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试“设备+服务”龙头
1.1 设备+服务双轮驱动,布局集成电路检测领域
设备为基、服务为翼,环试设备及服务领军者。公司前身为 1956 年成立的苏州试验仪器总厂 (主营振动台),2008 年组建苏州苏试试验仪器有限公司,2011 年整体变更为苏州苏试试验仪 器股份有限公司,并于 2015 年在深交所上市,2017 年成立苏州苏试试验集团。2006 年以来,公 司开启“设备制造+试验服务”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以环试设备这一绝对优势产业为基础,延伸 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业务,向制造服务业积极转型,横向围绕公司核心客户拓展检测项目,纵向增 强公司检测服务能力。经过 60 余年发展,公司在保持试验设备制造领先地位的同时,形成以环境 可靠性试验服务为优势,服务内容涵盖电磁兼容试验、电池检测等工业产品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 与综合分析公共服务平台。 横向选择新兴、高壁垒、高景气的检测项目及领域进行拓展,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 。 纵向扩张产能、拓展客户、完善服务网络布局。
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和集成电路测试。公司从 环境试验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起家,依托设备优势,公司将业务拓展至试验服务,为客户提供从芯 片到部件到终端整机产品全面的、全产业链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验证及分析服务。
下游客户主要分布在汽车、新能源、轨交、航空航天、船舶、机器人、石化等行业。在航空航天 领域,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客户;在汽车和轨道交通领域,公司的 主要客户包括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客户;在船舶领域,公 司主要客户包括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客户;在电子电器领域,公司主要客户包括中国电 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客户。 股权结构稳定清晰,高管资历深厚。公司的控股股东为苏州试验仪器总厂,持股比例 31.93%; 实际控制人为钟琼华。公司核心高管团队兼具董事长钟琼华等管理型人才和副总经理薛奡炜等技 术型人才,管理层专业化和资深化程度较高,经验丰富,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两次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健全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公司于 2019 年推出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 涉及持股对象不超过 150 人,考核目标为以 2018 年为基数,2019 年营收增速不低于 20%、2020 年营收增速不低于 40%,目前存续期满已终止。公司于 2022 年推出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扩大 参与对象范围,覆盖员工数量达 300 人,考核目标为以 2021 年为基数,2022 年营收和净利润增 速均不低于 20%、2023 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不低于 44%。目前公司正积极回购股份,计划用 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截至 2024 年 2 月 29 日,公司已回购公司股份累计 456 万 股。员工和股东利益共享,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促进公司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子公司效率持续优化,细化试验服务网络建设。公司现有子公司 25 家,建有 17 家规模以上实验 室。2023 年,各子公司在清洁能源、通讯、医疗仪器设备、电力装备、石油管路等领域深度开发 客户,布局专项实验室建设,加快推动募投项目、集成电路项目建设完成,助力实验室产能优化 升级。
1.2 业绩稳健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穿越牛熊,营收、业绩 10 年稳健增长。自 2013 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维持稳健增长, 2013~2023 年 CAGR 为 25.16%,其中 2020 年营收同比增速 50.34%主要由于上海宜特进表。同 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样维持稳健增长,2013~2023 年 CAGR 为 23.97%。
持续推进转型,“设备+服务”双轮驱动。公司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是试验服务、设备销 售和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自2013年开始,公司试验服务业务的占比大趋势提升,从设备主 导逐渐转型为“设备+服务”双轮驱动,2023年,公司试验服务营收占比 47.39%,设备销售营收 占比 35.56%,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营收占比 12.12%。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20~2022 年,公司毛利率较高的试验服务和集成电路 验证与分析服务业务占比持续提升,毛利率及净利率稳步提升,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2023 年 公司净利率为 17.42%(+0.16pct),毛利率为 45.60%(-1.06pct),净利率稳步提升,毛利率 有所降低主要由于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业务毛利率同比显著下滑。
研发投入大趋势上升,费用结构持续改善。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费用率大趋势上升。 同时,公司费用控制能力较强,自 2019 年起,三费率持续下降,从 2019 年的 24.01%下降至 2023 年的 18.50%,费用结构持续改善。
近年来现金流显著改善,为公司产能扩充,项目拓展奠定基础。近年来公司现金流情况改善显著, 2023 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 3.70 亿元,资金实力雄厚,为公司开展实验室拓建、新业务收购 以及人才招揽的奠定基础。
2、环试:环试龙头,供给与需求共振
2.1 22 年环试市场规模达 304 亿元,市场份额向龙头集中
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两者相辅相成。军用装备大多是复杂的系统综合体, 现代战争的现代化、全天候、全方位的复杂环境对军用装备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 要求,因此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对于军品至关重要。环境试验是考核产品在极值环境条件下正常工 作的能力,即环境适应性的试验;可靠性试验是按可靠性要求设计和进行的、有可靠性目标并在 典型环境条件下的试验, 是验证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能否实现预定功能而进行的试验。 环境试验是可靠性试验的基础和前提,而环境试验与可靠性试验所采用的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包括试验的夹具设计原则等都可以相互借鉴。环境试验是产品的基本试验,主要应用于产品的研 制阶段;而产品可靠性试验则贯穿产品从研制到生产、出厂的整个生产周期。
通常环境可靠性试验分为力学环境试验、气候环境试验和综合环境试验三类。力学环境试验主要 包括机械振动、机械冲击、跌落、碰撞、稳态加速度试验等,气候环境试验主要包括温度试验、 温湿度试验、气压试验、水试验、盐雾试验、砂尘试验、气体腐蚀试验等,综合环境试验主要包 括温度气压综合试验、温度振动综合试验、温度湿度振动综合试验、温度气压湿度综合试验等。 检测精度、参数范围、时效性等是衡量试验技术先进性的指标及标准。
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专业实验室分为第一方实验室、第二方实验室和第三方实验室。我国现有多层 次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专业实验室,与依附于生产厂商自行进行产品试验检测的第一方实验室及 检测供方生产产品的第二方实验室不同,独立第三方实验室的立场公正、试验数据可信度高、容 易获得交易双方的信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行业的上游行业主要为试验设备供应商以及试验耗材供应商,下游行业较 为广泛,主要分为三类: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桥梁建筑等行业;汽车、电 子、电器、船舶、机器人等工业行业;高校及科研院所。
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技术壁垒体现于对实际服役场景的还原和无损检测,对设备及经验积累提出了 很高的要求。从核心技术来看,环境可靠性试验服务主要是提供试验场地,模拟真实的试验环境, 对整机、系统或板级产品的运行记录进行监控,其形成的环境可靠性试验服务方面的核心技术, 主要是提供试验环境应力条件的真实性、准确性,需要不断地积累试验经验使模拟环境尽可能接 近真实环境。因此其技术壁垒不仅体现在先进和全面的试验设备,更重要在于对试验技术、方法 和经验的掌握以及试验人才的储备。如何将规范、标准中规定的试验条件准确施加到被试验的样 品上并避免对贵重样品造成损坏,以及对相关的试验结果作出准确的工程判断从而识别出产品瑕 疵,对于实验室的整体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而这些技术能力的获取需要长期的技术 研发积累和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作为支撑。 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稳定增长,拉动环试服务及上游设备需求。总体来说,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 及服务的需求与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研发经费投入水平高度相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 3.3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8.1%,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2.64%,我国全 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显著增加促进了我国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及服务需求的高速增长。同时, 下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将持续拉动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及服务需求的增长。
伴随着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速,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将日益趋严,环境与可靠试验性检测 需求不断放大。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环境试验与可靠性试验市场规模(设备+服 务)达到 304 亿元,同比增速为 10.5%,且 2013-2022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1%。
环试设备竞争格局:海外企业领跑,国内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国产化率有待提升。环境与可靠 性试验设备主要为订制产品,从前期的技术方案确定、到生产工艺及流程的控制以及售后的技术 服务支持,需要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长期的生产工艺积累及大量从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 支撑,因此行业进入门槛较高,行业内的竞争者数量较少。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市场化程度较 高,产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业竞争水平的影响。在具体的产品细分市场领域,高端的试验 设备主要由国外厂商占据,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在技术、可靠性和功能性上尚有一定的差距; 国内试验设备生产厂商在中低端试验设备领域的生产技术较为成熟,其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国内 厂商,并开始涉足高端试验设备的生产、制造。
我国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市场分散,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内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第三 方实验室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布局多行业的大型综合实验室,包括赛宝实验室、SGS、苏 试试验、广电计量、信测标准、谱尼测试、华测检测等,另一类是由于在某一行业技术或渠道能 力较强聚焦于某一行业的实验室,包括西测测试、北航“航空可靠性综合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华依科技等。苏试试验和广电计量两大业内龙头在 2016~2022 年合计市占率从 4.49%提升至 10.60%,试验服务业务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和龙头效应,市场份额有望更加集中。
2.2 设备与服务融合发展, 双轮驱动造就龙头企业
力学实验设备龙头,环试设备领域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公司环试设备业务主要由母公司和子公 司苏试仪器、重庆四达开展,提供设备包括力学实验系统(电动振动试验系统、机械、液压振动、 冲击等试验系统)、气候试验系统、综合试验系统(三综合、四综合)。本部以振动试验设备为 主,子公司苏试仪器和重庆四达主要生产气候及综合环境试验设备。产品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 天、汽车、船舶、通讯、电子电器、轨道交通等领域。力学环境试验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各类试验设备产品畅销美、俄、欧等 20 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气候及综合环境试验系统处于行业领 先地位,多项设备国内首创,参与制定多项国家级行业标准目录。
“设备+服务”融合发展优势。公司于 2006 年成立苏州广博分公司,从环试设备延伸至试验服务 业务,开启“设备+试验”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并逐步实现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公司试验设备制造与试验服务的融合既体现在技术上的相互引领,又体现在业务上的互相促进。试验 设备与试验服务的融合发展,以及产业链高效协同,构建了公司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
全国各区域广布局,产业链条全覆盖的环试领先者。公司环试业务包括力学环境试验、气候环境 试验及各类综合环境试验、可靠性试验、电磁兼容试验、材料性能测试和六性评估等。公司现有 数千家优质客户,主要产品和服务在下游客户的应用包含军工、汽车、轨交、电子电器等众多高 附加值、高景气度领域。经过公司在环试业务领域 18 年的深耕,已实现全国各域广布局、产业链 条全覆盖,目前在国内环试服务机构中营收规模领先。
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对比,公司在成长能力、盈利能力、治理能力均在行业领先水平。
营收规模、成长能力:2021~2022 年,公司已成为国内上市公司中环试业务营收规模最大 的机构,近年来环试服务营收规模持续同比增长,且在同行业中维持在较高水平。
盈利能力、治理能力:公司人均创收、创利水平显著高于可比公司,人效比、生产自动化 水平高。2019 年公司人均创收、创利有所降低主要由于上海宜特 2019 年度资产负债表纳入 合并范围,损益表未纳入合并范围,此外,公司人均创收、创利持续保持同比提升,体现公 司良好的治理能力。
投入产出比:实验室的产能决定了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产能越大,公司收入增长的空间越 大,反之收入增长将受限,检验检测服务能力一般以设备的投入产出比作为参考依据。公司 投入产出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仅低于化学类检测占大头的华测检测和谱尼测试,说明公司 产能利用率高,检测服务能力强。
2.3 环试布局高景气行业+产能逐步释放,供给与需求共振
公司环试设备维持稳健增长。2020 年.公司环试服务营业收入首次超过环试设备,2021~2023 年,公司环试服务营收占比逐渐提升。公司后续设备将优先满足内部实验室需求:一方面适应环 试行业向第三方实验室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试验设备的寿命一般可达 10 年及以上,试验服务相 较于设备盈利能力、订单持续能力较强,有利于增厚公司业绩。
从供给端来看,公司持续扩张产能。 公司保持稳健的资本开支,23年资本开支增速达74%。环试行业为重资产模式,以实验室业务为 中心,新建产能从建成到达产需要 2~3 年,扩产相应的设备、场地、人员需要先行投入,前期资 本开支较大。近年来公司资本开支占比营收在 20%左右,维持在较高水平,处于稳健扩张期。根据公司历史数据,排除行业需求发生偶发性变化,营收增速与上一报告期资本开支增速基本上具 有一定联动性,2023 年公司资本开支增速达 74%,2024 年有望在营收规模上有所兑现。
近两年募投项目陆续建成,推动环试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上市后,公司已开展三轮定增和可转债 融资,分别对苏州、上海、西安、广东、武汉、青岛等实验室进行产能扩充。2020H2~2022H2 期间 2018 年定增实验室扩建项目陆续建成达产,2021、22 年公司试验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 别为 41.68%和 28.05%。2022 年 6 月 30 日公司 2020 年可转债项目建成,2022H2~2024H1 产 能逐渐爬坡至达产;2023 年~2024 年公司 2021 年定向增发项目陆续建成达产,有望推动环试业 务持续增长。
从需求端来看,公司前瞻性布局高景气下游,有望充分受益。 对于检测服务行业驱动力较强的行业具备的共性特征是所服务的下游行业研发投入较大,第一类 是新兴行业,通常由新技术、新市场带来;第二类是具备国产替代逻辑的行业(国内在该领域研 发能力越来越强);第三类是竞争激烈,玩家加大研发力度增强竞争力的行业。 下游军工、新能源、商业航天等领域需求高增,叠加公司对应领域的产能逐渐释放,试验服务有 望实现亮眼增长。
军工:第三方机构渗透率低,未来发展空间大,公司作为军工环试领域领先企业有望充分 受益。 军工集团聚焦主责主业,环试业务逐步向第三方机构释放,第三方检测有望得到快速发展。目前 大量的测试服务业务以国家队为主力,随着近年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第三方检测水平不断提升, 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了很大机遇。很多科研院所原先都具有自己的检测实验室,随着“小核心、 大协作”体系的推进,军工集团聚焦主责主业,研究所更加注重发展核心研发能力,外协试验的 需求有望增加。相对于企业自检,第三方检验检测具有如下优势: 第三方检测机构具有规模效应,检测成本低于企业内部自检; 科研和生产单位将检测工作外包给第三方机构,有利于其聚焦主业,促进专业技术水平的提 升; 独立第三方身份更具公信力保证质量,同时避免研发生产企业内部冲突。
2024 年美国国防支出中研究开发测试和评估费用(RDT&E)计划支出 1459.45 亿美元,约占当 年国防总预算的 16%。按照中国国防研发支出占国防支出的 10%,测试费用在研发支出的占比为 40%测算,则 2021 年军工研发过程中的测试费用约为 590 亿元,根据共研产业咨询,2022 年我 国国防相关检测领域营收 47.97 亿元,军工第三方外部检测机构的渗透率不到 10%,未来发展空 间大。
军品生产企业范围扩大+比测筛选的开展,为第三方军工检测带来增量。2018 年国防科工局和中 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相较于 2015年再次降低军品市场准 入门槛,促进中小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军品生产企业范围扩大。同时,为提 高装备采购质量,自 2014 年起,军品装备部门逐步开展了各型实物样机邀请招标比测试验择优 选择,而第三方检测作为更加客观的检测机构,能够解决公允性问题,新增的市场将是专业的第 三方检测机构特别是已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快速发展的机遇。 军工领域为公司试验服务的主要下游,国内主要军工集团均为公司的客户,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 环试需求向第三方释放。
卫星互联网:行业正式进入高速增长期,公司率先布局,扩产项目已建成。 2024 年卫星互联网星座正式开启组网, 预计发射百次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带动试验服务需求 增长。2024 年 2 月 29 日 21 时 03 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 01 星 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星座组网开启。2024 年 2 月 26 日,航 天科技集团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 年)》显示,2024 年中国航天全年预计实施 100 次左右发射任务,同比增加 49%,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 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 公司率先布局商业航天,扩产项目已建成。公司在苏州和北京成立宇航产品检测实验室,2021 年, 公司推动宇航产品检测实验室扩建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航空航天领域的试验服务水平,该项 目已于 2023 年 6 月 30 日建成,扩产项目设计年营业收入为 0.61 亿元,设计年净利润为 0.12 亿 元,建成后第一年达产 60%,第二年达产 90%,第三年达产 100%。项目重点建设方向为航天器 的性能、寿命和可靠性全面检测试验能力;卫星组件与元器件老化、筛选检测能力;卫星分系统 与组件热真空热平衡检测能力。目标客户包括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业、中国航发、中国 商飞、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微纳卫星研究中心等。
新能源汽车:新车型不断迭代驱动对应环测市场增长,公司新能源汽车实验室重装上阵。汽车检测按阶段分为在用车检测与新车下线检测,在用车检测和新车下线检测均可再分为强制性 检测和非强制性检测。强制性检验是指检测车辆及零部件是否满足国家相关强制性技术标准,分 为安全检测、环保检测和综合检测;非强制性检测多为汽车生产及服务企业提升整车性能而开展 的主动检测,包括维修检测、二手车检测等。其中,环境可靠性试验归属于新车下线检测中的非 强制性检测。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汽车产品在生产、销售前必须经过强制性检验确定其达到相关 技术标准,因此强制性检测业务占市场主要部分。但随着我国汽车产业日趋激烈,未来各汽车厂 商将更加重视其产品的性能提升,非强制性检测未来的增长潜力巨大。
电动化、智能化带来增量检测项目。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汽车增加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充 电装置等部件,因此在新能源汽车检测层面需要新增动力电池系统检测、电磁兼容性测试、电机 及控制器检测、充电系统测试等项目,这些新增检测项目将创造新的检测业务增量,新能源汽车 检测业务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新车型迭代加速,扩大汽车研发阶段第三方检测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在政策和 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产销持续爆发式增长。2024 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 年我国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 60%。目前下游汽车企业竞争激烈,研发费用投入不断增长, 带动汽车新车型迭代加速。根据中国科学技术部公布,我国 2015-2022 年汽车制造业企业研究与 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的 CAGR 达 9%,22 年经费投入高达 1651.7 亿元。工信部公告披露显示, 2021-2023 年新能源新车型从 3000 个快速突破 4000 个,同比增长 45%。汽车检测作为汽车产业 的伴生行业,会受益于新车型迭代加速而带来的第三方检测的需求增长。
新能源汽车检测扩建项目即将建设完成,有望成为公司新的收入增长点。公司聚焦于汽车研发阶 段测试认证,包括所有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的环境可靠性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安全类测 试、性能测试;所有类型的新能源整车的环境可靠性试验(除高原试验)。公司新能源产品检测 中心已初具规模,以苏州为中心,下设重庆、沈阳、广州三个分中心,在行业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与多家国内外知名的整车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核心客户包括蔚来、华晨宝马、比亚 迪、上汽集团、特斯拉、宁德时代、丰田汽车、孚能科技等。2022 年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扩 建项目将于 2024 年 6 月 30 日建设完成,建成后第三年完全达产,设计年营收 1.6 亿元,净利润 0.36 亿元,净利率 22.5%,扩建项目有望快速占据市场份额,成为公司新的收入增长点。
3、集成电路检测:收购上海宜特延伸产业链,打开新 增长空间
3.1 集成电路国产替代加速催生检测需求,大陆机构加速发展
半导体实验室检测主要服务于产品研发与工艺升级,包括失效分析(FA)、材料分析(MA)、 可靠性分析(RA)等。失效分析(FA)是通过实验分析手段确定元器件既有的失效现象的原因 及失效机理,或判断可能存在的失效情况。材料分析(MA)是通过精密设备(如穿透式电子显微 镜)查看材料的结构情况以找出影响产品功效的原因。可靠性分析(RA)则与 FA 互补,产品开 发完成要推向市场之前要进行 RA,如果 RA 过不了,要再回到 FA。
半导体检测伴生属性明显,景气度与半导体研发活动景气度直接相关。为保证半导体芯片、器件 等产品的制造良率,在半导体产品整个生产工艺中,需要通过大量的检测对质量进行评估,保证 每个环节的制造过程符合规范、质量达标。而检测分析可助力半导体企业进一步优化制程、控制 良率、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可有效促进半导体产业的高效运转与技术升级。因此半导体检测分 析具有明显的伴生属性,与半导体研发活动紧密融合。
芯片国产化需求快速提升,带动对应验证分析行业持续景气: ① 国产替代步伐加速,催生大量半导体检测需求。5G、物联网、车联网以及诸多海量设备的 巨大需求导致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处于景气度不断上升的阶段。在华为禁令出现后,国内加速 建设独立的半导体供应链,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 年至 2021 年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市场 规模从 355 亿元增长至 668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7.12%,2022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行 业销售额约为 5345.7 亿元,同比增长 16.5%,预计 2023 年将增长至 6543 亿元,半导体产 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大量半导体检测需求。② 技术迭代速度快,新制程、新应用、新材料驱动行业发展。随着集成电路产品的多元化程 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测试设备及专业测试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③ Labless 第三方实验室检测成为行业新趋势。相较于厂商自建的检测业务,半导体第三方实 验室检测分析具有经济性、专业性、中立性的特点,因此,在整体半导体行业垂直化分工不 断加深的过程中,失效分析等需求逐渐向独立的第三方实验室倾斜。
全球半导体第三方检测分析市场蓬勃发展。根据 QY Research 数据,包括失效分析等测试项目在 内的全球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分析市场规模于 21 年已突破 30 亿美元,预计在 2028 年达到 75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3.95%。在半导体行业整体技术快速迭代的发展过程中,半导体 检测分析的需求增速将超过半导体行业整体市场增速。
国内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行业达百亿市场规模。根据中国半导体协会数据,预计到 2024 年, 我国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分析市场规模将超过 100 亿元,2027 年行业市场空间将有望达到 180-2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 10%。
行业竞争格局分散。由于半导体客户对检测分析服务的时效性要求较高,第三方实验室检测分析 机构检测服务半径相对较小,因此中小型第三方实验室或科研机构等均可承接部分半导体检测分 析的需求,行业总体呈现机构众多、单个机构规模较小的竞争格局。 台资老牌优势明显,大陆机构加速发展。21 世纪初,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及检测行业的放开, 中国台湾等地区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宜特、闳康在中国台湾地区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大陆地区最初由国有机构为主导,即“赛宝实验室”,是中国最早从事可靠性研究的权威机构。 近年来,中国本土民营第三方检测分析实验室也开始诞生并逐渐发展,如胜科纳米和季丰电子。 此外,国内众多实力强劲的综合性检测机构通过自主投资、外延并购等方式积极布局,如苏试试 验 2020 年初收购上海宜特;广电计量在上海、广州等地布局集成电路检测实验室;华测检测 2022 年末收购华测蔚思博。
3.2 进军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扩建产能陆续到位,有望成 为增长新动力
苏试宜特提供集成电路一站式分析与验证技术服务,包括失效分析验证(FA)、晶圆材料分析验 证(MA)、可靠性验证(RA),其中优势业务为 FA 和 RA。苏试宜特是苏试在 2019 年收购上 海宜特而来,上海宜特是原宜特在大陆地区开展业务的子公司,深耕集成电路检测领域 20 余年, 收购上海宜特后公司拓展集成电路第三方检测服务领域,获得“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终端产 品”全产业链的检测服务能力。
客户贯穿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及封装全流程,应用领域涉及汽车电子领域、5G 移动通讯技 术、AI 人工智能、光电产业、MEMS/传感器。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华为海思、苹果、大疆、寒武纪、 紫光同创等芯片设计客户,中芯国际、华虹、华润微等晶圆制造客户以及长电科技、矽品科技等 封装客户。
苏试宜特是主体在大陆的营收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检测分析机构之一。 技术积累深厚:上海宜特深耕集成电路检测领域 20余年,于 2016 年便搭建了完整的集成电 路供应链验证与分析工程服务平台,在集成电路工程验证分析领域积累了大量相关数据与经 验,技术储备丰富。可为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提供工艺芯片线路修改、失 效分析、可靠性验证、晶圆微结构与材料分析、工程批晶圆切割、封装引线、植球等一站式 分析与验证技术服务。 行业龙头认可:服务质量获得国内多家龙头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肯定。公司的客户贯穿集成 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及封装全流程,包括华为海思、大疆、寒武纪、苹果等集成电路设计客 户,中芯国际、华虹、华润微等晶圆制造客户以及长电科技、矽品科技等集成电路封装客户 。 设备&产能先发优势:集成电路测试设备主要以进口为主,且价值较高,相关采购受到国际 贸易政策影响较大。上海宜特拥有高功率老化、SMT 验证产线、超高分辨率 3D X-Ray 显微 镜、双束聚焦离子束、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等国内/国际先进的集成电路 验证分析试验设备,可完整覆盖集成电路从设计开发到量产所需的工程技术服务。此外,公 司在 2021 年募投项目投资 2.69 亿元用于集成电路测试设备,扩充公司产能,公司在设备及 产能投入方面,具备先发优势。
与公司原有的环试业务实现客户资源互补。苏试宜特的服务对象是集成电路,而环试服务的对象 是工业产品零部件及整机,二者共性在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同时在服务层级上实现互补。苏试 宜特有望协同公司在试验服务方面所拥有航天航空、特殊行业、汽车、轨道交通、船舶、电子电 器等领域的数千家优质客户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公司集成电路业务营收规模稳步上升。并购以来,苏试宜特持续聚焦集成电路验证分析主业,主 动收缩非主业业务,公司业务营收规模稳步上升,同时 2020~2022 年集成电路检测毛利率也稳步 提升。2021 年苏试宜特净利率达至 21.03%,2022 年受疫情环境影响公司产能利用率下降,苏试 宜特净利率有所下滑。2023 年集成电路毛利率、苏试宜特净利率均有下滑,主要由于设备产能及 人才储备的快速扩充,运营成本增加,盈利能力短期内受到一定的影响。
看点一:集成电路验证分析业务已进入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有望成为增长新动力。随着新能 源汽车市场不断扩大以及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类型的电子元器件被应用于汽车中。 据头豹研究院统计,2019 年中国汽车单车 ECU(电控单元)数量为 25 个,目前在高端车型与智 能化程度高的车型中主要 ECU 的数量达到 100 多个,加上一些简单功能的 ECU 总数可以超过 200 个,上万级别的芯片上车。叠加车规芯片自给率低、国产厂商加速突破,对应的测试服务市 场空间逐渐打开。 苏试宜特提供 AEC-Q车规芯片的测试服务,涵盖全方位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一站式整合验证服务, 截止 23 年年底,已累积超过 10 年的车规验证经验,服务国内将近 50 家客户,包括长安汽车、北 京和芯星通、芯驰科技、长春一汽、地平线、泰斗微电子、杭州国科微、慷智集成等,已助力超 200 个车规级芯片的可靠性验证全套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望成为集成电路 验证分析业务的增长动力之一。
看点二:投资设备陆续到位,拉动产能提升。2022 年 12 月,引入战投对宜特增资 3.8 亿元,用 于实验室集成电路测试能力的扩建,目前投资的设备已陆续到位,预计 23 年底至 24 年初基本到 位并安装调试完成。此外,23 年新增 100 多位人员已全部进入工作中,改善产能利用率。随着国产化替代趋势明显及行业内研发投入加大,宜特坚持技术导向,努力扩大产能,加大市场推广力 度,保持在行业中的领先优势。
看点三:股权激励+高管增资+引入战投,增强资本实力、绑定核心员工。 2021 年,公司出让上海宜特 10%的股权,绑定宜特核心技术人员。 2022 年末,增资引入高管团队和上海宜特员工持股平台,彰显未来发展信心。 2022 年末,增资引入长三角产业创新二期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战 略投资者,对上海宜特增资 3.8 亿元,用于上海、深圳和苏州三地集成电路测试验证能力的 扩建,主要投入于人员、设备及高端实验室。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苏试试验研究报告:谋划长远、打牢基础,双轮驱动跑出环试龙头.pdf
苏试试验(300416)研究报告:设备与服务联动,产能与下游协同.pdf
苏试试验(300416)研究报告:试验设备+服务一体化,集成电路检测等打开成长空间.pdf
苏试试验(300416)研究报告:设备强中手,环试新龙头,乘复苏东风享蓬勃需求.pdf
苏试试验(300416)研究报告:因“试”而新,服务+设备双驱动试验龙头.pdf
苏试试验(300416)研究报告:设备&服务双引擎,多元布局向前进.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