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价值迎来了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革新,数据不再仅仅是宝藏或者石油这样直白的物质财富代表,而已经发展为如同水与空气一般重要的必需品。与此同时,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伴随左右。一方面,数据联通个人、企业与政府端,通过开放、流通等不同方式释放出巨大价值,重塑个人生活方式与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杠杆效应;
另一方面,如同水与空气面临污染的威胁,数据也同样面临着权属不清、定价不明、使用不公等社会经济难题,以至于这一价值无可限量的资源难以真正触达需求。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长期践行者,普华永道希望通过本白皮书呼吁各方认知数据时代下的主要问题,倡导建立一个更加健康、有序且平衡的数据资产生态。唯有在社会、经济、政策及技术层面全面支撑资产化生态的运作,才能全面释放数据的核心价值,拥抱更为美好的未来。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数据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形成指数级的积累,反垄断监管者也开始着手限制那些有能力控制数据的群体和机构。数据成为数字时代的“石油”,已是广泛共识。但在快速更迭的数字时代,数据的价值迎来了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革新。在十年前,大众对数据的价值描绘得头头是道,如同发掘到金矿的淘金客一般,而如今,围绕数据的话题逐渐回归理性。在某种意义上,数据的价值正在向更深层次演进,和石油相比,数据更像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和空气。
回顾水和空气的特质,与数据之于当今社会生态十分类似。首先,水与空气是每个个体日常生活中无法缺失的重要资源,即使存在感有时无法察觉,而一旦失去就会导致机体的崩溃。在数字化时代中,个人、企业与政府也应意识到,习以为常的生活与生产已经无法离开各类数据的支撑。试想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日常的一天:在早起通勤的路上就会收到由个人喜好数据筛选出的数十条信息流新闻与广告;工作打卡后个人信息与时间数据快速与企业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午餐时,习惯打开大众点评浏览数十条餐饮门店数据并快速决策;而晚餐则在外卖平台推荐在大量菜肴中寻找合适的美食;即使是入睡前,也可能通过各类健康或信息应用回顾一天的运动与休闲数据。
可以说数据已成为每日生活秩序的有效保障。对于企业而言,缺少数据支持将变得寸步难行。当今全球市值最高的五大科技巨头(谷歌、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微软)似乎都势不可挡,数据不仅是利润增长驱动引擎,更是它们的护城河——谷歌知晓当下的搜索热点,Facebook了解被分享的内容,亚马逊知晓人们购买的货物——收集到的消费者数据促使它们提升服务质量,从而不断加高进入壁垒。而中小型企业则积极通过云等技术在聚焦的领域消化数据,为业务提供指引,真正意义上以数据哺育业务发展。
政府的运作同样离不开数据,否则大量运行与组织工作将举步维艰。得益于极强的组织与服务能力,中国大量城市已开始试点甚至部分实现网格化管理,在感知数据的帮助下迅速响应以社区为单位的群众需求,涵盖从安防到养老、从记录到执行的全政府服务环节。一旦失去对社区人与物的数据联系,政府的作业与大众的实际情况将产生以天为单位的割裂,服务型政府将如纸上谈兵。其次,水与空气是自然界无处不在的巨大资源供给,而数据也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成为个人、企业与政府正常运作即可获取的重要资源之一,如同水与空气一样影响着每一个个体。
如此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也反向催生了中国乃至全球数据体量的繁荣。从数据数量上看,中国是数据生产大国。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对全球“数据圈”进行的研究显示,中国在2018年产生了7.6ZB的数据。该机构预计,中国的“数据圈”将会在2018年至2025年之间扩张14倍左右,以每年30%的平均增速快速发展。中国的数据量将在2025年达到48.6ZB,也就是48.6万亿GB。届时,中国将问鼎数据圈的“金山”,成为全球第一。而美国在2025年将会产生30.6ZB的数据,折合30.6万亿GB,相比中国少18万亿GB。根据IDC的预测,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75ZB(见图1),有几个形象的比喻可以帮助大家理解175ZB究竟是何等庞大的数据量级:假如将175ZB的数据刻录在单盘容量为4.7G的普通DVD光盘中,则这些光盘叠加的高度是月球至地球距离的23倍,亦或环地球赤道222圈;以当前美国平均网速25Mb/s而言,下载完175ZB数据需要18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