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证券】守得云开见月明.pdf

2021-01-14
25页
1MB

本文讨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新冠疫情下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变化,以及面向2035年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强调,面对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人们的预防性储蓄大幅上升。这些增加的储蓄先是集中流向存款等避险资产市场,随后转向了股票和房地产等领域,成为疫情以来驱动金融市场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在2021年或2022年会跨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中性条件下,以市价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体量将在203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此背景下,以过去60年中成功晋级(或接近)高收入经济体的群体为对象,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经济体的表现差异及其趋势。


一、疫情冲击与预防性储蓄变化新冠疫情对人类的经济行为造成了空前冲击和巨大影响,人类经济行为的调整是导致经济数据变化以及金融市场起伏的底层原因。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人们的预防性储蓄大幅上升,这是其经济行为调整的重要方面。例如,在正常条件下,居民每获得100元可支配收入,会储蓄20元、消费80元。


但是面对疫情的冲击,储蓄也许会从20元上升到30元,而消费开支会从80元下降到70元,这也就使得储蓄率从20%上升到30%。我们把这种储蓄率的变化定义为预防性储蓄的上升。预防性储蓄的上升对应着消费开支的大幅下降,进而导致了宏观经济的剧烈收缩。尽管这不是疫情导致经济收缩的全部原因,但是这一变化对经济的冲击相当显著,其影响可能排在首位。


为了理解预防性储蓄的变化,可以观察2003年“非典”时期北京城镇居民的储蓄情况。如图1所示,2002年后北京城镇居民的储蓄率整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中,而在“非典”疫情最严重的两个季度,储蓄率要显著高于长期趋势水平。随着疫情的消失,9月份以后,储蓄率逐步回落到长期趋势线上。不难发现,居民在“非典”时期为了应对不确定性积累了预防性储蓄,尽管“非典”带来的这种不确定性到夏季以后就消失了,但是预防性储蓄并没有马上被消费掉。


直到2004年的夏季,在“非典”疫情已经确定消失的三个季度后,城镇居民储蓄率才出现反向的补偿性下降。图1:北京城镇居民储蓄率,%数据来源:Wind,安信证券注:储蓄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的背景下,我们来观察中国以及在全球范围之内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如图2所示,2020年前三季度居民储蓄率相比往年均出现显著抬升,反映了居民面对不确定性时预防性储蓄的上升。

【安信证券】守得云开见月明.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