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新机遇大未来——专业人才流动助力深港融合发展》报告.pdf

2023-01-05
48页
15MB

序张立钧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南部市场主管合伙人2017年国家首次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将人才的培育发展提升到引领产业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是推动人才、创新、产业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一直以来,我们看到深圳高度重视四链深度协同融合发展,并将其作为推动深圳创新驱动的组织模式。


2019年,深圳市即提出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并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在地方层面开始“四链融合”的实践探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要求“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协同”,并明确与香港联手推出联合政策包,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和国际规则对接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不谋而合的是,普华永道提出打造“政产学研金”联合生态圈,以专业顾问的角色、战略联合的方式打通政府、产业、高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的合作网络生态,主动推进深港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融通发展。普华永道不仅是“政产学研金”联通理论的提出者,更是这一理论在深港两地的亲历者、实践者。普华永道汇集高端专业人才,进入深圳三十余年来,不断将香港的国际人才和标准输入到深圳、将深圳企业带入国际市场,形成深港双城一体化无缝隙的服务和管理模式。


近年来,普华永道与深港两地多家企业和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将这个“朋友圈”分享给更多的深港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初创企业,帮助他们理解市场需求、互补协同发展。值此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之际,普华永道联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推出此份报告,就深港两地不同背景、不同阶段的人才交流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广泛邀请他们分享个人经历和感受,并依托人才的流动融合反映他们带动深港两地经济产业融合的成果,推进两地共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全球经贸往来的历程。希望此份报告总结的调研反馈的人才沟通历程和政策建议有助于未来进一步落实深港在新时代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


专业人才流动助力深港融合发展报告2郭万达博士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增强流动性是促进深港人才发展的关键。我们讲的流动性,即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有土地、资本、人才等传统要素的流动,以及数据、科技等新要素的流动。其中人才要素的流动,包括人才迁徙的流动以及工作的流动,对于创新发展最为重要。首先,人才的流动性能够为社会带来活力和创新。我们移民精神往往带有开创性,深圳、香港以及硅谷都是很好的例子。企业家精神中的冒险倾向与开拓倾向,也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其次,人才的流动也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新的人口结构要与新的产业结构相匹配。发展服务经济就需要专业服务人才,例如金融、会计、法律等。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重要优势,当一个城市想要进行产业升级,就必须依靠人才流动,来匹配其新的产业结构。深港合作经历了从1980-2000年“前店后厂”模式的1.0版;到2000-2017年“香港服务、深圳科技”的2.0版;到从2017-2021年“香港研发,深圳转化”的3.0版,到如今“双城三圈”概念的提出与践行,标志着深港合作从2022年起迈入4.0版本。不同的阶段实现了深港在经济、社会、资本、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如今的4.0版本我们称之为融合发展,在这一时期人才的流动性的增强就更显得必要。


人才流动在所有要素的流动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其创新的难度也较为复杂。在人员的流通方面,深港尚未实现如深港通、理财通和债券通为代表的资本流通和以医疗器械为代表的特殊行业流通中施行的管道式的流动。比如,前海的人才深港通,即给予所谓专业服务人才的备案制给予了香港人才来到深圳的平台,其人才流动主要是单向的流动,即香港人才北上,离真正的融合发展还有很远的距离。未来深港两地在人才流动方面的资格认证的问题、税收问题和通关等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落实。


本次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普华永道的合作,一个是国家高端智库,一个是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可以视为强强联手,也可以视为深港两地人才的合作。普华永道多年来深耕粤港澳大湾区,相信对于跨境人才流动和市场上的人才需求更为了解,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对于政策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着长期的研究,双方的联手也可以视为融合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普华永道】《新机遇大未来——专业人才流动助力深港融合发展》报告.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