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中国信托行业长达10年、规模增长20余倍的高速扩张期宣告结束,此后行业信托资产总规模从2017年末的最高点26.2万亿到2021年三季度已下降至20.4万亿,规模已缩减消逝约四分之一。之后伴随总规模下降的是信托行业历史上的“第七次清理整顿”,整顿的目的之一在于倒逼行业主动提升自身能力,寻找转型破局之路。然而,实践中的转型之路道阻且长,转型过程压力重重。
行业负面事件频发自2019年以来,多家信托公司接连曝出产品无法按期兑付的违约事件,其中部分情况严重的公司已被监管工作组接管或已进入重组程序。信托风险加速暴露一方面是由于趋严的调控政策和监管规则触发,另一方面是由于以房地产行业下行为代表的经济周期拐点导致。
两拐点影响叠加造成部分信托公司深陷困境,风险“浮出水面”。3变革与重塑——信托行业转型趋势下风险管理能力的升级再造传统模式增长受阻2020年,银保监会下发《关于信托公司风险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严令各信托公司贯彻监管要求,压降融资类、通道类业务,并以窗口指导的形式对有关公司明确提出压降目标。2021年,各类监管举措持续高压,旨在促使信托公司改善业务结构,出清存量风险。为落实监管要求,以房地产融资类业务为代表的传统业务增长空间已极其狭窄。转型赛道尚不清晰在传统业务模式受困的情况下,信托公司亟待寻找新的业务赛道与增长曲线。
在全行业的共同思考下,积极布局大资管行业竞争、深耕财富管理高净值客群、拓展私募投行类创新业务等方案均被提到了各公司的战略转型会议桌案之上。然而,这些赛道上都需要面对已具备强大品牌和实力的竞争对手,截至目前从行业整体来看,清晰可见的新赛道尚未呈现。普华永道发布《变革与重塑——信托行业转型趋势下,风险管理能力的升级再造》报告,分析当前转型变革阶段制约信托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瓶颈,并提出直击痛点、体系重塑的破题之策。
在中国信托行业长达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各信托公司的业务特点不尽相同,但在方向和路径上仍有共通之处可循。目前,针对该方向相对成熟的分析模型与研究较少,结合本次行业转型的大背景,普华永道尝试对转型阶段各公司的类型特征和转型进程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初步梳理出转型进程中信托公司的三组特征群体。普华永道收集行业中可公开获取的62家信托公司2020年年报1,分析模型基于各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信托资金运用情况相关数据,按照“主动管理比例”和“标品业务比例”两个维度测算。
主动管理比例为公司存续信托项目中主动管理类项目的占比,该指标可用于衡量公司的业务结构和包括风险管理能力在内的主动管理能力现有水平;标品业务比例为公司信托资产中运用于标准金融产品的占比,该指标可用于衡量公司证券投资、资产证券化等业务的开展情况,规模比例越高可认为公司在标品业务的部署上领先,以及在以“非标转标”为代表的传统融资类业务转型上进程更快。从数据呈现结果中两个维度的综合特征分析来看,当前转型中的信托公司大体呈现出三种群体特征:群体A(数量占27%)——该群体类型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较弱,在战略转型进程中的能力变化不够显著。
部分公司虽然在财报上显示的标品业务比例较高,但其金融资产组成中的大多数为“持有至到期资产”;另有一些公司布局了较多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但在其中主要扮演“通道”角色,并无法体现在业务的主动管理方面具备足够能力。群体B(数量占48%)——行业中属于该群体的公司数量最多,这些公司提升自身主动管理能力的意愿较强,部分公司已取得显著效果,但在业务结构上仍未摆脱对传统非标业务的依赖,在“非标转标”方面的投入仍需加强,标品业务的部署规模和管理能力均有待提升。
群体C(数量占25%)——该群体类型公司较为积极投入于主动管理能力提升和传统业务模式转型,部分公司已经具备同业中相对较强的证券投资类业务管理能力,在转型中已经逐渐拉开与行业其它公司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