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方要求金融机构采取负责任的行动,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已迅速成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必备条件。未来,金融服务立志以人为本,金融机构如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将在吸引、维系客户和人才,以及推动业务增长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随着监管趋严和潜在系统性风险影响与日俱增,该如何更好地评估气候变化对机构的影响,同时成为负责任的企业管理者?通过确立可持续投资机遇、提高业务标准并对业务覆盖区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了解战略性气候风险管理如何助您一臂之力,实现未来经济繁荣发展。
展望未来金融服务业,领先的银行、证券公司、理财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均已将气候变化有关风险(如极端天气、潜在损失、监管指引和利益相关方压力等)纳入广泛的风险议程。这些机构将引领、采纳甚至受益于将气候变化视为关键战略问题这一举措,并寻求方法积极应对气候挑战。资本市场及整个社会均可从其转型和创新中获益。
截至目前,纳税人承担了向清洁能源和节能解决方案过渡所涉及的大部分风险。1 但在未来,私营部门将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技术和解决方案应对气候相关挑战将主要取决于金融服务业解决关键资金缺口的意愿和能力。在不远的将来,可持续金融将根植于金融机构,将气候风险纳入机构日常活动将成为常态。为应对这一挑战,金融机构可借鉴此前用以识别、模拟、衡量、管理和报告难以量化和跟踪的非金融风险的部分措施,进行充分准备。但在许多方面,将气候风险纳入现有风险框架将是独一无二,甚至具有颠覆性的挑战。
伴随疫情、“双碳”承诺、以及中国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利益相关方期待企业及金融机构能够提升其环境与社会绩效,并为气候转型做出积极贡献。中国气候转型面临年均上百亿人民币的资金缺口,私营资本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可持续运营影响日益加深,金融机构自身相关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在此背景下,可持续金融在中国与整体社会经济气候转型不断融合、内涵不断丰富、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在碳中和大目标的确立下,不同产业、企业的气候转型阶段、路径与需求各不相同,更灵活、更具针对性的气候金融应运而生,以解决庞大而复杂的资金需求。气候金融丰富了过往以绿色金融为主导的可持续金融的内涵,支持产业与金融产品更加丰富。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基于碳信用的碳金融将进一步激发可持续金融的活力。另一方面,监管方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系统性纳入金融系统可持续性考量,强化ESG信息披露、国内外趋同的可持续金融标准、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等将增强中国可持续金融的整体治理能力。
此外,金融机构亦在转变理念与行动,突破合规,将环境、气候相关因素纳入机构治理与投资决策体系,以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为动能,推进机构整体可持续转型。我们相信,金融服务业能够在气候计划任务上做出专业和细致的应对。对于银行、证券、保险和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最终的状态可能会截然不同。金融机构管理层需不懈努力,了解其所作的决定为机构带来的整体效果和利益。未来“聚焦气候变化”的金融机构将具备一些共同特征(见图1)。
这些机构将不断感知、监测和交流气候相关风险,并自发调整其公司、业务和风险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具体而言,有三大因素可区分金融机构“聚焦气候变化”准备的充分与否:1. 聚焦气候变化的治理和公司战略。金融机构的各项战略决策均将气候因素纳入考量,在整个机构的管理层面将这一思维制度化,并通过外部合作和宣传将其广泛推广。2. 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新产品/服务将着重于气候影响下环境可持续性和环保的市场需求。3. 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金融机构应广泛收集气候相关信息,从而确保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管理气候变化的财务影响、形成全新洞见并完善风险报告。
重要的是,这些重要因素超出了金融机构减轻环境影响并向碳中和状态过渡的承诺。鉴于金融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历来都是资本的提供者、支出与投资决策的助推者,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仅有金融服务业才能实施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