆产能将以远超全球增速的态势增长。根据我们对全球63家主流IDM/Foundry企业的产能统计,当前全球晶圆月产能2125万片(折合8英 寸),未来三年以7%左右的增速持续增长。且扩产以12英寸为主,预计2024年全球12英寸达到808万片/月。值得注意的是,国内12英寸产能将 达到155万片/月,保持30%以上的CAGR,中国大陆内资总产能有望从当前的15%增长至2024年的24%。


目前国内主要在建项目以12英寸28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为主。28nm是成熟的性价比的工艺节点,可以用在中低端手机、平板等绝大多数电子 设备,且能覆盖增速最快的汽车电子。SMIC一边突破先进制程,一边不断巩固自己在28nm的地位。


锻造内功,国产设备成长可期


“国家安全”的定调坚定芯片自主可控决心,关键在于国内厂商持续锻造内功。当前设备厂商在某些细分环节已经具备完全替代的能力,且“去 A化”倒逼晶圆厂验证、采购国产设备,并促进设备厂加快技术攻坚。从国内几家半导体设备厂商的现有能力来看:除光刻机以外,其他主流环 节28nm及以上工艺基本已经能实现国产替代,部分厂商正在向14nm及以下拓展。当前时点国内晶圆厂扩产仍以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为主,也 为国产化设备的制程突破创造了一定的时间窗。


我们测算,2022H1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141.3亿美元,但国产化率仅15%左右,美国三巨头2022H1在中国的合计收入约80亿美元,假定国 产替代能实现50%/80%的去美国化,则国产设备厂还有2.1/3.3倍的成长空间。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半导体业专题报告:AI大模型开启新一轮大国竞争,半导体战略地位凸显.pdf

锡行业研究报告:半导体上游核心材料,供给趋紧+需求复苏下价格中枢有望持续提升.pdf

京仪装备研究报告:国内半导体专用温控废气处理设备专精特新“小巨人”.pdf

半导体设备行业专题报告:键合设备,推动先进封装发展的关键力量.pdf

半导体封装设备行业深度报告: 后摩尔时代封装技术快速发展,封装设备迎国产化机遇.pdf

半导体行业投资策略:AI有望推动新一轮半导体周期上行.pdf

视觉中国研究报告:AI赋能主营平台效率,视觉素材价值重估指日可待.pdf

存储芯片行业专题研究:AI对存储晶圆产能消耗拉动显著.pdf

AI社交行业专题报告:强用户粘性、高变现潜力赛道,关注头部产品玩法创新.pdf

胜宏科技研究报告:AI算力+汽车双轮驱动,PCB龙头扬帆起航.pdf

上海电影研究报告:“IP+AI”新战略开拓成长空间.pdf

汽车智能驾驶芯片行业专题报告:充分重视OEM自研智驾芯片的长期意义.pdf

电机驱动芯片行业研究报告:见微知著,国产替代加速渗透.pdf

利扬芯片研究报告:第三方测试老牌劲旅,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pdf

淳中科技研究报告 :自研芯片发布在即,静待业绩拐点出现.pdf

科德教育研究报告:手握国产AI芯片独角兽股权,价值亟待重估.pdf

【中航证券】科技专题研究:AI大模型开启新一轮大国竞争,半导体战略地位凸显.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