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气候危机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经济形势并重塑经济格局。各界对可持续发展寄予厚望,对风险管理亦抱有更高的期望,企业需应时而变。近期来看,金融机构须变革整合管理气候相关风险的方法,以应对非线性、不可预测且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进程。
2015年,187国政府签署《巴黎气候协定》(Paris Agreement on climate change),迈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一步。该协定以遏制全球变暖为核心,旨在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高2 ̊C以内,这被视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的“最低要求”。面对这一艰巨任务,全球各国须协调行动,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推进实现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共中央制定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碳中和成为世界热议中国“十四五”新布局的焦点议题之一,中国如何描绘减排蓝图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为实现这些目标,各类机构组织和人员群体均须积极参与支持向低碳经济转型,助力降低气候相关风险。各方均强调金融机构对这一转型具有重要作用——超国家组织和国家及地区政策制定者、金融监管机构、股东、投资者、公众以及金融机构内部的有影响力人士等均表示其希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金融机构既受气候相关风险影响,也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影响。
各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不尽相同,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大相径庭,监管机构的期望亦不断变化。未来,亚太地区将面临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和风险,协调推进气候行动变得愈加艰巨。亚太地区的金融机构需认真思考如何将气候相关风险管理纳入自身风险管理流程。此举不单是为应对监管压力,身为亚太地区和全球社会一份子,金融机构应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作出积极贡献。由于全面管理气候相关风险最佳实践方案和方法尚未成形,亚太地区的金融机构需在此关键时刻积极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