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勤调研发现目前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以提升竞争力和建立支持创新的组织文化为最大动力,而提升利润和投资回报并非关注重点。2尽管各界热烈讨论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但真正开展相关创新活动的企业却占比最少(8%),企业仍以产品服务创新(32%)、技术创新(31%)为主,管理创新(19%)和绿色创新(9%)也相对滞后。3受访制造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逐渐朝客户为中心转变,但创新活动尚未对用户的购买习惯或使用习惯产生变革性影响。
4受访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重视建设数字技术能力和研发实力,但尚未形成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创新机制以支持持续有效的技术创新。企业仍旧面临技术人才短缺和创新机制不到位的重大挑战。5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活动在行业促进、客户价值、财务价值和韧性稳定性方面表现良好,但仅有20%的受访企业明确认为其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价值提供逻辑上的创新和重构。
6大部分受访企业的管理创新在某一方面实施创新并取得成果(如信息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但尚未形成管理创新机制。7制造企业绿色创新注重节能减排绩效及实用性,而绿色技术先进性和绿色创新科技基础相对薄弱。8成功的创新者围绕设定计划、管理组合、设计和放大创新以及赋能创新四大模块建立系统性的创新能力。1.1 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深刻影响着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的配置,给当前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带来变革。
疫情爆发加速这种转变,不论是应用远程通讯科技保持企业持续运作,还是在工厂增加智能化机器取代人力,都对制造业生产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制造业创新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多个国家的战略选择。美国、英国、德国和中国等国家纷纷加大对创新的布局,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美国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为了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商业化1。在此过程中,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发生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网络式协同转变,创新领域由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种模式相结合转变。
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2。1.2 中国制造业创新迫切性凸显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体现为成本优势,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规模经济,借助大量设备投资和人口红利实现规模化生产,再以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其二、国内相对宽松的监管政策和标准要求也间接降低制造业成本。
但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贸易摩擦成为常态,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难以为继,要想保持或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创新上发力。中国制造企业已经认知到创新的紧迫性。为了解中国制造业创新的最新进展,德勤对152家大中型制造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我们的调研发现,以提升竞争力(43%)和建立驱动创新的组织文化(29%)为创新活动首要目标的企业占比高于以提升财务回报为首要目标的企业(图表1)。
工信2018年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的关键材料依赖进口,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都依赖进口3。中国制造业需要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解决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效能在世界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斯坦福大学的布鲁姆(Nicholas Bloom)教授对全球各国数千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国家企业的管理效能打分。
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效能比美国低26%。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企业在管理效能上达到美国企业的水平,在不需要增加资本的前提下,中国人均GDP可以增加26%4。当然,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在某些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同行,有些甚至走在前列。而此时中国制造业又面临没有先前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技术可以引进的考验,必须依靠持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