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于2020年正式作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 ”目标承诺。大力发展风光等新能源是实现“3060”的重要抓手,由于新能源资源禀赋和需求存在空间差异,同时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配置储能的重要性日渐加强。在市场需求旺盛、政策支持推动、技术迭代更新的大背景下,企业纷纷跨界入局储能万亿赛道。
我国于2020年正式作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 ”目标承诺。大力发展风光等新能源是实现“3060”的重要抓手,由于新能源资源禀赋和需求存在空间差异,同时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配置储能的重要性日渐加强。在市场需求旺盛、政策支持推动、技术迭代更新的大背景下,企业纷纷跨界入局储能万亿赛道。
2021年储能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尤其鼓励电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实施发展。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累计装机30GW的发展目标。各地基于区域能源发展的切实需求以及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相续发布十四五储能发展目标。2021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要求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挂钩比例(时长4小时以上,下同)配建或购买调峰能力,按照20%以上挂钩比例进行配建或购买的优先并网。
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于正式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集中攻关超导、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在新型储能技术中,锂电池是主导技术发展最为成熟,钠离子电池制造工艺与锂电池相似,可以沿用锂电池生产线,且理论成本更低,有望成为锂电池的补充。此外,出于长时间储能需求和安全性的考虑,多种长时储能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包括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电池、氢储能 、重力储能等等。
锂离子电池:市场已经较成熟,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均已有相对成熟应用的储能技术,核心在于拿单能力。一部分能源企业,如自身拥有风光或者火电资源,天生具备应用储能的场景,跨界储能为自有场景服务;一部分企业,主营业务的核心客户即能源企业,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从系统集成商切入储能。•液流电池:技术较为成熟,尤其是全钒液流电池,早在2007年前便有首个示范项目运行。
当前发展的其中一个瓶颈是原料钒的供应不稳定性以及价格波动,因此跨界全钒液流电池的常见方式是原料商直接跨界,或者与原料商合作共同跨界。•氢储能:氢储能在长时间、跨区域储能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保障电网平衡。氢储能转化过程为“电-氢-电”,“电-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相较于其他传统化石能源制氢成本较高,目前仍处于试点应用阶段。国内多家光伏企业凭借上游可再生能源资源,通过争夺大订单、加快技术升级、积极扩产等几方面在可再生能源制氢环节占据一席之地。
“氢-电”环节与氢燃料电池原理相似,多家燃料电池企业正推进燃料电池在电站储能领域应用,技术成熟度尚待验证。•其他新型储能技术:例如钠离子电池、重力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目前还没大规模应用,处于实验室阶段或者小规模示范应用阶段,因此跨界新型储能技术一方面通过小股权参与技术孵化,另一方面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在中国落地示范项目,提前布局各自判断的未来具有吸引力的新型储能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