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不同经济体发展出现分化。发达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新兴经济体整体表现较为稳定。全球通胀形势有所缓解,但债务水平持续攀升。主要经济体延续加息进程,美元指数在高利率环境下保持高位震荡。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恢复常态化发展,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总量超过126万亿元。
在海外通胀回落的情况下,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0%。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保持基本稳定。从国内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速的影响来看,2023年服务消费加速复苏,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较2022年的32.8%大幅上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增长放缓的影响,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为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负值。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9%,较2022年的50.1%有所下降,但仍然对稳增长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银行业紧紧围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积极优化信贷结构,围绕客户需求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继续推出减费让利措施。上市银行作为金融业“主力军”在稳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货币信贷支持经济力度,中国人民银行于2023年3月和9月两次全面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RRR)各0.2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
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降准的同时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MLF)及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投放流动性。2023年四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额创历史新高,新增1万亿元国债集中发行。从总量来看,2023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70%,较2022年11.80%的增速有所下降。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50%,较上年下降0.10个百分点。2023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37.59万亿元,较2022年末213.99万亿元平稳增长。银行业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普惠小微、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中长期、绿色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从价格来看,2023年末,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20个和0.10个百分点至3.45%和4.20%,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据人民银行统计,2023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为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持续发挥作用,主要银行在2023年6月、9月和12月三次下调存款利率,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为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个人住房信贷利率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银行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3年四季度,超过23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完成下调,加权平均利率降至4.27%,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同时,新发放房贷利率持续下降。2023年,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4.10%,同比下降0.7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