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已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将加速各行各业围绕低碳转型在战略、业务及产品等维度做出调整和能力提升。实现碳中和,不能单纯依靠现有技术和模式,需要通过市场机制鼓励持续开发低碳技术。碳资产将成为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元素。
投资开发前瞻性减排技术、布局综合效益高的优质自愿减排项目,是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机遇。同时,企业还应当及时洞悉低碳发展的趋势,充分借助碳交易机制等市场化工具,有效管理和提升碳资产价值。碳中和国际研究院由国际、国内生态环保、经济金融、实业科技等各界专家智库组成,致力于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赋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未来,我们愿与全球专家、企业深入交流、密切合作,持续创新低碳发展技术与模式,促进碳资产定价,助力全球碳中和。
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不断推进,企业亟需建立绿色、韧性的发展模式。碳资产, 即减碳增汇活动的价值发现过程将改变国家、企业乃至个体的发展模式, 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市场主体对减排量的需求增加,碳资产价值将得到显著提升,进而对企业的减排策略、总资产价值等产生重要影响。碳资产有望成为继数据资产之后另一个重要的资本,但目前,企业开发管理碳资产仍有诸多挑战。为扩大有效碳资产规模、促进企业低碳转型,我们提出碳资产三要素的框架,即提高碳资产底层数据质量、高标准开发减排技术,以及培育多层次的碳交易机制。普华永道是最早提出绿色金融的机构,自2014年以来连续开展国际碳排放贸易协会(IETA)温室气体市场情况调研。
作为“碳中和”的研究者、践行者,普华永道希望通过此白皮书倡导市场关注碳资产的长期价值,围绕数据、技术、交易三维度,提前部署,充分发挥碳资产在企业、区域乃至国家净零排放中的作用。未来,普华永道中国将继续携手广大碳资产合作伙伴,共同促进碳资产在企业、区域乃至国家碳中和中的作用。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人类对气候变化逐渐形成了科学的认知和系统性的治理架构。1992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次承认地球气候的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97年《 京都议定书》首次为39个发达国家规定了明确减排目标,2005年欧盟建立了第一个多成员国参与的排放交易体系(EU-ETS),2008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针对气候变化问题拥有法律约束力的长期构架的国家。2015年,18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巴黎协议》, 明确了气温控制的“硬指标”:本世纪末温升不超过2°C,才能尽可能避免大面积的物种灭绝,以及饥饿和水短缺等风险1。
然而,科学研究表明2,为了避免灾难性气候事件发生概率, 应该将温升控制在1.5°C以内。2021年8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对未来几十年内超过1.5°C的全球温升水平的可能性进行了新的估计,指出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将温升限制在接近1.5°C或甚至是2°C将是无法实现的3。截至2021年3月,58个国家已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或称为净零排放)4,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一半以上。中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并将该目标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议当中。
2021年11月,英国格拉斯哥将举行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5,缔约国将对目前气候治理做出评估和总结,在加大减排力度和速度上做出承诺,同时探讨碳交易机制、欠发达地区补助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及新能源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