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银国际】小米汽车产业链从0到1,挖掘赛道瑰宝.pdf

2024-04-17
34页
12MB

小米 SU7 及 特斯拉 Model 3 全方位对比

(1)性能:小米 SU7 领先特斯拉 Model 3


通过与特斯拉 Model 3 等主流竞品的各项参数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小米 SU7 在 动力系统上表现出色,搭载高效电动机,最大功率可达 495kW,最大马力 673PS,峰值扭矩 838N·m,零至百公里加速仅需 2.78 秒。此外,小米 SU7 采用 了 CTB 技术和行业首创的电芯倒置技术,提高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至 77.8%, 工信部续航高达 800km,风阻系数低至 0.195,均领先 Model 3。


(2)智能座舱系统:小米 SU7 略有性价比优势


比较小米智能座舱和特斯拉智能座舱系统,我们认为小米智能座舱依托小米在 HyperOS 操作系统的技术积累以及智能手机的制造经验,略有性价比优势,特 别在屏幕联动、软件启动与升级、车机联动等方面优势相对明显。 具体看,在芯片方面,澎湃 OS 搭载骁龙 8295 芯片,特斯拉搭载定制的 AMD Ryzen V1000 系列。骁龙 8295 是一款高通第四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的、专为汽车设 计的芯片。骁龙 8295 采用 5nm 制程工艺,集成了多种先进的功能,如第 6 代 Kryo 中央处理器 CPU、Hexagon 处理器、多核高通 AI 引擎、第 6 代 Adreno 图形处理单 元 GPU 和 Spectra 图像信号处理器 ISP 等。在算力方面,骁龙 8295 的 CPU 算力超过 200K DMIPS,GPU 算力超过 3000 GFLOPS,NPU 的 AI 算力达到了 30TOPS,显示出 强大的性能。此外,骁龙 8295 还支持 WiFi 6 和蓝牙 5.2,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力,如 配置、环视、乘客监控、信息安全等功能,并可承载多达 11 个屏幕。 特斯拉配备的 AMD Ryzen V1000 系列芯片是一个集成了 Zen 架构 CPU 和 Vega 架构 集成 GPU 的 SOC 级芯片,源自 PC 端芯片设计。它提供了独立显示卡水平的绘图与 多媒体处理能力,运算效能高达 3.61 TFLOPS,使得特斯拉的车机系统能够流畅运 行各种应用,并为车主提供出色的娱乐体验。与此同时,AMD Ryzen V1000 系列芯 片的热设计功耗(TDP)在 12W 至 54W 之间,既保证了高效的性能输出,又兼顾 了能耗控制,使得特斯拉车型在续航里程上不会受到过大影响。AMD Ryzen V1000 系列芯片在性能上表现出色,为车主提供了流畅、稳定的智能座舱体验,并助力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3)智能驾驶:SU7 或与 Model 3 旗鼓相当,但小米在更高级别自 动驾驶起步较晚


与特斯拉 Model 3 相比,我们认为小米 SU7 在现有的智能驾驶领域的性价比与特斯 拉 Model 3 相比旗鼓相当。从硬件上配置上看,特斯拉 Model 3 从 2023 年开始装配 特斯拉第四代硬件系统Hardware 4。与小米Pilot系统相比,特斯拉Hardware 4.0使 用自研的 3 片 FSD 主控芯片系统,我们预测算力或可达到 300-500TOPS。需要指出 的是,小米早在 2014 年就提出自研芯片的计划,且在 2017 年发布过一款自研消费 级芯片。我们认为,单就芯片能力上看,小米或与特斯拉现有的自研车规级芯片 有一定技术差距。从传感器配置上看,特斯拉 Hardware 4 延续了一贯不使用激光 雷达的传统, 且进一步在 Hardware 4 上取消的毫米波雷达等各类其他雷达的配置, 转而使用纯视觉技术路线。特斯拉官网显示,Hardware 4 一共装配了 8 个 5MP 的 高清雷达,虽然在数量上或少于小米 Pilot 的不同型号,但其使用的部分摄像头的 分辨率,要高于小米的解决方案。


从功能上看,特斯拉Model 3 默认装配了基础自动驾驶(Basic Autopilot,其中包括 交通感知巡航控制,自动巡航等功能),增强自动驾驶(Enhanced Autopilot, 其中 包括自动换道,NOA,自动泊车,自动唤醒等功能),和完全自动驾驶(Full SelfDriving, 主要包括信号灯和停车信号控制等功能)。 我们认为,小米现有的 Pilot 基 本可以囊括特斯拉 Model 3 基础自动驾驶和增强自动驾驶的功能,但并不具备完全 自动驾驶的能力。 相对于特斯拉较早开始开发和试验 L4 级别以上自动驾驶功能,我们认为小米在这 方面起步较晚。特斯拉在 L4 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积累了大量车载数据,或是特斯 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大优势之一。


小米汽车:产品精准定位+庞大粉丝基础,预测 2025 年汽车销量 30-35 万辆

小米首款车定位精准,瞄准 20 万以上和偏年轻的消费群体


目前消费者人群画像的改变促使消费者需求从出行刚需转向个性消费。这种变 化使中国购车者更容易为个性化的车型和配置付款,不再只取决于性价比。 2017 年至 2023 年期间,乘用车销售价格低于 20 万元的占比持续下滑,由 2017 年的 85.5%下降至 2023 年的 69.9%。而价格在 20-40 万元的乘用车占比持续上 升,由 2017 年的 13.3%上升至 2023 年的 26.9%,反映更多消费者愿意为高配置 和品牌溢价而付费。另外,20 万以上的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较高,其中 2023 年 20-30 万和 30-40 万区间的新能源渗透率为 42%和 41%,反映了高消费 群体对新能源乘用车的接受度较高。小米SU7 定位20万以上高性能纯电轿跑, 同时满足个性化和偏年轻特征。


小米拥有庞大的手机用户基础,为销量提供保证


我们认为相对于传统主机厂商,小米作为消费电子厂商,在整合智能驾驶和智 能座舱系统产业链和提供解决方案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小米的智能手机和家用 IoT 设备或与小米汽车业务产生可观的协同效应。小米品牌在智能手机和家用 消费电子市场长期积累的“米粉”或成为小米汽车的主要消费群体。我们认为, “米粉”中,城市年轻男性的占比较高,这部分群体正好是私家车的主要消费对 象。我们近期在北京和上海小米实体店的探店经历也验证了我们的判断,根据 渠道了解,首两周进店男性占比约 70%。


具体分析小米的传统业务:


智能手机方面(2023 年 58%营业收入),根据 Canalys 的数据,小米作为 全球第三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在 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占率达 12.8%,与 2022 年相比持平。小米智能手机 2023 年和 2022 年全球分别出 货 1.52 亿部 1.459 亿部。如果按照智能手机两年换的周期计算,我们认为 小米手机的全球安装量或在 3 亿部左右,即有 3 亿左右的用户正在使用小 米手机。我们认为这三亿用户或是小米汽车消费群体的一个基础。




IoT 业务方面(2023 年~30%营业收入),根据小米官方数据,截至 2023 年 底通过网络连接的小米家用 IoT 设备已经达到 7.4 亿台,同比上涨 25.5%, 而 4Q23 当季使用控制这些 IoT 设备的月活用户(MAU)则达到平均 8600 万人。我们认为这8600万月活或有一定概率购买小米汽车,而超过拥有5 台设备以上的硬核“米粉”则在同一时期达到 1450 万人,我们认为这人群或 是最先购买小米汽车的人群。以 2024 年 10 万份小米汽车订单计算,今年 订购小米 SU7 的用户渗透率或不到“米粉”总数的 0.7%,开发“米粉”潜力尚 有很大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1Q22以来,小米IoT用户(米家APP月活)的数量增长跑输IoT 业务的营业收入增长,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内地消费情况有一定关系。而小米入 局电动汽车行业,或将提高小米总体的销售均价(ASP),充分开发“米粉”的 消费潜力。


预测小米 2024 年汽车销量 9-10 万辆,2025 年销量 30-35 万辆,主 要限制在产能


我们预测小米 SU7 月销峰值可以达到 1.5 万辆,与 Model 3 的峰值相若;取决 于产能爬坡的情况,2024 年的销量预计在 9-10 万辆。目前 APP 显示周期为~30 周,交付时间较久,对首次购车的消费者有较大影响,有可能影响后续新增订 单。从渠道中了解,小米已经在提升工厂日产能水平,由200-300辆/天 提升至 400 辆,下个月之月产能有望上升至 1.2 万辆。但我们预期产能峰值中短期极 限可能在日产能 500 辆的水平,产能问题将限制交付。 我们认为 SU7 作为小米首款车,无论定位(轿跑)和设计更多是打出品牌的调 性。我们预测小米下半年发布的新车将为定位大众市场的 SUV,这才是核心走 量车型,较大的内部空间和面向更大的消费群体定位将有望推动小米汽车销 量,我们预测小米 2025 年汽车销量有望达 30-35 万。同时我们认为小米的后续 车型很有可能有增程版本,将面向更广的消费群体。小米汽车一期产能为 15 万辆/年,生产效率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中国最高效的是特斯拉上海工 厂,达到~50 秒/台的高效产能,合资普遍在 50-60 秒/台的水平,如果小米工厂 能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 能提升产能至 60 秒/台,一期产能有希望能提升至接 近 20 万辆年产能的水平。另外二期产能也在规划中,有可能会在 2025 年完工 开始投入便用,将有效解决部分产能不足问题。


从五大核心技术梳理潜在受益供应商

核心技术 1:超级电机


电机作为决定汽车动力性能的关键,是小米汽车自研的核心技术之一。在相同 扭矩下,转速越快功率越大,小米研发的超级电机在转速上实现了突破: 小米与汇川和联合电子共同研发的电机 V6 系列转速高达 21000rpm,为行 业领先水平(特斯拉 Model S 电机转速仅 20000rpm,豪华品牌 BBA 普遍转 速为 18000rpm),已经量产上车; 小米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高性能电机V8s通过重新设计转子结构和散热系统, 利用 960Mpa 超高度硅钢材料,将转速提升至 27200rpm,目前为全球最高 转速,预计 2025 年装车; 在实验室中,小米实现了最高转速 35000rpm。


核心技术 2:CTB 电池+高压平台+高效热管理


小米汽车与宁德时代历时两年共同研发电池及高压平台,采用 CTB 一体化电池 技术,将电池上盖与车身地板合二为一,厚度仅 120mm,达到全球最高体积 效率77.8%。同时采用小米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最高电压达871V,最高电量 可达 132kWh,CLTC 续航超 1000km。在解决电动车里程焦虑的同时,小米汽车 也兼顾到了消费者对于电池安全的需求,采用 3 层顶部支撑、3 层侧碰撞防护 和 8 层底部结构防护,通过最严格的 IP6K9K 密封测试,确保电池的安全性;并 通过行业首创的电芯倒置技术,在极端情况下快速向下释放能量,保证乘员舱 的安全。另外,通过强大的电池热管理技术,小米汽车可在低温环境下,实现 续航保持率同级最高、空调升温速度和充电速度比同级更快,致力成为“电动 车冬季续航之王”。


核心技术 3:一体化压铸和底盘技术


小米汽车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自建工厂(借用北汽资质)分两期建设, 其中一期占地面积约 71.8 万平方米,年产能为 15 万辆,2023 年 6 月竣工;二 期计划于 2024 年动工,预计 2025 年完工,两期合计产能 30 万辆。 小米汽车工厂打造六大车间,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电池和总装,实 现一体化压铸后地板 和 CTB电池等关键器件自主生产。小米自主设计的一体化 压铸机锁模力达到9100T,为行业领先,并与国家级实验室合作自研泰坦合金, 成为內地唯一独立拥有量产大压铸铝合金材料授权专利的汽车厂商。通过一体 化压铸后地板,小米汽车将72个零件合并为一块压铸体,减少840处焊接点, 重量减轻 17%。另外,小米汽车引入超过 700 个机器人(包括 AMR 物流机器 人、视觉机器人等),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实现高品质交付,综合自动化率达 91%,属行业领先。


核心技术 4:智能驾驶系统


小米的智能驾驶系统通过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对道路和交通参与者进行实时 的建模和识别,进而使SU7系列汽车拥有代客泊车、高速领航等L2级别的自动 驾驶功能。 小米本次发布的自动驾驶系统 Pilot 共有 Pilot Pro 和 Pilot Max 两种配置。其中 SU7 车型默认装备 Pilot Pro 系统,而 SU7 Pro 和 SU7 Max 装备 Pilot Max 系统。 从功能上看,Pilot Max 除了 Pilot Pro 支持的代客泊车和高速领航功能外,将会 额外支持城市 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功能。小米预计 NOA 功能 2024 年 4开启测试,5 月在全国范围内开通十个城市运营,而8月将会在全国范围内投 入使用。我们认为城市NOA技术作为向L4级别无人驾驶技术过渡的关键技术, 或是主机厂积累自动驾驶数据和技术储备的关键步骤。小米在刚入局电动车市 场后即加装城市NOA功能,显示其产品较强的科技属性和参与未来无人驾驶的 决心。


核心技术 5:智能座舱


小米的智能座舱系统通过小米自研的 HyperOS 操作系统对车内中控屏,后座 Pad 屏幕,音响,小爱大模型智能语音,以及可拓展 CarIoT 生态设备等一系列 车载娱乐和控制硬件进行统一连接和控制。同时打通和小米手机和其他小米家 用 IoT 消费电子产品。


从小米投资产业链看行业新机遇

动力总成


电池: 提前布局电池赛道,有利于控制小米的造车成本。 在锂电池领域,目前,小米投资了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中创新 航等多家电池生产研发商。其中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在 2023 年内地动力电池 与新能源车企装机量排名第三和第六。 2023 年,中创新航在内地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33.2GWh,市占率达到 8.4%。 在乘用车方面,2023 年中创新航在内地市场装机量约为32.3GWh,主要客户为 广汽埃安(17.9GWh)、小鹏汽车(5.4GWh)、长安汽车(3GWh)、零跑汽车(3GWh)。 而 2023 年,蜂巢能源在内地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 8.8GWh,同比增长 37.9%,市占率为 2.2%。在乘用车方面,2023 年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装机约为 8.6GWh,主要客户为长城汽车、吉利汽车、零跑汽车、合众新能源、理想汽 车、小鹏汽车、岚图等。


除了这两家小米系投资的电池生产研发商,我们认为欣旺达也很有可能在未来 进入小米的汽车产业链,小米在手机领域是欣旺达的重要客户,随着手机市场 增长的放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成为了欣旺达重要战略之一。欣旺达2023 年在内地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 8.4GWh,市占率为 2.1%,排名第 7 位。乘 用车方面,欣旺达 2023 年主要配套极氪汽车(3.1GWh)、上汽通用五菱 (1.6GWh)、东风汽车(1.1GWh)和吉利汽车(0.9GWh)。同时,欣旺达也为东风柳 州汽车、理想汽车、东风日产、江铃汽车等配套。 我们认为这三家电池生产研发商未来有可能进入小米的供应链,受惠未来小米 汽车的销量增长带来的装机量上升。




小米系除了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投资外,在固态电池同样有布局,投资了卫蓝新 能源。卫蓝新能源专注于固态锂电池研发与生产,蔚来的蔚来 ET7 搭载的 150 度超长续航半固态电池包属卫蓝新能源交付产品,是全球首款无热失控软包 CTP 电池,电芯能量密度高达 360Wh/kg。最近智己发布的新车智己 L6 搭载的 是清陶能源提供的 100 度半固态电池。我们认为半固态电池在未来 2 年会加快 配套,卫蓝新能源作为领先的固态锂电池生产研发商有望进入小米的电池供货 商。


车身底盘


布局空悬和线控制动。根据盖世汽车的数据,空气悬架的渗透率在 2022 年为 1.03%,较2021年提升了66.13%。2023年,內地标配空气悬架的新车销量约为 56.4 万辆,渗透率达到 2.7%。目前 30-40 万元车型中已经有空气悬架标配车型, 20-30 万元已经选配。随着国产化替代降本继续,空气悬架有望在主力销量的 更低价格区间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小米系投资了孔辉科技,下半年小米发 布的新车型 SUV 很大可能可以选配空气悬架,我们认为孔辉科技有较大机会进 入小米空气悬架供应链。目前空气悬架销量排名前三的供货商分别为孔辉科技、 威巴克和保隆科技,其中孔辉科技市占率 44.5%,技术成熟和规模效应明显。 小米系在线控制动领域投资了同驭汽车。同驭汽车在线控底盘领域产品布局清 晰 EHB 产品研发成熟后 凭借技术底层相通性原理 逐步开发 EPB 、 ABS 、 ESC 、 One box 、 线控转向系统 、 底盘域控制器产品 新产品落地速度快。目前已与 东风日产、吉利、江淮、江铃、哪咤、零跑、创维等数十家乘用车企业达成合 作。目前,内地线控制动行业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根据观研天下数据显示博 世占据65%的市场份额,内地市场份额占23%,采埃孚(天合)占比8%。内地 线控底盘市场处于国产替代和渗透率上升的阶段,未来国产的线控底盘会加快 进入自主品牌的供应链。


智能网联


纵观小米所投资的智能网联的供应链公司,我们认为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以及上游供应链企业;2)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及芯 片企业;3)通信,控制和功率类芯片企业。


从投资角度看,我们认为传感器类企业在不同汽车品牌或其他应用之间通用性 强,且部分高端传感器价值量高,国产替代有价格优势。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及 芯片公司产品除用于小米汽车外,长期看或有进一步技术转让的空间。如果高 级别自动驾驶如果可以落地则或存在较大市场空间, 虽然这或是一个较长的, 不可确定的过程。相对来说,通信,控制和功率类芯片在汽车领域被广泛使用 的能见度高,虽然存在国内外的较大竞争,但内地企业或有一定价格优势。由 于芯片价格直接受出货量影响,如果小米汽车可以提供此类芯片出货量的基础, 或将使这类芯片的供应商在价格竞争过程中占据一定优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小米汽车专题报告:驶向未来小米汽车产业链从0到1,挖掘赛道瑰宝.pdf

双林股份研究报告:二十载耕耘汽车零部件,轻装再启航续写新辉煌.pdf

汽车行业专题分析:什么是下一阶段乘用车总量成长的新动能?.pdf

理想汽车研究报告:持续看好增程下探(L6)&高压纯电开篇.pdf

汽车行业专题报告:战略看好央国企车企估值系统性重塑.pdf

零跑汽车研究报告:全域自研优势渐显,海外发展开启第二增长曲线.pdf

【交银国际】小米汽车产业链从0到1,挖掘赛道瑰宝.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