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轮汽车价格战复盘
年初特斯拉降价带动乘用车普降,自湖北政府补贴起油车参战。新能源车方面,新能 源补贴政策退出后,带动新能源车价格提升,引发电动化渗透率略微减速,在 2022 年 10 月《今明两年电动车政策比对》,我们提到下一轮电动车定价锚定比亚迪和特斯拉的龙头 策略,年初特斯拉降价首先引发电动车全面降价,随后造成对燃油车的挤压;燃油车方 面,22 年下半年购置税减半叠加车企端补贴另一半购置税,以致销量透支,新能源车挤兑 下,燃油车大幅降价促销,从湖北政府补贴开始,带动油车降价连锁反应。
同时由于国六 A 切换国六 B,国六 B 非 RDE 车型还有 200 万辆的库存未消化。国六 A 则实为国五向国六的过渡期,国六 B 要求颗粒物排放在前者基础上减少约 1/3,中国汽 车流通协会于 3 月 30 日下午,组织召开部分汽车主机厂参加的国六 B 切换情况座谈会建 议国家给予 6~12 个月的销售过渡期,如果延期将有较充足时间缓解库存压力。
本轮价格战导火索是特斯拉年初降价,直接原因是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大幅退出, 根本原因是电动化带来的自主崛起,造成燃油车库存积压。 导火索是特斯拉价格下调,特斯拉降价带动新能源车价格下探,形成新能源车对燃油 车的进一步挤兑。特斯拉定价依据为成本加成+订单导向,在订单方面,根据 TroyTeslike 数据,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特斯拉在手订单为 10.2 万个,相当于特斯拉 2~3 周产能;在盈利方面,23Q1 相比于 22Q4,平均单车收入下降约 3 万元,由于电池端等原材料价格下 降单车成本下降 1 万元,单车利润下降 2 万元,预计目前特斯拉单车盈利约为 4 万元,有 一定下降空间。
直接原因是燃油车购置税政策促使需求前置。22H2 燃油乘用车销量 914 万辆,同比下 降 1%,较 22H1 增速+16%,其中 Q3 销量 475 万辆,同比+20%,Q4 销量 439 万辆,同比 -18%,23M1~M2 燃油乘用车销量 223 万辆,同比-24%,购置税减半政策推出后,对燃油 车形成刺激作用,但刺激力度边际下降,23 年退坡后,燃油车销量普遍大幅下降,引发燃 油车降价需求。降价的根本原因是自主品牌崛起带动下,两种能源车的强竞争关系。新能源渗透率逐 季提升,22 年 Q1~Q4 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 21.7%、26.5%、28.3%、33.2%,全年渗透率 27.8%,提前完成 2025 年新能源渗透率 20%的目标。
本轮价格战在新能源端或已阶段性结束,后续变量要关注特斯拉定价策略。在 2022 年 10 月《今明两年电动车政策比对》,我们提到下一轮电动车定价是车企端的“囚徒困 境”,锚定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两大龙头。2 月比亚迪秦 PLUS 改款推出,定价平均下降 1~ 1.3 万元,最低价格下探至 9.98 万元,降幅约 10%,宣告 A 级车加入价格战;2023 年 3 月 16 日,比亚迪汉、唐推出,汉定价平均下探 1 万元,唐定价几乎保持不变,新能源价格战 宣告阶段性结束。
2、前两轮汽车价格战复盘
2015 年以来汽车行业经历了三轮系统性价格战,前两轮是由于总量下降,本轮源于销 量结构变化:第一轮价格战开始于 2017 年中旬,主要由于汽车需求见顶+SUV 成长红利消 失,第二轮价格战开始于 2019 年初,主要原因是 2019 年初增值税下调,第三轮开始于 2023 年初,主要原因是电动车对油车市场挤压。
三轮购置税减免政策配套实现三次逆市场调节:第一次,2009 年 1 月 20 日至年底, 1.6L 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率由 10%调整为 5%,2010 年提升至 7.5%。第二次, 2016 年 1.6L 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征全年减半为 5%,2017 年回升到 7.5%,第三次, 2022 年 6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 30 万元的 2.0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本轮购置税减半后,没有温和退出,是本 轮降价的直接原因。
2.1、2017年第一轮价格战
第一轮降价原因:SUV 渗透率见顶+总需求见顶。总需求上,2013 年到 2015 年乘用 车销量整体需求下降,同比增速分别为 16%、10%、7%,为促进销量 2016 年推出购置税 减半政策,16 年乘用车销量增速 15%,17 年由于刺激政策逐渐消退销量增速下降为 1%; SUV 渗透上,2017 年 SUV 渗透率达到小高峰,2010 年~2016 年自主品牌 SUV 销量快速提 升,2017 年~2019 年实现合资品牌对自主品牌 SUV 的替代。
2017 年价格战从经销商降价开始,车企官降接力。2017 年 2 月起,各地经销商推出 地方性补贴优惠,最高超 10 万元,3 月经销商价格优惠迎来高潮,经销商降价持续约 2 个 月以活动取消的形式结束。2017 年 4、5 月份,各车企推出官降活动,其中 5 月 27 日长安 自主品牌推出的全系官降活动影响最大,17 年价格战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豪华车型降价幅度最大,最高降价 27.3%。豪华车型,如奥迪 A6 L、宝马 5 系等,优 惠 1~14.8 万元,沃尔沃、凯迪拉克、路虎等 40 万以上车型降幅较大,达到约为 20%;奔 驰、宝马、英菲尼迪等降幅约为 10%。
车企官降以新车推出或者旧款退市的形式宣告价格战结束。2017 年 3 月经销商降价 后,5 月经销商降价陆续结束。5 月部分车企推出官降,官降目的主要是旧版清库,如福特 翼虎 4 月推出降价,10 月推新宣告降价结束,长安 5 月底开启官降,17 年 10 月至 18 年陆 续推出新版等。官降在优惠推出的第 1~2 月影响力度最大,之后因为推出新款减少老款库 存,销量递减。第一轮价格战在 17 年下半年随着各车企优惠活动到期、价格回升和官降吸 引力减弱而结束。
2.2、2019年第二轮价格战
2019 年价格战主要由于税率改革,其中增值税下降是主要原因,进口车关税下降是辅 助原因。增值税引发普降,2019 年 3 月 5 日宣布制造业增值税将在 4 月 1 日从 16%下调至 13%,单车终端售价下调 2.6%,引发第二轮车企普遍调价;进口车税率带动高端车降价, 2018 年存量 139 个税号中 135 个税号税率为 25%,4 个税号关税税率为 20%,18 年 7 月 1 日,关税下调至 15%,由于中美摩擦美国产进口车两次税率阶段性提升至 40%,其他车系 维持在 15%。关税下调带动高端车售价下探,2019 年进口车销量 83.8 万辆,占总销量的 4%。
同时,“国五”升级为“国六”,为排放标准改革去库存。2019 年 7 月,多地提前实 行国六排放标准,该标准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限值在国五的基础上分别下降了 50%和 42%。国六车需要在国五车的基础上装配三元催化转化器提升性能、减少排放,因此车企 在 2019 上半年打响价格战“去国五”。2019 年降价以官降为主,持续时间较长。2020 年初疫情始发致使国内、海外工厂先后 停工停产,车市价格因供给端紧张再次回升,第二轮价格战至此结束。疫情主导下经济下 行,车市低靡,此时推出的新款车型价格不升反而小幅下降。
前两轮降价潮带来行业洗牌:较于 2016 年,截止 2019 年末相德系、日系份额提升 10%,韩系法系份额下降 4%,美系份额下降 1%,自主为合资让出 5%的份额。整体行业 毛利率高的情况下,行业门槛过低,导致市场格局分散、竞争激烈。一旦毛利率下降到合 理水平,缺乏成本优势的厂商会淘汰。第一轮价格战法系汽车品牌受重创,韩系车则最终 在 2019 年的价格战中丢失大量市场份额。2017 年价格战期间各车场利润大幅压缩,法系 车市场份额下降至 1.2%。韩系车在 2017 年前占国内汽车市场 7%~8%,2017 年萨德事件 后国内销量大幅降低,2019 年第二轮价格战之后,韩系车市场份额跌落至 3.4%以下。
3、本轮汽车价格战演绎
是否尾部出清“10%”是本轮价格战暂时告终? 2017~2020 年,日系、德系瓜分 10%的市场份额。2017 年韩系车市场份额下降 2%、 2019 年法系车市场份额下降 2%,两轮价格战后,实现了较强势的合资品牌日系和德系品 牌的市占率提升,2017 年到 2020 年之间,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从 16.2%提升至 22.3%,德 系品牌的市场份额从 18.7%提升至 23.2%,日德合计市场份额提升 10.6%,价格战的结果是 部分获胜企业长期盈利能力提升。
但是本轮价格战与上轮价格战不同之处在于: 新能源车企将成油车市场内战最大赢家。燃油车市场在萎缩,油车价格战后退市的燃 油车企产生的“10%”市场份额难以被存活下的企业占据,预计参与持续价格战的企业销量 不增利润受挫,新能源渗透率预计提升 10%以上。 新能源汽车天花板高于 SUV 的天花板。2009 年到 2017 年之间是 SUV 红利,SUV 渗 透率从 6%提升至 41%,从 2017 年至 2022 年 SUV 渗透率从 41%缓慢提升至 47%,后稳定至 47%,但是我们预测电动化的渗透率天花板将远超 SUV 渗透率,且智能化与电动化叠 加产生协同效应,将进一步电动化提升。
合资车单车盈利在 1~2 万元之间,且政府补贴不可持续。2021 年广汽丰田单车盈利 1.4 万元,广汽本田单车盈利 1.1 万元,上汽大众单车盈利 1.6 万元,上汽通用单车盈利 1.1 万元,补贴额度与盈利水平不符,股东外资方关注盈利能力。政府补贴可在短期内刺激消 费,但长期不可持续。因此,我们预测本轮“价格战”时间不会以尾部 10%的企业退出作为结束,相反会回 归车企之间的“囚徒困境”,接连结束。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汽车行业专题分析:汽车“价格战”复盘及展望.pdf
汽车行业专题分析:汽车生产模式的第三次变革,从旧式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pdf
汽车行业专题分析:电车云集,智能化驱动自主品牌向上.pdf
途虎研究报告:领军汽车后市场的长期主义者.pdf
奇瑞汽车深度复盘及其产业链梳理:进击的出海龙头.pdf
华为汽车产业链深度报告:华为智选,大有可为.pdf
祥鑫科技研究报告:全面布局新能源结构件,客户优质.pdf
新能源及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pdf
2024年新能源电池需求浅析.pdf
华纬科技研究报告:国内汽车弹簧领军企业,乘新能源东风量利齐升.pdf
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2024年春季策略报告:氢能渐起,重视新兴产业链布局.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