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2万余字,共有15个部分,60条建议,是未来5年和15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回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成就,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环境,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目标,并从12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关领域的发展设想和重点工作。与过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比,“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展示了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政策,有很多新的看点。其中,下列与经济工作直接相关的内容值得大家高度关注。
与以往中高速发展或翻番等提法不同,“十四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发展目标表述的变化,体现了未来几年中国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平衡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也表明长期以来简单追求GDP增长的做法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未来发展模式。不提具体的增长速度指标,代之以全方位的发展目标,可以更为从容地应付各种内外部冲击,为经济政策制定留出空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没有提具体的增长速度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视必要的增长速度,因为如果没有与潜在增速基本吻合的增速,不仅上述高质量发展目标无法实现,还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失业和基本民生问题。一般认为,未来五年的平均年增长速度应该可以维持在5%-5.5%水平。
虽然“十三五”规划已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十四五”规划显然更加突出其重要性。一方面,《建议》提出,强调科技创新可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可以认为,这意味着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之后,科技进步将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只有成功的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在人口老龄化、储蓄水平长期趋向下行的发展环境下,通过科技进步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建议》强调了科技领域自强自立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在中美战略竞争不断加剧,强调实现科技自强自立无疑有了比以往更加突出的重要意义。
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容紧随科技创新驱动之后提出,比“十三五”规划中相关内容明显提前,表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突出。《建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实体经济的根基,这与过去强调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基调似乎也有所不同。考虑到需要应对逆全球化、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新冠疫情冲击等产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问题,《建议》特别强调未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补短板、多元化和更加安全的重要性。
可以认为,建立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增强其韧性,有望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战略的优先考量。《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显示了未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大方向。结合具体的产业,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预计这些产业未来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产业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