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证券】打开换电设备第二增长极,“1+N”战略布局扬帆起航.pdf

一、初识瀚川智能:“1+N”战略布局,绑定优质客户

1.1 以汽车电子智能制造为中心,布局“1+N”业务领域


瀚川智能创立于 2007 年 1 月,总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于 2019 年登陆科创板,是集自 动化设备和工业软件一体化的专业智能制造装备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专于精密小型产品制造领域,为国内同行业中为数不多能够参与国际智能制造装备项目的供应商,技术及产品应用于全球知名企业的核心生产线,部分技术指标全球领先。公司聚焦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产业为主线的智能制造业务领域,目前主营业务主要分为汽车电子、新能源、工业互联、医疗健康四大领域。经过多年的业务实践,公司已建立模块化、单元化的工艺及系统模块,可根据客户需求研发、设计并有机组合系列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与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且合作规模正逐步扩大。


持续推进“1+N”业务发展模式,深化行业战略布局。“1”指专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行业为战略深耕主要方向;“N”指以“1”为基础,有节奏、有步骤地向其他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探索拓 展。公司进入医疗健康、新能源以及工业互联领域,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汽车电子智能制造装备:公司第一大业务,产品布局全面。公司核心产品涵盖电连接制 造、传感器制造、控制器制造、执行器制造等。电连接制造领域,公司有板端/线端连接器自动生产线、高压连接器自动生产线、高速 HSD/高频 Fakra 数据线束自动生产线、安 全气囊线束自动生产线等产品;在传感器制造领域,公司有轮速/发动机速度传感器自动 生产线、压力传感器自动生产线、温度传感器自动生产线、IBS 智能电池传感器生产线 等产品;在控制器制造领域,公司有汽车座椅控制器自动生产线、PCB Press-fit 插针机 等产品;在执行器制造领域,公司有继电器自动组装生产线、ABS 线圈自动生产线、汽 车微型马达自动生产线、电磁阀自动生产线等智能制造装备产品。


线束装备技术新进展持续,核心工艺成就竞争优势。公司持续关注汽车电子线束装配技 术,关键核心工艺模块完成内部测试。同时开发紧跟市场需求,结合汽车电子 FAKRA 线束行业高速发展的趋势,展开“可变式自动化” 的设计研究,并与博世互联工业事业部自动化软件产品组展开合作,打造“机电软一体 化”模块架构。


汽车行业迎“新四化”与“新常态”黄金机遇,公司发力关键产品。公司积极把握全球汽车行业“新四化”变革和中国汽车市场的“新常态”,聚焦“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持续加码产品开发和升级,巩固汽车电连接、传感器等优势,提升汽车控制器、 执行器的市占份额,并积极把握自动驾驶相关的汽车摄像头、激光雷达、以及 IGBT 功 率模块等汽车半导体的业务机会,关注顶级汽车零部件商转型趋势。


新能源制造装备:产品及解决方案成熟,公司专注于数码电池、动力电池、扣式电池以 及燃料电池等领域的智能制造,在新能源电池产品叠片、注液、装配、化成分容、检测、 数据追溯等专业领域具备核心技术,并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新能源制造领域不断突破,卓越研发赋能客户。1)低成本化成电源:2020 年,公司研发了适用于电池检测系统的低成本高精度 5V3A、5V15A 化成电源,基于 Buck/Boost 拓 扑结构,摒弃了使用集成芯片控制电源的传统方式,使用灵活便捷的分立元件方案以纯 硬件方式实现 PWM 控制,电流电压精度高达 0.05%,充放电效率 80%以上,能量回馈效率 75%以上,较市场上同类产品成本优势明显。2)升级化成分容一体机:公司开发了即冷即热技术,可将夹具温度进行快速变温,使得化成和分容过程不需转移,可通过切换软件和温度实现化成和分容夹具之间的互通使用,大幅降低客户设备投入,助力客户提高生产力。3)氢燃料电池解决方案较齐全:公司率先开发出氢燃料电池七合一、五 合一、极板贴合点胶设备和燃料电池叠堆封装测试设备,展现了领先的开发实力。


医疗健康智能制造装备:部分领域已有核心技术积淀。公司专注于医疗器械、辅材、设备的智能制造,在组装、检测、提取等环节已具备独特技术优势。


工业互联:公司系统模块积累深厚,造就丰富产品矩阵。公司陆续开发了工业数据采集、 清洗、传输、存储、分析、预测、可视化等工业互联系统模块。大量的模块积累形成了 公司智能制造装备研发与制造的基础平台。在工业互联领域,公司已有 2 大解决方案、 8 个产品线。水滴互联解决方案方面,公司有 OPENLINK Edge 边缘网关、OPENLINK Server 中心网关、1.3 OPENLINK Sight 人机界面与监控(HMI)、1.4 OPENLINK Computing 分布式计算中心等产品;水滴智造 MOS(制造运营解决方案)方面,公司有 OPENCHART 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系统、OPENDEVICE 设备运维管理系统、OPENTASK 作业执行 系统、OPENCENTER 协同制造平台等产品。


1.2 股权高度集中,管理层经验丰富


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公司第一大股东为瀚川投资,直接持有公司 33.79%的股权,合计持有公司 股份 35.72%。公司董事长蔡昌蔚先生通过直接持有瀚川投资、瀚川德和与瀚智远合各 52.43%、1%及 0.5%的股权,以及其他方式合计最终间接持有公司 18.83%的股权,为 公司实控人。高度集中的股权保障公司经营战略的持续和稳定,有利公司长期发展。


管理层懂管理亦懂技术。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蔡昌蔚先生,于 1997 年 8 月至 2007 年 11 月,获得合肥工业大学学士学位,在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任职十年,历任助理工程师、设备课主管;公司副总经理、新能源 BU 总经理陈雄斌于 2005 年 7 月至 2007 年 3 月,在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担任机械工程师,于 2007 年 加入公司后历任机械工程师、机械工程部主管、工程部经理、总经理。


1.3 研发投入层层加码,新领域营收增速明显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加持下,公司专注汽车电子智能制造装备业务,营业收入和归 母净利润呈现增长态势。2020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03 亿元,同比增长 31.8%,实现归母净利润 0.44 亿元,同比下降 39.8%,主要系公司为了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研发、 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大力进行战略性投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同比增加。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2021Q1 收入创下历史新高,在手订单充足。2021Q1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474.04 万元, 收入创下历年一季度新高。截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公司汽车电子智能制造装备在手订单为 3.62 亿元,医疗健康、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在手订单分别为 0.57 亿元、2.44 亿元,合计在手订单近 7 亿元。公司合同负债金额亦处于历史高位,显示下游需求高景气。


产品结构来看,汽车电子智能制造装备为第一大业务,2021 年全面回暖。2020 年销售收入为 254.79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 42.27%。去年业务体量同比下降系疫情影响下汽车整车行业景气度整体下挫, 导致包括汽车电子在内的零部件行业投资放缓,对汽车电子制造装备的需求亦放缓。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趋于可控,加上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加速推进,同时国际龙头加大对中国地区的投资,市场对汽车电子设备采购的需求正在迅速回暖。


新能源制造装备等新业务线发展迅猛。在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领域,2020 年公司借助标杆产品,获取了大额订单,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1.61 亿元。受抗疫所需口罩机需求激增所致,公司 2020 年医疗健康领域实现营业收入 1.49 亿元,同比增长 526.94%,公司获得了市场知名客户订单。此外,工业互联系统已具备与一线同行竞争的实力,2020 年实现营收 0.31 亿元,同比增长 190.58%。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疫情拖累 2020 年毛利率水平,主业回暖叠加新业务线放量带动盈利能力回升。2020 年公司毛利率为 30.3%,同比下降 5.8%。主要是受全球疫情负面影响,公司海外项目实施成本大幅增加、固定成本折旧摊销变化较小,汽车电子智能制造装备业务毛利率仅 为 24.57%。同时新能源领域,公司尚处于业务开拓及客户逐步导入阶段,毛利率水平较低。21 年汽车电子业务随下游景气度提升,毛利率有望先行回升,同时伴随着新业务步入成熟,毛利率同样具备较大提升空间。


以新能源装备、汽车电子装备以及工业互联系统等领域为着重发力点,不断加大市场投 入与研发投入,持续加强和巩固核心竞争力,为未来发展奠基。2020 年研发投入共计 49.86 百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8.27%,占比较去年提升 1.33%。2020 年度,公司新申请发明专利 9 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3 项,新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 59 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60 项。2020 年,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在对 PCB 插针机系列进行升级的基础上,开发了 PCB 分板机系列,同时专注于汽车电子线束领域的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及工业互联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研发储备和产品创新。21Q1 公司研发投入达 970 万元,占营收比重进一 步升至 11.45%。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募投项目稳步推进扩产能,巩固竞争优势。2020 年公司资本支出达 1.36 亿元,同比上升 73%,募投项目的建筑主体工程已经封顶,即将开始装修工程和设备的采购和安装。 公司预计在 2021 年底,“智能制造系统及高端装备的新建项目”能够顺利建成。建成达产后将新增年产智能制造定制装备与专用装备、智能制造系统合计 1550 套/台的生产能 力。


1.4 股权激励凝聚人心,业绩目标锚定高增长


股权激励凝聚人心,高业绩考核目标彰显公司发展信心。公司拟向激励对象授予 200 万股限制性股票,占公司总股本 0.27%,授予价格为 8.82 元/股。首次授予部分激励对象不超过 100 人,为公司任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及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人员。强有力股权激励计划充分调动公司核心团队的积极性,彰显公司未来发展信心,助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及经营目标。


二、汽车电子:电动化+智能化助力市场扩容,产品多维布局紧抓变革机遇

2.1 汽车市场需求修复,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增长


疫情趋于可控,汽车市场需求快速修复。2021 年开年,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的中 国,汽车月产量同比呈迅猛增长。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政府、企业、社会资本三方面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目标指出需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发展新 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愿景为,到 203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 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新能源汽车同比高增,加速渗透。2020 年包括插电混动、纯电动、燃料电 池在内的新能源乘用车全球销量达到了 312.48 万辆,同比增长 41%。


新能源汽车开启十年黄金成长阶段。预计 2021 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新车销量 的 7%以上,进一步增长 66%,销量将超过 500 万辆;2028 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将增加到 3000 万辆;到 2030 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乘用车总销量的近一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政策驱动下,将在未来 5 年迎来强劲增长,销量 2020 至 2025 年的 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36.1%,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约 542 万辆。 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将由 2020 年的 80.3%提升至 2025 年的 90.9%。


2.2 汽车电子蓬勃发展,“三化”提升汽车电子价值量占比


汽车电动化为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汽车产业正经历类似手机产业从功能机向智能机时代的迭代,汽车作为单纯移动工具的属性逐步向作为移动智能终端的第二空间转变。电动汽车自动力系统至舒适性系统均是电子电气化,车上绝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实现电子控制,其是汽车智能化的基础。面对极度复杂及恶劣的行车环境,智能汽车需要感知、 决策和执行层三个维度全方位的技术进步,即传感器、芯片等电子设备数量和性能的大幅提升,更需要底层电子电气架构的全面优化。


特斯拉确立了以电动平台为载体的智能汽车主导设计,引领产业变革。1)动力系统: 采用以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为核心,机械结构大幅简化的电动平台;2)电子电气架构: 采用以中央处理器为核心的车辆集中式架构取代传统的分布式架构;3)智能驾驶:配备 性能冗余的传感器及芯片,通过销售车辆的行驶数据持续训练提升算法并通过 OTA 升级 逐步解锁智能驾驶功能,实现渐进式升级。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单车汽车电子的消费需求远高于传统燃油车。随着自动驾驶、 信息娱乐、电动化的渗透,汽车电子价值量在整车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纯电动车型中汽车电子成本占比约 65%,混合动力车型的占比为 47%,远高于紧凑车型和中高档车型。同价位车型下,新能源汽车的电子产品消费需求约提升 2-3 倍。2020 年汽车电子在整车价值的占比约为 34.3%,到 2030 年, 占比将提升至约 49.6%。


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加大智能化投入。国际主流车企开始向“电动化、智能化、 网联化、共享化”方向战略转型,推出纯电动专用模块化平台,拓展性强,可充分发挥电动车型在智能化、操纵性和空间配臵方面的优势,显著提高车型迭代速度,降低新车型开发成本以及零部件采购成本,强化产品竞争力。


2020 年即将迎来国际主流车企第一轮产品周期投放,优质供给将大幅增加,加速电动 化进程。通常一款车型平台生命周期为 5-7 年,逐步放量。


汽车电子市场增速预计高于整车。2019 年全球汽车电子的市场规模约为 16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6.6%,2017 年至 2021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6.4%, CAGR 在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等电子产业终端中位居首位,预计 2021 年全球汽车电 子市场规模将达 1820 亿美元。2020 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 规模约为 1029 亿美元,预计 2026 年市场规模将达 1468 亿美元,2020 年至 2026 年的 CAGR 为 6.1%。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2.1.1 自动驾驶技术升级,ADAS 加速渗透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发展和普及推动感知升级。ADAS 是自动驾驶的主流应用技术方案,其关键是以 CMOS 传感器为 核心的视觉系统,通过感知道路环境增加驾驶员可见性,并在驾驶员疏忽时对危险情况 做出反应,加大对行车安全的保障。ADAS 系统通常包含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自动紧急制动、盲点监测系统、前向碰撞预警系统、车道偏离告警等多项功能。


自动驾驶技术升级,未来 5 年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将保持高速增长,市场对于 ADAS 的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合计出货量将能从 2020 年的 2773.5 万辆增至 2024 年的 5424.7 万辆,渗透率预计超过 5 成,2020-2024 年 CAGR 达 18.3%,其中 L3 级别 2024 年出货量或将达到约 69 万辆。政策驱动加上消费者对于避险辅助类、视野改善类等与行车安全相关技术的更高关注和需求,将持续推动 ADAS 升级与 渗透。


预计 2020 至 2025 年中国 ADAS 市场 CAGR 为 21.7%,L2 渗透率将达 35%。2020 年中国 ADAS 主要功能市场规模达 844 亿元,同比增长 19.3%, 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 2250 亿元。到 2025 年,中国 L1 的 渗透率将达到 30%,L2 渗透率将达 35%,L3 及以上渗透率将达 5%。全球 86%以上的 汽车将配备 ADAS 系统功能,其中,L1 渗透率为 40%,L2 渗透率为 36%,L3 及以上渗 透率将达 10%。目前,部分车型已经配备 L2/L2+级功能。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全球龙头汽车电子制造商不断加码 ADAS 及自动驾驶系统,同时持续深耕本土化,国产 设备厂商迎发展窗口期。大陆集团不断加大投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 2018-2020 年间,其在这一领域获得了来自全球汽车制造商总额超过 90 亿 欧元的订单,2021 年公司计划在这一领域额外追加大约 2 亿至 2.5 亿欧元投资,预计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升,出行领域的潜在价值将在未来几年成倍上升,其订单量将大幅增长。另外,另一巨头博世亦持续布局自动驾驶,并不断加大在华投资,2020 年 在中国率先量产了全球首个带自动变道的高速公路辅助增强功能,以及全球首个 ADAS 商用车项目,2021 年将在中国量产由本土企业主导、全球合作开发的全新高速公路辅助 功能。


2.2.2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对汽车线束提出了更高要求


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引发汽车线束变革,线束的增量价值有望提升。汽车线束占传统汽 车整车重量的 5%左右,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使得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变得更为复杂,线束的成本、重量均将提升,线束分布也将更为复杂。传统的分布式电子电气结构可扩展性较弱,每增加一个新功能都需要增加一套 ECU 和通讯系统,也需要更长的汽车线束,增加了整车的重量和成本。因此,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将由分布式向着集中式发展,通过简化线路设计,减少支持各类车辆功能所需的布线。Tesla 在 Model3 上实现了域控制器概念,首次使用了左车身控制器、右车身控制器、 自动驾驶及娱乐域控制模块三个控制器来控制整车电气系统,汽车线束长度由 Model S 的 3km 左右,大幅减少至 Model 3 的约 1.9km。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和渗透将推动高压线束的需求,打开汽车高压线束的增量市场。新能源汽车中线束作为主要的能源传输通道,主要使用高压线束。新能源乘用车一般有 8 根左右的高压线束,线束单车价值约 5000 元,其中高压线束约 2500 元。2020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市场规模达到 46.9 亿元,同 比增长 41.4%,占汽车线束规模的 3%左右,未来高压线束市场将伴随新能源汽车市场 同步增长。


智能汽车的渗透将打开汽车 HSD/FAKRA 高速数据线束市场。汽车将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为了增加驾驶的安全性和娱乐性,一款普通的汽车就包含 AM、FM、卫星广播、GPS 接收机、SIM 卡、倒车影像、蜂窝射频,ADAS 等高档车还要增加多屏、蓝牙、WIFI、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以及车辆与车辆、车 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行人间的互联通信 V2X,而这些在车内都需要通过射频线束实现 数据传输和信号传递,射频线束起到功能部件和主机连接的作用,现在广泛被使用于车 载网络的射频线束主要包含 FAKRA 和 HSD 两种线束。FAKRA 和 HSD 的高屏蔽、低损 耗特点,能够使车载多媒体娱乐系统以及汽车电子系统安全可靠等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 度。2016 年前,普通汽车上一般装有 3 根左右射频线束,而中高档车型上有 10 根左右; 2018 年后,普通汽车上一般有 8 根,而中高档车型上已经有 15 根左右。


汽车线束智能制造仍待普及。目前 95%的线束需要手工生产,生产效率较低,大多数汽车线束厂商仍然仅依靠局部的先进设备来完成部分加工环节的自动化生产 阶段,智能制造尚未普及发展。汽车对更高效率、更高品质的线束的追求,使得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必然趋势。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公司持续推动电连接领域技术及产品的迭代升级,巩固细分领域竞争优势。公司持续关注汽车电子线束装配技术,现已成功研发出高速 HSD/高频 Fakra 数据线束自动生产线, 2020 年公司对 Fakra RG174 SL1 原理平台开发加大投入,并在线束装配核心工艺领域进 一步实现技术突破,单模组装配速度达到 3 秒,关键核心工艺模块完成内部测试。同时, 公司开发紧跟市场需求,结合汽车电子 FAKRA 线束行业高速发展的趋势,展开“可变式 自动化”的设计研究,与博世互联工业事业部自动化软件产品组展开合作,打造“机电软一体化”模块架构,现已经完成概念设计。另外公司大力推进标准化产品布局,面向智能驾驶、车联网、5G 领域等线束中高端市场的 FAKRA 线束装配标准产线研发正在推 进,预计将能帮助客户实现更快更省的应对产线变化。


2.2.3 IGBT 是汽车电机驱动的核心零部件,市场空间广阔


IGBT 性能优良,应用广泛,被称为电子行业里的“CPU”。IGBT 是由 BJT 和 MOSFET 组成的复合功率半导体器件,兼具 BJT 导通电压低、耐受电压高、通态电流大 的优点和 MOSFET 开关速度高、输入阻抗高、控制功率小、驱动电路简单、开关损耗小 的优点,因此在高压、大电流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且能够提高用电效率和质量、 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因而是电力、电子领域较为理想的开关器件。作为能源转换与传 输的核心器件,IGBT 被誉为电力电子装臵的“CPU”。


新能源汽车是 IGBT 未来增长的最大驱动力。IGBT 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家 电、动车、工业电机等领域,是变频器、逆变焊机等传统工业控制及电源行业的核心元 器件,且已在此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预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继续拉动 IGBT 的增长。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 IGBT 市场规模将能 达到 210 亿元人民币,2018-2025 年 8 年累计新增市场份额约 900 亿人民币。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IGBT 是汽车电机驱动的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最核心的技术是“电机驱动”、“电池”、“电子控制”。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的设备, 其构成为 IGBT、电容与控制驱动板,其中 IGBT 是逆变器的核心,在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结构中,电机驱动系统的成本占比 15%-20%,而 IGBT 在 电机驱动中的占比则为 40%-50%,据此可估算,IGBT 占新能源汽车总成本的比例为 6%-10%。


IGBT 模块对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生产工艺复杂。IGBT 模块对 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生产工艺复杂,生产中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往往 需要长时间摸索才能熟练掌握。而且 IGBT 模块集成度高,模块内部不同器件之间通常 只间隔几毫米的距离。这些因素都对 IGBT 模块的生产装备提出了高要求。


瀚川智能 2019 年突破性地切入了车用功率半导体 IGBT 模块的自动化生产装备领域, 成功拿下海外半导体装备订单,第一条线项目进展良好,该客户和项目给公司积累了相 应的技术和项目实施经验,公司正积极开拓 IGBT 领域头部客户,未来有望在该业务领 域有更大的作为。


2.3 汽车电子制造装备赛道较优质,公司产品线丰富有望持续受益行业发展


汽车电子行业几大显著特征:1)工作环境恶劣,长时间在高温高湿、强震动、电压波动 等环境中工作;2)质量要求高,关乎生命安全,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的要求极其苛刻; 3)行业壁垒高、中高端产品巨头垄断,技术门槛高、认证周期长。泰科电子、莫仕、博 世、大陆集团、日本电装等跨国公司占据中高端市场,国内厂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汽车 电子产品。


汽车电子制造装备赛道较为优质。汽车电子更新换代快,每年有厂商会将一大部分利润用于设备采购,是传统行业里的成长型业务;汽车电子厂商具备较高的盈利能力,进而决定设备供应商相对较好的利润水平;汽车电子制造工艺要求高,装备制造厂商准入门 槛高。绑定下游头部客户的设备厂商成长空间更广阔。


瀚川智能在汽车电子行业具有丰富的智能制造装备项目实施经验,已在装配、检测等方 面具备领先的技术优势,核心产品涵盖电连接制造、传感器制造、控制器制造、执行器 制造等。针对汽车产业电动化趋势下的新需要,公司提供电动化汽车所需电控、电驱、 电子泵、连接器等高压零部件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积极抓住智能网联带来的 ADAS 传感器、FAKRA/HSD 高速数据传输线等部件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丰富的产品线储备, 有利于公司借助标杆产品迅速打开市场,抓住行业带来的机遇。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公司产品进入了下游厂商部分欧洲生产线,获得客户高度认可。核心客户对公司产品技术及服务能力 认可度提升下,公司份额有望不断提升从而持续受益。


三、新能源:锂电池市场高速增长,下游扩产拉动设备需求

全球锂离子电池产品主要以消费类及电动汽车用为主,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从产品结构来看,受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影响,全球锂电池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2019年电动汽车用锂电池占比同比上升 0.2pct,达到 46.7%,继续保持对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的优势,其他用途的锂离子电池占比为 8.2%,较 2018 年提高了 0.5 个百分点。


3.1 动力电池:锂电池电池厂商进入加速扩产周期,瀚川智能发展空间巨大


铅酸蓄电池是技术最成熟,成本售价最 低廉的蓄电池,在上世纪一度成为重要的车用动力电池,应用于欧美汽车公司开发的众 多 EV 和 HEV 中,但由于铅酸电池具有比能量低、续航时间短、自放电率高、生产回收 过程中可能产生重金属污染等缺点,目前主要用于汽车启动的点火装臵及电动自行车等小型设备中。


镍氢电池属于碱性电池,循环使用寿命较长,有着良好的耐过充、过放能力,与铅酸电 池相比具有更高的比能量、比功率以及循环寿命,但是镍氢电池价格较高,且在充放电 循环的过程中贮氢合金会渐渐丧失催化能力导致电池内压升高,影响使用。锂离子电池 诞生于 1970 年,凭借高比能量、自放电少、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以及绿色环保等 优点,迅速成为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的主要选择。


汽车电动化趋势确定,随新能源汽车需求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将逐渐成为推动锂电池行 业增长的主要动力。2020 年中国汽车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为 80GWh,在疫情影响下仍实现同比增长 13%,到 2022 年中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量将达到 215GWh。疫情一定程度加速国内动力电池行业调整期的结束,预计 2021 年开始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将恢复高增长态势,预计出货量同比高增 91%。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及汽车电池成本下降带动下平均单车带电量提升,至 2025 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431GWh,为 2020 年的 5.3 倍。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新能源电池厂商加大资本投入开启扩产周期,上游锂电设备厂商随之受益。


以生产环节的先后顺序为划分标准,锂电池制造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工艺阶段:前段工艺(极片制作)、中 段工艺(电芯组装)以及后段工艺(电芯激活检测和电池封装)。瀚川智能主要专注于中段工艺和后段工艺,在新能源电池产品叠片、注液、装配、化成分容、检测、数据追溯 等专业领域具备核心技术,并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与同行业公司相比,瀚川智能的营收规模、市占率仍较低,渗透空间巨大。2020 年公司新能源制造装备领域营收 1.61 亿元,市占率约为 0.60%,随公司新产品开发及布局, 长期成长空间巨大。同时由于新能源装备能仍处于客户拓展阶段,公司借标杆项目加速开拓市场,故 2020 年毛利率尚低于行业水平,随着未来公司客户群搭建及份额提升,毛利率有较大提升空间。


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市场巨大,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 GGII 的数据,2020 年国内 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约为 267 亿元。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是公司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业务领域,近年来公司加大了在锂电设备领域的人才储备和研究开发力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后续公司也将加强研发,并加大专利申请的力度。


3.2 消费类电池: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将拉动消费锂电需求增长


智能手机:


疫情后经济复苏拉动手机需求,5G 换机仍是手机市场主旋律。2020Q4 出货量同比转增, 2021Q1 态势延续,全球 Q1 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25.5%至 3.46 亿台。 受到需求持续复苏和 5G 设备供应的推动,2021 年全年增长 5.5%。2020-2025 年,全 球智能手机市场 CAGR 为 3.6%。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TWS: 2020 年全球 TWS 耳机的出货量达 2.33 亿副,相 较于 2019 年同比增长 78%。预测2021 年 TWS 无线耳机的出 货量将达到 3.1 亿副,相对于 2020 年增长 33%。随着蓝牙技术的升级、3.5mm 耳机孔的取消以及 TWS 耳机体验感的提升,未来 TWS 耳机市场前景广阔。


智能手表: 自 2014 年三星首次推出智能手表以来,智能手表的出货量迅速增加,市场调研机构 CCS Insights 最新数据显示, 2020 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 1.15 亿块,同比增长 18.6%,预计 2025 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达 2.58 亿。预测智能手表在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份额将从 2018 年的 44%增 长到 2023 年的 47%。


四、工业互联:紧抓 5G+工业互联网产业机遇,与智能制造装备协同发展

4 年打磨,工业互联系统已成为公司稳定增长的特色业务。瀚川智能于 2016 年成立软件研发中心,2018 年发布 OPENLINK/OPENDEVICE 软件产品,工业互联网 BU 经过 4 年的技术沉淀与产品打磨,在市场开拓与商业价值变现上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公司整体业绩已产生积极贡献。2020 年度工业互联智能制造系统的销售收入为 3143.51 万元,较上期同比增长 190.58%。


以公司智能装备业务的既有客户作为切入点,不断开拓市场。展望未来,工业互联系统或亦将助力智能装备业务拓展,与智能制造装备业务协同发展,进一 步加深与客户的合作,实现“硬件+软件”双重深度渗透。


工业互联系统边际成本递减,未来或可成为公司净利润的重要推动力。2020 年工业互联 系统为公司毛利率最高的业务,达 48.62%,而且不同于硬件装备,软件系统一旦研发出来,再进行复制的变动成本很低,预计未来工业互联系统的毛利率会稳步提升。


五、核心竞争力

5.1 加大研发力量储备,研发成果加速转化


公司加速研发力量储备,技术及生产人员数量高增,人员学历结构持续优化。公司人员构成中,技术人员占比最高,其次为生产人员。


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公司人均创收,人均创利有较大增长潜力,研发投入成果显现可期。近年来公司人均创收较平稳,2020 年人均创利较 19 年有所下降。由于 19 年,20 年公司销售人员数量已有高增,增速分别为 54.3%,38.9%;销售 团队及销售网络建设完成后,预计对营收端将有较大驱动,故当前人均创收,人均创利仍有较大上涨空间。


公司技术积累持续增厚,专利成果储备丰富。截至 2020 年公司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达 291,累计获得专利数达 205。公司历 年申请及获得专利数持续增长,年度专利申请数量从16年的1个逐渐增至20年的9个, 年度专利获得数量从 16-17 年个位数水平,迅速增厚至约 70 水平。在高研发投入驱动 下,公司研发成果转化加速有望持续。


5.2 客户阵容豪华,技术推进与下游深度合作


公司是国内同行业中为数不多能够参与国际智能制造装备项目的供应商。公司境外营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比例为 22.75%,2020 年 境外业务毛利率平均为 41.6%,高于境内业务的毛利率 26.9%。近年来公司海外营收占 比维持 20%以上。


公司智能装备业务主要采用直销模式,有利于精确把握客户需求,工业互联 BU 正在试行经销模式。公司销售人员、方案专家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等与潜在客户进行沟通、交流, 深入了解客户内在需求,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产品设计方案,获得客户认可,进而获取 客户订单。在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后,公司通过高质量的订单交付获得客户的信任及认 可,进一步增强客户黏性,从而获取后续更多的订单。


公司实力获国际范围认可,客户资源优渥。当前公司已积累大量国内外知名客户,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公司技术推进方面,与下游客户深度合作。公司与下游龙头客户等建立了长久且深入的 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技术。与下游龙头共 同研发,使公司能站在行业技术的前沿,对下游需求具备更高的感知力,进而在汽车电 子快速创新迭代的环境中更能够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和产品的竞争力。


5.3 优化产品战略,由非标业务快速向标准化转型


多年非标业务积淀助力转型,公司三条策略推进标准化。标准化是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 本、提高毛利率、保证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地位的核心手段。 瀚川智能将在多年非标技术沉淀的基础上向业务标准化升级转型:一是立足于现有各 BU 业务基础,将核心工艺设备进行标准化,从而将业务牵引至适应性更广的主流客户;二 是面向市场主流产品,将原有非标准解决方案标准化;三是通过标准化将整装设备进行 模块化、平台化供应。以上也是为进一步优化目标市场结构、聚焦主赛道而制定的重要 产品战略。


5.4 模块化开发理念,业务/客户扩展前景可期


公司单元化、模块化产品设计,强化制造业的核心逻辑。制造业的核心逻辑即产品与流 程的标准化与规模化,从而达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自我复制能力。经过多年的业务实践 及对下游行业的深度理解,公司已建立了先进的单元化、模块化的产品设计、开发理念。 公司将下游客户复杂的制造工艺与流程分解为若干个生产作业,对应开发具有不同功能 但接口统一的工艺模块。同时针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 化的发展趋势,公司陆续开发了工业数据采集、清洗、传输、存储、分析、预测、可视 化等工业互联系统模块。大量的模块积累形成了公司智能制造装备研发与制造的基础平 台。与此同时,公司从 2019 年开始便对公司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在采 购、生产、销售、供应链、研发等方面实现协同管理,重塑了公司的“操作系统”,公司 运行效率正在不断改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积累了大量国内外优质客户,开发了多个优质标杆产品,通 过将制造工艺和流程的单元化、模块化,并将不同模块进行有机组合以满足新的客户需 求,有利于实现“标杆产品”的可复制性,实现研发成果的最大化利用。公司将“面向 对象”的软件方法引入装备及生产线设计领域,率先展开“机电软一体化”模块设计,为未来智能装备及柔性生产线的批量生产做好预研准备。


六、风险提示

1)汽车电子厂商资本开支不及预期。目前汽车电子智能制造装备仍是公司第一大业务, 2020 年受到疫情影响,汽车零部件厂商均放缓了资本开支进度,2021 年,仍然存在零 部件厂商对资本开支持谨慎态度的风险。


2)新市场开拓不及预期。公司已布局多条产品线,并增加销售、管理费用支出积极开 拓客户,但若新的行业拓展策略、营销服务等不能很好适应并引导客户需求,公司将面 临新行业市场开拓风险。


3)新产品研发不达预期。公司属于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细分行业,现阶段智能制造装 备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中,能否及时研发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是智能制造 装备领域企业能否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虽然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并建立了完善 的研发制度,但如果公司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或者公 司对相关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研发方向判断失误,将对公司保持市场领先地位产生不 利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报告链接:瀚川智能专题研究:“1+N”战略布局拥抱成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华勤技术研究报告:内筑智能手机、电脑业务基底,外拓服务器、汽车电子“枝干”.pdf

开特股份研究报告:热管理领域汽车电子国产替代“小巨人”,2023年归母净利润预增45%以上.pdf

胜宏科技研究报告:高端PCB创新引领者,深度布局AI+汽车电子.pdf

电连技术研究报告:射频连接器老兵,领头汽车电子新战场.pdf

汽车线束行业研究报告:电动化、智能化、国产化背景下,把握汽车线束行业投资机会.pdf

工业软件行业研究报告:工业软件是新质生产力核心环节,有望迎来多重增长动力.pdf

工业软件行业专题报告:统一标准与开放体系下看新一代工业软件体系如何助力国产厂商换道超车.pdf

能科科技研究报告:华为工业软件新体系的新兴构建者.pdf

赛意信息研究报告:离散工业软件龙头,ERP信创新星.pdf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3中国汽车工业软件发展建设白皮书V1.0.pdf

瀚川智能(688022)研究报告:新能源汽车换电设备龙头,拓品类+提份额乘行业东风扬帆起航.pdf

瀚川智能(688022)研究报告:汽车“智造”先行者,布局换电再扬帆.pdf

瀚川智能(688022)研究报告:换电产业趋势明确,设备龙头二次成长.pdf

瀚川智能(688022)研究报告:未来已来,换电站龙头腾飞在即.pdf

瀚川智能(688022)研究报告:汽车电子装备龙头,开拓换电站蓝海市场.pdf

【天风证券】打开换电设备第二增长极,“1+N”战略布局扬帆起航.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