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医药产品(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许可交易在中国可谓风起云涌,交易规模量价齐升。然而,在许可交易的生命周期中,许可方与被许可方面临诸多挑战,使得许可交易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变得困难重重。
本文概述了德勤在帮助客户企业提升许可交易管理能力过程中,观察到的交易各方所面临的各种实际困境,这些观察是从企业的内部视角及其合作伙伴的外部视角对许可交易失败的原因总结而来。为应对此类困境,本文从战略、运营及业务层面分享了一些建立和加强许可交易管理能力的最佳实践,并为许可交易提供了一个实施路线图,便于企业立即采取行动。
近年来,中国跨境及境内的医药产品许可交易的交易规模不断攀升。在2021年度,许可交易全年保持活跃,不但表现为交易数量多、单笔交易金额大,量价均创下历史新高,而且出现在各种类型、各种治疗领域及各种研发阶段的产品当中。
根据美柏资本公布的《2021中国医药BD交易研究报告》,仅就药品而言,公开报道的2021年度发生的涉及中国企业的跨境药品许可交易合计174项,其中,133项为跨境药品权利引进,41项为向境外授权;另有107项为中国药企之间的药品权利许可。
许可交易日渐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最受追捧的交易模式,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一方面,受2015年以来内地药品监管政策更迭的影响,中国境内制药/器械企业在维持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方面面临巨大压力;资本市场对生物技术公司和生物制药公司的投资最近已经降温,投资者对产品管线/资产的质量和商业化前景更加理性。
许多生物技术公司正以更务实的方式来分散投资风险,或通过许可交易来加快研发投入的资本化,而非自建从研发到商业化覆盖全价值链的能力。其他一些生物制药公司也受到了仿制药管线问题的困扰,正在寻求利用商业化能力实现规模经济。 2021年已上市产品(相较于在研产品)作为许可交易标的的数量和占比自2014年以来达到新高,正好反映了上述意图。另一方面,境外许可方也非常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积极谋求在中国的布局。
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内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研发创新的政策,吸引跨国和国内的制药/器械企业投资创新活动,所以许可交易的授权数量和金额均屡创新高。然而,在热闹非凡的动辄数十亿美金的交易缔结的背后,并非是短时高效的银货两讫,隆重的签约仪式也并不意味着合作目标的实现;而是合作各方要共同走上漫长而艰辛的履约之路。
许可交易,并非是简单的“买断某产品的权益”,而是合作各方针对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的长期通力合作。许可协议签署后至实现合作目标之间道阻且长,合作各方在此期间时常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合作各方能够对自身发展战略和合作目的进行明确定位,对彼此的履约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对履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预判,对合作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恰当应对,才能够在许可交易中达成一个圆满的“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