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手术机器人行业专题研究:国产商业化开启,进口替代有望加速.pdf

2024-04-29
28页
1MB

应用场景广泛,医/患/院多方受益,国产商业化开启

突破人手/人眼极限,应用场景广泛


定义:手术机器人,一种辅助医生开展各类外科手术的创新医疗器械,通过各种算法和机械装置,将医生的手部动作转 换为手术器械在患者体内稳定、精准的微运动。分类:已逐步应用于泌尿外科、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等多个科室,根据使用场景不同可分为腔镜机器人、骨科机器 人、神经外科机器人等。 构成:腔镜机器人(医生控制台+机械臂+影像系统)、骨科机器人(导航控制系统+光学定位系统+机械臂)。


商业模式:收入来源多样,售后收费模式优质


达芬奇模式:设备+耗材+服务 ,营收持续性出色。直觉外科2022年耗材及服务营收占比已高达73%,已经证明了这种 商业模式的优越性,前期设备销售贡献主要收入,当装机量达到一定数量时,耗材及服务保障持续发展。虽然手术机器 人公司均可采取“设备+耗材+服务”的商业模式,但各公司通过耗材和服务创收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1)耗材口径:达芬奇的机械臂是高值耗材,使用10次后就会强制锁定,更换一次就要数万元;而国产公司的耗材多数 为价值量相对低的保护罩、镊子等; 2)耗材来源:Mazor、MAKO自产高值医用耗材,而天智航是外采骨科类耗材,盈利性存在差异。 新业务模式:天智航正在探索与医疗机构联合建设骨科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的业务模式,降低医院资金压力,增加 营收来源。


复盘直觉外科,卓越的技术和商业化能力造就行业标杆

直觉外科:先进技术、商业化能力造就行业标杆


发展历程:1995年公司成立,开启商业化进程后约每4-5年进行一次换代。2012-2016年,公司营收增速放缓。2017-2019年先后发布 性价比版本达芬奇X、单孔版本达芬奇SP、Ion活检机器人。 市场地位:目前达芬奇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占率高,已在多个国家获批销售。 财务表现:公司2005-2022年营收CAGR约21.5%。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腔镜领域竞争优势显著,公司在产业链上享有较强的议价能 力。上市20余年股价上涨160+倍,跻身千亿美元俱乐部。


1-3代产品:确定机器人结构,精进技术细节。首代产品基本确定了达芬奇机器人“医生操作台+患者手术平台+影像系统” 的主要结构,从最初的三臂变为四臂配置;第二代和第三代产品升级了影像系统,增加了双控制台配置、单孔配置,改进 人体工学设计。第4代产品:活度、精准度、成像清晰度等方面有了质的提高。 第5代产品:优化使用体验,提升准确度和精确度。准确度和精确度提升,下一代 3D 显示和图像处理技术,外科医生舒适 度更佳。从手术环节延伸至诊断环节,新产品Ion系列接棒。Ion手术机器人使用外径为3.5mm的超薄导管,可以180度旋转,通过 狭窄的肺部气道到达结节,以辅助肺部活检。


商业模式:耗材及服务占比超过70%,持续经营能力强


2022年公司设备/耗材/服务分别为公司贡献27.0%/56.5%/16.5%营收。随着公司发展逐步成熟,耗材及服务占比持续提 升,对新设备出货量的依赖减弱,有助于持续、稳定经营。 设备:早期的主要收入来源,受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波动性相对大。 耗材:受设备保有量和设备利用率双因素影响,现已成为公司主要营收来源。 服务:随设备保有量上升,占比持续提升。


护城河高筑,看好平台型公司和研发能力出色的初创公司

国产设备集中上市,价格下沉提升可及性


国产设备集中上市,叠加医保、商保扩大报销范围,助推手术机器人向下渗透。 1)医院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平均售价接近3000万元/台。一方面,医院采购此类医疗器械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 另一方面,对于预算有限的二级或非三甲的三级医院而言,手术机器人或许并不是改善医疗条件的最优选择。未来随着 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设备陆续通过注册审批,多家公司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有望提升产品可及性和市场接受度。 2)患者端: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费用高昂,除了常规手术费用以外,额外加收开机费,阻碍手术机器人向下渗透。 2021年,上海、北京先后将腔镜机器人、骨科机器人手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未来如其他省市亦扩大医保报销范围,降 低患者经济负担,将有助于提升手术机器人使用率,将使用需求转化为采购需求,促使医院更多采购此类器械。


中国仍处于市场教育阶段,预计逐级下沉


美国已初步完成普及,医患接受度高;而中国仍处于市场教育阶段,手术机器人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 医院口径:预计手术机器人将按三甲、三乙/三丙、二级医院的顺序逐步渗透,后续关注非头部公立医院及 民营医院拓展进度。使用手术机器人对医院的基础设施、医生能力、患者数量等有一定要求,基层医疗机 构可能不具备实施机器人辅助手术的能力和资源。


政策层面:管控政策放松,提升配置意愿


腔镜手术机器人:配置规划与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容量紧密相关。根据现行配置规划,腔镜手术机器人为乙类大型 医用设备。根据国家卫健委2023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规划通知,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规划总数819台, 其中“十四五”规划数559台。 其他手术机器人:政策放松趋势利好新进入者。2023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2023版《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目录》, 将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价格限制从1000-3000万元调整至3000-5000万元;对于价格介于1000-3000万元的设备,采购流 程缩短,医院配置意愿有望提升。


护城河高筑:自主研发能力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来源和核心技术人员背景对初创公司的技术路线选择及产品开发速度具有决定性影响。 高端人才是企业核心资产,关注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人才储备丰富的公司。从研发人员数量和专利数量可以侧面判断公 司的技术储备和发力节奏;研发本质在人,看好具有领军人物和完善团队的公司逐步建立自身技术壁垒,从市场竞争中 脱颖而出。


商业化开启, 加快入院进展,实现销售转化


销售策略:竞争策略、市场选择等因素均会影响市场导入速度。 销售渠道:中国手术机器人厂商多数采用直销及经销结合的销售方式,初创公司在市场推广初期多数需要依靠经 销商打通入院渠道。 销售团队:人员规模与客户覆盖范围密切相关。


关注腔镜机器人:市场格局重塑,国产化率提升


关注需求增量拓展(配置证政策变化)、产品获批节奏、渗透率提升节奏(装机量、手术量等)、各公司的竞争策略 及阶段性成果。 由于采购需求受到配置证数量限制,短期存在一定竞争;但多家公司同时开启市场推广,叠加国产设备将价格带下 移,有助于提升市场接受度。


微创机器人:国内最具潜力的手术机器人公司


公司成立于2015年,2021年从微创医疗集团分拆上市;背靠头部医疗器械平台,渠道、研发、资金高度协同,8年时 间实现2款机器人从研发到商业化销售。 产品开发阶段(2014-2021):公司分别于2014、2015年启动图迈、鸿鹄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工作;2021年于港交所上 市。 商业化阶段(2022年至今):2022年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鸿鹄手术机器人陆续获得NMPA批准,开始展开商业化探 索,并于年底实现首次商业化装机入院。


微创机器人:自研/合作并举,唯一全品类布局标的


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经皮穿刺五大领域,8年时间实现2款自研手术机器人上市销售。 1)图迈腔镜机器人:2022年1月获NMPA批准用于泌尿外科手术,2023年10月获得妇科、胸外科、普外科适用症批 准;单臂机器人已完成妇科注册临床试验。性能在国产设备中位居前列,性价比高于进口设备,产品竞争力较强。 2)鸿鹄骨科机器人:2022年陆续通过NMPA、FDA、CE批准;可与集团骨科耗材销售实现协同。


微创机器人:扩大适应症范围,稳步推进商业化


商业化经验丰富,具备渠道优势。商业化负责人刘雨有近30年医疗器械从业经验,曾就职于美敦力中国、美中互利、博 医来、复星医药,曾负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销售推广工作。微创医疗集团已经与多家医院、经销商建立起良好合作关 系;公司积极拜访专家、参加学术会议,举办医生培训等活动,截至2022年底已经设立30个图迈培训中心,完成超过 1000例培训手术。 图迈全科室获批加快放量速度。图迈此前仅被获准用于泌尿外科手术,2023年10月通过妇科、胸科、普外科手术注册审 批。新增适用症的应用空间大,获批后将明显加快中标进度。


微创机器人:目标全球市场,出海协同初见成效


鸿鹄骨科机器人顺利通过全球主要市场审批,发挥业务协同效应。鸿鹄手术机器人是首个获得NMPA、FDA、CE、TGA 等多项认证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公司充分发挥平台资源优势和业务协同作用,以骨科机器人的装机入院拉动相关耗材销 售,打开成长空间。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手术机器人行业专题研究:国产商业化开启,进口替代有望加速.pdf

手术机器人市场研究.pdf

医疗行业直觉外科(ISRG)专题报告:手术革命发起者,全球手术机器人龙头.pdf

手术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革命性医疗技术,中国市场即将扬帆起航.pdf

2023手术机器人行业报告:四年融资过百次,逐步迈向自动化、覆盖全流程.pdf

医疗器械行业深度研究:差异化布局叠加全面商业化落地,关注国产手术机器人龙头低位布局机会.pdf

【光大证券】手术机器人行业专题研究:国产商业化开启,进口替代有望加速.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