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内生外延, 多领域拓展丰富产品布局
1.1 三大业务板块,八类产品线
三大业务板块,八类产品线。立讯精密专注于消费电子、汽车、通信领域的深 度发展,通过从零部件、模块到系统的垂直整合,不断挖掘价值,围绕上述三大板 块,公司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多元化布局了8条产品线: 1)办公场景中:公司线缆组装、连接器、无线充电模组、声学模组、 屏模组、VCM、 振动马达、SIP、Mini LED、天线模组及结构件等零组件以及系统级组装产品深度布局智 能显示器、智能会议系统、AR/VR/MR、智能音箱、笔记本电脑、 控制器、平板电脑、 智能手机、无线充电及安防摄像头等产品。 2)智能穿戴领域:AR眼镜、骨传导耳机、无线蓝牙耳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产品。
3)室内家庭应用场景:智能吸尘器、游戏手柄、智能转接头、电子烟、路由器、智能音 箱、电子书、扫地机器人、美容仪、TAG追踪器、VR等产品。 4)室外应用场景:户外电源、平衡车、电动滑板车、智能车锁、电动车充电器、智能头 盔等。 5)算力中心场景中:由多品类的零组件、模组产品延伸至服务器整机组装,低速、高速 IO 接口的光、电传输及电源类产品。 6)射频通讯领域:天线、CPE、塔放、射频单元等产品。 7)汽车领域:汽车线束、连接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舱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等核 心零部件。 8)医疗领域:手术、影像等设备产品线。
1.2 切入头部客户供应链,深入消费电子
公司成立于2004年,公司以电脑连接器为主业起步。2005年,设立协讯电子有限公司;2010年登陆中小板;2010年 12月收购博硕科技75%股权——扩张线缆加工生产;2011年4月收购昆山联滔60%股权——切入苹果Ipad、mac连接线供 应链;2012年8月收购珠海双赢100%——切入手机FPC;2013年12月收购博硕科技25%股份——加强子公司控制;2014 年3月收购苏州丰岛——服务智能移动终端产品;2014年3月收 购昆山联滔45%股份——加强子公司控制;2016年8月收购美特 科技51%股份——涉足微型电声器件;2017年2月收购惠州美律 51%股份,上海美律51%股份——声学部件出口业务;2018年 2月收购光宝相机模组事业部—— 切入手机相机模组;2020年7月 收购江苏纬创、昆山纬新——切 入苹果手机组装;2020年12月收 购高伟电子45%股权——苹果手 机摄像头;2021年2月收购日铠 50%股份——切入苹果机壳; 2022年12月收购光宝影像事业 部——深入相机业务。
围绕大客户紧密布局,快速适应消费电子发展趋势。公司主要产品为线材组装、连接器、电源线、天线、 裸线、极细 同轴线、软排线、 软性电路板、精密五金/塑胶零组件、声学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广泛应用于下游消费电子端中 电脑(台式和笔记本电脑),消费性电子产品(电视和智能手机)等。 公司与核心客户合作紧密,研发基地位于美国、台湾以及江苏昆山、广东东莞,配合客户快速研发并推出产品,满足消 费电子产品快速更新的需求。公司在精密制造方面已有突破性技术优势,可以快速适应消费电子产品“高速、微型、整合” 等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1.3 内生外延并举,汽车产品互联未来
十余载沉淀丰厚技术经验,今朝迎来汽车黄金时代。早在2006年公司已经开始汽车电子领域的相关探索,2009年公司 已经为全球顶级电子供应商德尔福供应30万套汽车连接器产品。2010年,公司已经进入福特汽车、标致汽车、克莱斯勒、 通用汽车、东风汽车供应链。多年来,公司紧抓汽车产业“电气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趋势,依托强大的智能 制造平台、积累的技术实力与客户资源,实现向汽车电子领域的跨界赋能,从Tier2逐步转为领先的Tier1厂商。
内生外延发展策略并进,海外通道全面打开。公司在2012年、2013年并购福州源光和德国SuK,分别切入汽车电子和 汽车配件领域,成为欧洲顶尖Tier1的供应商。在复杂精密结构件与汽车整车线束的突破与积累亦带动了公司其他Tier1产品 的拓展。2018年公司控股股东并购德国采埃孚旗下BCS公司,正式进入智能汽车领域。近年,公司与奇瑞、广汽等国内主 要整车厂开展深度合作,Tier1业务迈上新台阶。建立在与奇瑞公司合作的整车ODM平台,以及未来与更多平台的潜在合作 基础上,公司将持续为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拓展更多前沿的研发设计、量产平台及出海口,以此取得汽车新业务从0到1的 质变。
1.4 股权集中稳定,股权激励积极
公司股权较为集中稳定,实际控制人担任公司重要管理职位。公司控股股东为立讯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王来春、王 来胜兄妹;王来春通过立讯有限公司间接持有上市公司19.15%的股权。王来胜通过立讯有限公司间接控股19.15%,以及 直接控股0.17%。其中,立讯有限公司为王来春、王来胜2人控股的平台。王来春担任立讯精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王 来胜担任公司副董事长的职位。 公司股权激励实现程度较高。整体来看,公司股权激励的对象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骨干,公 司股权激励实现程度较高。较为集中稳定的股权结构以及较为积极的股权激励计划有益于公司的决策的高效性以及公司技术、 产品、管理与运营的稳定发展。
1.5 消费电子常春,业绩稳健增长
公司自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营收增长趋势。自上市以来,公司的总营收经 历了持续的增长,稳步上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消费电子板块营收表现卓越, 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这反映了公司在满足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方面的卓越能力,以 及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成功战略。这一稳定增长的营收趋势为公司的可持 续发展和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8-2022年,公司营 收分别为358.50/625.16/925.01/1,539.46/2,140.28亿元,同比增长 57.06%/74.38%/47.96%/66.43%/39.03%,实现了多年连续的稳定增长。2023前三 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558.75亿,同比增长7.31%,归母净利润为73.74亿,同比增长 15.22%,扣非归母净利润70.33亿元,同比增长17.63%。
消费电子始终占据公司重要位置。消费电子板块在立讯精密的营收结构中占据着 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公司总营收的主要来源与支柱。多年来,消费电子领域一直是公 司最为突出和稳定的业务领域之一,其营收不仅在规模上持续增长,而且在总营收中 占比较高。2018-2022 年,消费电子营业收入分别为 268.07/519.90/818.18/1346.38/1796.67亿元,同比增长 76.50%/93.95%/57.37%/64.56%/33.44%,占主营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74.78%/83.16%/88.45%/87.46%/83.95%。
大客户占总营收比例不断上升。公司自2011年切入苹果供应链后,其第一大客户占总营收比例逐年增长,从2018年的 45%增长至2022年的73%,公司与第一大客户深度绑定,反映了公司在供应大客户方面的卓越能力,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 额,还巩固了其在消费电子行业中的地位。 公司自2011年收购昆山联滔60%股权切入苹果ipad、mac连接线供应链开始,就一直与苹果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回顾其合作史,可以看到公司对苹果的供货产品逐渐从零件发展至模组,其价值量也在攀升,反映了公司优越的供货能力与 工艺能力。
1.6 汽车业务实现高增长,毛利率长期稳定
毛利率、净利率受业务结构影响下降。2015年开始,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呈现出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为公司产品结构 发生调整,低毛利产品占比上升,且随公司规模扩大,管理、财务成本等与日俱增,大环境消费动能不足、汇率波动、原材 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加剧也是一些潜在的原因。分业务看,公司消费电子业务、通讯业务毛利率有所下 滑,主要原因在于公司低毛利业务的占比提升。 汽车业务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毛利率长期稳定。2015年-2022年,公司汽车业务收入从8.42亿元增长至61.49亿元,年 复合增长率32.86%,2022年同比增长48.44%,汽车业务高速发展。公司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单价稳中有升,2022年 为1.9万元/千套。毛利率方面,2022年公司汽车产品毛利率为16.09%,2015-2022年毛利率基本稳定在16%左右。
1.7 三费管控出色,研发实力雄厚
公司近年来在三费率的管控方面表现出色,呈现出明 显的下降趋势。这反映了公司在成本管理和效率提升方面的 成功举措,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销售费用 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从2018年的1.08%、9.53%、 0.84%降低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0.39%、6.12%、0.12%。公司对研发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2018年,公司的研 发费用为25.15亿元,2018-2019年,公司始终保持7% 的研发费率,至2021年后研发费率降至4%左右,但随着 公司营收的不断扩大,研发费用也逐年水涨船高,至 2022年,已达到84.47亿元。
02 背靠苹果, 纵向整合提升消费电子份额
2.1 苹果公司,科技领域的不朽巨擘
苹果公司的各产品营业收入近年来持续增长。iphone、软件服务、MAC、ipad的营收分别从2014年的6,273、1,111、 1,481、1,8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4,401、6,117、2,108、2,032亿元,这一趋势显示了苹果公司在市场上的强大地位以 及其产品的受欢迎程度。 然而,与此同时,归母净利润却在2017年达到峰值8,896.57亿元,此后开始出现每年减少的趋势,2022年苹果公司的 归母净利润为3,542.99亿元。这一现象可能源于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成本压力,包括研发、生产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开 支,以维持其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以及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可能导致外汇波动和供应链风险对公司的利润造成影响。此外, 市场竞争激烈,不断涌现的竞争对手也可能对苹果的定价策略和市场份额产生影响。最后,公司可能采取了增加投资、扩展 产品线以及提供更多的服务等战略,这些战略可能会在短期内增加成本,但在长期内带来更多的机会。
苹果公司的高毛利率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石。近年来,苹果公司的毛利率始终稳定 在40%左右,其高毛利率部分源自其对产品设计、品质和创新的坚持,使得消费者更 愿意为苹果的产品支付高价。这种战略有助于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健康的盈 利,同时维护了品牌的高端形象。此外,苹果还通过生态系统效应实现了更强的盈利。 其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应用商店和服务相互配合,使用户更容易留在苹果的生态系 统内,并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用户忠诚度和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为公司的盈利 能力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其高毛利率和强大的盈利能力是其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表:2005-2023年苹果毛利率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0 5 % 使其能够继续投资于研发和创新,推动新产品的发布,并为股东创造价值。 苹果公司有着巨额研发投入,注重创新高度。
苹果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稳定增长, 2023年,苹果公司的研发支出为2,147.84亿元,同比上升17.02%,公司持续投资于 研发,以推动技术的前沿,不断改进和创造出色的产品。这种承诺体现在苹果产品的 不断创新和卓越性能上,其研发投入不仅涵盖硬件,还包括软件、人工智能、用户界 面设计等多个领域。这种全方位的研发工作确保了苹果产品的综合质量和用户体验。 总的来说,苹果公司的研发投入多、注重研发的战略使其能够不断创新和引领科技潮 流,同时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公司长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2 iPhone,智能手机领域的革命巨匠
全球手机出货量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迎来拐点。全球智能手机市场 已步入存量时代,近年来年度出货量呈下降趋势,由2016年的峰值 14.73亿下降至2022年的12.06亿。这反映出市场饱和,消费者替代 率逐渐提高。然而,未来几年可能会带来市场拐点的迹象。 技术创新仍在不断推动市场发展,包括5G技术、可折叠屏幕、 更强大的摄像功能等,这些新特性有望吸引消费者升级其设备。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智能手机渗透率仍然相对较低,这意味 着在这些地区还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最后,制造商和品牌正在积极 调整其策略,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包括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企业市 场以及可持续性和环保趋势。 因此,尽管市场已趋于饱和,但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市场复苏, 带来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增长。这一拐点将取决于市场参与者的创 新和适应能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
苹果手机的表现在智能手机存量时代令人瞩目。尽管整个智能手 机市场面临着出货量下降的趋势,苹果手机在这个领域却呈现出与众 不同的稳健表现。不仅如此,2021年苹果手机的年度出货量甚至达 到了一个新的高峰2.38亿部,这凸显了其品牌吸引力和用户忠诚度。 此外,2022年,苹果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也创下新高,达到18.6%, 这说明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依然强大。这一表现的背后 有几个因素,首先,苹果一直注重产品创新,不断引入新功能和技术, 以满足用户需求。其次,苹果的生态系统,包括iOS、App Store、 和云服务,吸引了大量用户,使他们更倾向于继续使用苹果设备。此 外,品牌的高端形象以及用户体验的关注也使苹果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苹果手机市场份额稳健增长。自2018年以来,苹果手机一直紧随三星,位居全球智能 手机市场份额的第二位。这一份额在波段起伏中逐渐上升,显示了苹果在市场上的稳健表现。 每年的第四季度,随着苹果新品的发布,市场份额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这是因为苹果 的新产品引发了消费者的热情,促使他们升级设备或者切换到苹果品牌。尤其是在2022年, 苹果手机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约20%左右的水平,这表明苹果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竞 争地位更加坚实。
苹果手机在中国600美元以上的手机市场中占据了令人瞩目的67%的市场份额,在高端市场的份额是其他所有品牌的 两倍,这一卓越的市场表现反映了其持续的市场吸引力和在高端手机领域的竞争力,也表明,中国的一部分消费者在购买 手机时更看重品质和品牌忠诚度,苹果手机不仅满足了他们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还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体验,使用户 愿意高价购买苹果的手机产品。这为苹果继续在中国市场保持强大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iPhone 15系列相对于14系列带来了一系列显著的改进。首先,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升级是灵动岛技术的引入,这使 得用户可以更轻松地进行多任务操作和界面导航,增强了用户体验的流畅性和效率。其次,iPhone 15系列升级了相机系统, 配备了4800万像素的主摄像头,相较于14系列,这意味着更高的图像清晰度和更出色的拍摄性能。iPhone 15系列还引入了 USB-C接口,这一变化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连接和充电选项。iPhone15系列的一系列改进有望带来新一波换机需求。
2.3 加码生成式AI,开创AI手机新局面
苹果在过去十几年积极进行AI领域的战略性收购,截至2024年3月15日已收购了33家AI公司,数量超过了谷歌、微软 等大多数竞争对手。并且自2017年以来,苹果在AI技术的股权和附加投资方面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约为21%,而微软则 占12%,Alphabet占8%。 2024年2月,苹果宣布放弃进行10年的造车项目,加码生成式AI。AI手机被称为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手机行业第三 个重大变革阶段,为手机行业带来新活力。手机端侧的AI功能有望刺激新一轮换机需求,并有助于拉高设备的ASP,助推高 端市场的增长。根据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预计,2024年会成为生成式AI智能手机的关键元年,预估出 货量将达到1亿台,到2027年,全球生成式AI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5.22亿台,2023-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为83%。
自研AI大模型成果初现。2024年3月14日,苹果在arXiv上提交了 一篇名为《MM1: Methods, Analysis & Insights from Multimodal LLM Pre-training》的论文,正式亮出了自己的300亿参数多模态大模 型。MM1具有庞大的规模,包括混合专家模型,可以支持增强的上下文 学习和多图像推理,使得少数样本的思维链提示成为可能。 合纵连横积极抢占市场热点。苹果在积极寻求与其他AI公司的合作, 据海外媒体的报道,目前苹果公司正与谷歌和百度进行洽谈,或将 Gemini人工智能引擎以及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嵌入iPhone 16。此外还 与OpenAI进行了讨论,并考虑使用其模型。 今年下半年即将推出的iOS 18将具备多项AI功能,包括对RCS跨平 台消息标准的支持和Siri升级。新版Siri将带来更为自然的对话体验,同 时提供更加贴合用户个性的服务,并且可以跨设备使用,用户或许能在 不同设备间无缝切换对话,极大提升了使用便利性。
2.4 掌握手机核心组装工艺,供应链地位稳步提升
掌握Top Module+Housing+组装全套工艺,盈利稳定。苹果手机组装难点除了产品精度高之外,核心在于 Top Module(即显示屏全套组件)和Housing(即金属机壳)和后道组装关联性很高,故而只有掌握了Top Module+Housing+ 组装全套工艺的厂商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水平。公司对iPhone的零部件供应主要涉及Top Module、连接器、无线充电、声 学、LCP天线及马达等产品,且此前通过增资日铠获得了Top module和Housing能力,相关产品份额及盈利较为稳定。 公司在iPhone供应链中地位提升,或将成为第二大iPhone组装商。2023年,公司已为苹果生产了iPhone 15系列的三 款机型,订单量比2022年翻了一番。苹果iPhone 15新机订单经历了大洗牌,是历来首次出现苹果高端机型由富士康、和 硕、立讯精密三家厂商瓜分的状况。苹果2024年的新iPhone出货目标为2.5亿部,有预测合理的2024年iPhone出货量推估 可达到5-10%同比增幅。公司已取得2024年高端iPhone 16机型(Pro Max)的新产品导入(NPI),这是富士康首次没 有取得苹果高端iPhone的组装NPI。2023年12月,和硕放弃重要子公司世硕的增资优先认购权,立讯精密21亿元拿下世硕 多数股权,进一步壮大其苹果代工业务,或将成为仅次于富士康的第二大iPhone组装商。
2.5 AirPods,TWS耳机市场的引领者
苹果耳机在TWS(True Wireless Stereo) 耳机市场中表现出色。其出货量一直处于高水 平,市场份额相对较高。2021年,苹果耳机出 货量为0.93亿部,市场份额高达31.7%,领先 第二名三星22%的份额,2022年,由于消费电 子行业整体需求疲软,苹果耳机出货量略有下 降,为0.91亿部,但市场份额反而有所上升, 达到31.8%,苹果TWS耳机在行业整体需求疲 软下依旧有着强势表现。随着全新的H2芯片的亮相,AirPodsPro 2为用户提 供卓越的音频体验。从苹果于2016年首次发布第一代 AirPods开始,TWS耳机市场就开始快速蓬勃发展。苹果 一直在不断改进产品性能,2022年9月发布的AirPods Pro第二代搭载了全新的H2芯片,在降噪效果上相比上一 代有明显的提升,电池续航能力也延长至6小时。
2.6 大力提高技术水平,AirPods供应份额不断提升
找准时机切入苹果声学供应,良率提升份额不断提高。2016年,苹果对外透露将推出重磅新产品——无线蓝牙耳机 AirPods,公司迅速通过昆山联滔,以5.3亿元收购苏州美特51%股权,快速切入具有较高行业壁垒的声学器件领域,并仅 用5个月时间就把AirPods的良率提升到接近100%,顺利替代台企英业达获得了苹果无线蓝牙耳机AirPods的订单。苹果 AirPods产品的爆发让公司充分受益。2022年,歌尔股份丢失苹果33亿的AirPods订单,代工的AirPods Pro 2良率不达标, 为填补生产缺口,公司作为AirPods第一供应商已扩产并取得所有AirPods Pro2订单,成为AirPods Pro 2独家组装厂商, 成为此次调整的受益者。
生产实践中良率主要从生产流程设计、生产流程识别和员工执行力三点进行改善。前两点与企业大数据分析能力、生 产线工程设计规划等自动化生产能力挂钩,员工执行力则主要借由薪酬激励、制度规范等管理手段提高。公司的良率壁垒 更多来自于“员工执行力”,自上市以来,立讯精密共实施过五次股权激励计划,分别为2015年9月、2018年8月、2019 年3月、2021年10月以及2022年11月,最大规模的一次授予1.72亿份股票期权,约占股本总额的2.42%。
大力发展系统级封装 (SiP)芯片封装技术,争夺AirPods代工订单。由 于TWS耳机的小型化和轻薄化属性持续加强,小巧、时尚、长续航等成为重要 的发展趋势,SiP相较于SoC具有可以异构集成、开发周期短、开发成本低等 优势,已早早地出现在苹果的穿戴产品中。公司在SiP工艺上已具备完全自主 的关键核心制程能力,正在为苹果AirPod耳机构建SiP,由于技术优势,获得 的订单远多于歌尔。
2.7 Apple Watch,高端定位改写智能手表市场格局
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的数据, 智能可穿戴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3 年的 705.0 亿美元增长到 2028 年的 1716.6 亿 美元,在预测期间(2023-2028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9.48%。由于附加功能,智 能手表类别正在经历崛起,苹果和Fossil等强势品牌正在保持与传统手表价格区间一致 的定价,以维持其收入。凭借谷歌的WearOS,许多其他高端手表制造商,如TAG和 Armani,已经进入了这一领域。
苹果作为头部玩家,Apple Watch在全球智能手表市场中占有显著的份额。尤其在每年的第四季度,随着新产品的发 布,市场份额往往会迎来一次显著提 升,而每季度的市场份额相比往年同 期又有所上涨,2023年第二季度苹果 手表的市场份额为22%,在2022年 第四季度甚至达到了37%,是第二名 华为手表的五倍不止。
历代Apple Watch不断丰富功能,巩固了其在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回顾Apple Watch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 始于基本的腕带设备功能,如GPS定位、心率传感、运动记录。自2020年发布的Apple Watch Series 6开始,其开始关注 健康层面的信息,增加了血氧检测、车祸检测等功能。在2022年,苹果还推出了Apple Watch Ultra,其能满足有极限运动 和专业探险运动需求的用户。Apple Watch Ultra在材质、防水性能、屏幕亮度、电池续航等方面相对普通版本有了显著提 升,标志着苹果进一步拓展更高端市场的旗舰产品。2023年发布的Apple Watch Ultra 2则将屏幕亮度提升为3000nit,续 航长达36小时。这一系列的举措使Apple Watch不断适应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强化了其在智能手表领域的市场地位。
2.8 独供Apple Watch Ultra,技术优势显著
Apple Watch Ultra引领高端市场份额强势增长。在中国的智能手表市场,观 察不同价位段的趋势可以看出,高端市场的份额逐渐上升,2022年第二季度, 300美元以上的智能手表份额为14%,且没有超过500美元的智能手表,而2023 年第二季度,随着2022年年末苹果高端旗舰产品Apple Watch Ultra的推出,超 过500美元的智能手表市场份额有了从0到1的巨变,达到了11%,而300美元以上 (包含500美元以上)的智能手表的市场份额由14%上涨至23%,高端市场的不 断扩大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更高品质、功能更全面的智能手表的需求,愿意为这些 功能付出更高的价格。因此,随着高端市场在中国智能手表领域的增长,苹果手表 定价高的特性成为了一个优势,因为它定位于满足高品质、高需求用户的需求。这 一趋势有望继续推动苹果在中国智能手表市场中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
立讯精密、富士康和仁宝是 2022 年下半年排名前三的外包制造商,在此期间 占全球智能手表外包出货量的一半。公司在 2022 年下半年排名第一,因为它承 接了约 40% 的 Apple Watch 订单。Apple Watch Ultra 作为立讯精密独家制造 的产品,具备显著的战略优势,Apple Watch Ultra 的独家制造权使公司得以在高 端消费电子市场中扩大其市场份额。
2.9 Vision Pro,开启MR时代的创新变革者
AR(增强现实)与VR(虚拟现实)出货量未来几年有望激增,MR(混合现实) 行业前景明朗。据Wellsenn XR预测,AR和VR头显的全球出货量预计将在未来几年 内大幅增长,分别在2027年达到1000万台和4500万台,技术创新不断推动AR和VR 头显的改进,新的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不断涌现,提高了设备的性能、互动性和用户 体验,展现出极具前景的行业发展前景。 2023年,在WWDC23发布会上,苹果推出了Apple Vision Pro。其具有独特的 双芯片设计,主芯片是M2,负责视觉算法与图像信息处理,让 Vision Pro 拥有更流 畅的体验。同时为了处理 12 个相机、5 个传感器以及 6 个麦克风的信息,苹果还 带来了一颗全新的 R1 芯片,让图像可以在 12 毫秒内同步到 Vision Pro 的屏幕上, 几乎做到了没有延迟。Vision Pro 采用了定制的 micro OLED 屏幕,单眼分辨率超 过了 4K 电视,定制的三镜片结构,让 Vision Pro 在任何角度都足够清晰,所 有文字都清晰锐利。Vision Pro 并没有 内置电池,而是通过磁吸的方式外置了 一块可以维持 2 小时左右续航的电池。
革新交互模式,Vision Pro有望点燃MR市场。与同 类MR头显相比,Vision Pro在硬件配置方面显著领先, 无论是性能、光学性能还是操作方式。当然,头显的体 验不仅取决于硬件参数,软件体验、佩戴感受和生态整 合同样至关重要。Vision Pro凭借其强大的硬件基础,创 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功能,如接近自然的交互方式,用 户无需再使用手柄或其他控制器,而是可以直接通过眼 睛、双手和嘴巴来操控。当用户需要选择一个应用时, 只需注视该应用并轻轻敲击两下,即可打开它。要输入 文本,只需开口说出即可。所有的用户界面都融入了环 境中,使Vision Pro成为一种真正的空间计算设备。在硬 件销售面临瓶颈的当下,苹果作为一家曾多次推动整个 科技行业前进的公司,通过推出MR头显Vision Pro,试 图为自身和整个科技行业带来新的可能性。
2.10 深度参与MR产品供应,打造新增长曲线
Vision Pro放量在即,公司深度参与苹果MR头显供应链。苹果Vision Pro的物 料清单显示,共有7家中国内地企业入列Vision Pro供应链名单。其中,整机组装代 工由公司独家负责。从Vision Pro拆解的物料清单来看,公司负责的整机组装价值 量是仅次于显示内屏以外单价最高的物料环节,达到130美元,约占Vision Pro整 机成本的9%。 Vision Pro二代产品已提上日程,公司预计持续受益。Vision Pro二代产品计 划在2025年进入产品验证测试开发阶段,预计发布日期为2025年末或2026年初。 Canalys预测,初代 Vision Pro 是苹果的试水之作,主要改善产品供应链以及收集 消费者对产品的改进建议,而第二代 Vision Pro 头显则降低产品售价提高用户数量。随着用户群稳步建立到新的计算 平台和分销渠道,它将在2028年和 2029年年出货量超过 1000 万,约 占 iPhone 当前用户规模的 1%。而 公司作为苹果MR头显供应链的深度 参与者,有望凭借独家整机组装代工 持续收益。
03 算力需求激增, 布局AI服务器正当时
3.1 AI大模型快速发展,带动算力需求激增
随着大模型等AI技术的发展,算力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模型的大小、训练所需的参数量等因素将直接影响智能涌现 的质量,人工智能模型需要的准确性越高,训练该模型所需的计算力就越高。以ChatGPT模型为例,公开数据显示,其所 使用的GPT-3大模型所需训练参数量为1750亿,算力消耗为3640PF-days(即每秒运算一千万亿次,运行3640天),需 要至少1万片GPU提供支撑。据统计,当模型参数扩大十倍,算力投入将超过十倍,模型架构、优化效率、并行处理能力以 及算力硬件能力等因素均会影响具体增加的倍数。 大模型对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拉动作用。IDC预计,全球人工智能硬件市场(服务器),将从 2022年的195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347亿美元,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7.3%;其中,用于运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服务器 市场规模在整体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的占比将从2023年的11.9%增长至2026年的31.7%。
3.2 政策大力支持,国内算力大爆发
近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算力 需求快速增长,算力和算力基础设施的发展质量 已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出 台多项政策大力支持算力行业发展。 预计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 模将达91亿美元,同比增长82.5%,2027年将 达到134亿美元,五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1.8%。 根据IDC数据,2022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259.9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EFLOPS), 2023年将达到414.1 EFLOPS,预计到2027年 将达到1117.4 EFLOPS。在通用算力方面, 2022年中国通用算力规模达54.5EFLOPS,预 计到2027年通用算力规模将达到117.3 EFLOPS。2022-2027年期间,中国智能算力规 模年复合增长率达33.9%,同期通用算力规模年 复合增长率为16.6%。
3.3 提供数据中心互连解决方案,布局AI正当时
英伟达GTC 2024大会上发布GB200超级芯片,GB200NVLink Switch和Spine由72个Blackwell GPU采用NVLink全 互连,具有5000根NVLink铜缆(合计长度超2英里)。英伟达官网显示,NVIDIA® Mellanox® LinkX® InfiniBand DAC 铜缆是在InfiniBand交换网络和NVIDIAGPU加速的人工智能端到端系统中创建高速、低延迟100G/EDR、200G/HDR和 400G/NDR链路的成本最低的方式。 铜连接是公司通讯业务核心产品,已基于自主研发的Optamax散装电缆技术,开发了112G PAM4无源铜缆 (DAC)、112G PAM4有源铜缆(ACC),通过Optamax超低损耗高速裸线以符合MSA标准的paddle card和cage技 术,将8个通道组合在一起,以每通道高达112 Gbps的速度运行到一个高密度数据接口(MDI)中,并与Marvell的DSP芯 片结合,即可提供超过800 Gbps的聚合数据吞吐量。目前公司已能将铜缆的应用长度进一步延长到5米,满足数据中心柜 内及柜间的铜缆应用拓展需求,而这正是当下在短距(小于5米)传输中替代光模块最具性价比的方案。
04迎接Smart EV浪潮, 剑指全球Tier 1
4.1 线束厂商资质要求高,公司是线束综合供应商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主要由导线、端子、连接器及护套等组成。汽车的线束产品为定制型产品,不同主机 厂或者不同车型的设计方案和质量标准均有所不同。汽车线束是汽车能源、各种信号运输的载体,将中央控制部件和汽车控 制单元、电子电器执行单元、电器件连接在一起,构成汽车的电控系统,是汽车的血管和神经系统。 ➢ 根据电压分类:线束可分为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高压线束电压在300V及以上,主要用于新能源车辆的驱动电力传输; 低压线束电压在60V以下,一般车用电压为12V,主要用于整车信号的传递。 ➢ 根据在汽车中的布局分类:线束可以分为车身总成线束、发动机线束、仪表板线束、底盘线束、顶棚线束、门线束等。
高压线束贡献中国线束市场主要增量,全球汽车线束市场CR3可达71%。中国汽车线束市场2022年市场规模为814.6亿 元,同比增长5.5%。竞争格局方面,头部厂商主要为欧美日企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汽车厂商对车用线束厂商的筛选标准严格且周期较长,供应商资质壁垒形成了车用线束厂商重要护城河。具体来看全球 主要线束企业,莱尼、安波福、李尔配套大部分德系和美系品牌;日系品牌线束主要由住友电气、矢崎等供应。高压线束的需求使得新能源汽车线束价值量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传统燃油车主要搭载低压线束,在低档汽车、中档汽 车、高档汽车线束平均价格分别为2500元、3500元以及5000元左右;新能源车由于新增高压线束,目前单车线束平均价值 量在5000元左右。国产线束企业除公司外还包括上海金亭、柳州双飞、昆山沪光等。
4.2 连接器技术壁垒高,公司具备完整解决方案
汽车连接器具体应用技术壁垒较高。连接器模组是指由连接器组件组装在一起并集成其他功能件后,具有完整功能的连 接器模块或连接器集群。相较其他应用领域的连接器,汽车连接器要求抗震动、抗冲击,具备出色的机械性能、传导性能和 环境适应性。汽车连接器对接触面的材料稳定、可靠,正向力稳定,电压和电流稳定等技术性能要求相对更高,同时对连接 器插入力、保持力和耐热性等物理性能有着更高的要求。
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带动连接器单车价值和市场规模上升。汽车连接器根据传输功能可以分为电连接器(低压 连接器,高压连接器)及高速连接器。高压连接器和高速连接器分别对应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需求,给汽车连接器 市场带来主要增量。 ➢ 单车价值量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要求更大功率的高压系统支持,新能源汽车高压连接器价值量可达到3000元; 随着汽车智能驾驶等级上升,L3等级汽车高速连接器价值可达1300元。 ➢ 市场规模方面,我们预计2024年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到954亿美元,2020-2024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 11.1%。我们看好在电气化与智能化的趋势下,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持续较快增长。
汽车连接器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2021年CR3为66.8%。从全球市场来看,目前连接器行业内的企业构成主要分 为欧美、日本、中国台湾连接器企业以及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国内连接器公司及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等。 公司有完整的高压、高速连接解决方案。公司已经设计和开发涵盖整车内所有高压连接器,包括充电连接器、高压连接 器、高速连接器、母排等产品系列。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千兆以太网连接器采用全屏蔽双绞线缆连接结构,可广泛的应用于 infotainment、ADAS、域控制器等产品;基于PCIe 5.0应用的ASM外部高速连接器已经批量交付。
4.3 域集中化时期,公司抓住汽车智能化机遇
当前,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正处于域集中化及跨域融合的关键时期。在汽车应用中,域控制器是指控制与特定区域(或称 域)相关的一组汽车功能的计算机。需要域控制器的功能域通常是计算密集的,连接到大量的输入/输出(I/O)设备。相关 域的示例包括主动安全、用户体验、车身和底盘。当车辆朝着高级电子/电气架构发展时,第一步就是将功能集中到域控制 器。
以前通过各个电子控制单元(ECU)处理的功能可以整合或向上集成到域控制器。例如,以前雷达可能在一个独立的 ECU中完成处理工作;然而,这些处理工作可以通过卫星架构方法转移给主动安全域控制器。域控制器进一步辅以区域控制 器,区域控制器是车辆中用作配电和数据连接中心的节点。它们处理传感器、执行器和外围设备的I/O,将I/O从计算中抽离 出来,并释放域控制器来专门负责执行更高级别功能的软件。最终,域控制器将进一步整合为“服务器化”域控制器。从计 算中抽离I/O并配备高速网络后,便可以将域控制器中的软件整合到更少的计算机上,进而在不同域间动态分配工作负载。 这种集中化方法将进一步减少成本和空间,解锁新的功能(如智能驾驶),而且更便于执行OTA更新。
智能汽车的核心功能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两部分。智能汽车由单车智能与车联网组成,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 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信息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车内网、车外网、车际网的智 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信息共享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协同控制功能,与智能公路与辅助设施共同组成智能移动 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智能出行系统。
智能驾驶L2级辅助驾驶功能已经成熟,L2+/L2++级高级辅助驾驶也开始进入定点量产阶段。自动泊车、NOA领航辅助 驾驶L2.5/L2.9功能正在加速实现定点量产,国内主要自主品牌OEM都已经具备相关的落地时间规划,于2022-2023年大量 进入市场。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DMS前装标配搭载交付118.64万辆,同比增长109.2%;OMS前 装标配搭载交付69.65万辆,同比增长93.7%。
智能座舱将重塑驾乘场景,2026年市场可突破2000亿元。智能座舱主要面向汽车驾驶舱中的人机交互场景,将驾驶信 息与娱乐信息进行集成,利用自身处理海量信息数据的强大能力,为汽车驾驶者提供高效的、直观的、充满未来科技感的驾 驶体验,成为保障车内人员舒适体验和行车安全的“第三生活空间”。当前,智能座舱主要提供智能语音交互、远程在线升 级OTA、抬头显示HUD、定位导航、音视频娱乐、驾驶员监测DMS和乘客监测OMS等应用。
4.4 乘电气化东风,电源系统收入有望快速上升
新能源汽车电源系统包含车载充电机(OBC)、直流直流转换器(DC-DC)和高压配电盒(PDU),是动力电池组进行 充电、电能转换及分配的核心部件。小三电(OBC、DC/DC、PDU)三者一同搭建了汽车内部的“能源网络”。OBC(充 电机)负责将来自电网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给电池充电;汽车电气电子系统中,不同部件需要的电压等级不尽相同,故需 要DC/DC(直流-直流变换器)转换电压;PDU(高压配电盒)负责内部“电气能源网架”的互联互通。
小三电系统集成化是市场需求的方向,可以有效降本增效。小三电集成化主要有两方面优点: 1)降本:集成化降低线束及配件成本,减少线束连接,进一步缩减电源系统成本; 2)增效:集成化可以降低OBC+DC/DC+配电盒的重量,提升电池续航。 小三电单车价值约3500元,车载电源集成式产品单价约3000元。其中OBC单车价值最高,在2000元左右,DC/DC变换器 单车价值区间在1000-1600元,PDU在500元左右,车载电源总成产品(二合一或三合一)单车价值在2200-3400元之间。
公司作为第三方供应商相关产品主要包括PDU、BDU(电池能量分配单元)、DC/DC、OBC和逆变器等。公司的DC/DC产品可以ACC稳压 输出,最大输出电压不小于1.5A;IGN稳压输出,最大输出电压不小于1.5A;电压跌落至输入电压大于7V,满足全功率输出,电压跌落切换 模式最大相应时间不大于20ms。同时,公司还从事相关注塑件生产。2022年,公司48V轻混动电机控制器壳体的研发已经完成,切入48V轻 混领域,在该领域公司将有不可复制的经验,后续类似产品立讯具有领先优势,提高业务竞争力。 无线充电功能市场规模迅速上升,2023年立讯精密占据国内13.32%市场份额,排名第三。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报告,2023年中国 市场乘用车车载手机无线充电功能搭载率有望提升至35%左右。2023年1-7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功 能交付新车376.29万辆,其中有感科技、华阳多媒体、立讯精密占据前三位,TOP3份额合计超过50%,TOP10份额合计超过90%。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立讯精密研究报告:消费电子拉开AI新篇章,汽车业务打造成长新引擎.pdf
奥迪威研究报告:中国领先的汽车超声波传感器厂商,布局消费电子领域.pdf
3C设备行业研究报告:消费电子行业或迎复苏,关注新技术带来的设备增量.pdf
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终端需求温和复苏,把握AI融合新品与SmartEV等主线.pdf
PCB行业专题报告:华为新机强势回归,消费电子PCB有望复苏.pdf
消费电子出海专题分析:从贴牌到品牌,性价比破局,AI边端未来可期.pdf
立讯精密研究报告:深耕精密互联,AI赋能向前.pdf
个股分析:立讯精密.docx
立讯精密跟踪报告:系列报告之消费电子,纵观精密龙头的横向拓展与垂直整合.pdf
立讯精密研究报告:跨领域布局汽车通信,消费电子领军企业蓄力长期成长.pdf
个股分析:立讯精密.docx