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中国生物科技创新50报告.pdf

2022-09-26
86页
6MB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9月12日,毕马威中国发布的《生物科技创新50企业报告》显示,生物制药类企业占比近五成,医疗器械类与细胞治疗企业分列第二、第三。“50企业”的分布领域主要为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体外诊断四个领域,共 65 家,比 2022 年增加 9 家。从领域占比来看,生物制药领域的企业占比 46%,位列第一;其次为医疗器械类企业占比 28%;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类企业占比 17%,位列第三。


从城市和地域分布上看,上海的企业蝉联第一,北京、苏州的企业数量翻一番,长三角地区表现亮眼,71%的企业来自上海、北京、苏州和深圳。具体来看,上海有14家企业,位列第一;北京以12 家数量紧随其后位居第二;苏州、深圳企业各10 家,并列第三位。




从入围企业成立年限来看,82% 的企业成立 3 年以上,其中,成立时间在5-10年的企业数量最多,共计38家,占比 58%,同比上升 36%。生物医药行业受到产业政策集中发布、产业改革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等因素的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稳健,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从融资轮次来看,所有入围企业均获得不同轮次融资。具体来看,以 A轮到C轮融资为主,共占比88%。其中,A轮16家,同比上升23%;B轮25家,同比上升56%;C轮16家,同比上升60%,生物医药领域持续受到资本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企业从2022年的6家增加到2023年的12家。苏州企业数量较2022年度翻一番,进入全国前三。北京与苏州企业数量增长,与当地政府注重引导支持有着密切关系。


有别于传统制造型企业,生物科技创新企业面临较长的研发周期及较高的不确定性。毕马威中国生命科学行业审计服务主管合伙人黎志贤表示,资本市场政策及风向对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尤其最近一段时间,生命科学行业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经历了一些困难,但优质企业仍然在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创新。


黎志贤提醒,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已经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对于企业而言,当前资本回归理性、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应更加注重研发管线优化及合理化,细胞、基因治疗、类器官等热门领域研究依然是大部分企业创新关注重点。


报告指出,高校及研究院开展的合作研发项目获得政策上的支持,这为校企协同联动创设了空间,将助力生物科技企业实现更为直接的科技成果转化,填补科学研究与成果产业化之间断层。与此同时,国产创新药的优先采购也将为生物科技企业创新药加速商业化,支持了自主研发的可持续性发展。


毕马威中国副主席杨洁表示,在生物科技领域,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潜力的优质企业,明确合作及决策机制对组织的协同高效也至关重要,逐步将个人能力转换为组织能力,建立具有激发业务、能力沉淀共享、内部市场机制及生态共享能力的组织平台。


随着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竞争加剧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开始把目光更多投向海外市场,以寻求更多机会。通过技术创新与国际间通力合作(例如中资出海投资和对外许可交易),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积极谋求全球化的技术、资源、产业链支持和市场布局。


从商业化方面来看,企业更加积极寻找license-out(企业进行药物早期研发,再将项目授权给其他药企做后期临床研发和上市销售,按里程碑模式获得各阶段临床成果以及商业化后的一定比例销售分成)、联合推广、代理销售等外部合作机会。尽管在过去一年里,大部分医药细分赛道,融资进程出现相对放缓,“但受益于经济体量与人口基数,中国医药市场稳定增长,结合多元化支付方式、服务水平提升以及医院基础设施完善,创新药和创新医疗技术仍将正比以往更快更便利地触达需要的患者。”毕马威中国生命科学行业主管合伙人于子龙说。

【毕马威】中国生物科技创新50报告.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