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证券】通信行业:通信行业的投资机遇在新一代ICT产业链.pdf

2021-12-26
39页
3MB

一、通信行业的投资机遇在新一代 ICT 产业链

地缘政治等宏观因素对 5G 和通信板块行情的边际影响减弱,中观产业趋势和 微观公司经营成为决定后市表现的主导力量。自 2018 年中兴禁运事件以来, 地缘政治对通信板块影响在 19 年华为事件中达到顶峰后边际影响已逐步减弱。 包括近期美国商务部宣布拟将亨通光电、中天科技等通信类上市公司相关实体 加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对市场已无持续性影响,通信板块行情表现将更多 的体现为自下而上的公司和细分行业的基本面。


分化是 2021 年通信板块行情的主题词,我们认为这种分化是结构性的,2022 年仍将持续。随着 ICT 和传统行业不断的融合,信息通信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 的基础设施。站在更长的一个时间维度,行业的投资机遇将从设备商产业链向 新一代 ICT 产业逐渐转移。


在新的智能终端和杀手级应用服务出现之前,设备商供应链更多是结构性行情, 全球化市场规模扩张和国产化替代是主线。更多的成长性投资机会,会来自于 通信和垂直行业相融合的场景,包括 AIoT、云计算、数字能源、智能汽车等新 的行业赛道。




二、5G 投资转向漫长需求驱动期,更多关注结构性机会

2021 年是 5G 三年规模建网期的第二年,产业发展核心从投资驱动转向需求驱 动。总体上看,5G 产业发展当前略低于预期,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与 2/3/4G 相比,5G 是从“19”到“91”模式的转变,主要的应用场景在 B 端, 而 B 端的应用成熟天然要比 C 端慢;二是,从端-管-云的产业架构看,C 端的 杀手级终端和应用尚未出现,仍在培育和孵化之中。


我们认为,第一波运营商投资驱动的主流行情已经结束,第二波消费者消费驱 动的应用和服务行情仍在孕育。对于大多数设备商供应链公司来说,在出现杀 手级的应用和服务之前,更多是结构性行情,可以从全球化市场扩张和国产化 替代两个维度重点把握。


5G 时代运营商资本开支周期已明显减弱。反应到投资强度(Capex/Revenue) 指标上 ,在 5G 时代曲线开始走平,不再像 3/4G 时代存在明显的波峰波谷。 2021 年中国 5G 全年建站总数将超过 60 万,预计占到全球 70%以上份额。根 据十四五规划,每年 5G 建设的总量会保持在 60 万左右。总体来看,对于未来 运营商的资本开支规划,我们认为保持平稳温和增长是相对合理预期。当然, 作为新基建的核心基础设施,2022 年 5G 投资也存在着“适度超前”下超预期 的可能。


2.1 运营商板块基本面呈现趋势性好转


政策和环境变化:作为政府监管下的垄断行业,运营商具备定价权和议价权。 5G 时代管制政策放松,从 2011 年开始的强监管周期已接近尾声;寡头竞争压 力减弱,5G 时代进入存量经营时代,类似 4G 时期的“不限流量套餐”价格战 失去了商业基础;随着央企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新定位以及运营商新 一批混改的深入,政策上限空间有望打开。


行业变化:5G 时代行业周期减弱,资本开支将长期保持平稳,投资强度 (Capex/Revenue)峰值从 3G 41%、4G 34% 下降到 5G 2021 年不到 22%, 折旧压力逐步下行。未来,我们预计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强度将小幅回落维持 在 20%左右水平。




C 端收入 ARPU 下行趋势扭转,B 端成为新增长点。三大运营商业务发展加快 从通信服务向信息服务转型,以中移动为例,未来五年,中移动收入结构 C 端: 非 C 端 7:3(2020)走向 5:5(2025)。预计至 2025 年,中移动仅公有云/IDC 收入可达千亿水平。即使短期内没有出现杀手级 5G 2C 业务,ARPU 值下滑趋 势已得到逆转。


2.2 主设备商市场份额提升、盈利能力改善


全球运营商资本开支 2022 年仍将是温和增长,关注设备商结构性市场机会。 根据 Dell'Oro Group 的预测,全球整体电信设备市场在 2022 年将增长 2%。我 们认为,在行业温和增长的大背景下,更多应关注结构性成长机会。主设备商 市场来看,无论华为禁运解除与否,中兴全球市场份额向上趋势不会改变。华 为运营商业务不会出现大的断供风险,禁运长期存在假设下,市场份额将从 40% 逐渐回落至 30%左右水平。华为在海外丢失的市场份额将主要由爱立信和诺基 亚填补,预计爱立信未来三年市场份额将稳定在 27%左右。由于在中国市场表 现不佳,诺基亚的市场份额预计将回落至 15%左右。


预计中兴将是未来三年市场份额增长最为确定的主设备商。目前中国 5G 基站 建设总量在全球 5G 市场份额已占到约 70%,中兴在中国市场份额将稳中有升, 21 年无线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3-5PP。我们同时看好公司在 21 年后海外 5G 市 场逐渐放量后的份额扩张,预计未来三年(21-23)公司在全球市场份额每年 将会有 3-4PP 的上升。同时从产业规律看,随着 5G 建设度过导入期,公司盈 利水平将逐步向上。


2.3 光通信市场探底回升,建议关注数通光模块龙头


电信和数通光通信市场 Q3 已出现趋势性好转,2022 年光通信市场将维持在较 高景气度水平。2021 年中国 5G 建设呈现前低后高态势,下半年 5G 建站总量 占到全年三分之二以上,电信市场光模块市场下半年环比明显放量。


展望 2022,电信市场光模块增长将相对温和,主要增量仍将来自数据中心市场 尤其是海外市场。受益于元宇宙建设推动及供应链缓解,根据 Dell'Oro 预测, 2022 年全球数据中心的资本支出预计将增长 17%;Top 4 云服务提供商(亚马 逊、谷歌、Meta 和微软)的数据中心资本支出预计将在 2022 年超过 200 亿美 元。


2.4 应用端关注 VR/AR 产业链进展


VR 快速发展,AR 仍需时间。我们认为 AR/VR 类业务将成为 5G 时代的杀手 级业务,成为继手机、平板电脑之后的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带动整个 5G 产 业链的发展。高通 CEO 2021 年 11 月表示 Oculus Quest 2 出货量预计已达到 1000 万,这将是对产业有重大意义的节点性事件。千万规模意味着内容和生态 系统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未来五年,我们乐观预测 VR 将保持快速增长。


长期来看,VR 设备的天花板应对标平板,AR 设备的天花板对标智能手机。由 于 AR 发展所遇到的显示、功耗、算法、云端通讯等问题的解决仍需时间,我 们预计 AR 设备的成熟仍需 3-5 年的时间。


三、云计算:景气度边际改善,关注新应用和结构性投资机会

3.1 云计算行业总体景气度边际改善显著


2021 年 Q3 以来云计算产业链跟踪数据显示景气度边际改善显著,其中海 外云计算巨头资本开支增速较国内更为乐观。信骅今年 1-10 月连续取得月 度收入同比正增长,10 月营收增速同比增长高达 88.61%。3Q21 海外云厂 商 FAMGA 资本开支同比增长 36.81%,Meta(原 Facebook)表示将持续 加码资本投入,22 年资本开支将达 290-340 亿美元,同比增长超 50%。 国内云厂商资本开支增速总体维持正增长(Q3 单季度 YOY 9.69%),在国 内政策监管趋严背景下,云厂商投资依旧保持韧性。根据 IDC 数据,Q2 全球服务器市场收入达到 236 亿美元,出货量接近 320 万台,同比维持稳 定。数字化转型总体趋势不变,5G、AI、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新 应用场景层出不穷。21Q3 在去年高基数情况下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仍稳中 有升,我们预计今年 Q4 及明年上半年仍将维持下游需求高景气。




3.2 IaaS:国内头部云巨头增速放缓,第二梯队厂商产品矩阵持续完善


滴滴退市、头部互联网公司被反垄断处罚,公有云市场马太效应或将趋缓。 因滴滴严重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敲响信息安全警钟。近年来,政府对 信息安全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已上升至国家战略。7 月 10 日对《网络安全 审核办法》进行修订,触发条件场景增加,认定范围更广。出于对信息安 全和政策导向的考虑,云计算下游客户可能采取更审慎的采购决策,国内 云厂商相比国际云巨头具有天然的立场优势。而政府对于反垄断力度的持 续加大,国内头部云厂商的增速或将放缓。


行业云市场空间广阔,金山云等第二梯队云计算厂商持续完善产品矩阵, 大力发展行业云。金山云 Q3 行业云实现营收 7.27 亿元,Y/Y 77.67%,远 超公有云(Y/Y 28.7%)。公有云核心客群稳中有升,客户矩阵不断完善, 收入来源多元化,新增客户拼多多。行业云重点布局金融、医疗、公共服 务三大高价值垂直行业:金融领域已覆盖 60%的中国 Top 10 银行,Q3 为 多家金融机构提供大数据中台建设;在医疗领域助力建设国内首个实现省 域影像数据共享的云平台(江苏省影像云);在公共服务领域累计助力上百 个地区的新基建,并再次成功入围北京市级政务云,体现公司在政务云板 块已获客户广泛认可。中立云服务商享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边缘云有望 成为新增长驱动力,马太效应趋缓格局下,公司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3.3 IDC:行业出清加剧,新能源政策背景下建议超配上游设备商


能耗双控推动 IDC 供给端改革,龙头厂商有望把握市场出清机会。国内一 线地区电力紧缺,国家推行能耗双控政策,提前布局新能源及提升能控运 维能力是企业增收的关键。国家已出台一系列针对 IDC 绿色化转型的政策, 对数据中心能耗指标要求趋严。11 月工信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 业发展规划》,明确指示至 2025 年国内大型数据中心 PUE 需降至 1.3 以 下。“双碳”战略将加速行业格局优化,龙头厂商有望把握市场出清机会, 行业集中度预计将会提升。


元宇宙等新应用将驱动对更高算力(从底层芯片到 AI 服务器、数据中心) 的需求。Meta、微软、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元宇宙,英伟达于 11 月 GTC 大会推出面向企业的实时仿真和协作平台 Omniverse,本质是技术 强化后的数字孪生:用户可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协同工作,进行汽车、制造、 建筑的设计制造等,使跨国团队在真实生产新产品前完成设计、模拟、优 化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以提升效率。当前已有宝马集团、沃尔玛、爱立 信等客户实例,让元宇宙概念有了真正意义上一定程度的落地。


技术迭代与产业化进程将持续拉动相关领域软硬件投资。要实现元宇宙描 绘的场景,需对大量物理世界的场景进行数字模拟,如同 3D 世界的互联 网,对芯片性能、数据吞吐量、数据中心提出更高要求,将持续拉动相关 软硬件投资。根据 IDC 数据,中国元宇宙相关 IT 支出将在 2025 年达到近2000 亿美元,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0.2%。其中,AI 支出将 达 163 亿美元,占比 8%;大数据支出将达 255 亿美元,占比 13%;云计 算支出将达 814 亿美元,占比最大,约占总支出的 42%。元宇宙建设将推 动 400G/800G 等高端光模块的迭代,加快高端产品放量。未来高端光模 块市场空间值得期待。龙头厂商(如中际旭创、新易盛)境外收入占比均 过 50%,有望在海外元宇宙的浪潮中优先受益。


3.4 服务器:中国服务器市场增速超过全球,供应链等因素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服务器市场回暖,公共算力基础设施投入及政策推动中国市场高增。 2021Q3 全球服务器市场整体快速回升,其中中国服务器市场销售额同比 增长 15.1%,超过全球平均增速(8.8%),主要得益于宏观政策推动和新 技术带来的算力需求增长。数字经济被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 布局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统筹推进 算力枢纽基础设施建设。云、边缘计算、软件定义基础架构以及面向人工 智能的异构计算等新兴技术继续拉动市场增长。2021 年上半年加速服务器 市场规模达到 23.8 亿美元,同比增长 85.1%。其中 GPU 服务器依然占主 导地位,占据 91.9%的市场份额,IDC 预测到 2025 年中国加速服务器市 场规模将达到 108.6 亿美元。


供应链、国产化替代等因素改变中国服务器市场竞争格局。2021 年 Q3 浪 潮服务器市场份额提升显著:按收入口径,Q3 全球市场份额 9.9%,同比 提升 0.6 Pct;按出货量口径,Q3 份额 10.0%,同比提升 0.4 Pct。新华三 服务器收入在全球市场份额 4.6%,同比提升 0.7 Pct。Dell、HPE 等海外 厂商份额有所下降,华为服务器 Q3 营收 29 亿元,同比骤降 62.3%,市场 份额减少 3.5 Pct 至 1.8%,排名降至第九位。我们认为华为受上游元器件 供应链影响让出市场份额,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产化替代加速,浪潮、 新华三等国内厂商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3.5 SaaS:国产化替代与云转型加速,热门赛道持续升温


国产化替代与云转型加速仍为通用型 ERP 厂商的核心投资机会。以金蝶、 用友为代表的通用型 ERP 厂商把握企业云转型机遇,订单获取捷报频传, 传统企业对云原生产品接受度提高,云业务已构成用友与金蝶的营收主要 来源,占比超 50%,并与头部企业合作树立标杆项目,有望打破高端 ERP 产品垄断局面。用友网络已与多家央企及头部企业签约合作,如国家开发 投资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邮政等。金蝶多个标杆项目成功落地,如 华为 HR 一期项目及云南中烟 ERP 平台等。未来随着国产替代需求加速释放和标杆项目的示范作用,且加强与渠道、咨询、交付等生态伙伴合作, 云业务收入占比将持续提升,业绩逐步释放。




政策驱动工业软件、网络安全、金融科技、税务信息化、能源信息化、自 动驾驶等细分赛道持续高景气。工信部印发《“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 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 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等重磅政策,明确到 2025 年信息化和工业化 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 伐明显加快。“双碳”政策背景下能源和电力信息化热度持续提升。


四、数据中心能源:比特管理瓦特,高算效、低能耗下孕育新机遇

4.1 比特管理瓦特,高算效、低 PUE 成为 IDC 行业大势


在全球数据激增和“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数据中心领域迎来技术和商 业更迭期。当前,ICT 技术不断融入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集成系统设计,实现 高算效、低 PUE 成为 IDC 行业核心趋势。瓦特技术、热技术、储能技术、云 与 AI 技术等创新融合,加速数据中心能源数字化,实现比特管理瓦特。


数据中心的本质是将电力转换成算力,高效的将电力转化为算力要求 IT 设备提 高算效;另一方面,高功率密度叠加低 PUE 标准,也将进一步提升对数据中 心散热、制冷系统的要求。我们测算,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规模到 2025 年达到 3105 亿美元,到 2030 年达到 4036 亿美元市场规模。其中服务器、存 储、制冷系统、配电系统十年的 CAGR 分别是 6%、6%、20%、12%。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前期建设支出主要有物理基础设施和 IT 设备采购两部分。其 中物理设施主要由配电系统、制冷系统和其他(安装、人工费用等),根据施耐 德投资成本计算器测算,以建设 2000kw、单机柜功率密度 8kw、以风冷散热 为主的(N+1)冗余数据中心为例,每千瓦建设成本约为 4600 美元,配电、 制冷和建筑占比分别为 47%、20%和 33%;我们认为,硬件设备的市场需求主 要来自于新建数据中心和存量数据中心替换,共带来 14544MW 新增 IT 负载需 求,对应物理基础设施市场空间 669 亿美元。


未来,机架功率密度升高叠加硬件设备支出比重上升,制冷系统和配电系统市 场空间分别从 2020 年的 134、314 亿美元,上升至 2030 年的 787、688 亿美 元,CAGR 分别为 20%和 12%。


4.2 温控领域进入技术革新期,跑马圈地进行时


温控系统是仅次于 IT 设备的能耗来源,控制温控能耗是降低数据中心 PUE 的 突破口。2020 年 12 月,《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 指导意见》提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降到 1.3 以下。数 据中心能耗主要由 IT 设备、温控空调、电源配电和照明构成,当 PUE 从 1.92 降低至 1.3 时,空调系统能耗占比从 38%降低至 17.5%,减少空调系统能耗将 成为降低整体 PUE 的关键。


高密度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加速,散热市场迎来重构,液冷、蒸发冷却技术有望 替代传统风冷市场。随着数据中心的单体规模越来越大,大型、超大型数据中 心不断涌现,高功率密度机架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高热密度设备的应用,造 成机房单机柜功耗提高。单位面积热量急剧上升倒逼数据中心散热技术革新, 市场结构由风冷向液冷转变。


高效热交换提高散热效率,液冷数据中心市场份额逐步提升。目前国内数据中 心机房空调市场规模 60 亿元,风冷散热市场份额由 67.1%下降至 59.4%。液 冷技术通过液体作为热量传输媒介,可导向热源,带走热量,在高功率密度数 据中心优势明显。从市场需求和销售额来看,风冷型制冷仍是目前机房空调中 的主流机型,但冷冻水型制冷呈现较快增长趋势。2016-2019 年,冷冻水型机 房空调市场占有率从 24.5%上升至 33.4%。


国内机房空调市场一超多强,维谛技术龙头地位稳固。 2019 年国内机房空调市场维谛技术市占率 30%左右,佳力图、艾特网能、依 米康、华为和英维克各占 10%。维谛技术前身是艾默生网络能源业务,在数字 基础设施领域深耕多年,连续 16 年在国内机房空调市场排名第一。全球范围 内,维谛技术有广泛的客户基础,目前在网运行超过 100 万套空调产品,未来 存量数据中心产品替换具有规模优势。




新兴蒸发冷却市场华为领跑,国内传统温控企业不断提升品牌,未来有望依托 技术优势获取更大成长空间。与液冷相比,间接蒸发冷却材料成本更低,短期 内市场应用空间更为广阔。作为华为供应商,英维克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推出 XFlex 模块化间接蒸发冷 却机组;申菱环境数据服务类空调与华为进行联合设计制造,主要向华为供货; 依米康旗下公司与华为联合开发智能基站温控器,节能可达 20%-90%,主要 应用于海外业务。


得益于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加速,温控企业营收呈上升态势;未来,在数据中心 建设大规模趋势下,间接蒸发冷却市场将被打开,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企业, 成长空间较大。


IDC 建设大型化、高密化趋势下将持续提升机房温控市场需求,一方面头部企 业凭借客户资源优势和技术积累稳固地位;另一方面,数据中心 IT 功率密度升 高促使机房散热技术产生迭代,液冷、间接蒸发冷却以其低 PUE 和高效制冷优 势有望实现替代。


4.3 数据中心 UPS 向锂电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数据中心高密化演进趋势下,IT 设备电路集成度增加,高压直流供电技术有望 成为高密度数据中心 IT 机房的主流供配电技术。UPS 不间断电源作为数据中 心电源系统的保障,从生命周期、安全可靠、弹性扩容等维度考量,锂电化和 模块化 UPS 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数据中心储能建设打开 UPS 增长空间。2021 年 7 月 14 日,工信部印发《新 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规划提出支持探索利用锂电 池、储氢和飞轮储能等作为数据中心多元化储能和备用电源装置,加强动力电 池梯次利用产品推广应用。


2020 年国内 UPS 销售额为 103.82 亿元,预计未来会以 13%年复合增长率保 持上升趋势,2025 年达到 200 亿元。未来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扩张,IDC 会成 为 UPS 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模块化 UPS 架构支持数据中心弹性扩容,市场应用渗透加速。由于承载的 IT 业务不同,为匹配不同功率密度的 IT 设备,模块化 UPS 能够以生命周期最优 的 CAPEX 支撑 IT 设备的演进,实现灵活部署、按需扩容,实现分期投资。整 体来看,2020 年模块化 UPS 增速达到 9.5%,高于整体 6.2%的增速。凭借着 高效节能、快速交付、持续拓展的优点,GGII 分析认为,模块化 UPS 在未来 3 年的应用比例将有望超过 50%。


“锂进铅退”趋势推进,数据中心供配电逐渐走向全面锂电化。传统数据中心供 电系统采用铅酸电池,应用瓶颈日趋严重,存在系统割裂且复杂、占地面积大、 故障定位难等问题。锂电具有以下优势:1)锂电池生命周期是铅酸电池的两倍, 10 年内无需更换;2)短时大倍率放电能力强,能量密度高,约为铅酸电池的 3 倍,可节省占地面积 70%;3)采用磷酸铁锂的智能锂电系统可免去日常巡 检,在热失控的情况下不产生氧气,不起火,可靠性更高;4)铅酸电池循环次 数仅为约 150 次,锂电循环次数可达 5000 次,循环寿命长。根据高工锂电数 据,当前锂电 UPS 渗透率约为 3%,我们认为,目前锂电 UPS 正处于测试周 期,假设周期 2-3 年,预计到 2025 年,锂电占比将显著上升至 30%-40%。


价格劣势成为锂电渗透的主要阻力,优化电池组设计和 PACK 技术是降本增效 的关键。现阶段国内 UPS 锂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两大技术路线, 其中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的磷酸铁锂电芯是主流。5C 放电的 UPS 锂电池单 瓦时达到 2.6-2.7 元,常规备电的 UPS 锂电池组(LFP)价格 0.73 元/Wh。随着 产业规模化和技术的提升,大部分材料价格在近几年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但 2021 年各种材料在动力电池高景气度带动下价格反弹上涨,部分材料涨幅超过 100%,给锂电池在 UPS 的渗透带来压力。


UPS 锂电趋势下,未来 UPS 将不再是单一的设备单元,而是将 UPS 电芯、模 块、BMS 和散热、电力电缆数据布线集为一体的整体方案式 PACK。


优化电池组设计和 PACK 工艺提升电池效率是锂电 UPS 核心控制点,锂电芯 厂商涉足锂电池 PACK 行业将成为一种趋势。PACK 是连接上游和下游的关键 环节,是锂电池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关键环节。


UPS 电池市场由单一产品销售向集成解决方案模式转变,系统集成商取得快速 增长。行业代理配合系统集成商面向客户的渠道体系,满足客户定制化锂电 UPS 需求。电芯企业更熟悉产品性能,通过自建 PACK 生产,封装电池组,打 包销售给下游客户。目前 60-70%的电池 PACK 都是由电芯企业完成。


我们认为,数据中心高密化趋势演进促使供配电系统走向高压直流和锂电 UPS 时代。华为凭借集成优势和整合能力,在模块化 UPS 和锂电 UPS 市场领先地 位稳固,有望在市场扩张周期内引领新技术渗透。


4.4 预制模块化成为数据中心建设新方向


预制模块化成为数据中心建设新方向。预制模块化是将数据中心拆分为机房核 心模块、辅助功能模块和外围动力模块,各模块均在工厂预制化生产,施工现 场组装建设。具备以下优势:1、加速数据中心建设,将建设周期从 23 个月缩 短至 9 个月;2、实现标准化、产品化生产,有效保证交付质量和后期性能;3、 用于模块化 UPS、温控散热产品,适配风冷、液冷、间接蒸发冷却等多种温控 方案,融合智能锂电等供电解决方案。


根据 451 research,2020 年全球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市场规模 44 亿美元,预 计未来五年 CAGR14.4%。国内市场方面,2013 年至今,国内模块化数据中心 市场规模由 30 亿元增长至 63 亿元,我们预测 2025 年达到百亿市场,年复合 增长率 11%。


边缘计算是托管数据中心市场的下一个主要驱动力,IDC 预测,2021 年中国边 缘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 296 亿元,并保持高于 60%的增速持续扩大。根据 Global Market Insights,全球边缘数据中心市场将从目前的 40 亿美元增长到 2024 年 130 亿美元以上,市场空间广阔。


边缘数据中心建设要求能够在近数据端快速部署,灵活安装,根据行业应用要 求设计 IT 容量。模块化数据中心可根据客户需求实现灵活组装,在施工周期结 束后,还可以继续完成水平扩容或者垂直扩容,满足未来算力不足的情况。与 传统数据中心建设相比,我们以建造一个 5000kW,单机柜 10kW 的数据中心 为例,根据施耐德测算,综合考虑建造设备、施工、楼宇建材等前期资本支出, 预制模块化可节省约 40%。(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模块化数据中心市场分散、碎片化,具备成本优势和定制化解决方案能力的公 司有望脱颖而出。据 Frost Sullivan 数据显示,2020 年模块化数据中心市场, 前五大厂商占 46%市场份额,其中华为独占 21%,其余厂商维谛、艾特网能、 施耐德、科华恒盛和曙光节能同属第二梯队,市场份额均在 5%-7%左右,竞争 格局尚不明朗。未来随着边缘数据中心兴起,模块化数据中心快速建设并交付 的优势将集中体现,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控制运输成本和前期建设材料成本将 成为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




边缘计算应用场景丰富,边缘定制服务器迎来快速增长。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 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叠加能源、交通、制造等行业需求的驱动,边 缘定制服务器市场将迎来由点到面的快速增长,预计在未来五年成为服务器市 场增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


根据 IDC,2020 年中国边缘计算服务器的整体市场规模为 26.55 亿美元,同比 增长 16.3%。2020-2025 年,中国边缘计算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2.0%,高于全球 19.6%的平均增速。从出货数量看,2020 年中国边缘定制服 务器市场排名前三的厂商依次为浪潮、新华三和华为,TOP3 厂商占据全国 53% 市场份额。


边缘计算满足低延时需求,降低长距离海量数据的传输成本,未来将带动边缘 数据中心站点建设需求,打开预制模块化架构市场空间。以华为为代表的数字 基础设施公司布局模块化产品,竞争格局激烈,市场尚未饱和,应关注同时具 备成本控制和规模优势的厂家。


4.5 数据中心从单域智能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演进, AIOps 市场迎来新增长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快速增长和运营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数据中心运维在 IT 运营市场的重要性显著增强。用于 IT 运营的人工智能(AIOps)平台是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功能的软件系统,能够增强 IT 运维过程的可靠性、最 优化分析和性能监控。2020 年全球 IT 运营管理软件市场(ITOM)软件收入达 到 129 亿美元,并将以 10.6%的复合年增长率在 2025 年达到 214 亿美元。


数字化业务转型正在推动着 AIOps 市场的发展,AIOps 也成为数据中心智能 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业务运维流程数字化,导致分析不断增长的数据量变得更 加关键和困难。智能运维通过应用机器学习,对数据中心内部产生的复杂运维 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实现自动控制调参。随着人工智能迈入行业应用,AIOps 是 AI 时代的产物,它不仅能够减少人员成本,还能够在数据中心内部起到主动 预判功能,确保 IT 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根据 Gartner 数据,2020 年 AIOps 的市场规模在 9 亿至 15 亿美元之间,2020 年至 2025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15%。预测到 2025 年,将有一半的云数据 中心将部署具有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功能的先进机器人,这将使 运营效率提高 30%。


对标汽车智能驾驶,数据中心走向无人化、智能化。华为提出数据中心运维自 动驾驶演进趋势,在环境可视、能效优化、故障检测、资源管理四个维度,由 L0 人工运维向 L5 完全自动运维延伸。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可实现 7x24 不停时巡检,大大提升运维效率,降低对运维人员的技能要求与依赖程度。另 一方面,依托声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传感器、机器人等,将极大提升数据 中心无人巡检准确度,变被动告警为预测性维护,最大程度降低数据中心运维 风险和成本。


全球 IT 运维软件市场当前由海外企业主导,智能化迭代带来竞争格局变化。 ITOM 行业过去主要被 4 家大型厂商占据,分别是 BMC、CA、IBM、HP,业 内称为“四大”。随着云计算、AI 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原来的四大逐渐走向没落,根据 IDC 最新数据,ITOM 行业 Top5 企业分别是:Splunk、Microsoft、 IBM、Cisco、Broadcom(CA)。CR5 占据超 1/3 的份额,市场头部效应明显。




5.4 智能汽车:智能化加速,当前重点机会仍在供应链


大厂多以提供运维平台、合作研发应用的姿态投身智能运维领域:腾讯智维生 态发展计划签约中电电力、图扑软件、德衡数据和智象科技,并与科华数据签 订深度合作协议,由后者为其建设部分数据中心,并提供十年运维管理服务; 华为部分数据中心类产品由安科瑞间接供货,与润建股份在 IDC 管维业务展开 合作,在中国、罗马尼亚、墨西哥数据中心和广通优云共同搭建 RMS 平台; 阿里云与国自机器人和依米康推出智能机器人系统,实现机器人与 DCIM 相结 合;为擎创科技提供 Elasticsearch 等开源数据产品,共同打造智能化日志中心 “夏洛克 AIOps”云端版。国内数据中心运维主导权掌握在 IDC 运营商手中,互联网大厂凭借深厚技术率 先迈出智能运维步伐,或将带动第三方 IDC 服务商和三大运营商加快部署智能 运维。


五、物联网:长期看好一横三纵投资机会,感知层受益更为确定

5.1 感知控制连接层受益长周期明确,短期波动无虞强者恒强


当前物联网赛道中受益最确定的环节仍是感知连接层。从智能控制器及模组厂 商高成长可验证受益逻辑,尽管 20Q3 以来受到上游原材料供给影响导致相关 厂商毛利水平波动较大,但从业绩表现可看出头部企业强者恒强。


物联网未来 3-5 年仍将以智能化与大连接为主旋律,核心受益的是传感、芯片、 模组、MCU、终端等硬件厂商。随着物联网产业发展,受益方向将由硬件感知 层向数据软件应用层持续转移。国产化替代与智能化程度加深驱动的长逻辑不 变,重点关注享受行业确定性的国内龙头及商业模式成功转型升级公司。


业绩验证感知连接层受益逻辑。国内智能控制器赛道及模组赛道过去五年头部 厂商营收以及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均保持 30%左右增速,业绩验证行业高景气。


短期原材料波动影响毛利率变动,龙头稳定应对强者恒强。20Q3 以来,上游 芯片等原材料供给短缺、价格上涨,整个产业链受到较严重影响,通过模组及智控器厂商毛利率变化可以发现,自 20Q3 以来各大厂商毛利率均出现较明显 下滑,但龙头毛利率、净利率变动幅度不大,在毛利率下滑情况下仍可保证净 利率,原材料波动情况下龙头基于规模效应对下游客户价格传导、上游订单确 定性等应对能力更强,强者恒强。




国产化替代叠加下游智能化程度加深,行业高景气长逻辑不变。以海外智能控 制器龙头德国代傲集团为例,其智能控制器业务从 2017 年 5.58 亿欧元下降到 2020 年 4.77 亿欧元,公司在欧洲、北美洲、墨西哥、中国等多个市场收入纷 纷下滑,已持续三年营收负增长。相比较而言,国内智能控制器各大厂商尤其 是双龙头和而泰、拓邦股份等营收高速上涨,2020 年营收已确定超过海外龙头。 根据 TSR 以及 IoT Analysis 的数据,2017 年全球出货量前三的模组厂商为 Sierra Wireless、Telit 以及 Gemalto,三者出货量之和占全球出货量的 59%。而 至 2020 年,全球出货量前三的模组厂商为移远通信、广和通以及日海智能,三 者出货量之和占全球的 55%。而 Sierra Wireless、Telit 以及 Thales(收购 Gemalto)三家 2020 年出货量之和仅占全球的 16%,已与国内模组厂商形成显 著差距。智能控制器与模组赛道东进西退趋势明确,国产化替代将进一步加深。


网联化加速、智能化仍处早期,下游需求高增。智能控制器当前应用大颗粒市 场主要为汽车电子、家用电器及电动工具,模组则应用在需要连接的多场景中, 下游整体需求高增。以智能家电厂商为例,过去三年智能家电厂商 CAGR 在 50%左右,我国智能网联车的渗透率领先全球,2020 年为 48.8%,预计 2025 年升至 75.9%,下游网联化、智能化加深,上游连接层将持续受益。(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5.2 家庭互联网:智能化加深,看好上游硬件及平台型公司


家庭互联网发展不及预期,但智能化加深趋势不改。当前家庭互联网中智能家 居渗透率仍较低。与美国 2018 年智能家居渗透率已达 32%相比,20 年我国智 能家居渗透率刚超过 10%。根据 IDC 数据,2017-2020 年智能家居出货量复合 增速为 20.81%,当前智能家居 10%左右的渗透率处于导入期转向成长期的节 点,若爆发期来临,渗透率将快速提升至 30%。尽管当前家庭互联网发展不及 预期,但智能化仍不断加深,根据 IDC 预测,2025 年我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 量有望达到 5.4 亿台。


品牌割据仍是全屋智能阻碍,短期看智能单品及多品互联机会,中长期平台型 公司空间广阔。当前入局智能家居的企业主要是传统家电厂商美的、海尔,互 联网科技企业小米、华为等以及新型创业公司如欧瑞博、Broadlink 等,尽管传 统家电厂商与华为鸿蒙系统等有合作案例,但目前实现全屋智能的阻碍仍是智 能家居品牌割据、生态圈封闭问题。


未来实现全屋智能更可行的模式是多品牌智能单品+第三方平台以及解决方案。 长期来看,硬件终端厂商的生态相对封闭,以实现自有产品的互联为主要目的, 而像涂鸦智能这样的第三方平台型公司更具独立性,不与单独品牌绑定,允许 不同品牌、各类智能单品接入平台并进行交互,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应用程序控 制全屋多品牌智能单品,以更开放的架构连接用户与厂商。根据信通院数据, 2020 年涂鸦平台新增连接设备 1.17 亿台,同增 94%,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品牌 入驻,形成网络效应后有望成为重要的智能家居平台型公司。


投资建议:硬件感知层、传输连接层仍是当前布局热点。我们认为家庭互联网 领域未来 3 年重点仍是布局硬件入口与全屋智能连接。硬件感知层中的 MEMS 感知芯片,MCU 芯片,智能家居控制器,局域、广域通信芯片及无线模组值得 关注。长期看第三方平台型公司如涂鸦智能,如能成功建立海量连接形成网络 效应则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5.3 卫星互联网:国内卫星制造产能扩张、发射进程加速,上游优先受益


轨道资源稀缺,卫星互联网大规模建设箭在弦上。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对我国 的国防安全、6G 通信革命、物联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 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是一场太空资源的争夺战,据专家估计近地轨道能够容纳 的约 6 万颗卫星,而 SpaceX 当前已向近地轨道送入 1844 颗星链卫星,并计 划于 2024 年前共送入 4.2 万颗星链卫星,以 SpaceX 当前产能来看其计划并非 虚言。适用于卫星通信的 Ku 频段目前已经过于拥挤,各国将激烈争夺 Ka 频段。


20 年卫星发射明显提速,中国位居世界第二。根据忧思科学家联盟的数据,截 至 2021 年 1 月 1 日,全球在轨卫星总数为 3372 颗,美国在轨卫星最多为 1897 颗。中国超越俄罗斯位列第二,在轨卫星数量高达 412 颗。从全球每年 新发射卫星数量来看,受益于小卫星发展,从 2017 年开始全球进入卫星加速 发射时期,2017 年起首次超过 200 颗后,2020 年正式进入卫星发射爆发期, 2020 全年卫星发射数 1212 颗。


国内卫星量产需求在即。根据国际电信联盟 ITU 官网的公示资料显示,我国 20 年 11 月提交了两个巨型卫星星座 GW-A59,GW-2 星座,总共 2 阶段 7 组共 12992 颗宽带通信卫星的轨道和无线频段使用申请。据 ITU 的规定,申请的卫 星星座需在 6 年内发射一半卫星数,在 9 年内完全发射完成。悲观预期在未来 九年能发射 75%的卫星共 9744 颗,乐观预期能发射 100%的卫星共 12992 颗。 假设不考虑卫星的退役,平均每年须有 1442 颗卫星增加入网才能保证该工程 的完成。除此之外,由于近地轨道小型卫星寿命较短,所以即便我国卫星星座 建设完毕,每年依旧需要发射一定量的卫星以替代退役、坠毁卫星。当前我国 主要规划的卫星星座计划共需要 15854 颗卫星,假设星座基本建成时低轨小卫 星的平均寿命为 5 年,则平均我国每年仍需要补充 3100 颗卫星,具备量产卫 星能力的企业将持续受益。


民企卫星工厂扩张将助力补充卫星产能缺口。当前武汉卫星产业园具备稳定量 产卫星能力,产能为 240 颗/年。GW 星座项目的卫星缺口巨大,星网集团需要 产能补充。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率先具备卫星量产能力的企业将成功抓住此订 单机会并获得可观利润。当前宣布有卫星工厂并具备量产能力的企业有长光卫 星、微纳星空、九天微星、银河航天、智星空间、星空智联等,加上武汉卫星 产业园的产能,全部完成建设后产能共计 1405 颗/年。




发射端火箭运载能力、可回收能力及一箭多星能力成为重点。运力方面,蓝箭 航天推出的朱雀二号以及星河航天推出的智神星一号的近地轨道运载力均不低 于 5t,远超于其他企业的可比火箭型号,在当今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热潮中竞 争力突出。除此以外,朱雀二号与智神星一号分别在太阳 500km 同步轨道以及 太阳 700km 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领先于可比型号火箭。可回收能力方面,据不 完全统计,目前能够实现回收利用的有朱雀二号、智神星一号以及星际荣耀推 出的双曲线二号。其中,蓝箭航天披露朱雀二号预计能够回收 20 次以上。此外, 12 月 7 日星河动力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顺利将五颗商业卫星精确送入 500 公 里太阳同步轨道,实现了国内民营火箭的首次连续成功和首次一箭多星商业发 射的新突破。


5.4 智能汽车:智能化加速,当前重点机会仍在供应链


电动化与智能化都在加速。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量由 1 月份的 18.58 万辆(渗透率为 9.73%),增长到 11 月份的 43.4 万辆(渗透率为 19.45%),目前已连续四月单月渗透率超 19%。根据预测,2025 年自动驾驶 渗透率有望达 90%,其中 L2 级别搭载率有望达到 45%。


尽管智能汽车行业类似“iPhone”的划时代产品仍未出现,但从近期造车新势 力和传统车厂明年的发布车型看,智能化军备竞赛已如火如荼。根据中国汽研, 目前 L1/L2 级智能网联车的渗透率虽然已接近 30%左右,相当于 2011 年全球 智能手机的渗透水平。全球智能驾驶还处于初始阶段,未来随着 5G-V2X 逐步 商用、高清地图和车路协同落地,以及单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驾驶将 逐步从 L1/L2 到 L3/L4 直至 L5 跨越。


自动驾驶空间广阔,2025 年整体国内智能驾驶市场规模有望达 4000 亿元。根 据国金证券研究所汽车组、电子组、通信组联合测算,到 2025 年国内智能驾 驶市场 4093 亿元,其中自动驾驶部分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 激光雷达及计算平台,25 年预计市场规模为 2745 亿元,整体占比近 67%。


当前自动驾驶产业发力重点仍在单车智能。传统整车厂、新势力厂商及科技巨 头入场加速赛道洗牌,车路协同发展节奏将略慢于单车智能化进展,但已成为 各国政府关注重点,是汽车智能化主旋律下的另一重要中长期机会。以德国颁 发 L3 级别自动驾驶许可为划时代标志,我们认为 2022 年汽车智能化将迎来跨 越式发展,2025-2027 年将是车联网车路协同实现高峰期。


从 20 年开始,我们看到小米、百度、华为等科技公司纷纷入局智能汽车,这 将加速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的进程。整车市场格局未定,中短期我们更看 好汽车智能化下中国供应链的崛起,建议投资者从三个维度来把握投资机遇。


1)全球化扩张机遇,在部分细分领域如电池、摄像头、网联模组和车载通信 设备等,国内的龙头公司已经具备了全球化扩张的能力,一旦进入全球核 心 OEM 供应链,规模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如舜宇光学、韦尔股份、移远通 信等。


2)国产化替代机遇,在部分细分领域如车用 IGBT、MCU、毫米波雷达、热 管理、线控等,部分国内公司通过迭代升级,未来有望逐步蚕食替代海外 巨头的市场份额,如斯达半导、比亚迪半导体、三花智控、浙江孔辉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新赛道洗牌机遇,在部分细分领域如计算平台、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 碳化硅功率器件等,新技术的渗透和应用才刚刚开始,伴随着自主品牌车 企转型和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有望诞生新的细分领域世界龙头,如地 平线、禾赛科技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通信行业研究与投资策略:关注三大主线投资机遇.pdf

通信行业2024上市公司见面会暨春季策略会:全球算力共振,国内新连接开启.pdf

自考操作系统原理-进程同步与进程通信.pptx

现代通信系统.pptx

通信行业专题报告:通感一体化网络,护航低空经济腾飞.pdf

国网信通研究报告:国网系信息通信服务商,电网数智化建设创造发展良机.pdf

5G 智慧文旅与IP发展白皮书.pdf

低空经济行业专题报告:5G-A通感一体赋能低空经济.pdf

5G-A×AI新时代、新机遇、新价值.pdf

5G基站耦合器研究报告.docx

中国5G基站耦合器行业市场调研报告.pdf

云计算-软件架构的变革.pptx

光模块行业专题分析:时代的跨越,从云计算迈向AI.pdf

云计算安全白皮书.pdf

云计算服务安全国家标准解读

云计算行业-PHYSec安全加密技术及在智算中心的应用.pdf

【国金证券】通信行业:通信行业的投资机遇在新一代ICT产业链.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