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风电安全设备龙头企业,伴随行业高速成长
全球风电安全设备龙头企业。公司前身中际有限成立于 2005 年,主要从事高空安全作业吊篮的生产并销往国外,2006 年公司推出塔筒升降机,2011 年公司将业务重心从国外转向国内,开始进军风电领域。2013年公司推出免爬器,2014 年公司在新三板上市,2018 年公司免爬器产品进军美国市场,2021 年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 年推出齿轮齿条大载荷升降机,再一次突破风机塔筒升降技术新高度。公司主要产品在风力发电行业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已经成功应用于全球16个行业,61 个国家或地区。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北京、天津设有智能制造中心,在美国达拉斯、德国汉堡、印度金奈、日本东京设有全资子公司,服务网点遍布全球。
公司是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清晰。公司控股股东是刘志欣先生,实际控制人为刘志欣先生和于海燕女士,双方为一致行动人关系。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末,刘志欣先生直接持有公司24.31%的股份,通过世创发展间接持有公司 5.69%的股份,合计持有公司 30.00%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于海燕女士为刘志欣先生的配偶,未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股份。马东升和王喜军是公司副总经理,持股比例分别为2.76%、2.07%。
公司高管稳定,具有丰富的产业技术背景。公司主要高管长期从事安全设备行业生产和管理工作,长期就职于公司,在公司平均工作年限超十年。刘志欣先生是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长期深耕本行业,具有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副总经理王亚军和董秘刘亚峰均为核心技术人员,对技术认识深刻。稳定的高管团队和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有助于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聚焦高空安全作业设备和安全作业服务,国内风电领域市占率高达 70%
高空安全作业设备: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公司的专用高空安全作业设备主要包括高空安全升降设备和高空安全防护设备,公司所生产的高空安全升降设备主要包括塔筒升降机、免爬器、齿轮齿条升降机、爬塔机、物料输送机等,在充分保障高空作业人员安全的同时,还能减轻人员负担、提升工作效率。高空安全防护设备主要包括防坠落系统、救生缓降器、速差器、智能安全帽、高空应急装备、爬梯等;可以保护高空作业人员日常工作安全以及在发生突发意外情况时提供安全防护。目前,公司高空安全作业设备在风力发电行业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
高空作业服务:巩固领先优势,增强客户黏性。公司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高空安全作业服务,主要包括风机高空检修维护服务,电网、通信、桥梁、火电厂锅炉、烟囱等的维修和定期维护服务,也包括相关安全升降设备的安装、培训、年检及维护等服务。高空作业服务作为高空安全设备的配套,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巩固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增强客户黏性。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掌握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公司将研发实力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基于市场及客户需求情况进行产品研发及技术的持续迭代,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和定制化服务。多年来,公司形成了一批技术水平位于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累计获得授权专利 601 项,通过原始取得方式累计登记软件著作权 23 项;公司累计参编的 8 项国家标准,4 项行业标准和 4 项团体标准业已发布。专用高空安全升降设备和防护设备贡献营业收入主要来源。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为专用高空安全升降设备和高空安全防护设备,二者合计占比营业收入超过 90%。塔筒升降机和免爬器是公司核心产品,技术壁垒高,2020 年塔筒升降机实现收入 2.13 亿元,免爬器实现收入 2.11 亿元,二者合计占总收入62%。近年来,随着人性化检修要求的不断提升,升降机与免爬器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助爬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
风电平价与市场竞争导致设备毛利率下降,高空安全作业服务毛利率稳中有增。2021 年以来,随着我国陆上、海上风电全面进入平价时代,市场竞争与机组大型化带动风机价格进一步下降,公司专用高空安全作业设备也顺应下游的降本要求,毛利率从 55%逐年降低至 44%左右;此外,2021 年以来大宗商品涨价也对于毛利率造成一定影响。公司通过完善的配套服务和业务模式创新,2022 年公司高空安全作业服务毛利率有所提高。 存量市场收入以免爬器为主,新增市场收入以塔筒升降机和免爬器为主。存量市场是指已建成风机加装高空安全设备及老旧风机改造所加装的设备,主要客户为风力发电企业,受改造条件限制,存量市场一般以免爬器需求为主。新增市场是指随着新风机建设过程中安装的高空安全设备,随着新增风机塔筒高度不断增加和对于人性化检修要求的不断提升,升降机在新增市场中占比较高,2018-2020 年升降机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 68%、70%和 70%(2021 年以后公司未披露该数据)。 海外业务毛利率远高于国内,23 年海外新签订单占比 50%。近年来,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凭借产品质量稳定、交付能力强等优势取得显著成果:海外营收从 2018 年 0.35 亿元增长至2022 年3.12 亿元,CAGR达 72.8%;海外业务近五年平均毛利率水平为 62.95%,较内销毛利率高出约13 个百分点。公司披露2023年新签订单中海外占比约为 50%,海外业务将不断优化公司综合盈利能力。
业绩短期承压,下行趋势已见拐点
国内市场业绩承压,产品迭代期迎来厚积薄发。2018-2021 年得益于国家对风电的电价补贴政策鼓励和双碳政策的推出,2018-2021 年国内风电市场迎来高速发展期。公司经营业绩实现较高速度增长,营收CAGR超过 20%,2022 年由于疫情加剧导致项目验收进程放缓,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公司营业收入承压,同比下降 9%。2018-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CAGR 达 13.5%。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4.5%,同期归母净利润 1.19 亿元(同比-10.2%),主要系公司积极开拓风电以外市场造成费用增加所致。 收入利润呈现较强的季节性。分季度看,公司营业收入与下游风电场建设节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第一至第四季度收入逐季度增长;每年第四季度受公司集中计提相关费用影响,公司归母与扣非净利润通常环比下降,第二和第三季度是年内利润高峰。
盈利能力表现出较强韧性,毛利率连续五年高于 40%。2020 年以来铝锭价格大幅上涨,叠加风电补贴退坡和下游风机价格下降的影响,公司销售毛利率有所下降。具体来看,2021 年毛利率大幅下降系会计准则调整后运费、安装费计入成本所致,目前主营产品毛利率依然稳定在 40%以上。分季度看,公司销售毛利率与净利率与季度收入呈现类似趋势。
员工规模稳中有增扩大,重点增加技术和销售人员。截至 2022 年底,公司共有员工862 人,较2021年增加 184 人,同比增加 27.1%,主要系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销售人员占比为22.6%,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有利于海外市场的突破和稳定发展。
市场国际化导致费用率有所上升,资产负债率保持低位。近年来由于营收增速下降,加上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导致销售费用率上升;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加强产品迭代,研发费用率持续上升。截至2023 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 16.7%,偿债能力较强;2021 年以来 ROE 逐年降低,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为 5.4%。
行业分析:国内外风电稳步发展,欧美市场“焕发新春”
国内风电稳定发展。2023 年以来国内风电行业喜忧参半,一方面 2023 年国内招标容量有所下滑,其中陆风同比下降 28%,招标订单的减少导致风机设备端市场竞争加剧,海风同比下降46%。但另一方面陆上风电第一、第二批“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明显提速。 国内海风进入加速发展期。2022-2023 年因疫情、新项目审批手续、深远海开发的新政策协调等因素影响,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和新增订单规模低于预期。2023 年国内海上风电核准达12.1GW,同比增长42%;2024年 1-2 月我国海上风电核准容量已达 4.3GW。随着“十四五”根据海上风电项目推进节奏,我们预计2024-2026 年全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 10/16/16GW,2023-2027 年新增装机CAGR 达到28%。
“十五五”期间全国海风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超过 100GW,海风开发走向深远海。根据各省已发布的海上风电相关规划,预计“十五五”期间全国海风新增装机容量可能超过 100GW,年均新增装机20GW,较“十四五”年均规模增长 54%。
国际市场“焕发新春”,海风中远期市场空间超 450GW。2022 年受俄乌战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风电开发陷入低迷,2022 年陆上和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36GW和4GW。2023 年起海外风电装机逐渐迎来复苏,GWEC 预测 2022-2025 年海外陆风、海风新增装机容量CAGR分别为11%和 52%。此外全球主要经济体有关海上风电的中远期发展规划已经超过 450GW。
欧洲海上风电起步早、推动快,中国设备企业有望较快受益。根据 Global Wind Atlas 数据,全球海上风资源较好的区域包括北海-波罗的海地区、格陵兰岛地区,美国东海岸、白令海峡、太平洋西岸、澳洲-新西兰南部海岸。欧洲北海-波罗的海是全球最早开发海风的地区。俄乌战争以来欧洲能源价格暴涨,能源自给需求迫切;根据 REPowerEU 计划,欧盟计划到 2030 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至45%。截至目前,欧洲主要国家已发布海上风电开发目标,2023-2030 年合计新增海上风电装机有望达到140GW。分国家看,2030 年前北海沿岸国家中英国、荷兰、德国、丹麦是海风新增装机主力,波罗的海、大西洋沿岸国家中波兰、葡萄牙、爱尔兰是海风新增装机主力。
国产风机成本优势突出,海外市场有望逐步打开。2021 年以来受通胀、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外风电供应链短缺、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上涨,包括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恩德等在内的海外主要风机企业经营持续承压。为应对经营压力,海外风机企业纷纷提高产品售价。 2023 年上半年,海外风机企业陆上风机新增订单均价在 900 欧元/kW 左右(约合7000 元/kW),海上风电新增订单均价在 1100 欧元/kW 左右(约合 8600 元/kW)。相比之下,国产风机在大型化和技术降本推动下价格快速下行,2023 年下半年陆上风机报价为 1400-1700 元/kW,海上风机报价为2200-3000 元/kW,凭借突出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打开海外市场。
公司布局海外市场多年,欧美市场份额领先。公司旗下全球服务中心成立于2009 年,服务已遍布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覆盖 3000 多个风电场,公司采取严苛的工人选拔培训体系,将安全管控九大流程与人员培训制度集成到了自研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球高效实时响应。2023 年公司中标沙特NEOM 新城项目配套风电场升降机采购。
大型化趋缓与需求升级助力新增装机市场空间稳步增长,存量改造市场空间近70 亿元
2020 年以来大型化是风机降本的核心驱动因素。根据国际能源署,2021 年全球陆上和海上风电度电成本已分别下降至 0.033 美元/kWh 和 0.075 美元/kWh,自 2013 年以来分别累计下降58.2%和54.0%。风电度电成本的下降主要归功于设计优化、规模效应、非技术成本下降和机组大型化,其中机组大型化是2020年以来度电成本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根据 CWEA 数据,2022 年我国陆上和海上风电平均新增装机容量分别达到 4.3MW 和 7.4MW,较 2016 年分别增长 126%和 95%。 陆上机组大型化趋缓,海上机组大型化仍有空间。2022 年以来,我国机组大型化进程持续推进,目前陆上和海上已推出的最大机型单机容量分别达到 10MW 和 18MW,部分企业已启动陆上12MW、海上20MW+机组预研。风电机组单机容量需与实际风速匹配,年平均风速越高的地区宜采用单机容量越大的机组,考虑到国内风资源分布情况,我们认为 10MW+机型主要适用于部分高风速地区。2024 年起新增平均单机容量增速预计有所放缓。此外,机组快速大型化对于供应链造成巨大挑战,大兆瓦风机配套供应链成熟度仍有待提升。海上由于平均风速高于陆上水平,因此我们认为大型化仍有较大空间。
2020-2022 年升降设备市场出现“通缩”,2023 年拐点已至。风电升降设备销量主要与新增装机台数和单台价值量相关。2020-2022 年机组大型化快速推进,叠加补贴退坡周期和疫情的影响,全球风电升降设备市场持续收缩。我们估算 2020-2022 年全球陆风升降设备市场规模从 10.6 亿元下降至7.4 亿元,2021-2022年海风市场空间从 1.4 亿元下滑至 0.6 亿元。2023 年国内风电市场装机容量接近翻倍,升降设备市场迎来拐点。我们预计 2023-2027 年中国陆风新增装机台数稳定在 1-1.1 万台,海外陆风装机台数保持稳健增长。随着运维人性化要求的持续提升,预计高价值量的升降机、免爬器渗透率将稳步提升,带动单机价值量增长。我们预计,2023-2027 年全球陆风升降设备市场空间 CAGR 为 8%,2027 年达到10.4 亿元;全球海风升降设备市场空间 CAGR 为 19%,2027 年达到 1.6 亿元。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启动,增量市场空间广阔。2024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农村农业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鼓励在农村地区充分利用零散土地,因地制宜推动风电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十四五”期间,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旗)域农村地区,以村为单位,建成一批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的风电项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不超过 20 兆瓦,探索形成“村企合作”的风电投资建设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机制,推动构建“村里有风电、集体增收益、村民得实惠”的风电开发利用新格局。
全球主要风电市场存量改造空间近 70 亿元。CWEA 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存量陆上风机台数超18万台,目前估计约有 20%风机配套了升降机,但未来大约 60%的比例会配套升降机;根据ACP 的数据截至23 年底美国存量陆上风机数量约为 7.1 万台,其中免爬器渗透率约为 15%,预计最终有大约50%的比例配套免爬器;根据 Wind Europe,我们估计截至 23 年底欧洲存量陆上风机数量约为10 万台,预计最终有大约 90%的比例配套升降机。根据上述数据和假设,我们估计全球主要市场存量风机升降设备改造市场规模高达近 70 亿元。
增量与存量市场需求景气共振,2023 年公司新签订单同比增长 50%。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3年公司新签订单、发货数量、安装数量均实现同比 50%左右的增长。2024 年1 月,新签订单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保持较快增长。2023 年度公司新签订单中约 60%来自升降机产品。我们估计随着全球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存量市场改造需求有望持续释放,公司新增订单中来自存量改造市场的比例有望持续提升。
混塔应用进一步提高风机高度,公司齿轮齿条升降机产品迎来发展契机
风电开发向中东南部扩散,混塔适配高切变区域需求。“十四五”期间风电开发从高风速逐步向中低风速区延伸,风机塔架的高度由 120 米向 140 米、160 米乃至 180 米发展。传统钢塔对控制系统要求极高,共振风险大,同时随着塔架高度的上升需要消耗更多钢材。混塔具有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经济性好、运输便捷等特点,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从 2019 年开始风电混塔市场开始快速增长,2022 年混塔项目招标规模接近 10GW 级别,创历史新高。目前我国混塔主要应用于低风速高切变地区,未来有望向高风速高切变地区和山地扩散。
大机组、高塔筒推动齿轮齿条升降机应用,价值量高于传统升降机。随着风机大型化、塔筒超高化趋势不断发展,传统塔筒升降机面临效率低下、安全性不高等难题,公司持续加大在升降机领域的研发投入,2023年创新性推出齿轮齿条升降机。 齿轮齿条升降机采用齿轮齿条驱动,运行更平稳,可实现塔筒厂预先安装,吊装现场即插即用,在塔筒施工过程中即可使用。与传统钢丝绳升降机相比,齿轮齿条升降机在载重能力、升降速度、使用寿命、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除钢塔、混塔外同样适用于桁架塔。2023 年 9 月,公司大载荷升降机助力全球最高陆上风电机组顺利完成吊装,混塔高度达到 185 米。
持续挖掘风电市场价值空间,积极开拓建筑行业和应急装备产品
持续挖掘风电市场空间,提供系列产品与后服务。除公司长期深耕的高空升降设备外,公司在风电领域可提供叶片和塔架检修平台、防坠落系统、逃生包、速差器、提升机等在内的多种产品;此外公司长期为客户提供技术培训与后服务。根据公司估计,公司在单台陆上风机可参与产品的总价值量约为15-20万元,在单台海上风机可参与产品的总价值量约为 30-40 万元。
积极拓展风电外行业,23 年新签订单同比大幅增长。除风电行业外,公司高空安全与升降装备应用已拓展至电网、通信、火力发电、建筑、桥梁等 16 个下游行业。公司产品可应用于输电铁塔和通讯铁塔等场景,为其提供高空作业产品及安全防护产品。 我国建筑升降机市场空间达 166 亿元,公司齿轮齿条升降机助力公司进入。2018-2022 年我国建筑施工升降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2 年市场规模达 166 亿元,需求量达到 9 万台。建筑领域升降机具有载荷要求高、爬升高度高的特点,一般采用齿轮齿条升降机。2023 年公司齿轮齿条升降机已批量用于风电领域,我们预计未来 3-5 年该类产品有望进入建筑市场。 工信部发文支持安全应急装备发展,公司产品获国际权威机构认可。近年来,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获得政策大力支持。2023 年 9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发布《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提出力争到 2025 年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公司应急装备产品矩阵以“构筑安全底线、提高预防能力”的理念打造完整的消防应急产品链。其中3S 高空逃生下降器是 3S 应急装备推出的首款产品,获得国际评审的权威肯定,斩获“2023 年度红点产品设计奖”。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中际联合研究报告:风电高空设备领先企业,高塔应用与国际化助力长期发展.pdf
中际联合研究报告:风电高空作业龙头、市占率领先,非风电领域积极拓展.pdf
中际联合研究报告:风电安全设备龙头,拓展海外打开成长空间.pdf
中际联合(605305)研究报告:风电高空作业设备龙头,乘风出海打开成长空间.pdf
中际联合(605305)研究报告:风电升降设备龙头的进击:“风助火势”.pdf
中际联合(605305)研究报告:产品升级+出海拓展+平台化拓展打开广阔市场.pdf
麦加芯彩研究报告:风电和集装箱涂料国产替代,新应用领域发展可期.pdf
海上风电专题报告:国内海风建设复盘,做好准备,深蹲起跳.pdf
风电场选址.pptx
麦加芯彩研究报告:风电叶片和集装箱涂料龙头,产能投放带来长期成长空间.pdf
金雷股份研究报告:风电锻造主轴龙头,加码铸造开辟第二增长曲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