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可以通过具体的建设步骤来实现城市的可爱,帮助城市的居住者提升归属感。这样的举措将会带来更多幸福的、包容的公民,同时还能带动经济的增长。“我纽约。”这样的标志性的情绪在纽约最为明显。在这里,数百万的纽约人为纽约丰富多彩的社区和居民独特的角色感到自豪。并不是只有纽约这样,数百万的其他地方的城市居民也对他们称之为家的城市充满热情,就像巴黎的林荫大道和咖啡馆,秘鲁的混合文化,或者是香港的贸易繁荣。
他们知道他们的城市是有缺陷的,但是他们依然陶醉在城市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他们不仅觉得他们是城市的一部分,而且觉得城市也是他们的一部分。许多人都不想离开他们的城市,住在别的的任何地方。是什么让人们对一个城市产生了这种自豪、热情和快乐?——用一个词来说,是“爱”。很多时候,“能够激发爱”这一属性是无形的、无法量化的。
但是有一些可识别的属性让城市变得可爱,城市的规划者和政府可以塑造这些属性去帮助城市和他的居民形成感情纽带。这个感情纽带反过来能够向个人或者机构提供好处,其中最主要的是让他们感到幸福。毕竟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人住进城市里1,我们与城市的联系越紧密,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有活力。可爱并不仅仅是宜居与智能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环境里,重新建造人性化城市的想法并不新鲜。在Jane Jacobs与Robert Moses的争论中,Jacobs动员基层民众反对Moses在纽约社区修建州际公路的计划。这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城市人性化的愿望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发生了冲突2。
如今关于城市复兴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与便利程度,其中重要的是要把人口密集的城区存在的相关问题重新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大多数城市规划师和一般公众都从两个方面来评估城市。一是宜居性,一个城市能够满足其公民实际的身体、社会、职业需求的能力。宜居性是根据各种因素来衡量的,如社会保障,交通选择,就业和教育机会,公共场所以及政治稳定。
另一个是智能化,最近许多的关于城市的文章或讲演是围绕着城市变得智能化而展开的。这里的建设重点是关于部署宽带与其他技术,例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物联网,来完成从交通管理到改善交通安全监控的所有工作,让公民使用手机就可以获知垃圾和积雪的位置。宜居性和智能化是城市可爱的基础,基础设施和服务应当完善,日常生活应当轻松愉快。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使用先进技术来帮助改善生活质量,缓解交通拥堵和违法犯罪等问题。然而,可爱还依赖于经常被忽略的第三个属性。
这种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个城市培育社区和唤醒归属感的能力。尽管可能不如宜居性或智能化那么具体,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同样重要,因为这是可爱的社会和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也是自豪感、热情、快乐的源泉。城市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人性化将人性化从宜居性与智能化中分离出来有些刻意,因为这三个领域是重叠的,理想情况下是相互促进的。新加坡设计委员会的研究已经指出了有助于成为人性化城市的六个关键属性:包容、联系、粘性、魅力、自由以及参与3。不同个体的这些属性并不相同。如社会经济地位、个人能力和移民身份等,所有的这些属性都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不同层次与类型的人群。包容一座城市的居民需要被有保护的感觉,城市才会有人情味。
这在社会层面与法律层面上都是正确的。在社会层面上意味被其他居民接受,在法律层面上意味着居民拥有基本公民权利与享有基础设施服务的权利。许多城市可能意识到促进包容性是一项挑战。例如,西欧城市有着全面的社会保障和丰富的就业机会,所以西欧的包容性指标一直以来表现良好。但是最近,“本地人”与新移民之间普遍存在社会矛盾,这意味着围绕社会包容展开的有关论断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此外,在新西兰、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仇恨犯罪的比率一直在上升。例如美国少数族裔的敌意再次上升,引发了“黑人的命也是命”和“停止亚裔仇恨”等抗议运动。这些基层运动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和解——提高了人们对事件的关注与认识,并让少数群体的声音在社会中得到重视。
包容性的问题也从新移民问题和种族问题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边缘,如老年人群体。所有人只有欢迎他人,并觉得城市安心,才会觉得他们的城市是可爱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一个城市如何促进社会纽带的建立,这种社会纽带能够让人们对城市中的其他人感觉亲近与关爱。
城市规划师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提供便利。例如,设计具有多渠道参与的开放空间,通过邀请路人加入来鼓励社交互动。但是同样重要的是不能过分规划。通过减少过度规划,让公民拥有自己的社区,并以自己真实的方式去与他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